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好书好品设计 考试一路绿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优化学案解析版
课文梳理
答谢中书书
原文 译文 阅读技巧点拨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林,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了猿猴、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总领全文】文章以感慨发端,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 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出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这是人生一大 乐事。【仰视、俯察】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 映成趣。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视、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 重风物,境界清新。【静态描写】青翠的竹木与色彩斑斓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 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以上写的是静景,作者通过仰观、俯瞰、远眺等视角进行描绘。【动态描写】文章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这四句通过对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 段的生物活动的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抒情】文章以感慨结束,“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从谢 灵运以来,没有人能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 之感,期望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内容概括:此短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实词意义
(1)五色交辉: (2)四时: (3)歇: (4)夕日:
(5)颓: (6)沉鳞: (7)欲界: (8)仙都:
(9)康乐: (10)与: (11)奇:
【答案】(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五色,后泛指多种颜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 (3)歇:消散。 (4)夕日:夕阳。(5)颓:坠落。
(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7)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指人间。(8)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9)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10)与:参与,这里指欣赏。(11)奇:指奇山异水。
问题探究
1.本文怎样有声有色有序地描写自然之美的
答:
讲究色彩搭配,表现四季之美。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晨昏之美。
2.文章说“山川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答:
①具有山水相映之美。②具有色彩配合之美。③具有晨昏变化之美。④具有动静相衬之美。
3.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答:
【答案】“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5。作者的“高雅情怀”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根据短文内容加以概括。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 高士比肩之情。
6.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在文中的作用?
答:
①内容上:是作者针对眼前美景发出的感慨和展开的议论,突出了山水的奇绝。并表达了自己期 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的心意。 ②结构上:总结前文,首尾呼应,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 译文 阅读技巧点拨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月光照入堂屋的门户,(于是我就)欣喜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我)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清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淡泊闲静的人罢了。 【叙事】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 “欣然”足见作者心中的兴奋 和喜悦,月色好似久违的老朋友。【心理描写】“念无与为乐者”是心理活动,由前句的“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 的变化过程,感慨知音难寻,情绪因之荡起波澜。“遂”似乎不假思索,但微露出 只有张怀民才是赏月的相知好友之情。 “寻”字又分明显现出急切访友的心意。 “至”“寻”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一是写出作者贬居 后的寂寞寡欢,二是暗示共同赏月应是志同道合之人,那些庸俗势利之徒,则不 配与之共赏明月。【重点词】“亦”字说明张怀民和诗人处境相同,情怀自然一致【叙事】信步漫游,其恬适的心绪又寄托在这相携同步的轻快节奏中。【景物描写】“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苻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诗人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点睛之笔】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 闲 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最后一句名为解释赏月是因为“闲",实际上含有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可谓点睛之笔。
内容概括: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 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实词意义
(1)欣然起行 ( ) (2)水中藻荇交横( )
(3)如吾两人者耳( ) (4)月色入户( )
(5)念无与乐者( ) (6)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7)庭下如积水空明( )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9)盖竹柏影也( ) (10)相与步于中庭( )
【答案】(1)高兴的样子 (2)交叉错杂 (3)罢了 (4)门户 (5)想到 (6)于是 (7)清澈透明 (8)只是 (9)原来是 (10)共同
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作者是旷达之人 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答:
此文为作者遭贬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是,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描绘了月 景,还自诩“闲人”,可见其心胸之旷达。
2.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的“闲人”两字,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从“闲人”二字可以看出作者作为贬谪之人,仕途不得志,无所归依,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有夜游时的空灵自在、悠闲自得的豁达,)既有自嘲、自慰之意,又有自许之感。
3.“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
答:
明月和美景经常有,但人们的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虽然被贬官,有职 无事,是个闲人,却能从随处可见的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写下如此充满诗情画意的好文。表现 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
4.“耳”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短文内容,说说其结尾的“耳”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
含有被贬谪的悲凉(不平)、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5.本文可以分为几层 每层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答:
三层。 第一层叙事,交代赏月缘由;第二层描写,写庭下月景;第三层抒情,抒发既喜悦又苦闷的心情。
课文总结
词类活用
词 例句 释义
步 相与牛于中庭 名词活用为动词,散步
颓 夕日欲颓 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一词多义
词 例句 释义
欲 夕日欲颓 副词,快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 名词,欲望
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动词,想要
共 山川之美,古来等谈 副词,共同
为字!三十有四(《核舟记》) 副词,—共
乱 猿鸟;鸣 形容词,没有秩 序,没有条理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桃花源 记》) 名词,战乱
奇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形容词,读qi, 奇妙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 记》) 名词,读。 零数
与 未复有能!其奇者 动词,读yu,参 与,这里指 欣赏
念无!为乐者 连词,读y:, 和,同
寻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动词,找
寻病终(《桃花源记》) 时间副词,随 即,不久
主题归纳
《答谢中书书》 本文是诗人给谢徵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 赞美江南山水之美,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愉悦之情,体 现了诗人酷爱自然、乐于归隐林泉的志趣。
《记承天寺夜游》 本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月色进行了极 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诗人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透露岀他在贬谪期间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 心境。
写作特色
记承天寺夜游
1.层次分明,行文流畅。
文章虽然简短,但从交代时间,到诗人的行为,到写景,到 抒情点题,脉络清晰可见。按照所想 所见 所感来写, 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本文虽然是写景,但景中有情。诗人见“月色入户”,便“欣 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发岀知音难寻 的感慨,情绪因之荡起微澜;“寻”字又分明显现岀急切访友的 心意。在月光倾泻下,二人“相与步于中庭”,信步漫游,其恬适 的心绪又寄托在这相携同步的轻快之中。从“念无与为乐者" 到“相与步于中庭”,诗人的款款情思经历了几多转折,终于稳 定在平和的心境中。诗人寻友访寺,写月夜美景,然后将眼前 之景推展开去,兼及身世。苏轼因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月夜游寺 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广袤的时空对“吾两人”的以大衬 小,不言情,而其情自见,情感深蓄在语句之中。而这种感情有 其特定性,诗人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这种 旷达心胸反映了这个时期苏轼的思想状况。
3.文辞简洁,描绘景物抓住其特点。
文章起笔就紧扣“夜游”,接着写“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把 夜色具体化。诗人抓住月夜这个特点入题,直接简洁。“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月”字, 却无一字不在写“月",暗用“月光如水”的比喻,写法巧妙,匠心 独运
答谢中书书
1,写景之美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 山水相伴相映,则神采焕然,情味盎然。这里“高峰入云”,山下 溪流“清流见底”,峰高水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山清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 一却使人感到冷寂。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两岸石壁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生辉,加之 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宛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 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嶂,上有蓝天做背景,下有流水为 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则更为绚丽动人。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 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先是云雾缭绕,继而是如 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 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 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岀,静中见动,寂中现 响,别具意趣。诗人观察极细,笔致极纤,把握了事物特征,描 摹山水情态,使人目随笔转,情偕意迁,晨景热烈欢跃,暮象清 静幽寂,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首先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 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 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岀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 一幅怡神悦)的山水画。
2.缜密的结构。
本文虽属小品,可诗人仍精心结撰。开头以“山川之美,古 来共谈”总领全文,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 心。中间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 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总括,这样首尾呼应,议 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岀。文中的写景部分,先 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 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 第井然,结构如此经纬分明,脉络贯通,十分难得。
3.凝练的语言。
这篇文章的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 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同 样,先以“清流”给人初感,“见底”则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 “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词语的运用,使颜 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文章以四言句为主,很是整 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难点突破
怎样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提到的“闲人”一词?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 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 人。诗人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 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 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诗人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诗人在政 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一再被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 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 “闲人”的自慰罢了 。
考点精练
【2022★广西贺州市】
7.文言文阅读。(13分,10-12题,每题2分,共6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①者如彼,而卒莫消②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③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
[注释]①盈虚:盈,指月圆;虚,指月缺。②消:消失。③造物者:自然界,原意指“天”。
10.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B.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但是。
D.而卒莫消长也 长:增长。
1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惟江上之清风
A.何陃之有《陋室铭》
B.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C.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D.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12.下列对文本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13..请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没小题2分,共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4.[甲][乙]两文都是苏轼写于贬官黄州时期,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得到
启示。
【答案】(1)C(2)B(3)D
(4)①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②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
(5)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启示:我们应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敢于面对困,和挫折,乐观生活,积极进取。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
ABD.正确;
C.有误,“但”这里的意思是只是。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例句“之”是结构助词,解释为“的”。
A.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B.结构助词,的;
C.动词,到;
D.代词。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甲文不是赤壁,是承天寺。
故选:D。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①重要词语有:庭下,庭院中;如,像;空明,澄澈透明;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整句的意思是: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②重要词语有:是,这是;造物者,大自然;藏,宝藏;子,你;共适,共同享受。整句的意思是: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
(5)本题考查比较性阅读。甲文通过对月夜景色的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苏轼)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乙文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给我们的启示则要从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敢于直面困难角度去解答。
【解析】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乙】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2022★江苏连云港】
阅读·理解(58分)
(一)古诗文阅读
“旷达豪放苏东坡”专题学习活动,老师选择了苏轼的三篇作品进行专题阅读,请完成6~11题。(21分)
【甲】
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丙】臣自颍移扬,过豪、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
臣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
(节选自《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6.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苏轼自夸身上虽穿着粗衣劣布,但因为饱读诗书而气质高雅。
B.颔联“踏槐花”源自“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指学子忙于春游活动。
C.颈联写董传身处失意和困窘,意志消沉,不再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D.尾联意为相信董传定能金榜题名,春风得意,表达了对董传的期许和祝愿。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月色入户 ▲
(2)亲入村落 ▲
(3)臣亦不觉流涕 ▲
(4)臣窃度之 ▲
8.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
10.“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诵,请你谈谈“气”和“诗书”的关系。(2 分)
11.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请你结合乙、丙两文写出对“乐天派”和“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的理解。(4 分)
【答案】二、阅读·理解(58分)
(一)(21分)
6.(3分)D
7.(4分)(1)门 (2)亲自 (3)眼泪
(4)揣测,估量
8.(2分)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答对一处得1分,斜线超过两处不得分)
9.(6分)
(1)(3分)庭院的地面好像积满了水,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3分)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用度,还可以活下去。
(第一句中“空明、交横、盖”,第二句中“乏、犹、生”为关键词,错一处扣 1分)
10.(2分)“气”指气质或精神气色,读书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中心明确,表述合理得2分)
11.(4 分)①作者在写作乙文时,是被贬黄州期间,正是人生失意之时,但文中无一处有悲凄可怜之态,反而随缘自适,“欣然”邀友赏月,透露出豁达乐观的天性。②丙文中作者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当百姓因苦于官府催缴欠债难于活命而落泪时,“亦不觉流涕”,并将情况如实上奏朝廷,以期朝廷能施仁政,解百姓之忧,和“黎民百姓”忧戚与共,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每点2分,表述充分即可)
[译文]
我从颍州到扬州,经过濠、寿、楚、泗等地方,所到之处遍地都是麻和麦子(丰收景象)。我常常摒退身边的人,亲自进入村庄。(我)询问父老乡亲,(他们)脸.上都有忧虑的神色,说:“丰收的年头还不如灾荒的年头。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用度,还可以活下去。如果是丰收的年头,(官府)催缴积累的欠债,一群官府小吏上门,枷棒打在身上,一家人求死不能。”说完流下眼泪,我也忍不住落泪。(我)又到别的地方,看到很多流亡的百姓……
我听过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猛。”过去我常常不信这话,根据现在(情形)看,大概比这更严重。水灾旱灾伤害百姓,比老虎凶猛百倍;然而百姓害怕催缴欠债,竟然比畏惧水灾旱灾更厉害。我私下揣测,每州催缴欠债的士卒,不少于五百人。拿整个天下的情况来说,这就是有二十多万的虎狼散落在民间,百姓怎么能够安心生活呢?朝廷的仁政怎么能够实现呢?
(2021年甘肃武威市)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龙井①题名记
秦观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②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③,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④,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释】①龙井: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风篁岭上,原指山泉。②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的参寥,也是苏轼的朋友。③篮舆:竹轿。④霁:雨过天晴。
16.解释下列加点词。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比出郭 (4)以不时至,去矣
1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曩者霸上、棘门军(《周亚夫军细柳》)
B.相与步于中庭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C.以书邀余入山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D.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19.两文都写到了月夜美景,但要表达的情感不一致,请你简要分析。
【答案】16.(1)考虑,想到。(2)只是。(3)等到。(4)离开。 17.B
18.(1)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2)这天晚上,雨后的天空格外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19.《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同时表现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龙井题名记》表达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之情,抒写内心的欢愉。
(2019广西玉林)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t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润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略无阙处 略无:一点都没有
B属引凄异 属引:连续不断
C.五色交辉 五色:指青、黄、白等多种颜色
D.自康乐以来 康乐:指南朝年号
【答案】D。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句子,理解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BC.正确;
D.有误,句意: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故选:D。
(2)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太阳或月亮的。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是乘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C.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树木和竹子,一年四季都保持青翠的颜色。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不再有其他地方能比这里的景色更奇异的了。
【答案】D。
【解析】(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ABC.正确;
D.有误,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复,又。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句意: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故选:D。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两文语言凝练生动,音韵和谐。甲文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乙文散文的流畅之美和骈文的整饬之美结合完美。
B.甲文以总分思路构文,先后给人以山壮、水急、趣多、凄清的美感:乙文以总分总思路构文,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的印象,突出山川景色的秀美。
C.两文都是写景散文,都做到了情景交融,都直接抒发了对祖国奇山异水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D.两文作者寄情山水,崇尚自然。山水各异,其美略同,古来共谈,关注和热爱美好山河的情怀千古传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有误,《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BCD.正确。故选: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好书好品设计 考试一路绿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优化学案原卷版
课文梳理
答谢中书书
原文 译文 阅读技巧点拨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林,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了猿猴、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总领全文】文章以感慨发端,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 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出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这是人生一大 乐事。【仰视、俯察】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 映成趣。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视、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 重风物,境界清新。【静态描写】青翠的竹木与色彩斑斓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 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以上写的是静景,作者通过仰观、俯瞰、远眺等视角进行描绘。【动态描写】文章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这四句通过对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 段的生物活动的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抒情】文章以感慨结束,“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从谢 灵运以来,没有人能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 之感,期望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内容概括:此短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实词意义
(1)五色交辉: (2)四时: (3)歇: (4)夕日:
(5)颓: (6)沉鳞: (7)欲界: (8)仙都:
(9)康乐: (10)与: (11)奇:
问题探究
1.本文怎样有声有色有序地描写自然之美的
答:
2.文章说“山川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答:
3.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答: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5。作者的“高雅情怀”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根据短文内容加以概括。
6.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在文中的作用?
答: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 译文 阅读技巧点拨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月光照入堂屋的门户,(于是我就)欣喜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我)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清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淡泊闲静的人罢了。 【叙事】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 “欣然”足见作者心中的兴奋 和喜悦,月色好似久违的老朋友。【心理描写】“念无与为乐者”是心理活动,由前句的“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 的变化过程,感慨知音难寻,情绪因之荡起波澜。“遂”似乎不假思索,但微露出 只有张怀民才是赏月的相知好友之情。 “寻”字又分明显现出急切访友的心意。 “至”“寻”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一是写出作者贬居 后的寂寞寡欢,二是暗示共同赏月应是志同道合之人,那些庸俗势利之徒,则不 配与之共赏明月。【重点词】“亦”字说明张怀民和诗人处境相同,情怀自然一致【叙事】信步漫游,其恬适的心绪又寄托在这相携同步的轻快节奏中。【景物描写】“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苻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诗人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点睛之笔】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 闲 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最后一句名为解释赏月是因为“闲",实际上含有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可谓点睛之笔。
内容概括: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 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实词意义
(1)欣然起行 ( ) (2)水中藻荇交横( )
(3)如吾两人者耳( ) (4)月色入户( )
(5)念无与乐者( ) (6)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7)庭下如积水空明( )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9)盖竹柏影也( ) (10)相与步于中庭( )
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作者是旷达之人 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答:
2.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的“闲人”两字,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
答:
4.“耳”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短文内容,说说其结尾的“耳”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
5.本文可以分为几层 每层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答:
课文总结
词类活用
词 例句 释义
步 相与牛于中庭 名词活用为动词,散步
颓 夕日欲颓 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一词多义
词 例句 释义
欲 夕日欲颓 副词,快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 名词,欲望
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动词,想要
共 山川之美,古来等谈 副词,共同
为字!三十有四(《核舟记》) 副词,—共
乱 猿鸟;鸣 形容词,没有秩 序,没有条理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桃花源 记》) 名词,战乱
奇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形容词,读qi, 奇妙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 记》) 名词,读。 零数
与 未复有能!其奇者 动词,读yu,参 与,这里指 欣赏
念无!为乐者 连词,读y:, 和,同
寻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动词,找
寻病终(《桃花源记》) 时间副词,随 即,不久
主题归纳
《答谢中书书》 本文是诗人给谢徵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 赞美江南山水之美,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愉悦之情,体 现了诗人酷爱自然、乐于归隐林泉的志趣。
《记承天寺夜游》 本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月色进行了极 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诗人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透露岀他在贬谪期间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 心境。
写作特色
记承天寺夜游
1.层次分明,行文流畅。
文章虽然简短,但从交代时间,到诗人的行为,到写景,到 抒情点题,脉络清晰可见。按照所想 所见 所感来写, 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本文虽然是写景,但景中有情。诗人见“月色入户”,便“欣 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发岀知音难寻 的感慨,情绪因之荡起微澜;“寻”字又分明显现岀急切访友的 心意。在月光倾泻下,二人“相与步于中庭”,信步漫游,其恬适 的心绪又寄托在这相携同步的轻快之中。从“念无与为乐者" 到“相与步于中庭”,诗人的款款情思经历了几多转折,终于稳 定在平和的心境中。诗人寻友访寺,写月夜美景,然后将眼前 之景推展开去,兼及身世。苏轼因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月夜游寺 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广袤的时空对“吾两人”的以大衬 小,不言情,而其情自见,情感深蓄在语句之中。而这种感情有 其特定性,诗人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这种 旷达心胸反映了这个时期苏轼的思想状况。
3.文辞简洁,描绘景物抓住其特点。
文章起笔就紧扣“夜游”,接着写“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把 夜色具体化。诗人抓住月夜这个特点入题,直接简洁。“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月”字, 却无一字不在写“月",暗用“月光如水”的比喻,写法巧妙,匠心 独运
答谢中书书
1,写景之美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 山水相伴相映,则神采焕然,情味盎然。这里“高峰入云”,山下 溪流“清流见底”,峰高水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山清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 一却使人感到冷寂。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两岸石壁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生辉,加之 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宛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 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嶂,上有蓝天做背景,下有流水为 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则更为绚丽动人。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 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先是云雾缭绕,继而是如 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 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 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岀,静中见动,寂中现 响,别具意趣。诗人观察极细,笔致极纤,把握了事物特征,描 摹山水情态,使人目随笔转,情偕意迁,晨景热烈欢跃,暮象清 静幽寂,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首先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 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 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岀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 一幅怡神悦)的山水画。
2.缜密的结构。
本文虽属小品,可诗人仍精心结撰。开头以“山川之美,古 来共谈”总领全文,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 心。中间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 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总括,这样首尾呼应,议 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岀。文中的写景部分,先 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 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 第井然,结构如此经纬分明,脉络贯通,十分难得。
3.凝练的语言。
这篇文章的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 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同 样,先以“清流”给人初感,“见底”则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 “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词语的运用,使颜 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文章以四言句为主,很是整 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难点突破
怎样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提到的“闲人”一词?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 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 人。诗人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 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 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诗人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诗人在政 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一再被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 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 “闲人”的自慰罢了 。
考点精练
【2022★广西贺州市】
7.文言文阅读。(13分,10-12题,每题2分,共6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①者如彼,而卒莫消②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③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
[注释]①盈虚:盈,指月圆;虚,指月缺。②消:消失。③造物者:自然界,原意指“天”。
10.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B.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但是。
D.而卒莫消长也 长:增长。
1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惟江上之清风
A.何陃之有《陋室铭》
B.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C.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D.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12.下列对文本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13..请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没小题2分,共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4.[甲][乙]两文都是苏轼写于贬官黄州时期,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得到
启示。
【2022★江苏连云港】
阅读·理解(58分)
(一)古诗文阅读
“旷达豪放苏东坡”专题学习活动,老师选择了苏轼的三篇作品进行专题阅读,请完成6~11题。(21分)
【甲】
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丙】臣自颍移扬,过豪、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
臣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
(节选自《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6.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苏轼自夸身上虽穿着粗衣劣布,但因为饱读诗书而气质高雅。
B.颔联“踏槐花”源自“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指学子忙于春游活动。
C.颈联写董传身处失意和困窘,意志消沉,不再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D.尾联意为相信董传定能金榜题名,春风得意,表达了对董传的期许和祝愿。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月色入户 ▲
(2)亲入村落 ▲
(3)臣亦不觉流涕 ▲
(4)臣窃度之 ▲
8.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
10.“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诵,请你谈谈“气”和“诗书”的关系。(2 分)
11.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请你结合乙、丙两文写出对“乐天派”和“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的理解。(4 分)
(2021年甘肃武威市)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龙井①题名记
秦观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②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③,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④,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释】①龙井: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风篁岭上,原指山泉。②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的参寥,也是苏轼的朋友。③篮舆:竹轿。④霁:雨过天晴。
16.解释下列加点词。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比出郭 (4)以不时至,去矣
1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曩者霸上、棘门军(《周亚夫军细柳》)
B.相与步于中庭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C.以书邀余入山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D.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19.两文都写到了月夜美景,但要表达的情感不一致,请你简要分析。
(2019广西玉林)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t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润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略无阙处 略无:一点都没有
B属引凄异 属引:连续不断
C.五色交辉 五色:指青、黄、白等多种颜色
D.自康乐以来 康乐:指南朝年号
(2)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太阳或月亮的。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是乘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C.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树木和竹子,一年四季都保持青翠的颜色。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不再有其他地方能比这里的景色更奇异的了。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两文语言凝练生动,音韵和谐。甲文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乙文散文的流畅之美和骈文的整饬之美结合完美。
B.甲文以总分思路构文,先后给人以山壮、水急、趣多、凄清的美感:乙文以总分总思路构文,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的印象,突出山川景色的秀美。
C.两文都是写景散文,都做到了情景交融,都直接抒发了对祖国奇山异水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D.两文作者寄情山水,崇尚自然。山水各异,其美略同,古来共谈,关注和热爱美好山河的情怀千古传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