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好书好品设计 考试一路绿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知识点优化学案解析版
课文梳理
答谢中书书
原文 译文 阅读技巧点拨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百万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刚开始换牙,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只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河曲有一个聪明的老头笑着阻止愚公说: “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遗孤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山“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 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伏笔】“方”和“高”,说明山又高又大,极言移山不易 “本在”一句为后文山被移走埋下伏笔。【衬托】“九十”为下文“残年余力”张本。介绍愚公,点出其年 老,以衬托其移山意志之坚。【关键词】"塞''“迂”说明了愚公移山的原因,一个“惩”字表明 愚公所受的痛苦之深.【关键词】“聚室而谋” “毕力” “指通” “达于”,写出愚公移山之 决心,初步表现了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重点句】此句表明众人是坚决支持并积极为愚公献计献 策的&【衬托】愚公之妻“献疑”使文章顿生波澜。“以君之力”带有关 切、担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十 分委婉。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 醒愚公及众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另一个侧 面衬托愚公意志的坚决&【语言描写】众人针对愚公妻子所“疑”纷纷献计献策,表明愚 公移山有群众基础&【烘托】“叩”“垦''二字,写出了愚公人老志坚、苦干实干的精神。 “箕畚”说明运土石的工具简陋落后;“运于渤海之尾”说明路途 遥远。这些从不同角度烘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与意志。【动词】幼童热情帮助,跳而前往,既活跃了移山气氛,又表达 了群众愿望。 “跳''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和热心参与的态度.【侧面烘托】寒暑易节一返,说明路途遥远,侧面烘托出了愚 公移山之艰、意志之坚。【神态、语言描写】通过对智叟神态、语言的描写,表现了他对 愚公移山的态度. “笑而止之''这一细节,其自作聪明之态跃 然纸上;对愚公的责备、轻视、挖苦、讥笑,尽在其语言之中。 智叟的态度和上文中京城氏之“遗男”的热情参与形成了鲜 明对比。【顶真、反问】“长息”说明愚公早已胸有成竹。“子又生孙,孙 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采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层层紧 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反问句“何苦而不 平''结论自然,十分有力,令人信服。愚公的态度与智叟的态 度对比鲜明,他懂得人力是无穷的,移山的事业尽管不可能 在一代两代人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下去,就一定有 完成的希望。这段文字,阐述了 “有限”与“无限”的朴素的辩证 关系,表现了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对比】智叟理屈词穷,无以回答,与“笑而止之”对照,实在尴 尬至极.【衬托】神“惧”,衬托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神话色彩】虽是神话,却反映了当时人们有着“人定胜天”的 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雄伟气魄.【照应开头】照应故事开头,说明了移山的结果& “塞''“迂” 之苦解除,“指通”“达于”的目的实现&虽是神助,但愚公 之诚,不可磨灭;移山之功,实归于愚公。
内容概括:写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弱,以及“愚”与“智”作对比告诉人们,无论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实词意义
(1)杂然相许 ( ) (2)惩山北之塞 ( )
(3)且焉置土石 ( ) (4)何苦而不平 ( )
(5)寒暑易节 ( ) (6)河阳之北 ( ) ( )
(7)而山不加增 ( ) (8)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9)固不可彻 ( ) (10)虽我之死 ( )
(1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
【答案】(1)赞同 (2) 苦于哪里 (3)愁 (4)交换(5)黄河(6)水的北面 (7)增高 (8)并,还(9)通 (10)即使(11) 穷尽
问题探究
1、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答: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1段);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2段);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2段);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3段);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4段)。
2、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答:
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移山的人年龄太大或太小:“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困难重重。
3、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
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4、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
答: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她提问题,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5.愚公移山的行动体现了什么精神?
答: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怕任何困难,有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有远见卓识的令人尊敬的智者。
6.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
答:
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年纪又很小,他去帮助愚公移山,必然是得到了他的寡母的同意,可见愚公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拥护。再从“跳往助之”来看,他是出自真诚,高高兴兴地去的,更有说服力。至于作者为什么写一个孩子来相助而不写大人,则可能还有一层意思:孩子阅世不多,不了解事情的艰巨性,所以用天真的态度来对待移山一举,其中也含有“愚”的成分;但反过来看,这种“愚”却表现了他对有意义的事业的热情。晋人张湛说:“故北山之愚与嫠妻之孤,足以哂河曲之智,嗤一世之惑。”这话是有道理的。
7.人物形象分析:
答:
愚公的形象:
愚公是移山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他面对千难万险,不顾“年且九十”的高龄,率领全家“毕力平险”。这困难,一般人是难以想象的,而愚公却坚决要干。看起来这似乎是“愚”,其实不然。
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惩,苦。这里是意动用法。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迂,绕远道儿。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指通豫南,直达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这里的“指通”、“直达”都有笔直的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相对应。可见愚公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增高”。这样得出“何患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象这样可敬的老人,谁还能相信他是“笨老头”呢?
智叟的形象: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文中写智叟的文字不多,却把这个自以为是的老头刻画得淋漓尽致。他对愚公移山“笑而止之”。这种笑是嘲笑,是轻蔑,显得即傲慢又武断。“甚矣,汝之不惠”,用倒装句强调愚公不聪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对愚公的轻视。“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意思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的一棵小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这话说得尖刻、夸张,带有明显的嘲讽口吻。用“其”加强反问语气。这些都表明了智叟反对移山的顽固态度。但最后他被愚公驳斥得“亡以应”。智叟从开始时的振振有词,教训别人,到被驳得哑口无言,一付窘态,这正是自作聪明的人应得的下场。智叟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这种人自以为是,其实不过是卖弄小聪明罢了。
8. 本文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
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例如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作用。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此外的对比还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京城氏之子刚七八岁,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则是“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例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对显示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一定的作用。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9.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答: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这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阻之”,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才显得自然合理。
10、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和讽刺烘托的手法。
答:
二山高峻与人少力微、工具简陋对比,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则是愚。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天帝的“感”,对愚公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11、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12、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道理?
答:
本文通过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课文总结
通假字
字 例句 释义
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返”,往返
惠 甚矣,汝之不惠 通“慧”,聪明
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无”,没有
厝 一厝朔东 通“措”,放置
陇 无陇断焉 通“垄”,高地
一词多义
词词 例句 释义
面 面山而居 名词作动词,面向
箕畚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险 吾与汝毕力平险 形容词作名词,指险峻的大山
惩 箕山北之塞 动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 苦,苦于
词 例句 释义
而 聚室而谋曰 连词,表承接
面山而居 连词,表修饰
而山不加增 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词 例句 释义
其 惧其不已也 代词,他,指愚公
其如土石何 语气词,放在“如 何”前边,加强反问语气
之 跳往助之 代词,他,指愚公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
河阳之北 结构助词,的
以 以残年余力 介词,凭,靠
河曲智叟亡!应 连词,用来
焉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有子存焉 语气词
且 年且九十 副词,将近
且焉置土石 连词,况且
古今异义
词 例句 古义 今义
河 河阳之北 专指黄河 泛指河流
虽 車我之死,有子存焉 即使 虽然
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草木 毛发
已 惧其不已也 止,停止 已经
惩 寧山北之塞 苦于 处罚
文言句式
句式 例句 判断标准
被动句 帝感其诚 “帝”是被动者,放在主语位置
省略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 者三夫 省略主语“愚公”
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动词“厝”的后边省略介词 “于”
倒装句 甚矣,汝之不惠 主谓倒装,应是“汝之不惠, 甚矣”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焉”提前,应是“且土 石置(于)焉”
何苦而不平 宾语前置,应为“苦何而不 平$
遂率子孙荷担者 三夫 定语后置,应为“遂率荷担 者子孙三夫”
固定 句式 如太行、王屋何 “如 何”,固定句式,译 为“把 怎么样”
主题归纳
这则寓言故事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 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 说明了人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写作特色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
在对比方面,最突出的是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愚公有 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 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而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 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 惠”之举&两者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作者在命名上还特 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 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 的色调,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此外,还有京城氏之子 和智叟的对比,京城氏之子刚七八岁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则 是“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在衬托方面,文中开篇介绍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雄伟高大, 运土路程的遥远,时间的绵长,这些都衬托了愚公移山的决心, 以及不怕困难,勇于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魄力&此外,结尾写操蛇之神的“惧”,以及天帝的“感”,也从侧面衬托了愚公移山 的决心不可动摇。
2.故事安排巧妙,引人入胜。
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 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摆出了人和山 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本该是 行动起来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 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 盾也就不能解决。经过讨论,商量了对策,出现了移山的盛况。 接着本该是苦战不休,不料出现一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 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 的哲理思想,这样既凸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同时深化了作品 的主题思想。
难点突破
1.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安排 有何用意?
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 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另外,正是愚 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背走二山, 这衬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丰富,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 和赞扬。
2.愚公之妻、智叟、京城氏之子,这三人对于愚公移山的态 度各是怎样的?其中愚公之妻与智叟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 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愚公之妻对愚公移山表示支持,并且积极地帮助愚公排除 困难。比如她的“献疑”就是最好的证明。京城氏之子对愚公移山也是支持的,“跳往助之”不但体现 了其乐于支持的态度,而且用实际行动做出了表率。
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嘲讽、讥笑甚至责难的。愚公之妻与智叟这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 促进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问题,导致移 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 到神话结尾,才显得自然合理。
考点精练
【2022★山东泰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列子》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如上石何 安求其能千里也
B. 汝心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
D. 惧其不已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12. 下列对各句的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B.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判断句)
C. 帝感其诚。(被动句) D.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省略句)
1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愚公“聚室而谋”说明他对移山底气不足,在大家“杂然相许”后才信心大增。
B. 智叟作为旁观者,对愚公移山“笑而止之”,这种笑是嘲笑,是轻蔑,既傲慢又武断。
C. 选文第①段极言山之高大,是为下文写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衬托愚公决心之大。
D. 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14. 下列对选文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愚公”中的“公”是敬称;“智叟”中的“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这一安排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B. 选文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愈加突显,愚公由一般人眼中的“愚蠢”形象到最后的“大智若愚”,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 文中的“孀妻弱子”除了与“智叟”形成对比外,还突出了愚公移山鲜有人助,势单力薄,增加了愚公移山的悲剧色彩。
D. 选文告诉我们: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就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答案】11. D 12. B 13. A 14. C
【解析】11题A. 其如上石何 (反问语气)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马)
B. 汝心之固 (顽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C. 何苦而不平 )(苦于,被…所苦) 必先苦其心志(使…受苦)
12题:B 顶针 13题:靠众人拿出办法。14题:表示愚公移山的伟大壮举得到了众人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另一方面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
【2022年★四川遂宁】
15.(1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②饮酒者游,旬朔③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④,悔前所为;而聪明⑤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节选自秦观《<精骑集>序》)
【注释】①暗疏:默写。②滑稽:诙谐戏谑。③旬朔:十天一月。④惩艾:惩戒。⑤聪明:听力和视力。⑥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
(1)用“/”给乙文划波浪线句子断句,划两处。
一 见 辄 能 诵 暗 疏 之 亦 不 甚 失
(2)勾连旧知,找出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面山而居 而常废于善忘
B.然负此自放 至于负者歌于途
C.予少时读书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故虽有勤劳之苦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4)请结合愚公移山精神,对乙文中的人物进行劝勉。
【分析】参考译文:
【甲】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
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聚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知道这件事后)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年岁和剩下的力量,甚至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孤儿。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必担忧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乙】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然而我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
近几年来,我学习非常勤奋,以来惩戒自己,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听觉和视力都已经衰退,大概比不上从前的十分之一二。每阅读一件事,一定会在心中反复推敲几遍,(但)合上书后就感到茫然不知,(这样)反复多次仍然记不住,所以虽然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上。
唉!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据此断句为: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不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表示转折关系;
B.不同,凭借/背
C.相同,我;
D.不同,代词,指愚公/助词,的。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遂,于是。荷,负荷、挑。句意为: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②中重点词语有:故,所以。虽,即使。句意为: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甲文中愚公不畏艰难,子孙相继,挖山不止,体现了中华民族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从乙文中“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可知,秦观自恃聪明,宴饮悠游,荒废了大好时光。结合甲文中愚公知难而进,坚持不懈的精神来劝说,语句流畅,用语文明即可。
答案:
(1)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
(2)C
(3)①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②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
(4)示例:秦观先生,您年少英武,博闻强识,这是学习的绝佳条件。但是我不赞成您自恃聪明就不用功读书,刻苦钻研的做法。如果您能知难而进,坚持不懈,就像搬山的愚公一样,打牢基础,厚积薄发,您一定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您说是吧!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2021·广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汤问》)
2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操蛇之神闻之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D.帝感其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A.句意: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止:使……停止,阻止。句意: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止:通“只”,仅有;
B.句意: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固:顽固。句意: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固:使……坚固,巩固;
C.句意: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闻:听说。句意: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闻:听说。二者一样;
D.句意: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诚:诚心。句意:我的确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诚:的确、确实。
故选C。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甚矣,汝之不惠!
【答案】(1)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2)你也太不聪明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注意:
(1)易:交换。始:才。反:通“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句,应为“汝之不惠甚矣”。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2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交代太行、王屋二山的占地面积、高度,体现了愚公移山面临的巨大困难。
B.文章写妻子和智叟都嘲笑并且阻止愚公,是为了反衬出愚公移山的坚定决心。
C.文章以“智叟”来称呼鼠目寸光、自以为是的老头,反差强烈,极具讽刺意味。
D.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B.妻子并没有嘲笑和阻止愚公,她只是“献疑”,“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可见她并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可能面对的困难,让愚公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和打算。故选B。
(2019黄冈卷)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节选自清代吴敏树《书谢御史》)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荷担者三夫 (2)赵兵果败,括死军覆
(3)母置之,吾计已决矣 (4)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
【答案】1.(1)肩负、扛(挑) (2)覆灭 (3)放弃,放下不管 (4)称职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能挑担子的三个人。荷:肩负、扛。②句意为:赵括战死而赵军倾覆。覆:覆灭。③句意为:作为赵括的母亲,你还是放下这事不要管了吧,我的计划已经决定了。置:放弃,放下不管。④句意为:国王您最终要派遣他为将,那么如果有了大将不称职责的情况发生,我这个老妇人能够不随着受处罚吗。称:称职。
2.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今 括 一旦 为 将 东 向 而 朝 军 吏 吏 无 敢 仰 视 之 者
【答案】.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注意限断两处。句意为:现在赵括一旦日作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 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亲近地看他的人;故断句为: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
3.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2)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答案】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子都比不上。
(2)他父亲当时做(是)大将,用自己的俸禄供养的食客(谋士)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词:固,顽固;彻,改变;曾, ......不如。句意为: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子都比不上。②句中重点词:为,做;身,自己;奉,俸禄;饭者,供养的食客。句意为:他父亲当时做(是)大将,用自己的俸禄供养的食客(谋士)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
4.乙文描写了一位有德有识的母亲。她上书推辞儿子为将,说明她深明大义,有自知之明;她能看出儿子和丈夫的差别,说明她 ;她讨得“无随”的承诺,说明她 。
【答案】考虑问题周到,观察细致入微(答出一点即可) 见识深远、处事周密(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内心。结合内容,从“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 父子不同,执心各异”中可知,她考虑问题周到,观察细致入微;从“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中可知,他见识深远、处事周密。据此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乙】赵国的大将、封为马服君的赵奢的妻子,是赵括的母亲。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孝成王命令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将要出征,赵括的母亲呈上书信向赵王诉说道:“赵括不可以被任命大将。”赵王问道:“这是为什么呢?”赵括的母亲说:“原先我侍奉赵括的父亲时,孩子的父亲当时身为大将。他用自己的奉禄供养的食客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他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国王和王室贵族赐赠的钱财丝绸,他统统都把它们分给军吏、士大夫;从接受出征命令的日子起,就不再过问家中私事。现在赵括一日作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亲近地看他的人;赵王所赐赠的金钱丝绸,他回家后也统统收藏起来; 而且每天寻找可买的合宜的田地房屋,买下来(总想扩充自己的私有)。 国王您认为他像他的父亲吗?父亲、儿子不同,居心有着差异。我希望国王不要派遣赵括为大将领兵出征了吧!”赵王说:“作为赵括的母亲,你还是放下这事不要管了吧,我的计划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说:“国王您最终要派遣他为将,那么如果有了大将不称职责的情况发生, 我这个老妇人能够不随着受处罚吗? ”赵王说:“不会连累你的。”
赵括既已领兵出征,代替廉颇才三十多天,赵军果然大败,赵括战死而赵军倾覆。赵王因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所以最终没有加罪于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好书好品设计 考试一路绿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知识点优化学案原卷版
课文梳理
答谢中书书
原文 译文 阅读技巧点拨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百万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刚开始换牙,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只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河曲有一个聪明的老头笑着阻止愚公说: “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遗孤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山“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 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伏笔】“方”和“高”,说明山又高又大,极言移山不易 “本在”一句为后文山被移走埋下伏笔。【衬托】“九十”为下文“残年余力”张本。介绍愚公,点出其年 老,以衬托其移山意志之坚。【关键词】"塞''“迂”说明了愚公移山的原因,一个“惩”字表明 愚公所受的痛苦之深.【关键词】“聚室而谋” “毕力” “指通” “达于”,写出愚公移山之 决心,初步表现了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重点句】此句表明众人是坚决支持并积极为愚公献计献 策的&【衬托】愚公之妻“献疑”使文章顿生波澜。“以君之力”带有关 切、担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十 分委婉。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 醒愚公及众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另一个侧 面衬托愚公意志的坚决&【语言描写】众人针对愚公妻子所“疑”纷纷献计献策,表明愚 公移山有群众基础&【烘托】“叩”“垦''二字,写出了愚公人老志坚、苦干实干的精神。 “箕畚”说明运土石的工具简陋落后;“运于渤海之尾”说明路途 遥远。这些从不同角度烘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与意志。【动词】幼童热情帮助,跳而前往,既活跃了移山气氛,又表达 了群众愿望。 “跳''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和热心参与的态度.【侧面烘托】寒暑易节一返,说明路途遥远,侧面烘托出了愚 公移山之艰、意志之坚。【神态、语言描写】通过对智叟神态、语言的描写,表现了他对 愚公移山的态度. “笑而止之''这一细节,其自作聪明之态跃 然纸上;对愚公的责备、轻视、挖苦、讥笑,尽在其语言之中。 智叟的态度和上文中京城氏之“遗男”的热情参与形成了鲜 明对比。【顶真、反问】“长息”说明愚公早已胸有成竹。“子又生孙,孙 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采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层层紧 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反问句“何苦而不 平''结论自然,十分有力,令人信服。愚公的态度与智叟的态 度对比鲜明,他懂得人力是无穷的,移山的事业尽管不可能 在一代两代人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下去,就一定有 完成的希望。这段文字,阐述了 “有限”与“无限”的朴素的辩证 关系,表现了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对比】智叟理屈词穷,无以回答,与“笑而止之”对照,实在尴 尬至极.【衬托】神“惧”,衬托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神话色彩】虽是神话,却反映了当时人们有着“人定胜天”的 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雄伟气魄.【照应开头】照应故事开头,说明了移山的结果& “塞''“迂” 之苦解除,“指通”“达于”的目的实现&虽是神助,但愚公 之诚,不可磨灭;移山之功,实归于愚公。
内容概括:写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弱,以及“愚”与“智”作对比告诉人们,无论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实词意义
(1)杂然相许 ( ) (2)惩山北之塞 ( )
(3)且焉置土石 ( ) (4)何苦而不平 ( )
(5)寒暑易节 ( ) (6)河阳之北 ( ) ( )
(7)而山不加增 ( ) (8)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9)固不可彻 ( ) (10)虽我之死 ( )
(1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
问题探究
1、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答:
2、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答:
3、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
4、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
答:
5.愚公移山的行动体现了什么精神?
答:
6.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
答:
7.人物形象分析:
答:
8. 本文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
9.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答:
10、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和讽刺烘托的手法。
答:
11、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
12、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道理?
答:
课文总结
通假字
字 例句 释义
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返”,往返
惠 甚矣,汝之不惠 通“慧”,聪明
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无”,没有
厝 一厝朔东 通“措”,放置
陇 无陇断焉 通“垄”,高地
一词多义
词词 例句 释义
面 面山而居 名词作动词,面向
箕畚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险 吾与汝毕力平险 形容词作名词,指险峻的大山
惩 箕山北之塞 动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 苦,苦于
词 例句 释义
而 聚室而谋曰 连词,表承接
面山而居 连词,表修饰
而山不加增 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词 例句 释义
其 惧其不已也 代词,他,指愚公
其如土石何 语气词,放在“如 何”前边,加强反问语气
之 跳往助之 代词,他,指愚公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
河阳之北 结构助词,的
以 以残年余力 介词,凭,靠
河曲智叟亡!应 连词,用来
焉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有子存焉 语气词
且 年且九十 副词,将近
且焉置土石 连词,况且
古今异义
词 例句 古义 今义
河 河阳之北 专指黄河 泛指河流
虽 車我之死,有子存焉 即使 虽然
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草木 毛发
已 惧其不已也 止,停止 已经
惩 寧山北之塞 苦于 处罚
文言句式
句式 例句 判断标准
被动句 帝感其诚 “帝”是被动者,放在主语位置
省略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 者三夫 省略主语“愚公”
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动词“厝”的后边省略介词 “于”
倒装句 甚矣,汝之不惠 主谓倒装,应是“汝之不惠, 甚矣”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焉”提前,应是“且土 石置(于)焉”
何苦而不平 宾语前置,应为“苦何而不 平$
遂率子孙荷担者 三夫 定语后置,应为“遂率荷担 者子孙三夫”
固定 句式 如太行、王屋何 “如 何”,固定句式,译 为“把 怎么样”
主题归纳
这则寓言故事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 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 说明了人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写作特色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
在对比方面,最突出的是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愚公有 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 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而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 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 惠”之举&两者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作者在命名上还特 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 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 的色调,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此外,还有京城氏之子 和智叟的对比,京城氏之子刚七八岁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则 是“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在衬托方面,文中开篇介绍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雄伟高大, 运土路程的遥远,时间的绵长,这些都衬托了愚公移山的决心, 以及不怕困难,勇于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魄力&此外,结尾写操蛇之神的“惧”,以及天帝的“感”,也从侧面衬托了愚公移山 的决心不可动摇。
2.故事安排巧妙,引人入胜。
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 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摆出了人和山 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本该是 行动起来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 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 盾也就不能解决。经过讨论,商量了对策,出现了移山的盛况。 接着本该是苦战不休,不料出现一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 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 的哲理思想,这样既凸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同时深化了作品 的主题思想。
难点突破
1.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安排 有何用意?
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 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另外,正是愚 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背走二山, 这衬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丰富,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 和赞扬。
2.愚公之妻、智叟、京城氏之子,这三人对于愚公移山的态 度各是怎样的?其中愚公之妻与智叟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 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愚公之妻对愚公移山表示支持,并且积极地帮助愚公排除 困难。比如她的“献疑”就是最好的证明。京城氏之子对愚公移山也是支持的,“跳往助之”不但体现 了其乐于支持的态度,而且用实际行动做出了表率。
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嘲讽、讥笑甚至责难的。愚公之妻与智叟这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 促进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问题,导致移 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 到神话结尾,才显得自然合理。
考点精练
【2022★山东泰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列子》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如上石何 安求其能千里也
B. 汝心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
D. 惧其不已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12. 下列对各句的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B.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判断句)
C. 帝感其诚。(被动句) D.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省略句)
1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愚公“聚室而谋”说明他对移山底气不足,在大家“杂然相许”后才信心大增。
B. 智叟作为旁观者,对愚公移山“笑而止之”,这种笑是嘲笑,是轻蔑,既傲慢又武断。
C. 选文第①段极言山之高大,是为下文写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衬托愚公决心之大。
D. 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14. 下列对选文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愚公”中的“公”是敬称;“智叟”中的“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这一安排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B. 选文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愈加突显,愚公由一般人眼中的“愚蠢”形象到最后的“大智若愚”,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 文中的“孀妻弱子”除了与“智叟”形成对比外,还突出了愚公移山鲜有人助,势单力薄,增加了愚公移山的悲剧色彩。
D. 选文告诉我们: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就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2022年★四川遂宁】
15.(1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②饮酒者游,旬朔③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④,悔前所为;而聪明⑤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节选自秦观《<精骑集>序》)
【注释】①暗疏:默写。②滑稽:诙谐戏谑。③旬朔:十天一月。④惩艾:惩戒。⑤聪明:听力和视力。⑥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
(1)用“/”给乙文划波浪线句子断句,划两处。
一 见 辄 能 诵 暗 疏 之 亦 不 甚 失
(2)勾连旧知,找出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面山而居 而常废于善忘
B.然负此自放 至于负者歌于途
C.予少时读书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故虽有勤劳之苦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4)请结合愚公移山精神,对乙文中的人物进行劝勉。
(2021·广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汤问》)
2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操蛇之神闻之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D.帝感其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甚矣,汝之不惠!
2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交代太行、王屋二山的占地面积、高度,体现了愚公移山面临的巨大困难。
B.文章写妻子和智叟都嘲笑并且阻止愚公,是为了反衬出愚公移山的坚定决心。
C.文章以“智叟”来称呼鼠目寸光、自以为是的老头,反差强烈,极具讽刺意味。
D.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019黄冈卷)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节选自清代吴敏树《书谢御史》)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荷担者三夫 (2)赵兵果败,括死军覆
(3)母置之,吾计已决矣 (4)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
2.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今 括 一旦 为 将 东 向 而 朝 军 吏 吏 无 敢 仰 视 之 者
3.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2)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4.乙文描写了一位有德有识的母亲。她上书推辞儿子为将,说明她深明大义,有自知之明;她能看出儿子和丈夫的差别,说明她 ;她讨得“无随”的承诺,说明她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