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蝉》 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蝉》 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9 19:4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五单元
21 蝉(共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章说明顺序。
2.学习作者潜心观察、科学记录的精神。
一、导入新课
蝉,对于大家来说不是陌生的昆虫,但是你真的了解它吗?今天我们就跟随法布尔一起去观察它,走近它。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思考:法布尔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层次(第1、2段):介绍自己有很好的研究蝉的环境,并介绍了蝉的大体情况。
第二层次(第3—7段):写对蝉的地穴的考察。这一层次写对蝉的地穴的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介绍了蝉穴的外部特点和内部构造,同时介绍了蝉建造地穴的方法。
第三层次(第8—11段):写蝉的幼虫从地穴出来之后,从蜕皮到变为成虫飞离树枝的全过程。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产卵开始。
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这一部分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2—13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点、方式和数量等。
第二层次(第14—17段):具体写蚋是如何破坏蝉刚产出的卵的。
第三层次(第18—24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活动。
第四层次(第25—26段):概括蝉的一生,表达了作者对蝉的赞颂。
蝉的地穴:蝉的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着重写蝉建造地穴和出洞脱壳。
蝉的卵:蝉的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着重写蝉产卵的危险和孵化后的蜕皮和隐藏。
小结
三、小组活动,制作卡片
快速阅读课文,小组合作,根据法布尔的观察为蝉制作一个名片。
外部形态:幼虫身上长着有力的“工具”;臃肿的身体;身上常有许多潮湿的泥点;会由绿色变成棕色;有大而锐利的眼睛;像跳蚤一般大小。
生活习性:喜欢干燥、阳光多的地方;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在地下生活四年,在阳光中歌唱只有五星期。

生殖方式:产卵时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生存技能:能够随便在穴道内爬上爬下;身子里藏有一种极黏的液体,可以用来做灰泥;臃肿的身体里面有一种汁液,可以用来抵御穴里的尘土;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有运动力,能够帮助幼虫走出壳外,并且帮助它越过带有纤维的树枝。
生命历程:产卵的孵化—变成幼虫—挖土穴—地下生活—重新回到地面—蜕皮—阳光中歌唱—选择细枝产卵—结束自己的生命。
四、跳读课文,探究方法
观察是昆虫学家最强有力的武器,我们对蝉的了解,离不开法布尔的观察。请大家重新跳读课文,说说你发现法布尔的观察有什么特点,结合具体文段进行分析。
观察特点 例句印证 我的思考
长期的、大量的观察 每年蝉的初次出现是在夏至 法布尔的观察并不是一次两次,而是长期坚持的结果
耐心的、艰辛的观察 所以它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做成一圈涂墁得很坚固的墙壁,以求适于上下爬行 法布尔一观察就是好几个星期,甚至好几个月,如果没有耐心,不付出艰辛是难以做到的
细致的观察 所以,它在地面上出现的时候,身上常有许多潮湿的泥点 一点儿蛛丝马迹都不放过
准确的 观察 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小时 几乎看不清的动作,法布尔竟然看清了,而记录得那样细腻生动。这个动作总过程要半个小时,这都体现了观察的细致、耐心、准确
多次、大量的观察 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 一次两次存在偶然,多次观察才是事实
主观色彩鲜明,有情的观察 可怜做母亲的对此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待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可怜”“不怀好意”富有主观色彩,观察带着情感,带着爱意,才会发现别人不知道的信息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法布尔的观察真正走近了蝉。正是因为法布尔这样细致的、准确的、长期的、大量的、艰辛的观察,才让他笔下的昆虫如此生动鲜活,才会帮助我们揭开一个个昆虫的奥秘。所以,阅读《昆虫记》便成为让人惊叹不已、欲罢不能的探险与发现之旅。
六、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昆虫记》,分析法布尔观察和展现昆虫的方法。
板书设计

蝉的地穴
蝉的卵
研究蝉的条件:很好的环境
考察蝉的地穴
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蝉的产卵
蝉卵遇到的危险
蝉卵的孵化
幼虫的活动
潜心观察
再见!
第五单元
21 蝉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品读课文,探究法布尔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昆虫的方法。
2.理解作者对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法布尔笔下的蝉,知道了蝉的生活习性。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品读课文,探究写法
这篇文章是文艺性说明文。它不像一般的说明文,在表达方式的使用上,除了运用说明之外,还大量使用叙述和描写,使得文章有故事,有细节;又适当使用抒情和议论,使得文章有主题思想,有情感倾向;同时,拟人手法的运用更使文章趣味盎然,比一般的说明文更有可读性。
品读课文,勾画批注,赏析精彩语句,并分享你自己喜欢的语言。
(1)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温暖严紧的隧道底下。如果气候看来很温暖,它就用爪击碎天花板,爬到地面上来。
1.精妙动词的选用。
运用“溜”“击碎”等人格化的词生动传神地活现了蝉聪明、灵活的特点,也把作者对它的欣赏、喜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挥动”“伸缩”“悬挂”“动摇”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刚刚蜕皮的蝉幼虫的情态。这里的动作描写非常准确生动,令人印象深刻。同时将蝉与“我”看到的其他昆虫对比,因蝉的幼虫的变化而生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2)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张合自如。身体悬挂着,只要有一点儿微风就动摇不定。它在这里为将来的出世做准备。我看到的昆虫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的了。
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作者对蝉的命运的同情也洋溢在字里行间。
2.修辞手法的运用。
可怜做母亲的对此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待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3.文艺化的笔调。
第1段:“我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一句,像是设置了故事发生的环境。
第6段:“如果气候看来很温暖,它就用爪击碎天花板,爬到地面上来”像是一个故事的情节。
第8—11段,更是一个连续的情节。“于是”“接着”等词语体现了情节的连续性。
(1)“蝉的地穴”体现故事性的相关语句。
蝉产卵的整个过程几乎都是用叙述的语言来交代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如“它选择最小的枝”“它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这时,它面前危险重重”“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等等,有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2)“蝉的卵”体现故事性的相关语句。
小结:本文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在说明中有叙述、描写,很多地方就像是在讲故事,有连贯的情节,妙趣横生。
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进一步突出了说明对象蝉的特点。
4.说明方法的运用。
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上常常刺出三四十个孔。卵就产在这些孔里。小孔成为狭窄的小径,一个个斜下去。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5.表述准确严谨。
实事求是,用了限制性词语“约”,体现了法布尔准确严谨的精神。
6.匠心行文,蕴含深意。
说明顺序可以不一定要按照蝉的生命历程进行,还可以更加灵活,比如这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是:(1)幼虫挖地穴—出现在地面—蜕皮—成为成虫。(2)成虫产卵—卵的孵化—落到地上寻找藏身之处—挖土穴。
A.这样写符合蝉的出现顺序,蝉的初次出现就是以幼虫的形式,符合观察的起点,再次体现了法布尔的科学精神。
B.重点描绘出了蝉的两个极重要的生命阶段,从建造地穴可以看出蝉的聪明能干;从蜕皮可以看出蝉的成长艰难;从被掠夺卵可以看出蝉顺应本能;从落地隐藏可以看出蝉的弱小。这些都是蝉生命进程中重要的转折,突出了蝉生命的奇妙。C.突出了蝉不为人知的生命经历,蝉生命的神奇和艰难。
D.法布尔以循环的生命链条呈现蝉的生命,体现了蝉的繁衍不息,代代相继,表现了蝉生命的伟大和不凡。法布尔的说明顺序独具匠心,既体现了科学精神,又蕴含着深意。
由于文艺笔法的使用,使得蝉不再仅仅作为一种昆虫,似乎它更具有人的性格特征,这就是《昆虫记》的特点,它是以人性观照虫性的文艺性说明文。难怪有人这样评价:法布尔的《昆虫记》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
三、悟读课文,理解情怀
作者怀着对昆虫的尊重与悲悯叙述说明,阅读这样的文字,心生善念,敬畏生命。
1.理解情怀。
为什么法布尔能够独辟蹊径,发现昆虫如此之多的奥秘呢?让我们重读课文,品读句子,探究法布尔的昆虫情怀。
(1)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天冷了,迟缓就有死亡的危险。
这段抒情、议论的文字充满感情,既照应了对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的产卵、孵化过程的叙述,并且对全文做了形象的总结,还激起了人们对蝉这种小生灵的敬佩、同情,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对世间万物的关爱,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2)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2.诉说情怀。
对于法布尔而言,昆虫不仅仅只是昆虫,而是有了人性,这使得《昆虫记》浸润了爱心和人文关怀。所以我们终于明白为什么法布尔会采用观察活体昆虫的独特方式进行科学研究,为什么《昆虫记》会用文学笔法来写,所有的真实和生动都源于法布尔的三个热爱: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热爱生命。请你化身法布尔,说出他心中的话:小小的昆虫,你在我心中……
小小的昆虫,你在我心中是平等的生命。
小小的昆虫,你在我心中值得我仰视,值得我敬畏。
小小的昆虫,你在我心中是我的朋友……
四、课堂小结
《昆虫记》是一部科普巨著,其中像《蝉》这样详细写的有三十几种昆虫。这部作品也是我们的必读名著,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了解蝉的生活习性,更要总结《昆虫记》的阅读方法。我们在阅读时,要学习借鉴本文的阅读方法,既要获取科学知识,品味文学语言,又要感悟科学精神,体会人文情怀,这样才能读得更深刻,更有情趣。
1.速读文章,概括昆虫习性—读科学的《昆虫记》。
2.精读文章,赏析文学笔法—读文学的《昆虫记》。
3.品读文章,体会精神内涵—读人文的《昆虫记》。
《昆虫记》阅读策略
五、布置作业
课下继续阅读《昆虫记》,并尝试运用学习到的方法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板书设计

生动的描写
文学的《昆虫记》
拟人的手法
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人文的《昆虫记》
表述科学严谨
科学的《昆虫记》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