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唐诗五首》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唐诗五首》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6 10:3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第26课《唐诗五首》导学案
第一阶段 课前自学质疑
学习目标 重难点
1.了解诗词作者及作品简况,背诵默写五首诗词。2.品味诗歌语言,感知诗歌意境,体会诗句的感情。3.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要点填空 知识要点
陶渊明,字 ,又名 ,私谥“靖节”,世称 。浔阳柴桑人。他是中国第一位 诗人,被称为“ ”。杜甫,字 ,自号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 ”,他的诗被称为“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 、 。李贺,字 ,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 。有“ ”之称。杜牧,字 ,号 ,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 ”,著有《樊川文集》。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 ”。李清照,号 ,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 词派代表,有“ ”之称。 (答案详见“知识要点”) 作者简介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杜牧区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有“诗鬼”之称。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饮酒(其五)》公元416年,刘裕调集全国的兵力,从东向西,分五路讨伐后秦。首发攻克了洛阳,西晋故都得到光复。第二年又攻克长安。长安经过百年沧桑,终于被晋军收复。消息传到江南,东晋朝野一片欢腾。 刘裕通过北伐,极大的扩大了他个人的权利。朝廷为了讨好刘裕,下诏书封刘裕为相国,总管朝政,又封他为宋公,食邑十个郡,加九锡,位在各诸侯之上,刘裕故作推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朝廷控在刘裕手里,他想要什么,朝廷就得下诏书给他什么。他想当朝廷,当今的朝廷也得赶快让位给他,这是早晚的事。 那一年秋天,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他早就看透,东晋的气数已尽,刘裕篡位只是迟早的事,他整天为这件事悲伤郁悒。只要东晋存在,曾祖父陶侃的功绩就光辉灿烂,照耀家邦。一旦东晋灭亡,就一笔勾销了。他又想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荣辱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为这些事烦恼也没有用,还是多喝点酒,好好睡一觉吧。 陶渊明只要弄到酒,没有一个晚上不喝他个一醉方休。他认识到,人生在世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就应该坦荡从容,无忧无虑地度过。也许靠着饮酒,我陶渊明就能青史留名。 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胡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春望》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雁门太守行》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809年(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17岁。 此诗写一位激昂慷慨、逆境奋战、誓死疆场的英雄。诗以热烈的礼赞和深沉追念的心情,塑造出一个十分具体而动人的英雄人物形象,格调浓丽而壮烈。以“报君黄金台上意”作结,反映了作者投笔从戎,建功立业,但又得不到赏识的一种“英雄无用”的悲哀。《赤壁》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有情有致。《渔家傲》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记梦”。从词的内容、情调及风格上看,可能是南渡以后的作品。前期,作者的生活美满,词中多为爱情的歌颂,离别相思与伤春悲秋的叹息虽时有流露,但情调仍是欢快的,风格是爽朗的。南渡以后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了。作者经历了靖康之乱,她举家南逃,备尝家破人亡与颠沛流离之苦。无疑,她的生活面扩大了,阅历加深了,作品的内容也较前期丰富了。很明显,贯穿这一时期词创作的主线是家国沦亡与个人不幸遭遇的哀叹。早期明快、爽朗的情调已经消失,而代之以浓厚的感伤情绪。但是,这首《渔家傲》却与作者一贯的词风有所不同。它借助干梦境的描述,创造出一个幻想中的神话世界,充分反映出作者的生活热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作者在梦中横渡天河,直入天宫,并大胆地向天帝倾诉自己的不幸,强烈要求摆脱“路长”与“日暮”的困苦境地,然后象鹏鸟一样,磅礴九天,或者驾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驶向理想中的仙境。这首词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词风豪迈奔放,很近似苏轼、辛弃疾。
解释下列词语《饮酒》(1)结庐: (2)车马喧: (3)君: (4)何能尔: (5)悠然: (6)见: (7)南山: (8)日夕: (9)相与还: 《春望》(1)国破: (2)草木深: (3)感时: (4)恨别: (5)烽火: (6)三月: (7)抵: (8)浑: 《雁门太守行》(1)黑云: (2)金鳞: (3)甲光: (4)角: (5)凝夜紫: (6)临: (7)声不起: (8)报: (9)黄金台: (10)玉龙: 《赤壁》(1)折戟: (2)销: (3)将: (4)磨洗: (5)认前朝: (6)东风: 《渔家傲》(1))星河: (2)帝所: (3)天语: (4)殷勤: (5)嗟: (6)谩有: (7)蓬舟: (8)三山:
《饮酒》大意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春望》大意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雁门太守行》大意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赤壁》大意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磨洗掉铁锈以后辨认出这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大乔、小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渔家傲》大意
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第二阶段 课堂探究拓展
《饮酒其五》
这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春望》
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雁门太守行》
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尽忠报国)的决心“黑云压城城欲摧”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赤壁》
作者感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而自己却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得不到施展。作者认为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抒发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渔家傲》
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
《饮酒》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2.从《饮酒(其五)》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3.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诗的诗意 4.“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是指什么 5.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春望》6.学生朗读这首诗,概述全诗大意。 7.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雁门太守行》8.学生朗读这首诗,概述全诗大意。 9.诗歌描写了军旅生活的哪三个画面 10.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赤壁》1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这样写有何作用 1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所传诵的最后两句,这两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意蕴。 《渔家傲》14.学生朗读,概述全词大意。 15.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16.列举几个词中的动词,分析其作用。 17.词人梦中看到了天帝,并和天帝对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8.作者既然有这样的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 19.该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具体体现在哪里 20.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 这是否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表现
21.品评《饮酒》诗句,感受哲理美。
(1)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见”有的版本作“望”,你能说出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 有何深刻意义 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春望》
22.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23.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 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24.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有很多古人通过诗词抒发自己的爱国激情,请写出几句爱国诗句。
25.诗歌是想象的果实。现在请你就诗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进行扩写。
要求:(1)展开想象,适当地加上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现战争的惨烈;(2)150字左右。
第三阶段 课后达标测试
(时间:40分钟 分值:45分)
一、基础知识(15分)
1.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1分)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感时花贱泪,恨别鸟惊心。
C.锋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1分)
A.问君何能尔(如此,这样)
B.浑欲不胜簪(简直)
C.自将磨洗认前朝(拿,取)
D.九万里风鹏正举(举起)
3.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1分)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C.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D.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4.下列对《饮酒(其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出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
5.下列对《春望》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1分)
A.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B.首联即扣住“望”字,所望之景“国破”和“城春”形成强烈的反差。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C.诗歌运用了对偶、拟人、反衬等表现手法。
D.尾联写诗人“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这种愁情皆因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诗人忧愤难解。
6.下列对《雁门太守行》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的战事。
B.全诗运用色彩斑斓的词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玉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衬托了悲壮的英雄气概。
C.“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前句从听觉的角度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后半句从视觉上表现边塞风光的秀美。
D.尾联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宛然在目,表现了主将不惜为国捐躯的志气。
7.下列关于《赤壁》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是一首咏史诗。
B.“折戟沉沙铁未销”,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C.“自将磨洗认前朝”,诗人磨洗干净,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前朝的遗物进一步引发诗人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做铺垫。
D.本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要效仿古人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
8.下列关于《渔家傲》说法不合理的一项是( )(1分)
A.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豪迈,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
B.“天接云涛连晓雾”中“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茫茫无际的境界。
C.“星河欲转千帆舞”,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有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奠定了基调。
D.“殷勤问我归何处”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意的天帝,暗含了词人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殷切赞美。
9.阅读下面的文字,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选择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如风筝、书法、二胡、诗词等),在文中的横线处补写句子。(2分)
文化是民族的根。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它绽放在春节缤纷的花炮中,闪烁在京剧斑斓的脸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班级要开展以“走近陶渊明”为专题的语文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5分)
(1)语文老师为本次专题学习提供了一个示例,请参照示例,确定专题学习内容,并策划自己小组的专题学习任务。(3分)
示例:
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酒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酒相关的诗文,探究“酒”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酒”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2)有个小组在活动中发现刘禹锡与陶渊明在安贫乐道方面有相似之处,就用拟写对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请帮他们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2分)
上联: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
下联:陶渊明 ,
二、课内精读(20分)
(一)(4分)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1.请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分)
12.这首诗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意一种,作简要评析。(2分)
(二)(4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3.诗题为“春望”,请说说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结合全诗,说说题目中的“望”字有哪些含义。(1分)
14.花、鸟平时乃可娱之物,诗人却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1分)
15.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2分)
(三)阅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完成下面的题目。(4分)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5.“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好在何处。(2分)
16.最后两句诗借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2分)
(四)(4分)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7.简析“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包含怎样的情感?(2分)
18.“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借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五)(4分)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9.初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 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1分)
20.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1分)
21.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三、课外精练(10分)
(一)(5分)
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①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②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 ①沈佺(quán)期:唐代诗人。 ②平仲:银杏的别称。浮客:游子。诗人自指。
22.“夜宿七盘岭”中“宿”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3.“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2分)
2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2分)
(二)(5分)
醉花阴①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②,瑞脑③消金兽④。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⑤,半夜凉初透。
东篱⑥把酒黄昏后,有暗香⑦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⑧瘦。
【注释】 ①词牌名,选自《李清照集校注》。这是词人重阳节写给丈夫赵明诚的一首词。②永昼:漫长的白天。③瑞脑:一种香料。④金兽:兽形的铜香炉。⑤纱厨:纱帐。⑥东篱:采菊花的地方。⑦暗香:菊花的幽香。⑧黄花:指菊花。
25.古诗词中,一些物象常常被赋予特定的情感,成了情感的象征。例如,本词中“东篱把酒黄昏后”中的“酒”,被赋予了___________的情感,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2分)“酒酣胸胆尚开张”中的“酒”则被赋予了___________的情感。
26.古诗词中经常有语意双关、形神兼备的字词,例如本词中“半夜凉初透”中“凉”字一语双关,既指天气之凉,又指词人_________________的内心感受,又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瘦”字既写出了菊花的形态,又形象地描绘写出了词人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特点。(3分)
【参考答案】
第一阶段
《饮酒》
(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春望》
(1)国破:国都(今陕西西安)陷落。
(2)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3)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4)恨别:怅恨离别。
(5)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6)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7)抵:值,相当。
(8)浑:简直。
《雁门太守行》
(1)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2)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3)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4)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5)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6)临:逼近,到,临近。
(7)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8)报:报答。
(9)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10)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
《赤壁》
(1)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2)销:销蚀。
(3)将:拿起。
(4)磨洗:磨光洗净。
(5)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6)东风:指火烧赤壁事。
《渔家傲》
(1))星河:银河。
(2)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3)天语:天帝的话语。
(4)殷勤:关心地。
(5)嗟,慨叹。
(6)谩有:空有。
(7)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8)三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蓬莱,又称蓬壶。
第二阶段
1.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世俗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唯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3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 ”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4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3.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4.人的自然本性(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具体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愿望。深刻地指出了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这种“真意”只能体会却难以言传。后来多用来表达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与“此时无声胜有声”相似。
5.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谛,获得悠闲恬静的心境。
6.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城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落泪;伤心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比一天少,简直要插不住束发的簪子了。
7.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8.敌军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鳞片状的铠甲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秋色中,遍地响起了号角声,夜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小股部队半卷着红旗抵达易水边,浓霜凝住战鼓,鼓声低沉。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将士们)高举宝剑,甘愿为君王拼死。
9.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10.作者通过这首诗赞颂了戍边将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11.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12.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作者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的愤懑之情。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13.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会重写。诗人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
14.满天晨雾云涛,水天相接,天河正在转动,像无数的船儿在舞动着风帆。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帝居住的地方,天帝恳切地问我:你打算到何处去
我回答天帝说,自己的前途茫茫,人又老了,空有一肚子才学,却毫无用处。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翅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仙岛去。
15.上部分描写梦中场景,下部分叙述人生经历和向往追求。
16.“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转”“舞”二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17.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到了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漂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很温暖!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阕,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18.她要像大鹏那样乘风高飞,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19.(1)一开始给我们呈现出一幅海天相接、星空苍茫的辽阔壮美景象。
(2)丰富奇异的想象。
(3)宏大的志愿出自阔大的胸怀,表现出高远的理想和精神世界。
20.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是消极避世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21.(1)语言简洁,明白如话,但意境清新、纯真。“菊花”是诗人高洁、不与世俗相争的品质的象征,“悠然”更是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那种闲适、恬淡的心境。
(2)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地注视,“见”是无意识地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3)①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②这两句诗的深刻含意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 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 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诗人在《归去来兮辞》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相伴”,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 ③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应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返璞归真”。而这个“理”,正好为前两句“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22.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23.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2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25.示例:秋高气爽,万木摇落,军中的号角声呜呜咽咽地响满天空。暮色中,刚经过白天酣战的沙场上,一片沉寂。有几只灰色的秃鹰在低低地盘旋,眼中射出贪婪之光。在尸身堆积如小丘的地方,半卷红旗斜倒着,一匹瘦马在主人的尸体前徘徊,不时发出凄惨的嘶鸣。土地已被鲜血浸透,就像胭脂一般浓艳,在夕阳的掩映下,呈现出一片紫色。
第三阶段
一、1.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A.正确;B.“贱”应改为“溅”;C.“锋”应改为“烽”;D.“消”应改为“销”。
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答题时需要通晓诗歌大意,理解相关诗句的意思,分析关键词语的含意即可。D.“九万里风鹏正举”的意思是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所以“举”是“飞,飞起;飘动”的意思。
3.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D项错误,应断为: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4.A
【解析】A“‘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闹市。
5.D
【解析】D项“这种愁情皆因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对诗歌的赏析不准确。这种愁情不仅因为与亲人书信中断,也因为战祸连连。
6.C
【解析】C项对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燕脂凝夜紫”形容战场上的血迹,从视觉上表现了战争的惨烈,而不是边塞风光的秀美。
7.D
【解析】D项“表现了诗人要效仿古人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说法不恰当。诗人想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慨叹。
8.D
【解析】D项说法不合理。“暗含了词人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殷切赞美”说法不妥。现实是黑暗的,现实社会是龌龊的。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面前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寄寓着作者美好的理想。
9.跳动在二胡凄美的弓弦上, 传扬在诗词浪漫的意境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学生在作答时,只要认真阅读材料,结合对题干特点的分析及理解题目中的要求,即可作答。分析例句,明确仿写的内容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的具体体现,句式是“……在……”。据此仿写即可。
10.(1)(示例)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菊花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菊花相关的诗文,探究“菊花”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菊花”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2)东篱采菊 悠然见南山
【解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活动题。第(1)小题考查学生对主题学习内容、专题学习任务的设定。回答此题时,一要仿照格式回答,二是要选取与陶渊明相关的事物。因为与陶渊明相关的事物一是酒,二是菊花,我们可以选取菊花来回答此题。第(2)小题考查学生补充对联的能力。补写时要看一下上联或者下联此位置的相关字词、根据词性和词义来确定此位置的词语,一般的原则是:相同位置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者相对、字数相等。例句为: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其结构为:人名加地点加诗句,补写的句子也应符合这个格式。
二、(一)11.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12.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第二句描写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的转折。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至八句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结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解析】
11.本题考查学生对炼字的理解与掌握。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这两句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用“见”字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这样突出作者的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据此可作答。
1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的理解。解答是要结合诗句的意思来思考。一、二句的意思是“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这两句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三、四两句的意思是“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这两句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至八句的意思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四句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这两句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写出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
(二)13.示例:“望”到的景物:国都、山河、草木、花、鸟。“望”字的含义有:①诗人眼中所见:山河破碎,春天的凄凉景象;②诗人心中的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意思对即可)
14.移情于景。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表达了诗人“感时(忧伤国事)”“惜别(恨别家人)”之悲。
15.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解析】
13.本题考查对诗歌题目的理解。“望”到的景物可以从文中找到。《春望》题目中的“望”字可以有多重理解:一是眼睛望到的景色,是国家破败、荒草丛生;而“望”又可以理解为“希望”,面对安史之乱后的残破不堪的国家和在战争中痛苦挣扎的人民,作者感时伤世,希望国家能摆脱战乱,离散对亲人可以得以团聚,据此解答,意思对即可。
14.本题考查诗中重点诗句的赏析能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移情于景。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表达了诗人“感时(忧伤国事)”“惜别(恨别家人)”之悲。
15.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诗人这一年只有45岁,但已白发,白发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可见其苍老之态,他因忧国伤时而过早衰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忧愁苍老的诗人形象,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三)15.示例一: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首句描写了城头黑云密布低垂,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景;次句描写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守军将士严阵以待,气氛异常紧张的情景。示例二:这两句运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示例三: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借用了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黄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表现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或:报效朝廷、忠君报国的决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16.借用了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黄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表现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或:报效朝廷、忠君报国的决心)
【解析】
15.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意思是: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可抓住重点词“压”进行赏析,品析大军压境的压抑、紧张的气氛。也抓住修辞手法进行赏析,“甲光向日金鳞开”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16.本题考查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一定要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黄金台”是用典故,“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要点明使用典故。“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执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四)17.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18.借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具有大鹏高飞之志。
【解析】
17.此题考查了理解分析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的意思是: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词人借助对梦境的描写,创造了一个虚幻的世界,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的情感。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典故及其作用的能力。“九万里风鹏正举”一句借《逍遥游》中大鹏鸟的典故,表达了自己也要像这只鹏鸟一样,扶摇直上,脱离自己困顿的生活,到达“蓬舟吹取三山去”的理想的生活状态。
(五)19.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20.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21.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解析】
19.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所以这是一首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20.本题考查对诗歌含义的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21.本题考查对诗歌含义的理解。“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三、(一)22.住宿(住);过夜。
23.示例:围绕“山月近得仿佛就在窗前,银河低得好像要流进房门”回答。(意对即可)
24.示例:这首诗通过描写旅途夜宿七盘岭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独宿异乡的愁思(失意、惆怅的情绪),流露了对故乡的依恋。
【解析】
22.此题考查的诗中字词的意思。阅读全诗,了解内容,根据语境理解句子所描写的事件。根据“七盘岭”一词为地点,即可理解“宿”为“住宿;过夜”的意思。
23.此题考查诗歌的形象,阅读诗歌,根据其中描写的景象,发挥想像,从声、色、形等方面描摹诗中所写景色,可运用修辞手法对景物的状态加以形容修饰。本题围绕“山月近得仿佛就在窗前;银河低得好像要流进房门”回答。
24.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品味语言,注意抓住诗中关键词语,“独游”,说明独自一人,“子规啼”“ 闻曙鸡”等意象,再著一“空”,就将诗人内心的“独宿异乡的愁思(惆怅、失意),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刻画的淋漓尽致。
(二)25.愁闷、百无聊赖 豪壮
26.孤独、凄凉 消瘦、憔悴
【解析】
25.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东篱把酒黄昏后,中“酒”是借酒消愁;酒酣胸胆尚开张,是尽情畅饮,胸怀开阔,胆气豪壮,因此是“乐”。
26.此题考查词语的品味,这里的“凉”不只是身体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先以“消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