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黄鹤楼
崔颢
壹
相关链接
作者生平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写作背景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崔颢,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诵读全文
黄鹤楼
[唐]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qī
zǎi
贰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疏通文意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译文: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
疏通文意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译文: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疏通文意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乡关:故乡。
译文: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叁
品读赏析
品读赏析
1.本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和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
本诗前两联都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虛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起笔高远,又回到现实情境,仿佛黄鹤楼从天而降,神秘莫测。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展开了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
品读赏析
2.诗中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个字?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
本诗尾联是表达乡愁的名句。描绘的是江面上一片暮霭,仿佛笼罩着烟雾一般。“烟”字描绘了一种朦胧、弥漫、飘忽的景象。诗人用“烟波”把水波渺茫、幕霭沉沉的景物形象自然地表现了出来,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幕”一同构成了一幅暗淡的背景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那长江的浩浩烟波,形象地代表了诗人无边的乡愁;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诗人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异地漂泊之感;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加强烈地表达出这种孤独、空寂之情。最后以一个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主旨。
品读赏析
1. 意境开阔。
本诗为咏黄鹤楼的千古名篇,即便大诗人李白也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足见其高妙。诗人游目骋怀,将黄鹤楼的传说与人生的感触写得空灵而又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深远而不晦涩,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读之如行云流水,一泻而下。
写法鉴赏
品读赏析
写法鉴赏
2.虚实结合。
本诗前两联叙写仙人乘鹤的传说,写的是想象,是传说,是虛幻的;后两联则实写所见,眼前的胜景明朗开阔,充满勃勃生机,令人心旷神怡。诗人将神话传说和眼前景物巧妙地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古伤今,尽抒个人情怀,营造出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肆
主旨归纳
小结
《黄鹤楼》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思念故乡的感情。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