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14课 背影-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14课 背影-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9 16:2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四单元
14 背影(共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事,一些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也许是父母一次深情的凝望,也许是爷爷奶奶一个和蔼的笑容,也许是老师在作业本上留下的一句鼓励的评语……正是生命中无数美好的感动,让人间变得温馨动人。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文章,作者在文中记录的一个小小的背影,却感动了无数阅读它的人。
二、课时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把握文章的中心。
三、检查预习
1.字词听写。
交卸 狼藉 簌簌 赋闲 踌躇 马褂
蹒跚 颓唐 琐屑 惦记
2.解释词义。
迂 拭 箸 狼藉 簌簌 赋闲 踌躇 颓唐
琐屑 祸不单行 触目伤怀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学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 后又从事散文写作。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1928年,散文集《背影》出版。1931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数国,著有散文集《欧游杂记》《伦敦杂记》。1948年8月,因病去世。所作《春》《背影》《荷塘月色》等文章,为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作,有《朱自清全集》行世。
背景资料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往事。1917年冬,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20岁,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 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往事。
1947年,朱自清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 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四、整体感知
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1.听录音,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文中的情感。
2.自由朗读,注意感受文中蕴含的情感。
3.思考:(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表达了什么中心?
父子车站送别。
五、合作探究
1.全文共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都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分别为:
(1)怀念父亲,难忘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快速默读全文,从文中画出有关背影的描写,然后交流。
(2)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地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3)父子分别,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4)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
2.在送行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自由发言。
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
3.哪一件事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六、布置作业
1.熟读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一段(第6段),可以试着背一背。
2.仿写一段父亲为你做事的文字,300字左右。
背影
背影
板书设计
背影
怀念父亲,难忘背影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父子分别,惜别背影
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父子情深
再见
第四单元
14 背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赏析课文第6段,感受父子情深。
2.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大家一致认为第6段写得最感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一段。
二、重点赏析
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的刻画。
首先写了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
黑色
为什么突出黑色?
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亲人去世有关,黑色有哀悼的意味,同时也反映了家境的困顿,与全文氛围一致。
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什么颜色?
沉重的背影
蹒跚的背影!
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父亲走路的姿势?
蹒跚
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可能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动手写一写这个词,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作者又写了什么?
父亲爬月台。
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令人揪心啊!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动作描写。
这个句子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
攀、缩、倾。
为何用“攀”不用“抓”?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艰难但努力的背影!
用“缩”字有什么好处?
“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紧张啊!
同样,“倾”字也用得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显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三、品味语言
父亲对儿子的爱含蓄而深沉,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烦琐的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思考: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
语言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为什么这么说
为了宽慰儿子
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
是父亲
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
父亲为了宽慰儿子,表面上比较想得开,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
他为什么宽慰儿子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
5.“进去吧,里边没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为何买橘子?
担心儿子路上口渴。
这个父亲是多么体贴入微啊!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说明父亲担心儿子的旅途。
这是父亲以怕丢东西为由催促儿子早点进车坐好,自己好放心离去。
这几句话语言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
四、感受真情
1.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
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1)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
(2)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3)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
(4)聪明过分,太聪明了——后悔自责
2.儿子对父亲: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子对父亲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思念。
五、拓展迁移
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读了本文,你一定会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关爱,甚至有些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你感动,乃至流泪,甚或惭愧。
世间的爱有许多种,唯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对孩子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融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其实何止父爱,所有的亲情都是感人的,也许你享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方觉珍贵。请你仔细品味这记忆中的珍宝,说说在你所感受到的至爱亲情。
六、课堂小结
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
作业:回到家后,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的理解,以及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
板书设计
背影
沉重的背影
蹒跚的背影
艰难但努力的背影
朴实的语言
三次流泪
两次自责
父子情深
父爱子
子爱父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