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愚公移山》第二课时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愚公移山》第二课时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4 19:1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列子》
第六单元
第24课 愚公移山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什么愚公移山的精神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1.运用演读、品析的方法分析各人物对“移山”的态度。
2.运用跳读、品析的方法体悟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由此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结合寓言特征,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2):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并开始移山,这是情节的开端。
第三部分(3):写智叟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四部分(4):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终被移走,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2.全文一共四段,学生速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整体感知
3.全文一共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试用简洁的语言归纳。
明确:
第一幅:
第二幅:
第三幅:
第四幅:
第五幅:
五幅图画
二山雄立图(第一段)
战前动员图(第二段)
毕力平险图(第二段)
智愚辩难图(第三段)
神灵移山图(第四段)
合作探究
1、课文题目是“ 愚公移山” ,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等情况,实际上是交代故事的背景,预示愚公“出入之迂”和移山的任务艰巨,衬托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
合作探究
2、愚公移山的原因、目标、方法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方法: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合作探究
3、移山非移物,愚公在挖山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明确:
①山高且大: ;
②路途遥远: ;
③年老力衰: 。
④工具简陋: ;
⑤妻子怀疑: ;
⑥智叟阻止: ;
“方七百里,高万仞”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年且九十”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以君之力…… ”
“甚矣,汝之不惠 ……”
合作探究
4、文中的愚公妻子和智叟分别在愚公移山前、移山时对愚公说了几句话,从文中找出来,说说其背后的情感态度有何异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态度不同
情感不同
都对“力量的弱小”和“土石的处置”提出了疑问
愚公妻子不反对移山,只是对移山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提出疑虑;智叟反对移山。
愚公妻子的话语气较轻,表现了她对愚公的关心、担忧和对移山难题的解决办法的疑虑;智叟的话语气尖锐,直接表达了对愚公的质疑、轻视与讥讽(嘲笑)
愚公之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合作探究
5、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文中还穿插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这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细节描写。
①表明愚公此举得到众人的支持;
②把孩子高兴的神态生动地描写出来,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
③将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增强讽刺的艺术效果,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合作探究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力量弱小、
工具简陋
6、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你找出来并概述其作用。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两山高峻、
路途遥远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表明愚公移山的艰难,突出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意志的坚定。
合作探究
6、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你找出来并概述其作用。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遗 男
智 叟
以遗男的热情帮助,突出表现智叟的顽固不化。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合作探究
6、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你找出来并概述其作用。
愚 公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智 叟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显示智叟的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自以为是,突出愚公的志向远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大智若愚
7、智叟和愚公的观点及依据各是什么?它们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惠”;根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的观点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根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最大不同:智叟立足于现在,愚公放眼于长远;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8、读完本文,你眼中的愚公和智叟分别是怎样的人?试简要概括。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敢于斗争的令人尊敬的智者形象。
智叟是一个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自作聪明的愚者形象。
合作探究
9、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可以感受到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名字是有其深意的,讨论分析一下。
愚公
智叟
(1)“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是一对反义词,形成了鲜明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的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从这一对比中,就可看出“愚公”和“智叟”,一个高尚,一个平庸。
(2)作者命名时特意将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坚定执着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顽不灵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3)“愚公”的“公”和“智叟”的“叟”也带有一定的感彩:“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这一安排暗示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合作探究
10、本文以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两座山的神话结尾,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采用神话结尾,使文章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肯定了愚公的移山精神,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富、高大;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幻想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
合作探究
11、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和同学讨论交流。
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就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合作探究
12、从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示例: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拓展延伸
1、愚公移山的壮举,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对于愚公应当搬家还是移山,大家看法不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阐述理由。
观点一:愚公应当移山。愚公移山,是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对生活中的困难毫不退避、迎难而上的表现。这个故事的意义,不在于愚公能否移走大山,而在于他那认准目标、矢志不移的精神。搬家是逃避困难、逃避现实,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愚公移山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出入之迂”的问题,也为家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搬家则只能让家乡更闭塞、贫穷、落后,又何谈发展呢?
观点二:愚公应该搬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精神固然重要,但不能无限夸大人的能力,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移山破坏了生态,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搬家可使自己和子孙免于受苦,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也可以保护生态。此外,搬家还体现了务实之中求应变、应变之中求进取的创新精神。
拓展延伸
2、古诗文中的山水阴阳
阴阳原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我国古代地名中的“阴”和“阳”实际上是一种方位指示,“日之所照日阳”,也就是说太阳所能照到的地方就称为阳。山水阴阳是说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山峰高耸,日光能照射到的
地方是山的南面;而河流位于地平面以下,
所以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其实是河流的北面。
故有“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
的说法。
课堂检测
1. 文言虚词解释
(1)虽我之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告之于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面山而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而山不加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何苦而不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
连词,表示方式或状态,不译
连词,表转折,但是
连词,表顺承,可不译
①其妻献疑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如土石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
代词,他的
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表假设,即使
介词,引出对象,向,对
课堂检测
①且焉置土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始一反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焉
哪里
语气词
①以君之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以
介词,凭借,靠
介词,来,用来
①以君之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跳往助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之
助词,的
代词,他,他们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①年且九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且焉置土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且
将近
况且
课堂检测
2.下列加色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赞同) 寒暑易节(容易)
B.何苦而不平(愁)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C.而山不加增(加大) 惧其不已也(停止)
D.方七百里(方圆) 其如土石何(句首语气词,表示反问)
【解析】A项中“易”意思为“交换”
A
课堂检测
3.与“何苦而不平”问句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B.何陋之有?
C.何以为计? D.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特点的分析能力。首先仔细阅读题干,然后理解句子的意思和句式特点,辨析作答。例句“何苦而不平”和B项“何陋之有?”都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表示反问,其它三项都是一般的疑问句。
课堂检测
4.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课文原句填空。
(1)表明愚公移山原因的句子是: 。
(2)愚公移山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愚公移山运送土石路途遥远的句子是: 。
(4)愚公认为移山定能成功的理由是: 。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课堂检测
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这则故事中神话色彩很浓,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
D.对待愚公提出移山的问题,文中人物的态度是鲜明的,众人是热烈响应、支持的。而他的妻子有疑虑持观望态度,智叟则直接讥讽反对。
D
课堂检测
6.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是以发展的眼光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所以对移山充满信心。
B.本文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愚公和智叟对比是主要的对比,是故事的寓意所在,同时,运用二人姓名加重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
C.“其妻”与智叟都对愚公移山提出了疑问,其态度是一样的。
D.本故事以神话结束全文,更加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
C
愚公移山
不怕困难、改造自然
移山背景
大山规模、位置移山不易
移山过程
(开端)
移山之争
(发展)
提出移山主张讨论运土方案开始协力移山
愚公不愚
智叟不智
智叟阻止移山愚公初心不改
天帝感其诚意
助公移山
移山结果
(高潮、结局)
板书设计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