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五单元
20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共2课时)
(第一课时)
1.整体感知文意,把握说明对象及对象的特征。
2.熟读课文,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理清说明的顺序。
课时目标
2021年9月2日,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将回国,祖国以最高礼遇迎接英雄回家,激扬英雄精神,砥砺家国情怀,在全社会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英雄千秋业,浩气永世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再上溯到解放战争、抗日战争、1840年以来的反侵略战争,无数英雄先烈树立起一座又一座丰碑。今天,我们将要走近一座巍峨、雄伟、庄严的建筑,与它一同歌颂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它就是首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一、导入新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在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代表们一致决定修建一座纪念碑来悼念那些死难的英雄们。
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1日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作者周定舫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纪念碑,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文,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
二、助读资料
1.解题,抓对象。
快速阅读文章的标题,判断写作对象,并分析标题的作用。
三、初读课文,明对象,抓特征
说明对象:人民英雄纪念碑。
正标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表明了要歌颂的对象,揭示全文的中心意思,表现出作者对革命先烈万分崇敬的心情。
副标题:“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表明了本文说明的建筑物,以及写作方法——“瞻仰记”。
三、初读课文,明对象,抓特征
2.抓特征。
凡是说明对象都有一定的特征,本文所要介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是什么?
巍峨、雄伟、庄严。
3.从文中找出体现这些特点的相关语句,完成下表。
三、初读课文,明对象,抓特征
第一行: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
第二行: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
第三行: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
特点 按指定要求找出相关语句
巍峨 列数字、作比较:
雄伟 打比方:
庄严 建筑材料:
1.寻找关键,理清顺序。
既然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是人民英雄纪念碑,那么文中哪些段落是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具体介绍呢?速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清说明顺序。
第2—4段:未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上石道—走到台阶前—踏上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由远而近的空间顺序。
(1)在文中标出作者步入天安门广场后的行走路线。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2)当作者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站立在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前时,他又是如何将纪念碑介绍给大家的呢?
(3)介绍十幅大浮雕的顺序。
介绍纪念碑结构的顺序:台阶—平台(碑身四周)—碑身(正面、背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小碑座四周—碑顶—大碑座四周。
东→南→西→北
(1839—1851)→(1911—1925)→(1927—1945) →(解放战争时期)
两条明确的线索表明此部分是以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进行介绍的。
(4)简要概括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作者的活动顺序: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
介绍纪念碑结构的顺序: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
介绍碑身的顺序:由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
介绍十幅浮雕的顺序:东南西北的空间顺序、时间顺序。
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因为这样介绍浮雕正好符合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正面(北面)的三幅浮雕描写的是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情景,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从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鸦片战争起,按时间顺序介绍中国近代革命历程,更能体现中国革命的艰难与人民英雄的伟大,因而作者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5)为什么介绍十幅大浮雕时不像介绍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开始,却从东面开始呢?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2.分析层次。
除去开头和结尾这两个段落,其余段落都是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具体介绍。根据刚才的分析以及文章的结构特点理顺文章的层次。
全文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2—10):具体介绍纪念碑的位置,兴建过程,碑的题字、碑文、碑身造型、装饰花纹以及十幅大浮雕。
第一层(2、3):描绘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说明兴建过程及重大意义。
第二层(4—6):介绍纪念碑的题字、碑文、碑身造型和装饰花纹,以及碑座四周的浮雕。
第三层(7—10):具体介绍十幅大浮雕的内容。
第三部分(11):抒写瞻仰纪念碑后的深切感受。
3.齐读开头和结尾两段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
本文开头一段介绍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总体特点。最后一段照应开头,再次揭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内涵。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
瞻仰后的感受:默默致敬
1.熟读课文,继续了解文章的内容。
2.尝试背诵碑文。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总领全文
介绍碑身浮雕
抒写瞻仰感受
(1)
(2—10)
(11)
无限崇敬 深切怀念
再见
第五单元
20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第二课时)
1.品析文章语言,明确写法。
2.感悟作者情怀,表达对革命英雄的敬仰之情。
课时目标
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用17000余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可见用料之多、石料之优良。本文发表于纪念碑落成的第二天,作者对纪念碑的介绍内涵丰富,情感深厚,既介绍了纪念碑的特征,又突出了纪念碑的纪念意义。今天,我们一起体会文章的深层意义。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本文除了结构清晰、将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完美结合、感情充沛外,最大的亮点就是用语准确,富于变化。仔细阅读课文,品味精彩的语言。
二、美读课文,品析语言
“落成”含有庄重、庆贺的意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意义十分重大,所以不用“建成”或“造好”等一般性词语,而用“落成”,以表现其重要意义和作者崇敬的心情。
(1)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
二、美读课文,品析语言
1.词语运用准确
(2)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二、美读课文,品析语言
句中的“中国”表示地域范围,“自古以来”表示时间,“最大”表示程度。通过这一连串表示修饰、限制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点、地位。该句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高度,突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的特点。
1.词语运用准确
二、美读课文,品析语言
(3)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60吨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有毛主席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闪闪发光。
(4)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1000年之久。
“碑心石”三个字明确交代了毛主席的题字所在位置。具体,准确。
“至少”表示最小限度,说明了这些浮雕可以保持在800—1000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记叙、描写、议论性的语言。
二、美读课文,品析语言
“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等,直到离开纪念碑,把瞻仰的行踪交代得一清二楚。
(1)记叙
介绍十幅大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因素交代得清楚、明白。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2)描写
第8段中,描写浮雕“武昌起义”的细节,“摧毁”“冲去” “冒”“打断”“撕碎”“践踏”等动词,准确表现了起义者大无畏的革命气概,也揭示了清王朝腐朽虚弱的本质;描写浮雕“五四爱国运动”,既有概写,又有特写,语言上准确运用动词和形容词;描写“五卅运动”,用动词“举着”“冲破”“前进”“加入”“勇往直前”等,表现运动声势之浩大,上海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顽强斗争精神。
介绍这三幅浮雕时笔法灵活,有同有异。描绘画面时,适当展开想象,变画面为场景,移过往到眼前,凸显浮雕的传神之处。
二、美读课文,品析语言
二、美读课文,品析语言
(3)议论
文中评论若干历史事件的意义。(画龙点睛,点明中心)
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概述事件、摹写状貌、阐释意义,三者融为一体。
小结
3.说明方法。
文章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2)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纪念碑是用17000余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
二、美读课文,品析语言
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高大巍峨的特点。
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科学地说明纪念碑的高度,以及纪念碑用料之多,让读者了解得更清楚明白。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是对人民英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的高度赞扬,概括了建立这座纪念碑的伟大意义,体现了这座纪念碑的主题。三次反复起到了强调和深化的作用。
三、悟读文意,明确写法
1.文中三次提及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样写用意何在?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是贯穿全文的主线,而碑文是对碑主题的具体说明,十幅大浮雕的内容是碑文的具体体现。因此,只要抓住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也就抓住了十幅大浮雕的具体内容的核心了。
2.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还有十幅大浮雕的具体内容,这三者之间的具体关系是什么呢?
三、悟读文意,明确写法
3.本文的内容很多,这些内容是怎样组织起来的?
本文是由“我”的瞻仰过程组织起“人民英雄”和“纪念碑”这两方面内容的。
从“我”这方面看,写了“我”的来到路线、瞻仰经过、离去,首尾完整。
从“人民英雄”这方面看,重点写了碑的主题、碑文及十幅大浮雕,其中碑文歌颂了人民英雄,浮雕显示了重要历史事件,图文并茂。
从“纪念碑”这方面看,写了其兴建的过程、位置与体量、材料与造型等内容,重点写碑上纪念了哪些人民英雄以及为何纪念。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而作者是以一个瞻仰者的身份来介绍说明的。这样的写作角度很容易使文章变成肤浅、单一的游览记述,但本文却写得内容丰富而脉络清晰,主要原因有三个:
(1)写作顺序的合理安排:将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巧妙地相结合,以作者瞻仰活动的路线,串起所有介绍点。
(2)多种表达方法的运用:以说明为主,有机地穿插记叙、描写、议论,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作者将敬仰先烈、介绍说明对象与缅怀历史这三者交织,情感真挚。
三、悟读文意,明确写法
四、仿写题词,升华认识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感动着你我,让我们也在自己的心中矗立起一座丰碑。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有无数的英雄前仆后继,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奉献着自己。请你仿照纪念碑的格式,表达对当代英雄的缅怀。
齐读碑文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介绍建筑艺术的说明文,不管是结构谋篇、说明手法,还是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都是一篇很好的范例。同时,我们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中也体会到了我国建筑的特色和文化内涵。作为学生,我们要继承、学习和发扬革命先烈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介绍你自己喜欢的一座建筑物。要求:①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②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③可采用多种表达方式。
2.如果要建一座新时代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也需要十幅浮雕,你会选哪些事件?请你介绍其中的一幅画面,写在作文本上。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表达方式:说明、记叙、议论、描写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语言:准确、生动、富于变化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