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新课导入
“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古诗十九首》的评论,经过上节课的了解,大家已经对《古诗十九首》和《庭中有奇树》有了一定的感知,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更加深入地探究这首诗歌。
庭中有奇树
R·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通过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3、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感受古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培养审美情趣。
关于《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大致是东汉时期的作品,作者无从查考,后人因这些诗的风格和内容比较接近,就把它们编在一起,统称《古诗十九首》。这19首诗,在内容上,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别相思和文人士大夫的失意郁闷心情。
《古诗十九首》中的诗歌叙事委婉曲折,抒情真挚深入,语言朴素自然,形成曲终情显、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
写作背景
《庭中有奇树》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五言古诗,关于它的时代背景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它创作于东汉末年。至于《庭中有奇树》的具体创作时间,则难以确考。
听读诗歌
注意字音、节奏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wèi
xīn
大意: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疏通诗意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繁盛
同“花”
佳美珍贵的树
攀引枝条
给予,馈赠
大意: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充满
送达
历时很久
香气
赏析诗歌
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每四句为一个层次。前四句与后四句描绘了两幅图画。前四句描写环境,后四句抒发情感。
这首诗歌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呢?怎么分?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
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
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
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
“奇树”说明了树的不一般,“发华滋”道出树的花枝繁茂,有如此美妙的树却无人一同欣赏,主人公内心的空虚、寂寞油然而生。独自摘下美丽的花朵,想送给心上人却不知该往哪送,更显出了主人公的孤寂之情。作者用几个字,便反衬了主人公寂寞悲凉的心境,勾画出一幅孤寂折花图。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佳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这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首句中的“庭中”就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
1、前两句是环境描写,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景?
2、这这四句诗有什么妙处?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七、八句是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语中有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自我安慰。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描绘出了一幅孤寂赏花图。
这四句诗有何妙处?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五、六句是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芬芳, “盈”字,表明了花的香味之浓,如此香郁的花朵本应愉悦地欣赏的,无奈“路远莫致之”,相隔的路途太遥远,根本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里。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着实令人惋惜。这两句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衬托出悲凉孤寂之情。
合作探究
“盈”字用得好。“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一个“盈”字,暗示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这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表现出主人公深深的思念。
“攀条折其荣”一句,主人公情不自禁的折下一枝花,想把它赠送给给远方的亲人。因为这花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深深的思念。
1、“馨香盈怀袖”是值得赞赏的佳句,哪个字用得好,请赏析。
2、诗中涉及主人公的动作细节,请指出并分析这一动作内涵。
“奇树”象征主人公的形象及其美好的情感。“奇树”独立庭中而无人观赏,象征主人公的孤独、寂莫;“奇树”绿叶繁茂,花朵馨香,象征主人公情感的美好浓烈。
4、分析“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进”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
3、前人评价此诗时说有一诗句有“新意”,表现了诗人的创造性,你能断定是哪一句吗?说明理由。
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
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时间那么久,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
“馨香盈怀袖”。香气本来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但作者却能把它写得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很生动形象。
5、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奇树”的象征意义。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6、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方式是“折其荣”
目的是“遗所思”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因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点明了全诗主题。诗人对花的珍奇美丽,本是极力赞扬的。可是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7、点明全诗主题的是哪一句?在这首诗中有什么作用?
点明全诗主题的是“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①.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
③.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繁荣旺盛的意象,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8、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课堂小结
《庭中有奇树》是汉代无名氏创作的一首文人五言诗,出自《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全诗八句,前四句描写环境,后四句抒发情感。诗中每两句提示一个完整的意象,四个意象正是起、承、转、合的安排,层次井然,一气呵成,风格明快,情感深挚。
当堂练习
a. 描写叶绿花盛的春日佳景的语句:
b. 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表现对远行人的思念的诗句:
c. 抒写女子执花在手无法相赠的愁苦的语句:
d.表达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点明全诗主题的句子:
1、理解性默写: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2、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是对主人公居住环境的描写,庭院中一棵奇异美丽的树,长得枝繁叶茂,充满生机和活力。
B.三四句描写主人公看见树上美丽的花,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于是折下一枝开得最美的花,准备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C.五六句写主人公折到花以后,顿时感到花香充满了襟怀和衣袖,但遗憾的是自己思念的人离得太远,根本无法送到他手中。
D.最后两句写出了主人公深深的痛苦:这美丽的花何其珍贵呀,只是它让我想起跟亲人分别以来的往事,内心更加伤感。
D
3、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让人联想到时节更替,别离的痛苦;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与孤居无依守望者的凄凉孤独形成对照。
B. 三、四句是说女主人公在不经意间受到了绿叶繁花的逗引,不禁吃惊日子过得飞快,于是想到折花送给远游的丈夫。
C. 五、六句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美丽芬芳,无奈“路远莫致之”,相隔路途太远,根本不可能送到丈夫手里。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令人惋惜。这两句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
D. 在五、六句的基础上,七、八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语中有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自我安慰。
E. 整首诗围绕着折花这一主题展开,把那相思之苦藏在那似乎毫不相干的奇树的花叶枝条里,收到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
BE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八句,可以分为两层,前四句描写环境,后四句抒发情感。
B.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写庭院中生长着一株嘉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繁盛的花朵,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借美丽的春景表达了主人公欢欣愉悦的心情。
C. “馨香盈怀袖”紧承“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两句,描绘出花的珍贵和人物的心理。这花是“奇树”的花,它的香气浓郁芬芳,不同一般,可见用它来表达纯洁的爱情,寄托深切的思念,最合适不过。
D.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一抑一扬之间,表达了主人公思念爱人的感情,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B
5、这首诗表达了主人公对远方的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下列诗句没有表达类似情感的是( )
A.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C.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D.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
1、背诵默写这首诗。
2、想象写作:《庭中有奇树》背后的故事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折花图
赏花图
描写
抒情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