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前四单元复习试题(二)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兴味(xìng) 牛犊(dú) 凋谢(diāo)
B.茸毛(ròng) 洗涤(tiáo) 深渊(yuān)
C.卑微(beī) 消逝(shì) 濒临(bīn)
D.星辰(chén) 繁殖(zhí) 遏制(yè)
2.课文中的“我”面对父亲穿过铁道时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我”流泪的原因是什么?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父亲的感激和思念。
B.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和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
C.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
D.“我”舍不得离开父亲。
3.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和修辞运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这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战斗机着舰的惊险)
B.“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这里鲁迅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讽刺“清国留学生”)
C.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托尔斯泰目光的凶狠)
D.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吕伟跳水技术的高超)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竹,柔韧清秀,刚健挺拔,最宜入诗入画。
②竹如谦谦君子,它有兰的优雅,松的高洁,深受古代文人的青睐。
③那成片的竹林,风过如丝弦裂帛,雨来如琴瑟和鸣,那就是一首抒情诗,一幅水墨画。
④“虚心有致,高风亮节”是文人雅士对竹的评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则是活脱脱的人格写照了。
⑤郑板桥一生爱画竹,自有个中缘由;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不仅仅是情趣使然。
A.④⑤②①③ B.①③②⑤④
C.①②③⑤④ D.①③④②⑤
5.《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是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可能报道了( )
A.工农红军在会宁会师 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台儿庄战役胜利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二、基础知识综合
6.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yuàn。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mù。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无论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任劳任yuàn( ) 和蔼( ) 妯娌( ) 和mù( )
(2)语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
(3)语段中有一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7.综合性学习
母爱像一首诗,幽远纯净;母爱像一首歌,轻吟浅唱。母爱是儿女成长的段段期盼,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母亲节到了,初三(五)班开展了以“母爱,家庭教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正确的家庭教育是儿女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活动中,同学们要收集赞美“母亲教子”的故事,你觉得下列哪个故事不太合适?( )
A.曾子杀猪 B.孟母三迁 C.岳母刺字 D.画获教子
(2)班长说:“母亲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我们都应该好好孝顺她,那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除了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她外,还可以为她做哪些事呢?”此时你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少于两件事)
(3)近年来,“新孟母教子”愈演愈烈,即不少母亲到孩子就读学校的附近租房陪读,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不少于30字)
四、对比阅读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节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下山二里,循旧路,向五老峰。汉阳、五老,俱庐南面之山,如两角相向,而犁头尖界于中,退于后,故两峰相望甚近。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及至峰顶,风高水绝,寂无居者。因遍历五老峰,始知是山之阴,一冈连属;阳则山从绝顶平剖,列为五枝,凭空下坠者万仞,外无重冈叠嶂之蔽,际目视野甚宽。然彼此相望,则五峰排列自掩,一览不能兼收;惟登一峰,则两旁无底。峰峰各奇不稍让,真雄旷之极观也!
(节选自徐霞客《游庐山日记》)
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 俱庐南面之山 天之骄子 不毛之地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览不能兼收 嫉贤妒能 难能可贵
C.实是欲界之仙都 始知是山之阴 实事求是 物是人非
D.自康乐以来 则五峰排列自掩 泰然自若 妄自菲薄
9.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杂乱的鸣叫声。
理解:此句描写动景,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突出了猿、鸟鸣叫声的不和谐。
【乙】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
翻译:从汉阳开始计算路程,将近三十里。
理解:写出了到达五老峰路途遥远,无近路可抄,为下文描写五老峰做铺垫。
10.甲乙两文都写到了山。甲文中陶弘景通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等语句突出了山_______特点;而乙文中徐霞客则通过“凭空下坠者万仞”“两旁无底”等语句突出了山_______特点。甲乙两文分别用“_______”和“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所写景物的赞美之情。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最后一堂语文课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像火锅筵席上的瓜子,可有可无。但黄老师并不这么看,他说:“即使你们今后是一个修电视机收音机的,多知道一点祖先传下来的文字之美,也是没有坏处的!”
②这句话与其说是开导学生,倒不如说是在开导自己——作为一位老语文教师,他像一个上错了船的游客,明明是要到上海,却被拉到了湖北,那种不安与不适可想而知。
③黄老师上课,可以用一个酷字来形容。他通常是左手捻一本语文书,右手揣在裤兜里,上半身最常穿的,是一件蓝底却洗得灰白,看着旧却很齐整的中山装,头发散着灰白的光泽。老师年轻时,应该是帅气的,这种帅气,穿透岁月,留在他的眉眼、言词和举手投足之间。
④黄老师上课,通常是不怎么看课本的。他手里轻捻的那本语文书,也许纯是用来对付教导主任的。他要讲的课文以及知识点,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即吟,抬手就写,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不容阻断的气韵,即使平常最不喜欢学习的同学,在那抑扬顿挫的诵读和讲解中,也体会到了知识的美感与魅力。
⑤然而,走得最急的总是最美的时光。当我们度过漫长的暑假升到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喜爱的语文课,已离开了课程表。
⑥关于语文课的取消,有多种传说。有说是因为新近要开电工基础等专业课程;有说是因为黄老师的语文课有喧宾夺主之嫌,还有阴谋论说学校教导主任原也是教语文的,想来接手过把瘾。不管哪一种原因,都指向了我们并不情愿的结果。我们于是展开了一场有声的反抗,开学第一堂课,不知是谁发起,整个教室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联战俘们在德国军官视察时的场景,不动嘴,只是让声音在喉头中低沉地哼。这种声音整齐地汇聚在一起,其震撼和共鸣的感觉可想而知,无怪乎电视里那位不可一世的德国将军,感到了无比的恐惧。
⑦我们那位无辜的不知就里的电工基础老师,神经当然没有将军那么粗,被墙一样厚重的歌声一挡,仿佛头撞在岩壁上的小鹿,负痛仓皇逃去。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救火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⑧从校领导到班主任,一个个轮番上阵,从学校办学宗旨,到专业课程设置的紧迫性,再到黄老师健康等,都做了苦口婆心的解释。为了增加可信度,还特意安排黄老师回学校来一趟。
⑨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我们熟悉的旧衣服,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九月的阳光,在他身后,把他镀成了一个披满金光的雕塑模样。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同样的内容,被他一说,我们毫无排斥感地完全接受了。
⑩接下来,他又说:“同学们,听到你们为挽留语文课……所做的,我感到……万分……荣幸。我很荣幸,你们通过我,看到了文字之美文化之美。但我的学养有限,只给你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窗,你们通过这个窗,看到一点一滴的星空与苍穹,那是一个你完全想象不到的广阔世界。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
那是黄老师最后一次在讲台上说话,也是我的最后一堂语文课。
但那又是一个开始,是让我把语文和写作,不再当成一门课程,而是将它当成望向世界的小窗的开始。从那天起,三十多年时间,没有一天止息。
(作者:曾颖,选自小说《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1.小说分两个部分写黄老师的课,请分别概括其特点。
平时的课:
最后一课:
12.下面两个句子特别有趣味,请选择一句简要赏析。
(1)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有可无。
(2)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勿忙而焦急。
13.如果对第⑨段作如下批注,请摘录出与之对应的句子。
(1)写出了黄老师的不安:
(2)看得出黄老师的不甘:
14.读完全文,你觉得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15.下面是小说结尾删减的一段,请结合对小说的理解,接着写几句。
我的同学里,多年以后,他们有人成了央视主持,有的成了书法家或画家,还有的成了公务员、商人或工人,不管当下在做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城小树
连亭
①树本来长在乡野,由于人的关系,进了大城。虽然有些树由于水土不服而总有些营养不良,但毕竟大城算是有了树。
②霓虹闪耀、车水马龙的繁华热闹,若是没有树作为衬托,也只是没有生气的热闹而已。堆满楼车的大城是死的,而树的加入,激活了城市。树静止时,如大城恪尽职守的卫兵;树摇动时,荡漾出轻微的波浪般的乐声。在树的一静一动中,大城获得了庄重和灵动。而这庄重与灵动的布景里,常常少不了鸟的身影。在大自然中,鸟是跟随树生活的,人们把树搬到大城,就把鸟引到了大城。唧唧啾啾的鸟声,给大城增添一抹轻灵的亮色。
③与大城相比,树很单薄,没有楼高,树间的鸟鸣也容易被汽车的噪声淹没。在大城,似乎人与树各有各的存在,各有各的活法,互不相干。但不管是否在意,大城越来越离不开树了。
④或许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瞬间,比如树变换了风的走向,比如树接住了窗前的一缕目光,比如树读懂了匆匆行人的疲累,一切就有了不同。树不经意间的每一次摇动,每一次呼吸,对大城来说都是恩惠:休息时,人们用树的那抹绿色放松疲劳的眼睛;在车站候车时,人们需要行道树遮阳挡雨;大城有了树,仿佛装了无数净化器,人们在一呼一吸中感受光合作用的律动……
⑤走在人头攒动的繁华大街上,人有时会与一棵棵树对望。人们看着树,树也同样注视人,它们温和、宽容的目光,消融了人的紧张疲惫。有时经过一棵树,听到鸟鸣周匝,耳朵会突然醒来,头会不自觉地抬起来,对鸟投以欣喜的目光,对树发出由衷的赞叹,混沌的兴致一下子活过来,突然哼出一些遥远的曲调,仿佛自己又变回那个新鲜的血肉丰满的人。
⑥前阵子我的一个朋友在大城添新居,费尽心力地将老家的一棵月桂搬进新家的花圃,我去看了这棵月桂,它已经有胳膊那么粗了。朋友说,这棵树是断不能割舍的,倘若不能将它带来,宁可回老家也不进城。我想起作家苏童也曾为没有属于自己的树而耿耿于怀。有一天他突然在城里拥有了两棵树。他在文章里写到,这两棵树弥合了他与整个世界的裂痕,这是父母和朋友都不曾做到的。我的朋友,并不像苏童那样是个名作家,但他与树的感情,和苏童是一样的。
⑦我曾在医院听了将近一个月的树声。我生的不是什么大病,却得住院,得手术,手术后又得住在白惨惨的病房里,怎么受得了呢!况且又不能看书,不能见很多的人,一天到晚或躺着,或靠着,无聊得很。我多么希望能跟外界多一些交流啊,只要能够冲破这狭小的病房,什么都是好的!
⑧有一天,我仿佛听到了一棵树的声音,沙沙沙,沙沙沙……我还听到了鸟儿的声音,唧唧啾啾,唧唧啾啾……我睁开眼睛向窗子看去,见不到树,偶尔能看到鸟儿掠过窗玻璃的身影。我想,那窗子底下必定是站着一棵树的,不然哪来的沙沙声与鸟儿的歌声呢?我问从外面回来的母亲,母亲说:“是呢,是一棵碗口粗的杉树。”等我能从病床上起来走动,我就时常趴在窗口看院子里的那棵杉树。它挺拔,秀丽,枝叶间竟还隐藏着一个鸟窝,我猜想那窝里一定有正在孵化的鸟蛋。呵,医院里的一棵树上,生命正在悄悄地孕育萌发!一个清晨,我在病房里醒来,听到沙沙沙的声音中夹杂着雏鸟的欢叫声,急忙奔到窗口,只见鸟妈妈正给小东西喂食呢!
⑨医生说,我心态好,手术后恢复得特别快,可以提前出院了。我竟很舍不得那树,我的康复是它赐予的。出院前,我专门去看望它,我忍不住对树投以惊叹的目光:它脚下的泥土那么少,但枝叶依然繁茂,始终朝着天空和阳光的方向用力延伸。从此这棵树便在我心里扎下了根,潜滋暗长,成为我生命中的参天大树。
⑩从医院出来,我终于又能走在大街上,走在一棵棵树之间。大城依然繁闹着,那一棵棵挺立在大城的树依然生长着。我想,我们身边一些或远或近的人,像极了这些离我们或远或近的树,他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是不可或缺。
(节选自连亭《以一棵树为起点》,有删改)
16.文中的“树”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17.“然而在大城,树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这句话是从文章中提取的,应放在文中第几段开头最合适?请结合上下文分析。
18.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句子。
树静止时,如大城恪尽职守的卫兵;树摇动时,荡漾出轻微的波浪般的乐声。
19.如何理解第⑨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从此这棵树便在我心里扎下了根,潜滋暗长,成为我生命中的参天大树。
20.文末说,“我们身边一些或远或近的人,像极了这些离我们或远或近的树,他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是不可或缺”。文中的“树”让你联想到了谁?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
六、作文
2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作文。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回味”一词作如下解释:【回味】huiwèi①名:食物吃过后的余味:~无穷。②动:从回忆里体会:我一直在~他说的话。
回味的过程是再次感受的过程,是深入理解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的过程。
在生活和学习中,许多时候,一盘菜、一句话、一首诗,乃至一片云、一件事、一份情……都会令你回味无穷。
请以“回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B
3.C
4.B
5.A
6. 怨 ǎi zhóu 睦 解释说明。 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7.(1)A
(2)①放假帮母亲做家务;②陪母亲聊天解闷
(3)赞同该做法。母亲陪读精神可嘉,一方面,陪伴孩子身边,便于对于孩子的日常生活的照顾,让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另一方面,可及时纠正孩子的缺点错误,鼓励帮助孩子回到正轨;
反对。母亲的陪读,将生活中的所有事都包办,看起来是帮孩子留下充足时间学习,但会让孩子事事依赖母亲,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不利。答案不固定,言之有理即可。
8.A 9.【乙】 10. 美 险 实是欲界之仙都 真雄旷之极观也
11.平时的课:气定神闲,娓娓道来。最后一课:奉命疏导,语重心长。 12.(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家电专业语文课的可有可无,很有画面感,让人易于理解接受。(2)使用比喻修辞,幽默、风趣,又形象生动的把各级领导的心急火燎,焦急“灭火”的心态描摹的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13.(1)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2)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 14.黄老师是一个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热爱语文的普通老师。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不论干什么,都能感受语文的魅力,却又不得不接受无法改变现实的残酷。 15.示例一:说起文化与美,都有一种心向往之并身体力行的景仰和坚持。示例二:语文都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只要你不忘却她,时不时和她有个亲密接触,她就会和你分享快乐,排解忧伤;陪伴你成长,帮助你翱翔!
16.①“树”给城市增添生机和轻灵的亮色;②“树”抚慰、恩惠了疲惫与需要帮助的人们;③“树”是人们情感的寄托,弥合了人与世界的裂痕;④“树”带给人们生命的力量,坚强与希望。 17.放在第③段的开头。第②段写了树能够给大城增添一抹轻灵的亮色;第③段写“在大城,似乎人与树各有各的存在,各有各的活法,互不相干。”两段间有转折关系,“然而在大城,树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这一句可以连接两段,使得段意的衔接更加自然流畅,符合逻辑,因此应该放在第③段的开头。 18.修辞角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树比作卫兵,生动形象地写出树对城市坚定的守护;将树摇动时发出的声音比作波浪般的乐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随风摇动时声音的灵动美好,使城市更有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树的喜爱和对乡野的热爱。 19.这棵树所蕴含的向上生长的力量让我心态变好,得以提前出院。从此以后,这棵树曾带给我的这种生命的力量就转化为我自身的力量,这棵树扎根在我的心中,我的成长便伴随着树的成长,所以这棵树成了我生命中的参天大树。 20.示例:我联想到了环卫工人,环卫工人默默地付出,为我们创造了更好的生活环境,我们常会忽略他们,但他们为我们的城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已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1.参考例文:
回味
“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当河水不再流,当时间停住、日夜不分,当天地万物化为虚有……”某一天,若是世间变得荒颓乏味,我,又能做些什么?
回味,足矣。
回味往昔,忘忧的童年,多么无忧无虑,无知无畏!我们在树荫下的嬉戏玩耍,一块糖果一人一口分享;从操场上跑过,张开双臂,足底带起一路飞沙;亲昵无间的绰号,现今忆起,依旧熟悉;畅想未来,憧憬明日,我当老师,你当科学家;你拉着我的手,我攀着你的肩,说些无忌无猜的话语,即便今天吵了嘴,明天还在一起“过家家”。这样的童年,多么值得回味!
回味往昔,同桌的你。妙龄时节、风华正茂,你我间那真挚纯洁的友谊我回味良久,无法忘记。记得体育课上,我跑步崴到脚踝,痛的瘫坐地上,龇牙咧嘴,五官拧成一团。是你二话不说将我搀起,你拖住我胳膊的力量,在我耳边的关心话语,回味起来,怎能忘记?记得有几个“捣蛋鬼”给我起了古怪的外号,肆意取笑,我脸涨得通红、舌头打结,不知如何反驳,是你站出来将他们呵斥,给我解围。这样的友谊,多么值得回味!
回味往昔,谆谆教诲。记得有次小测,复习准备不足,动歪点子,打起小抄的主意。但是手儿抖、心儿慌,纸条不知往哪藏。不幸被“慧眼所识”,您意味深长的一瞥,已让惭愧的浪潮将我吞噬,头皮发麻、想化作尘烟,消散于风。您向我走来,我心砰砰直跳,小条早就攒成团、丢到地上。我小声说“老师,我错了。”您眉头稍蹙的看我一眼,在桌角不轻不重的一拍,悠然而去。课下,我主动认错,也许是已看出了我的无地自容,您眉角一扬,语气缓和而郑重的说道“记住这次,我不希望再次看到了。”我心里狠狠的呐喊道“我将永远不会忘记!”您往日对我的严格要求,已渗入我的言行举止;那些谆谆教诲,已在我身上留下深刻痕迹。这样的师生情,多么值得回味!
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就算没有了丰富的色彩,失去前进动力,甚至陷入羁绊和痛苦,我们仍然可以喘口气、歇歇脚,用这些心中最美好的回味,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然后眺望远方、打点行囊、抖擞精神,徒步走入成功的殿堂。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