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第三单元 名著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作品的阅读
名著预览
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 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的驻华记者、通讯员。1936 年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苏区的西方新闻记者。1937 年卢沟桥事变前夕,他完成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10 月,《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极大轰动。
作者简介
名著预览
1927 年4 月12 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迫害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1936 年6 月,作者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其间,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他还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4 个月时间密密麻麻写满了14 个笔记本。
写作背景
名著预览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己1936 年6 月至10 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采访了众多的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毛泽东和周恩来是作者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
作品名称:《红星照耀中国》 作者:埃德加·斯诺
主要内容 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和考察的第一手资料,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作者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志丹、贺龙、彭德怀等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毛泽东和周恩来是作者埃德加·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艺术特色 第一,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第二,作者深入红军战士和根据地百姓之中,为全世界解答了“红军没有任何大工业基地,没有大炮,没有毒气,没有飞机,没有金钱,也没有现代技术,他们是怎样生存下来并扩大了自己的队伍”的疑问。
启示与感受 这本书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整体感知
精读细研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这类作品,或是记录历史,或是叙写现实,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第一,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第二,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不妨追问:作品写了什么人?他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些什么?重点突出了什么内容?
第三,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用它们说什么“话”。作品中记录的是经过作者筛选的事实,还有作者对于事实的感受和印象,这当中必然会体现作者的倾向性。
第四,阅读纪实作品,最终是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为此,我们要善于学以致用,汲取营养。
精读细研
名著预览
毛泽东 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他熟读世界历史、政治,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他是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他热爱工作,生活简朴,廉洁奉公,能吃苦耐劳。他有中国农民质朴纯真的性格,幽默憨厚,做事当机立断,感情真挚。他饮食“爱辣”。
主要人物
名著预览
朱德 他是“东方和西方的军事权威机构公认的现代最有才华的军事战略家之一”,是位极富魅力的领袖人物,在党内有极高的威望。他个性谦逊温和,与战士同甘共苦,做事负责,计划周密,处事细心,亲自领导部队,始终坚持要从一切角度对敌人的阵地有清楚的了解的原则。
名著预览
周恩来 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的知识分子”,是中国共产党内部气质截然不同的人,像一个未解之谜。他是个“狂热”分子,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具有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从不承认失败。
名著预览
彭德怀 他具有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个性率真,大公无私。他身体健康,动作敏捷,“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
贺龙 他是个大个子,年过半百,仍很健康,不知疲倦。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
名著预览
《贺龙二三事》:主要借李长林之口,转述贺龙的身世。贺龙从小疾恶如仇,曾用菜刀劈盐局,领导了桑植起义、南昌起义。他身经百战,身材高大,是红军领袖之一,令敌人闻风丧胆。
《关于朱德》:作者通过别人的转述和自己的评论,简述了朱德的传奇一生,重点描述了他的外貌、体格、脾气、为人处世、兴趣爱好、战略战术等。
篇目例析
名著预览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作者擅长在叙事中插入自己的评述和议论,调动各种手法对人物和事件进行描述,作品注重形象化的描述,善于捕捉生动的细节。作品主要有三个特点:1. 以游记形式表述新闻事实;2. 追求新闻素材的真实性;3. 以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精神状态。
艺术特色
1. 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2. 出身与家庭
3. 童年的经历 4. 受教育情况
5. 参加革命的起因 6. 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专题探究
专题一:
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探究示例:
◎周恩来:周恩来从小就表现出突出的文学天赋。但他在民族觉醒的时期里受的教育,使他的兴趣从文学转到了别的地方。不久之后,周恩来便被卷进了社会革命运动中。他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受到了“开明”的教育,1919 年学生运动中,他成为学生领袖。后来他去了法国,回国后与孙中山一起,准备发动国民革命。
专题探究
1924 年,他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1925—1927 年他参加了北伐。1927年以后蒋介石发动了右派政变,开始杀害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周恩来被列入头号黑名单。几经周折,1931 年后,他终于“闯破封锁”,加入红军队伍。
专题探究
1.长征的起因
◎红军长征的起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敌人的经济封锁和王明的“左”倾经济政策,导致根据地经济濒临崩溃,红军缺乏在根据地继续斗争的物质条件;二是苏区面积缩小和人口锐减,导致红军兵力得不到补足,只能突围向外发展。
2.长征的路线
◎红军长征首先向西,然后向北,中央红军长征经过了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和陕西等11 个省。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二万五千里。
专题探究
专题二:关于长征
3.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四个方面:①敌军的围攻。红军一直处于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中。②我党我军内部的错误和矛盾。③长征途中恶劣的自然环境。④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情。
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探究示例:
①四渡赤水。②强渡大渡河。③飞夺泸定桥。④过草地。
专题探究
5.长征的历史价值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
长征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使中国革命的航船终于有了一位能驾驭其进程的舵手。
专题探究
1.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即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专题探究
专题三:信仰与精神
2. 长征精神的内涵
◎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专题探究
民族精神!
3. 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①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持久的精神动力。②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长征精神就是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的精神。③培养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也是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光辉典范。
专题探究
王树增,男,1952 年生于北京,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作家,中国著名的军旅作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红鱼》《黑峡》《鸽哨》,长篇纪实文学《远东朝鲜战争》《1901》《长征》等。其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曹禺戏剧文学奖”。
作者简介
自主阅读推荐
王树增《长征》
《长征》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全书以长征的时间推进和地域转换为基本架构,从1934 年10 月贵州甘溪突围写到1936 年10 月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完整地展现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红军历尽艰险转战大半个中国的历史。作者在创作中着力发掘伟大的长征精神。他认为:“坚定的信仰,这是长征留给我们非常宝贵的精神遗产。”
作品简介
自主阅读推荐
①作为纪实文学作品,真实是必须坚守的原则。为此作者搜集了大量资料,采访了许多红军老战士,还进行了实地调查。②在遵循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长征》有着浓厚的文学色彩。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来表现长征中的“人”,既有对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浓墨重彩的描绘,也有对很多无名红军战士细致入微的刻画。作者善于表现历史事件中的精彩细节,使历史人物真正“活”起来,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自主阅读推荐
艺术特色
李鸣生,当代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首席纪实作家。他被文学界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继徐迟之后中国第二个写科技题材的佼佼者”。其数百万言的“航天七部曲”在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拥有众多读者。
作者简介
自主阅读推荐
李鸣生《飞向太空港》
创作背景
自主阅读推荐
20 世纪90 年代,西昌卫星发射场,中国航天人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成功地用“长征三号”火箭将美国“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开启了中国航天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征程。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发射场的专家和工作人员
夜以继日,呕心沥血,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科技
难关。他们争雄世界的志向、以身许国的豪情、
不计得失的品质、外交家般的风度,给人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本书就描绘了此次卫星发射的
全过程,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
全书以历史的笔法勾勒概貌,烘托背景,以文学的手法讲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细节,表达情感,可读性强,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自豪的情绪。
艺术特色
自主阅读推荐
长征精神的内涵
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忠诚爱国。
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当代中学生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弘扬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脚踏实地为实现革命理想争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而努力。
课堂检测
(2021·海南)点赞 “红星”,品评人物形象。
“红星”1:
他面容瘦削,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红星”2:
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
课堂检测
(1)根据以上文段信息,写出这两位“红星”人物的姓名。
(甲)“红星”1: (乙)“红星”2:
(2)从以上“红星”人物中选一位,结合原著中该人物事迹品评人物形象。
毛泽东
周恩来
示例一:毛泽东,他的财物只有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伙食同每个人一样,在退学后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坚持自学,研读群书,由此可以看出他生活俭朴、勤奋好学等品质。
示例二:周恩来,第一次与作者见面时用英语打招呼,为他规划采访行程,揽着红小鬼的胳膊在乡间散步,体现出周恩来平易近人、热心周到的品格。
读书笔记 摘录(一) 埃德加·斯诺说,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描写的故事活着。从中我们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变得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信念,那种力量,那种热情。 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牺牲。 出处
关键词 那种信念
启示
读书笔记 摘录(二) 江姐说:“如果需要为理想而牺牲,我们都应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 江姐说:“不要用眼泪告别,美蒋反动派的一切垂死挣扎,都不能阻挡中国无产阶级的胜利!胜利属于我们,属于我们的党!” 出处
关键词 那种理想
启示
一、基础题。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______》, 是______国著名记者_______________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己自______________至_______________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红星照耀中国》先后被译为近二十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
西行漫记
美
埃德加· 斯诺
1936 年6月
1936 年10 月
2. 早在井冈山时期,红军就给战士定了三条简明的纪律:行动听指挥; ____________________;打土豪要归公。
不拿贫农一点儿东西
3.《苏维埃掌权人物》《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中,写了年届不惑的________,“他的童年”“在长沙的日子”“革命的前奏”“国民革命时期”“苏维埃运动”“红军的成长”不仅呈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_,而且呈现了红军的成长历史;书中还写了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__________,他先后就读于南开中学、南开大学,曾在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学习,先后组织了上海罢工、_____________,是著名的革命组织者。他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而且具有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毛泽东
个人的成长轨迹
周恩来
八一起义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朱德爱护他的部下是天下闻名的。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而且也常常这样做。
朱德同弟兄们讲话时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步行,似乎不知疲倦。“我认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当别人请他的妻子康克清谈一谈她认为她的丈夫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性格时,她说道,“……其次,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第三,他喜欢跟一般战斗员打成一片,他经常和他们谈话。”朱德对弟兄们说话非常朴实,他们都能听得懂。有时要是不十分忙,他就帮助农民种庄稼。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
他非常强健,什么东西都能吃,除了大量辣椒,没有什么特别爱吃的东西,因为他是四川人。他晚上不到十一二点钟不睡,早晨总是五六点钟起床。“他喜欢运动,但是也喜欢读书。他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方面的书籍。他也喜欢跟朋友们谈天,有时也开开玩笑,虽然并不像毛泽东那样幽默。他一般没有脾气,我从没有跟他吵过嘴,但他在战斗中却要发怒。打仗时他总是在前线指挥,但没有受过伤。”
(有删改)
1. 结合选段内容,谈谈朱德为何能造就铁打一般的军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护部下天下闻名,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平等待人,体贴战士,赢得战士的心,虽温和朴实,但在战斗中却要发怒,战斗时威力尽显。
2. (中考·宁波)有同学发现:读《红星照耀中国》就像从平面镜中看客观世界,读《昆虫记》就像从显微镜中看微观世界,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就像从哈哈镜中看变形的世界。请从《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中任选一部,结合内容,参考示例,说说该同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荣德书香”单元阅读计划
【示例】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就像从哈哈镜中看变形的世界,因为作者用夸张手法表现出一个畸形的社会。例如,作者在叙述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时,不厌其烦地描写了他的变化,让读者看到了他扭曲的灵魂,看到了当时黑暗腐败的社会。
“荣德书香”单元阅读计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荣德书香”单元阅读计划
【示例一】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就像从显微镜中看微观世界。因为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呈现出一个有趣的昆虫世界。例如,作者在记述蝉幼虫脱壳的过程时,细致地描写了蝉的动作,让读者看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昆虫世界。
【示例二】读《红星照耀中国》,就像从平面镜中看客观世界。因为作者用纪实手法忠实地描绘了中国红色区域的真实情况。例如,作者深入根据地,经过大量访谈,客观记录了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经历,让人们了解了他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