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二篇 课件(共6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短文二篇 课件(共6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7 17:2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4张PPT)
同学们,学过《三峡》,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水小品
tuí
yuè

qǐn

suì
zǎo
xìnɡ
bǎi
yuán
夕日欲

沉鳞竞


其奇者










读一读
预习检查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回复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陶弘景
南朝人,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去官隐居茅山,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本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本文与南朝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称双璧,同为六朝山水名作。
陶弘景―― “山中宰相”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答谢中书书
南朝 陶弘景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让我们伴随着音乐,通过朗读领略文章的美。
朗读方法:看清字,读准音,口齿清楚,缓急有秩,轻重有度,感情充沛,一气呵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清流见底。
高峰入云,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之美,古来 共 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一起。
谈论,欣赏。
两岸石壁,五色 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 俱 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四季。 都。存在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 竞 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清晨。消散。
坠落
潜在水中的鱼。
鳞,借代鱼。
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指人间
指仙境。
南朝的谢灵运
参与,这里指欣赏。
夕日欲颓( )
欲穷其林(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念无与为乐者( )
副词,将要
动词,想要
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动词,和


一词多义
合作探究
五色交辉
夕日欲颓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
词类活用
合作探究
《答谢中书书》中,作者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论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他与自然相融合的愉悦,以及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我国有很多山川美景,或雄伟壮阔,或秀美瑰丽。我们有时间要多四处走走,多感受祖国山川之美,陶冶情操,开阔胸襟。
学后感悟
课堂小结
一、总写。以感慨发端。
二、分写
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三、抒情、议论。
以感慨收束。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总写,以感慨发端。包含作者什么感情?
“美”: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
仰视
平远
高远
静景
动景
朝夕变化
听觉
视觉
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俯瞰
呈现出绚烂辉煌的气象,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高低,远近)
景物形象:由显而微;
景物状态:由静而动;
感官调动:视听结合;
时间交代:由朝而夕。
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抒情、议论,以感慨收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的自豪之感。。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
①山水相映之美。
②色彩配合之美。
③晨昏变化之美。
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3)语言美。
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3、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
“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4、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6、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7、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能力训练:美丽的风景勾起了我们的暇思。让我们拿起笔,书写心中流淌而过的乐曲。
  映入眼帘的是蓝天白云的画面,空气里只有快乐的气息,什么烦恼都随着微风飘走了。湖面像镜子一样平静,岸边的小船好像睡着了,一动也不动地躺着。整个天空都映在湖里了,蓝天碧水融合为一体。两岸连山围绕着湖,似乎为这里的宁静而感到喜悦。茂盛的小草依傍着山,虽然天空只有白云,可蓝天下还有美丽的景象陪伴着,才不至于感到寂寞。偶尔有几声鸟叫声,犹如为这宁静增添欢乐。
能力提升
你敏感的心灵发现自然的生命美了吗?好吧,下载一幅你 喜欢的风景图片,用今天学习的景 物描写的技巧与方法,用优美的文字、心灵的感受描绘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表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shè)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号“文忠公”。
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音
节奏
理解
整体感知
一、字音
寝 藻 荇
横 柏
qǐn zǎo xìng
héng bǎi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高兴地

没有共同游乐的人
于是

一起
清澈透明
水草
交叉错杂
原来是
只是,不过
考考你

欣然




空明

高兴地,愉快地
想,考虑
于是, 就
睡,卧
清澈透明
原来是

罢了
交横
交叉错杂
念无与乐者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庭下如积水空明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古今异义
月色入户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合作探究
古义:文中指门窗。今义:门。
古义:清闲的人。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词类活用
合作探究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 “……也”表判断。
省略句:
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余”。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特殊句式
合作探究
本文通过对夜游承天寺庭院所见的月下美景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抒发了作者寄情自然美景以排遣忧郁的旷达胸襟。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精读探究
1.这篇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说明什么?
答:(1)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
(2)一方面说明作者被贬,交游稀少;另一方面也说作者与张怀民是亲密无间的好友,心灵相通。
4.学生想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思考、讨论: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月色图?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
5.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答:
(1)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月色之明;
(2)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色之清;
(3)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
(4)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6.如何理解“念无与乐者”中的“念”字?
答:
(1)写出了作者谪居生活的孤独、寂寞,即使是多年的朋友也不敢跟他来往;
(2)能够与我一同赏月的应该是那些志同道合之人,而不是那些庸俗势利之徒;
(3)为下文“寻张怀民”做铺垫。
7.探究“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的思想情感。
引导学生从以下角度思考。
⑴“闲人”是什么样的人?
可结合书下注释。
⑵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是“闲人”?
“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交游之稀
对月色的描写——从容赏月,安闲自适
“但少闲人”——自称
8.“寻张怀民”中“寻”包含着怎样的意思?
答:
(1)包含着作者的一种猜想:面对如此良夜,他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是他是在庭中赏月还是在出门散步?因此要寻他一寻。
(2)“寻”与“访”不同,“寻”有一种急欲找到的迫切感,这就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赏明月的急切心理。
9.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一是透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牢骚、抱怨。
二是表现了作者的欣喜、自豪。作者自我宽慰,安闲自适。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10.从全文来看,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拓展延伸
1.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你想对苏轼说点什么,请写出来。
2.请你用优美的文字把你记忆中最难以忘怀的月色描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