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诗词五首》之《饮酒》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诗词五首》之《饮酒》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7 11:2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26课 诗词五首
陶渊明
《饮酒》(其五)
新课导入
中国是诗的故乡,诗人离不开酒,诗中不能没有酒,从历代诗人雅士所留传的浩瀚的酒诗酒词中,无不使人们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酒文化以及诗人那种炽烈的情感,从而引起共鸣。酒文化渊源流传,诗文化更博大精深。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晋代诗人陶渊明的《饮酒》,一起感受作者酒后的情感。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出音韵美;背诵默写诗歌。
2.品读诗歌的意境美,探究诗中的"真意",理解诗歌所寄予的情感。
3.感悟诗人回归自然,闲适淡雅,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 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谥号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散文家,辞赋家。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青壮年时做过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因不满官场黑暗,又不肯迎合权势,“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田。他的诗主要表现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被称为“田园诗人”。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陶谢”。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写作背景
陶渊明的时代,是门阀士族的时代,由于社会的长期分裂和动荡不安,再加上统治者的荒淫奢侈,许多敢于批评朝政的士大夫文人,动辄被无辜杀戮。他痛感世道的险恶,生活的艰辛,他四十一岁时,当了八十余日的彭泽令后弃官归隐,长归园田,不再出仕,亲执耒耜【 lěi sì 】(古代一种像犁的翻土农具。也用作农具的统称。),躬自劳作。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诗人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为酒后即兴而作,大多直抒胸臆,对世事的感慨。《饮酒》其五是组诗中最广为后世传诵的佳作。
知识链接
古体诗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古体诗韵律特点: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等形式,也说古风、古诗。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结庐( ) 车马喧( )
东篱( ) 悠( )然,
飞鸟相与还( )

xuān

yōu
huán
整体感知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点我放诗文朗读
【诵读指导】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朗读时也可按照“二三”式来停顿,语调宜舒缓。前四句宜读出对目前生活状况的满足自豪之情;后六句重在抒发回归田园的乐趣,宜读出自得之乐。
整体感知
朗读指导
读音准确
富有节奏
读出情感
停连恰当
学生自由朗读诗文。要求:
疏通诗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喧嚣扰攘的尘世
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却没有车马的喧闹。要问我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心里远离世俗,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偏僻安静。
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如此,这样。
偏远,偏僻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中的“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世俗往来的名利纷扰。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远”指的是远离官场,远离世俗,超凡脱俗。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无求名逐利之心,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赏 析
疏通诗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东边的篱笆
闲适淡泊的样子
(我)在东篱下随手摘摘菊花,闲适淡泊地欣赏南山胜景。傍晚山色秀丽,鸟儿结伴归巢。
山间的云气
傍晚
相伴
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
赏 析
疏通诗意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自然之趣,人生真谛
分辨
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点明了全诗主旨。
赏 析
指远离官场尘嚣,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合作探究
“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功名利禄。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合作探究
2、诗人描绘了怎样的田园风光?此时诗人的心境如何?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悠闲地采撷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云、日、鸟,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回归自然后悠闲自得的心境。
合作探究
3、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见”字写出了诗人不经意间抬头,秀丽的南山之景一下子映入眼帘,这种随意与自然,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与惬意,表现了诗人的心与山的自然相遇,营造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合作探究
4、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赏析。
一品用词美——“见”与“望”
“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的心境相映衬,准确生动的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就失去了一种意趣。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
二品--意境美
“采菊”是俯,“见南山”是仰,俯仰之间,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合,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表现出诗人悠然淡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情怀。
合作探究
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用了哪些意象?有何深意?
用了日夕之山气与归林之飞鸟两个意象,渲染了隐居之所的宁静美好和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言下之意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为什么要奔波于官场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不愿投入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合作探究
6、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
这两句诗是全诗的总结,意思是此情此景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暗指辞官归隐乃是诗人的人生真谛。这两句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如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一样,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人生真谛:人生应当远离官场的追名逐利,远离世俗的阿谀奉承,亲近自然,返璞归真,坚守住心灵的净土。
合作探究
7、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伪和奸诈,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看到了一位超然物外、悠然自得、心志高远、闲适豁达的诗人形象。
拓展延伸
结合本诗内容及下面的两则材料,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县当县令。有一次,郡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郡守面前汇报时,工作的好坏全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他听后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的官俸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材料一】
拓展延伸
【材料二】
归园田居(其三)
[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示例】我看到了一个顺应天性、坚守本真、洒脱恬淡 、崇尚自然 的诗人形象。
文章主旨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情趣,表达了诗人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志趣,以及闲适淡泊、物我两忘的心境。
课堂检测
⑴诗中蕴含着只要精神高尚,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诗中表明诗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诗中表明作者超然物外、悠游自在的生活方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诗中描写山野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诗中表明诗人诗人永保清高、正直的情操的原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根据理解默写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课堂检测
2.诗中表明诗人心境的两个词是: 、 。
3.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远
悠然
不能。“见”表现诗人对山不是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4.对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诗人弃官归隐之前写的一首诗。
B、“心远地自偏”句用得极好,它巧妙地道出作者此时的心境,想要离开喧闹的尘世,追求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
C、“采菊东篱下”写作者酷爱菊,常常在住处周围种上菊花,颇为后人称道。
D、全诗语言朴实含蓄,写得很有特色,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
A
课堂检测
5.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
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
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诗中的“菊”、“山”、“气”、“日”、“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真意”的所在。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C
课堂检测
6.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A
课堂检测
7.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的居住环境和生话状况。
B、尽管没有车马的喧闹嘈杂,但仍有“采菊东篱下”的劳作烦忧。
C、诗中四句写景句子传神的描绘了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
D、全诗融说理、写景、抒情为一体,表现了诗人细微的内心感受。
B
板书设计
闲适心境
恬静生活
山间美景
人生真意
饮酒(其五)
结庐人境
心远地偏
采菊东篱
悠然见山
山气佳
飞鸟还
此中真意
欲辨忘言
热爱自然 淡泊名利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