第24课《愚公移山》第二课时课件(共34张PPT)+素材+同步练习(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愚公移山》第二课时课件(共34张PPT)+素材+同步练习(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4 19:13:4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第24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原卷)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惩(chéng) 万仞(rèn) 魁父(kuí) 阻塞(sè) 阻塞(sè)
B.冀州(jì) 荷担(hè) 叩(kòu) 箕畚(jī běn) 陇断(lǒng)
C.智叟(sòu) 始龀(chǐ) 一厝(cuò)朔东 孀妻(shuāng) 太行(xíng)
D.匮(kuì) 河曲(qū) 雍南(yōng) 朔东(shuò) 出入之迂(yū)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方七百里 方:( )
(2).高万仞 仞:( )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
(4).惩山北之塞戒 惩:( )。塞(sè):( )。
(5).出入之迂也。迂(yū):( )
(6).聚室而谋曰:聚:( ) 室:( ) 谋: ( )
(7).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 ( )
(8).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 ( ) 达: ( )
(9).杂然相许 杂然:( ) 相许:( )
(10).其妻献疑曰 献 :( )
(11).以君之力 以:( )
(1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损:( )
(1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 )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 )
(15).以残年余力 以:( )
(16).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彻:( )
(17).虽我之死 虽:( )。之:( )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匮:( )
(19).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亡,( )
(20).操蛇之神闻之 操:( )
(21).惧其不已也,已:( )
(22).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负:( )
(23).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 )
(24).无陇断焉。陇:( )。断:( )
3、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①惩山北之塞 古义: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聚室而谋曰 古义: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投诸渤海之尾 古义: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D.—厝朔东,一厝雍南。
5.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和“而山不加增”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面山而居 B.聚室而谋
C.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D.呼尔而与之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其妻献疑曰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 D.惧其不已也
7.与“何苦而不平”问句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B.何陋之有? C.何以为计? D.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8.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赞同) 寒暑易节(容易)
B.何苦而不平(愁)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C.而山不加增(加大) 惧其不已也(停止)
D.方七百里(方圆) 其如土石何(句首语气词,表示反问)
9.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笑而止之 B.跳往助之 C.惩山北之塞 D.操蛇之神闻之
二、根据课文的理解默写
10.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课文原句填空。
(1)表明愚公移山原因的句子是: 。
(2)愚公移山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愚公移山运送土石路途遥远的句子是: 。
(4)愚公认为移山定能成功的理由是: 。
三、文言文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何苦而不平(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B.虽我之死(虽:虽然)
C.帝感其诚(诚:诚实,真诚) D.一厝朔东(厝:同“座”)
1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面山而居 而山不加增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往送之门
C.以君之力 以天下之所顺 D.告之于帝 生于忧患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汝心之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其妻献疑曰/其真无马邪
C.跳往助之/友人惭,下车引之 D.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
1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这则故事中神话色彩很浓,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
D.对待愚公提出移山的问题,文中人物的态度是鲜明的,众人是热烈响应、支持的。而他的妻子有疑虑持观望态度,智叟则直接讥讽反对。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6.文中穿插“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一情节有何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
(注释)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 许:赞同 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匮:穷尽
C.公犹夷不能决 决:决断或决定 D.惩山北之塞 惩:惩罚
18.下列句子中,加点“何”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又何忧焉?
A.何苦而不平? B.如太行、王屋何?
C.徐公何能及君也? D.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9.选出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甲)文中“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等方面表现了移山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
B.(乙)文中鲁公之父、妻、家人阻止治园的理由各不相同,但是鲁公最终没有建成园子的原因主要是担心小女儿被东西绊倒。
C.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甲)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D.鲁公行事缺乏主见,最终一事无成;愚公行事目标清晰,迎难而上,所以最终获得帮助移山成功。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园 成 必 添 仆 妇 下 房 不 足 甚 可 虑 也。
(三)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春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出,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 “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节选自《列女传·仁智传》)
2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惩山北之塞( ) (2)汝之不惠( )
(3)始妾事其父( ) (4)故卒不加诛( )
2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括母上书言于王曰
B.其如土石何 王以为若其父乎
C.河曲智叟亡以应 王以括母先言
D.始乱,跳往助之 王终遣之
2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
25.请用"/"给文中划线语句划分节奏,限划两处。
父 时 为 将 身 所 奉 饭 者 以 十 数 所 友 者 以 百 数
26.(甲)文中,愚公一家对移山这件事的态度是“__”(用原文语句回答);而(乙)文中,赵括母亲坚决反对赵括代廉颇为将。在现实生活中,当遇到问题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你会怎么做?请结合实际事例谈一谈。
【部编版】第24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解析卷)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惩(chéng) 万仞(rèn) 魁父(kuí) 阻塞(sè) 阻塞(sè)
B.冀州(jì) 荷担(hè) 叩(kòu) 箕畚(jī běn) 陇断(lǒng)
C.智叟(sòu) 始龀(chǐ) 一厝(cuò)朔东 孀妻(shuāng) 太行(xíng)
D.匮(kuì) 河曲(qū) 雍南(yōng) 朔东(shuò) 出入之迂(yū)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C项“叟”应读“sǒu”;“始龀”中“龀”应读作“chèn”; 太行(háng)。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方七百里 方:方圆,指面积。
(2).高万仞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副词,将近。
(4).惩山北之塞戒 惩:这里是“苦于、为什么所苦”的意思。塞(sè):阻塞。
(5).出入之迂也。迂(yū):曲折、绕远。
(6).聚室而谋曰:聚:集合 室:全家 谋:商量
(7).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尽、全。
(8).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一直 达: 到达
(9).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的样子 相许:表示赞同
(10).其妻献疑曰 献 :提出
(11).以君之力 以:凭
(1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损:削减。
(1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易,交换
(15).以残年余力 以:凭
(16).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彻:改变
(17).虽我之死 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匮:竭尽的意思
(19).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亡,通“无”
(20).操蛇之神闻之 操:持。
(21).惧其不已也,已:停
(22).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负:背。
(23).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同“措”,放置、安放。
(24).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断,隔绝。
3、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①惩山北之塞 古义: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聚室而谋曰 古义: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投诸渤海之尾 古义: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古义:苦于 今义:处罚,警戒
②古义:家人 今义:指房屋、家、家族
③古义:边上 今义:指尾巴,末端,末尾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D.—厝朔东,一厝雍南。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A项“反”通“返”,B项“惠”通“慧”,C项没有通假字,D项“厝”通“措”。
5.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和“而山不加增”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面山而居 B.聚室而谋
C.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D.呼尔而与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例句和C项中的“而”表转折,可以翻译成“却”;A项中的“而”表示修饰;B项和D项中的“而”表示承接。故选C。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其妻献疑曰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 D.惧其不已也
【答案】B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B项“其”是语气词,其它三项“其”都是代词。
7.与“何苦而不平”问句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B.何陋之有? C.何以为计? D.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特点的分析能力。首先仔细阅读题干,然后理解句子的意思和句式特点,辨析作答。例句“何苦而不平”和B项“何陋之有?”都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表示反问,其它三项都是一般的疑问句。
8.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赞同) 寒暑易节(容易)
B.何苦而不平(愁)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C.而山不加增(加大) 惧其不已也(停止)
D.方七百里(方圆) 其如土石何(句首语气词,表示反问)
【答案】A
【解析】A项中“易”意思为“交换”
9.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笑而止之 B.跳往助之 C.惩山北之塞 D.操蛇之神闻之
【答案】C
【解析】C项中,“之”是助词,的;其他三项都是代词,代人代事
二、根据课文的理解默写
10.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课文原句填空。
(1)表明愚公移山原因的句子是: 。
(2)愚公移山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愚公移山运送土石路途遥远的句子是: 。
(4)愚公认为移山定能成功的理由是: 。
【答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解析】古诗文名句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此题要注意“惩”“塞”“入”“反”“匮”等字不要写错。
三、文言文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何苦而不平(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B.虽我之死(虽:虽然)
C.帝感其诚(诚:诚实,真诚) D.一厝朔东(厝:同“座”)
1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面山而居 而山不加增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往送之门
C.以君之力 以天下之所顺 D.告之于帝 生于忧患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汝心之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其妻献疑曰/其真无马邪
C.跳往助之/友人惭,下车引之 D.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
1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这则故事中神话色彩很浓,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
D.对待愚公提出移山的问题,文中人物的态度是鲜明的,众人是热烈响应、支持的。而他的妻子有疑虑持观望态度,智叟则直接讥讽反对。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6.文中穿插“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一情节有何作用?
【答案】11.A 12.C 13.C 14.D
15. (1)凭借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毁坏,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2)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是山的高度不会增加,为什么担心挖不平呢?
16. (1)从侧面说明愚公移山的行动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连小孩都过去帮忙。(2)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对比,增强讽刺的艺术效果。
【解析】
1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B.句意:即使我死了。虽:即使;C.句意: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诚:诚心;D.句意: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厝:同“措”,放置、安放;故选A。
1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表修饰,可不译/表转折,但是,却;B.代词,他,指愚公/动词,到;C.介词,凭借/介词,凭借;D.介词,向/介词,在;故选C。
13.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A.固:形容词,顽固/动词,巩固;B.其:代词,他,他的/语气词,加强反诘语气;C.之:代词,他/代词,他;D.苦:动词,愁/使动用法,使……受苦;故选C。
1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D.根据第二段“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可知,愚公的妻子设身处地的思考移山存在的问题,侧面展现出愚公妻子是支持愚公移山的;“他的妻子有疑虑持观望态度”表述有误;故选D。
15.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注意:
(1)以,介词,凭借;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毛,指草木;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2)穷匮,穷尽;而,表转折,可是;加增,增高加大;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16. 本题考查文中主要情节的作用。通读全文可知,这个情节写的是邻居京城氏的寡妇家有个刚开始换牙的七八岁的小孩都跳着前去帮忙,属于侧面描写,衬托大家都对愚公的这个提议十分赞同,愚公移山的做法深得人心;然后下文紧接着写智叟认为愚公移山是很愚蠢的行为,并劝阻愚公,二者的做法形成对比,增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
(注释)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 许:赞同 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匮:穷尽
C.公犹夷不能决 决:决断或决定 D.惩山北之塞 惩:惩罚
18.下列句子中,加点“何”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又何忧焉?
A.何苦而不平? B.如太行、王屋何?
C.徐公何能及君也? D.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9.选出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甲)文中“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等方面表现了移山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
B.(乙)文中鲁公之父、妻、家人阻止治园的理由各不相同,但是鲁公最终没有建成园子的原因主要是担心小女儿被东西绊倒。
C.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甲)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D.鲁公行事缺乏主见,最终一事无成;愚公行事目标清晰,迎难而上,所以最终获得帮助移山成功。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园 成 必 添 仆 妇 下 房 不 足 甚 可 虑 也。
【答案】17.D 18.C 19.B
20.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这两座)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南部,通到汉水南岸,可以吗?
21.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解析】
17.D.惩山北之塞: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惩:苦于。故选D。
18.又何忧焉?何:哪里。A.什么;B.如……何:把……怎么样;C.哪里;D.多么;故选C。
19.B.“担心小女儿被东西绊倒”错误,鲁公最终没有建成园子的原因是缺乏主见。故选B。
20.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汝,你们;毕力,尽全力;险,险峻的大山;于,到。
2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不够了,这很让人担忧啊。因此断句为: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译文】
【甲】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乙】鲁公修建园子,想挖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鲁公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孩子被绊倒吗?”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又有阻止他的人,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不够了,这很让人担忧啊。”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又放下来了。
(三)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春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出,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 “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节选自《列女传·仁智传》)
2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惩山北之塞( ) (2)汝之不惠( )
(3)始妾事其父( ) (4)故卒不加诛( )
2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括母上书言于王曰
B.其如土石何 王以为若其父乎
C.河曲智叟亡以应 王以括母先言
D.始乱,跳往助之 王终遣之
2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
25.请用"/"给文中划线语句划分节奏,限划两处。
父 时 为 将 身 所 奉 饭 者 以 十 数 所 友 者 以 百 数
26.(甲)文中,愚公一家对移山这件事的态度是“__”(用原文语句回答);而(乙)文中,赵括母亲坚决反对赵括代廉颇为将。在现实生活中,当遇到问题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你会怎么做?请结合实际事例谈一谈。
【答案】
22.(1)苦于(2)同“慧”,聪明(3)侍奉(4)最终
23.D
24.(1)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2)大王您最终派遣赵括作为将军,那么如果(他)有了不称职的情况发生,我能够不随着受处罚吗?
25.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26.杂然相许,结合实例、与文本有关、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22.本题考查重点词语。(1)句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惩:苦于; (2)句意:你太不聪明了。惠同“慧”,聪明;(3)句意:原先我侍奉赵括的父亲时。事:侍奉; (4)句意:所以最终没有加罪于她。卒:最终。
2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A.介词,到/介词,向;B.副词,用在“如……何”之前加强反问语气/代词,他;C.连词,来/介词,因为;D.都是代词,代指人;故选D。
24.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注意重点词语:(1)穷匮:穷尽。而:但是。苦:愁苦。这里指担心。(2)遣:派。即:如果。得:能够。坐:古今异义词,定罪,受处罚。
25.本题考查翻译句子。句意为:孩子的父亲当时身为大将。他用自己的奉禄供养的食客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他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故断句为: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以及语言表达。
1)结合“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可知愚公一家对移山这件事的态度是:杂然相许。“杂然相许”的意思: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2)赵括母亲坚决反对赵括代廉颇为将,所以直接呈上书信向赵王诉说理由。但是没被采纳,于是赵括的母亲提出要求:如果有了不称职责的情况发生,希望自己不随着受处罚。最终,赵括战死而赵军倾覆。赵王因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所以最终没有加罪于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选择的时候,不能盲目做出决定,更不能盲目听信他人,一定要学会根据现实情况分析利弊。例如面对是否报特长生,既要考虑自己是否真的有特长,更要考虑将来的就业情况,甚至要考虑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不能盲从。
【译文】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乙:
赵国的大将、封为马服君的赵奢的妻子,是赵括的母亲。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孝成王命令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快要出征的时候,赵括的母亲呈上书信向赵王诉说道: “赵括不可以被任命大将。”赵王问道:“这是为什么呢?”赵括的母亲说:“原先我侍奉赵括的父亲时,孩子的父亲当时身为大将。他用自己的奉禄供养的食客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他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国王和王室贵族赐赠的钱财丝绸,他全部都把它们分给军吏、士大夫;从接受出征命令的日子起,就不再过问家中私事。现在赵括一日做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亲近地看他的人;赵王所赐赠的金钱丝绸,他回家后也全部收藏起来;况且每天寻找可买的合宜的田地房屋,总想扩充自己的私有。赵王您认为他像他的父亲吗?父亲、儿子不同,居心有着差异。我希望国王不要派遣赵括为大将领兵出征了吧!”赵王说:“作为赵括的母亲,你还是放下这事不要管了吧,我的计划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说:“国王您最终还是要派遣他为将,那么如果有了不称职责的情况发生,我这个老妇人能够不随着受处罚吗?”赵王说:“不会连累你的。”赵括既已领兵出征,代替廉颇才三十多天,赵军果然大败,赵括战死而赵军倾覆。赵王因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所以最终没有加罪于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4张PPT)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列子》
第六单元
第24课 愚公移山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什么愚公移山的精神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1.运用演读、品析的方法分析各人物对“移山”的态度。
2.运用跳读、品析的方法体悟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由此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结合寓言特征,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2):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并开始移山,这是情节的开端。
第三部分(3):写智叟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四部分(4):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终被移走,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2.全文一共四段,学生速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整体感知
3.全文一共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试用简洁的语言归纳。
明确:
第一幅:
第二幅:
第三幅:
第四幅:
第五幅:
五幅图画
二山雄立图(第一段)
战前动员图(第二段)
毕力平险图(第二段)
智愚辩难图(第三段)
神灵移山图(第四段)
合作探究
1、课文题目是“ 愚公移山” ,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等情况,实际上是交代故事的背景,预示愚公“出入之迂”和移山的任务艰巨,衬托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
合作探究
2、愚公移山的原因、目标、方法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方法: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合作探究
3、移山非移物,愚公在挖山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明确:
①山高且大: ;
②路途遥远: ;
③年老力衰: 。
④工具简陋: ;
⑤妻子怀疑: ;
⑥智叟阻止: ;
“方七百里,高万仞”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年且九十”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以君之力…… ”
“甚矣,汝之不惠 ……”
合作探究
4、文中的愚公妻子和智叟分别在愚公移山前、移山时对愚公说了几句话,从文中找出来,说说其背后的情感态度有何异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态度不同
情感不同
都对“力量的弱小”和“土石的处置”提出了疑问
愚公妻子不反对移山,只是对移山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提出疑虑;智叟反对移山。
愚公妻子的话语气较轻,表现了她对愚公的关心、担忧和对移山难题的解决办法的疑虑;智叟的话语气尖锐,直接表达了对愚公的质疑、轻视与讥讽(嘲笑)
愚公之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合作探究
5、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文中还穿插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这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细节描写。
①表明愚公此举得到众人的支持;
②把孩子高兴的神态生动地描写出来,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
③将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增强讽刺的艺术效果,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合作探究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力量弱小、
工具简陋
6、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你找出来并概述其作用。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两山高峻、
路途遥远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表明愚公移山的艰难,突出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意志的坚定。
合作探究
6、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你找出来并概述其作用。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遗 男
智 叟
以遗男的热情帮助,突出表现智叟的顽固不化。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合作探究
6、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你找出来并概述其作用。
愚 公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智 叟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显示智叟的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自以为是,突出愚公的志向远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大智若愚
7、智叟和愚公的观点及依据各是什么?它们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惠”;根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的观点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根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最大不同:智叟立足于现在,愚公放眼于长远;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8、读完本文,你眼中的愚公和智叟分别是怎样的人?试简要概括。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敢于斗争的令人尊敬的智者形象。
智叟是一个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自作聪明的愚者形象。
合作探究
9、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可以感受到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名字是有其深意的,讨论分析一下。
愚公
智叟
(1)“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是一对反义词,形成了鲜明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的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从这一对比中,就可看出“愚公”和“智叟”,一个高尚,一个平庸。
(2)作者命名时特意将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坚定执着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顽不灵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3)“愚公”的“公”和“智叟”的“叟”也带有一定的感彩:“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这一安排暗示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合作探究
10、本文以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两座山的神话结尾,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采用神话结尾,使文章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肯定了愚公的移山精神,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富、高大;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幻想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
合作探究
11、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和同学讨论交流。
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就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合作探究
12、从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示例: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拓展延伸
1、愚公移山的壮举,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对于愚公应当搬家还是移山,大家看法不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阐述理由。
观点一:愚公应当移山。愚公移山,是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对生活中的困难毫不退避、迎难而上的表现。这个故事的意义,不在于愚公能否移走大山,而在于他那认准目标、矢志不移的精神。搬家是逃避困难、逃避现实,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愚公移山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出入之迂”的问题,也为家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搬家则只能让家乡更闭塞、贫穷、落后,又何谈发展呢?
观点二:愚公应该搬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精神固然重要,但不能无限夸大人的能力,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移山破坏了生态,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搬家可使自己和子孙免于受苦,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也可以保护生态。此外,搬家还体现了务实之中求应变、应变之中求进取的创新精神。
拓展延伸
2、古诗文中的山水阴阳
阴阳原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我国古代地名中的“阴”和“阳”实际上是一种方位指示,“日之所照日阳”,也就是说太阳所能照到的地方就称为阳。山水阴阳是说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山峰高耸,日光能照射到的
地方是山的南面;而河流位于地平面以下,
所以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其实是河流的北面。
故有“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
的说法。
课堂检测
1. 文言虚词解释
(1)虽我之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告之于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面山而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而山不加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何苦而不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
连词,表示方式或状态,不译
连词,表转折,但是
连词,表顺承,可不译
①其妻献疑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如土石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
代词,他的
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表假设,即使
介词,引出对象,向,对
课堂检测
①且焉置土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始一反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焉
哪里
语气词
①以君之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以
介词,凭借,靠
介词,来,用来
①以君之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跳往助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之
助词,的
代词,他,他们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①年且九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且焉置土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且
将近
况且
课堂检测
2.下列加色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赞同) 寒暑易节(容易)
B.何苦而不平(愁)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C.而山不加增(加大) 惧其不已也(停止)
D.方七百里(方圆) 其如土石何(句首语气词,表示反问)
【解析】A项中“易”意思为“交换”
A
课堂检测
3.与“何苦而不平”问句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B.何陋之有?
C.何以为计? D.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特点的分析能力。首先仔细阅读题干,然后理解句子的意思和句式特点,辨析作答。例句“何苦而不平”和B项“何陋之有?”都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表示反问,其它三项都是一般的疑问句。
课堂检测
4.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课文原句填空。
(1)表明愚公移山原因的句子是: 。
(2)愚公移山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愚公移山运送土石路途遥远的句子是: 。
(4)愚公认为移山定能成功的理由是: 。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课堂检测
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这则故事中神话色彩很浓,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
D.对待愚公提出移山的问题,文中人物的态度是鲜明的,众人是热烈响应、支持的。而他的妻子有疑虑持观望态度,智叟则直接讥讽反对。
D
课堂检测
6.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是以发展的眼光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所以对移山充满信心。
B.本文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愚公和智叟对比是主要的对比,是故事的寓意所在,同时,运用二人姓名加重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
C.“其妻”与智叟都对愚公移山提出了疑问,其态度是一样的。
D.本故事以神话结束全文,更加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
C
愚公移山
不怕困难、改造自然
移山背景
大山规模、位置移山不易
移山过程
(开端)
移山之争
(发展)
提出移山主张讨论运土方案开始协力移山
愚公不愚
智叟不智
智叟阻止移山愚公初心不改
天帝感其诚意
助公移山
移山结果
(高潮、结局)
板书设计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