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刘桢(?——217),三国时魏名士,建安七子之一。字公干,山东东平宁阳人。博学有才,与魏文帝友善。后以不敬罪被刑,刑后署吏。所作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今有《刘公干集》。
刘桢从小就饱受儒家“仁义礼智信”教育,深知做人要耿性忠直。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刘桢的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首。这三首诗分别用蘋(pín)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的修辞手法。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写作背景
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诗人,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在那个战火频繁,动乱不断的年代中,形成了以“梗概而多气”而著称的“建安风骨”,而在建安七子中,其诗又以气盛见称的则是刘桢。因此,本文将通过赏析刘桢的《赠从弟(其二)》来粗略的感受建安诗歌悲凉慷慨的精神。
新课导入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 càn )、徐干、阮瑀( yǔ )、应玚( yáng )、刘桢。后人以他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但作品流传很少,内容多为酬答亲朋,抒写个人抱负。原有集,已散佚,明人集有《刘公干集》。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钟嵘说他: “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建安七子
文题解析
赠从弟
赠:就是送,给予的意思
从弟:堂弟。
诗题意思:这是诗人刘桢写给堂弟的诗,以松咏志,寄寓了无限期望。
zhēn
lí
sè
诗文注释
从弟:
亭亭:
瑟瑟:
罹:
凝寒:
堂弟。
高貌。
风声。
遭受。
严寒。
jìng
朗读诗歌
咏物诗
精读细研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亭亭:挺拔的样子。
瑟瑟:形容风声。
句意: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柏,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简评:“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开篇描摹松柏在狂风中挺拔的形象。
“亭亭”松柏的傲岸姿态,“瑟瑟”模拟刺骨风声。不向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精读细研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一何:多么。
句意:风声是多么猛烈,松枝是多么刚劲!
刚劲有力。
大,凶猛。
简评:“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渲染谷风的凌冽,第一个“一何”慨叹谷风之猛烈,第二个“一何”咏叹松枝之刚劲。是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对比,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诗人对松柏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精读细研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惨凄:严酷,凛冽。
句意:冰与霜猛烈严酷,而松柏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简评:“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正当严冰寒霜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树依旧挺拔、正气凛然。通过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松树的不畏严寒与高洁傲骨。 “正”此时正是滴水成冰、万物凋零的凄寒严冬,“常”松柏终年挺拔端正的姿态。
精读细研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罹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凝寒:严寒。
句意:冰与霜猛烈严酷,而松柏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简评:“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直接写松品格,直抒胸臆,点明主题。一问一答作结,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德,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对堂弟寄寓了无限希望。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反衬
不畏严寒 高洁傲骨
点明主题
坚贞不屈
赠从弟(其二)
刘桢
诗歌赏析
主旨:
赞颂松柏挺立于狂风中不倒、经严寒而不凋的美好品格,勉励堂弟像松柏一样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
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反衬
坚韧不拔
咏物诗
傲然挺拔
整体形象
1、写出松树高大耸立形象的句子:
2、赞美松树狂风中挺立不倒的坚忍不拔精神的句子
3、与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诗意相似的句子
4、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零的品性,勉励从弟在恶劣
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句子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