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6课《诗词五首》之《饮酒(其五)》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出音韵美;背诵默写诗歌。
2.品读诗歌的意境美,探究诗中的"真意",理解诗歌所寄予的情感。
3.感悟诗人回归自然,闲适淡雅,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学习时间: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故乡,诗人离不开酒,诗中不能没有酒,从历代诗人雅士所留传的浩瀚的酒诗酒词中,无不使人们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酒文化以及诗人那种炽烈的情感,从而引起共鸣。酒文化渊源流传,诗文化更博大精深。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晋代诗人陶渊明的《饮酒》,一起感受作者酒后的情感。
二、有关资料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 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谥号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散文家,辞赋家。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青壮年时做过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因不满官场黑暗,又不肯迎合权势,“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田。他的诗主要表现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被称为“田园诗人”。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陶谢”。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2. 写作背景
陶渊明的时代,是门阀士族的时代,由于社会的长期分裂和动荡不安,再加上统治者的荒淫奢侈,许多敢于批评朝政的士大夫文人,动辄被无辜杀戮。他痛感世道的险恶,生活的艰辛,他四十一岁时,当了八十余日的彭泽令后弃官归隐,长归园田,不再出仕,亲执耒耜【 lěi sì 】(古代一种像犁的翻土农具。也用作农具的统称。),躬自劳作。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诗人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为酒后即兴而作,大多直抒胸臆,对世事的感慨。《饮酒》其五是组诗中最广为后世传诵的佳作。
3.文体知识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古体诗韵律特点: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等形式,也说古风、古诗。
4. 《饮酒》大意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三、预习设计
1.文学常识填空
陶渊明(365-427)名 ,字 ,一字 ,东晋时期著名的 诗人、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别号 ,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 ”。散文首推《 》。
2.给加点字注音
结庐( ) 车马喧( ) 东篱( ) 悠( )然
四、朗读诗歌
听音频朗读,读准字音,划出节奏。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五、疏通诗意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结庐( )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⑵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
⑶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
⑷山气( )日夕( )佳( ),飞鸟相与( )还。
⑸此中( )有真意( ),欲辨( )已忘言。
2.把全诗翻译成现代汉语。
六、赏析诗歌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 有何深刻意义 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3.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5.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6.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七、拓展延伸
结合诗作学习,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八、课堂检测
1.根据理解填空:
⑴诗中蕴含着只要精神高尚,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诗中表明诗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诗中表明作者超然物外、悠游自在的生活方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诗中描写山野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诗中表明诗人诗人永保清高、正直的情操的原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陶渊明《饮酒》,回答问题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⑴诗中表明诗人心境的两个词是:_____、_____。
⑵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
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
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诗中的“菊”、“山”、“气”、“日”、“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真意”的所在。
九、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预习《春望》
参考答案
三、1.潜 渊明 元亮 山水田园 五柳先生 靖节先生 桃花源记
2.lú xuān lí yōu
五、1.⑴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在这里意为“居住”。喧嚣扰攘的尘世,人世间。⑵如此,这样。僻静。⑶闲适淡泊的样子。⑷山间的云气。傍晚。美好。相伴。⑸此时此地的情境,指山中景象,也指隐逸生活。指人生的真正意义。辨识。
2.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忘了怎样表达。
六、1.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世俗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①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②这两句诗的深刻含意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 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 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诗人在《归去来兮辞》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相伴”,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 ③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应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返璞归真”。而这个“理”,正好为前两句“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3.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4.“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改成“望”不好。“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5.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的生活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总结全篇、点明主旨。
6.这首五言古诗通过诗人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尘俗的人生追求。
七、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造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 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八、1.答案: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⑵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⑷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⑸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2.⑴心远 悠然⑵不能。“见”表现诗人对山不是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⑶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见到了悠远的南山。⑷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