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唐诗五首 课件(共6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唐诗五首 课件(共6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7 17:3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7张PPT)


唐 王 绩
诗人简介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初诗人。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
写作背景
东皋是王绩隐居乡里时的游玩之地。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人独自置身于东皋野外,所以诗中充溢着诗人孤独落寞的感受。
课文注释 野 望
唐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2、薄暮:傍晚
3、徙倚(xíyǐ) ) :来回走,不知往哪去。
依:归依
4、落晖:落日。
5、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6、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7、采薇: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作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薇,是一种植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句解:
在黄昏的时候,
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
徨徘徊。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句解:
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
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句解:
放牛人赶着牛群回家,
猎人骑着骏马带回
猎物。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句解: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
诗文赏析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诗文赏析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中心思想
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大家试一试 ?
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 《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 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 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黄鹤楼》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神童子安即席挥毫 此文有如石破天惊, 顿令滕王阁名噪天下
学习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主要
内容。
2、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准确流畅地背诵诗歌。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听读.朗读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美丽的传说
为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
首联:
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像。昔日仙人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
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朵漂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鹦鹉洲绿油油的草儿长得极其茂盛。
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觉得“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美,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望到故乡?只觉得眼前的汉水滚滚,烟波浩渺,使人更生思乡之愁。
本句借景抒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抒发漂泊思乡之情。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结
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
文本研讨
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3、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思乡诗文知多少?
文本研讨
诗文延伸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 》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
根据图示背本诗
根据图示背本诗
根据图示背本诗
根据图示背本诗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
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了解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学习目标
1.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设疑自探
读一读,根据注释,解释词语,了解诗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解疑合探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质疑再探
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品味佳句:
大 漠 孤 烟 直
长 河 落 日 圆
构图美:
线条美:
色彩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
长河奔流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
——空间阔大
——层次丰富
——鲜明优美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拓展训练
1.《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景像?
2.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4.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 5.《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荒凉的大漠
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李白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人称“诗仙”。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写作背景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船过荆门一带,视域开阔,别是一番景。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朗读文章
诗句解释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游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重山随平野渐渐消失,江水就在这广阔无际的原野奔流,浩浩漫漫。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整体感悟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颔联中有几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深入探究
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飞”字反衬了江水中月亮的明亮而且圆润,从而反衬了江水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在自然美景中融进诗人见到平原欣喜的感受。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深入探究
揣摩尾联,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文章主旨
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造城郭幻出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远景
俯视
仰视
渡荆门
送别
近景
叙事
抒情
写景
拟人
对仗
钱 塘 湖 春 行
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诗人简介
作者
简介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春天西湖的赞美和热爱的感情。
写作背景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品读欣赏
品读
欣赏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品读明意
品读
明意
解释词
早莺:早来的黄莺。 暖树:向阳的树枝。
新燕:刚飞来的燕子。 乱花:杂花,各色各样的花。
浅草:不高的青草。 行不足:玩赏不够。
云脚:下雨前后出现的接近地面的云气。 渐欲:渐渐的要。
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湖水刚刚涨起来,水面与堤岸相平,漂浮的云气与湖水相连 。从几个地方飞来的早莺,争着抢占向阳的树枝。不知是谁家刚飞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忙着筑巢。各色各样的花渐渐要使人眼花缭乱,不高的青草刚刚能够遮掩马蹄。最喜欢景色秀丽的湖东,在那里总觉得玩赏不够!因为那绿杨阴里有美丽的白沙堤。
正文全解
1.这首诗以( )为线索,紧扣( )的特点,抒发了诗人( )的心情。
(春行、早春、喜悦)
2.诗人选取了最能代表春天的哪两种鸟?抓住了初春的景物特点,选取了极富典型性的景物是什么?
(莺、燕) (乱花、浅草)
3.诗人写了三处地方,分别是( )最吸引作者是( )
(孤山寺、贾亭西、白沙堤)(白沙堤)
4,诗人采用( )的表现手法,随着作者的脚步,景物也发生了变化。
(移步换景 )
品诵感悟—完成下列填空
品诵
感悟
本诗通过“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和“浅草没马蹄”等典型景物描绘出钱塘湖早春的季节特点。
1,诗中为突出早春的特点,描写了那些典型的景色?突出了春行的什么特点?
古诗鉴赏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只因是早春,所以不是处处,也不是家家。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的描绘出来了,使人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运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突出了“春行”之“早”的特点。
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古诗鉴赏
3、“几处早莺争暖树”和“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和“浅草才能没马蹄”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4、直抒胸臆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抒发了作者被景色陶醉,流连忘返的心情。
3,举例说明本诗中引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4,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哪句?
古诗鉴赏
古诗
鉴赏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诗人从孤山、贾亭开始,写到湖东、白堤为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于鸟语花香。最后,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学习小结
学习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