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梦回繁华(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梦回繁华(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9 19:4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五单元
22 梦回繁华
教学目标
1.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理解作者是怎样恰当地 选择和使用说明方法的。
3.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语言特色。
重点难点
1.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写作思路。
2.品味语言,感受作品的语言特色。
3.理解“梦回繁华”的匠心。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珍藏着一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自问世以来,它就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被后世权贵巧取豪夺,它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它就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清明上河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清明上河图》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能引得无数人为之倾倒。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纵24.8厘米, 横528.7厘米, 绢本, 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 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12世纪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清明上河图》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研究北宋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
二、助读资料
三、初读课文,感知繁华
第1段,交代社会背景,引出说明对象。
第2段,介绍张择端及其创作的动机。
第3—4段,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形式特点和所描绘的内容。
第5段,总结《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1.浏览全文,圈点勾画出每段的关键句、总结句,概括每段段意。
三、初读课文,感知繁华
全文为逻辑顺序,从画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写起,为下文做铺垫,进而详细说明画作本身,最后介绍画作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展开,清晰而全面,重点突出。
2.分析段落,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
3.第4段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具体分析。
画卷具体的内容
开卷处
中段
后段
汴京近郊的风光
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
汴京市区的街道


乡人
权贵
行旅
(由远及近)
(由上到下)
(大视野)
三、初读课文,感知繁华
第3段是概括总写繁华景象,第4段则是具体描绘繁华景象。两段之间是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关系。
4.第3段和第4段都写繁华,两段的区别是什么?
画面内容虽纷繁复杂,但作者能够条理分明、层次清晰地为我们说明,这得益于作者采用了恰当的说明顺序。
四、自主探究,寻觅繁华
(1)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①列数字:“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使用准确的数字,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画卷庞大。
1.欣赏《清明上河图》,思考:作者是如何展现清明上河图的“繁华”的?
四、自主探究,寻觅繁华
②打比方:“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把《清明上河图》比作“一部乐章”,将画作内容做了形象的切分,又对画作各个部分的欣赏做了形象的定调,起到了形象概括画作总特点的作用。
③引用:“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引用《东京梦华录》,准确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四、自主探究,寻觅繁华
⑤作比较:“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这一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清明上河图》的手法和一般的界画进行比较,突出其“线条遒劲,笔法灵动”的特征。
④摹状貌:“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作者用摹状貌的方法写活了画面细节,化静为动,使得画面描写生动至极。
四、自主探究,寻觅繁华
⑥举例子:“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这一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桥梁”“车马”等有代表性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画面细节的刻画很细致。
四、自主探究,寻觅繁华
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此句属于平实说明,通过数字具体准确地介绍了画卷的纵横。
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留下无尽的回味。”语言典雅生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画卷比作“一部乐章”,形象地表明了画卷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特点。
(2)语言平实典雅。
四、自主探究,寻觅繁华
③“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①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
“十分”表程度上的限定,说明画面细节的刻画非常真实。去掉后,语气减弱,与作者的原意不符。“十分”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语言准确严谨。
四、自主探究,寻觅繁华
②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基本一致。
“基本”表程度上的限定,是说画中所描绘的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大体一致,并不完全相同;去掉后,变成完全一致,与事实不符,“基本”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五、探究深意,理解“繁华”
每个画家的作品都离不开大的社会背景,画家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作家的情感。结合文意和背景,理解第2段“特殊的意义”。
1.理解“特殊的意义”。
北宋已成历史,且年代久远,只能通过文字记录去了解和想象当时的社会面貌和生活状况,而《清明上河图》这一重要资料就反映了北宋汴梁繁华的生活状况。
五、探究深意,理解“繁华”
“梦回繁华”除直接表达南渡的北宋遗民的期待外,还有什么特殊意义?
2.探究“梦回繁华”的深意。
“特殊的意义”指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遗民对故土的怀念,对“梦回繁华”的期待。
(1)“梦回繁华”反映了南宋遗民渴望国家统一,回到当年繁华年代的强烈愿望。(2)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认识,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五、探究深意,理解“繁华”
“繁华”是真的繁华吗?探究画面,理解作者分析的深意。
3.理解画里画外的深意
(1)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
《清明上河图》中的画面越繁华,南宋遗民的内心就越是悲伤。所以才有“梦回”一说,现实中回不去,只有“梦中”回。这就是画作背后的沉重心情。
五、探究深意,理解“繁华”
(2)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 。
《清明上河图》虽画了各行各业人的活动,却着力刻画了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他描摹表面繁盛的背后,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阵阵隐忧。表现出画家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纵览全文,作者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时,中心非常突出,即强调这幅画作所要表现的“梦回繁华”这一主题。为了突显这个主题,作者没有从绘画技巧的角度做过多的介绍,而是扣住这幅画作描绘的现实内容,将画作所表现的北宋时期汴京的“繁华”尽量表现出来。这样的写作构思,可以帮助非美术专业的读者更好地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主要内容以及这幅画作的深层意义。
六、课堂小结
《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请你设计一种纪念品,要求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特色。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梦回繁华
创作背景
简介画家及创作动机
具体内容
形式特点
主体内容
艺术特点
历史价值
非凡智慧
杰出成就
顺序:逻辑顺序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