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同步练习试题
解释文中加点字词,并翻译全文。
自 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 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 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 发 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 御 风,不以疾 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 绿潭,回清倒影,绝巘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 峻茂,良 多趣味。
每至 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属 引 凄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词类活用。
(1) 虽乘奔御风
(2) 回清倒影
(3) 晴初霜旦
(4) 空谷传响
古今异义
(1) 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 今义:
(2) 泪沾裳 古义: 今义:
(3) 不以疾也 古义: 今义:
(4) 良多趣味 古义: 今义:
(5) 属引凄异 古义: 今义:
填空题。
(1) 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描写水势盛大,又用“□□□□,□□□□”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语句回答)
(2) 第二段紧扣夏季江水“□□□□,□□□□”的特点尽情描写,突出三峡夏季特有的“□□”美,第三段着力刻画春冬之时的三峡“□□”美,第四段则突出三峡秋季的“□□”美。
(3) 文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用原文语句回答)
(4) 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的静景,也描写了“□□□□,□□□□”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用原文语句回答)
(5) 简要概括三峡夏、春、冬、秋季景物的主要特点。(每空不超过 8 个字)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C.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D.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略微没有) 绝巘(山峰)
B.至于夏水襄陵(漫上山陵) 不以疾也(疾病)
C.不见曦月(日月) 属引凄异(动词,连接)
D.飞漱其间(冲荡) 或王命急宣(或者)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或王命急宣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D.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突出其水势大。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B.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是为了表现猿鸣之哀,渲染秋天的肃杀气氛。
C.文章描写抒情结合,由景生情,情景融合,动人至深。句式多用对偶,而兼用散句,使文章富于节奏感。
D.本文写景动静结合。从全文看,山静水动;从局部看“素湍”“回清”是动,“绿潭”“倒影”是静。
《三峡》结尾处引用“巴东巫峡三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①此境,既至欣然,始信之耳闻不如亲见矣。其叠崿②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③,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④,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选自袁山松《宜都记》)
注:①践跻:攀登。②叠崿:层叠的山崖。③离离蔚蔚:草木茂盛的样子。④信宿:表示连住两夜。
(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略无阙处: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i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ii 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3)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甲】文先写了三峡的总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四季的特点,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幽美和凄婉美。
B.【乙】文议论抒情,表达欣赏山水的喜悦之情。
C.【甲】文写猿鸣渲染环境的优美,也表现作者怀才不遇、羁旅孤寂的悲凉心境。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A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C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节选自清朝袁枚的《游黄山记》)
【注释】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良多趣味/公步行良苦
C.绝巘多生怪柏/猿则百叫无绝
D.属引凄异/引五六壮佼者来
(2) 【甲】文中三处划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翻译: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理解:此句写夏天发大水时,江水满溢,航路不通。体现出水势浩大、凶险。
B.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翻译: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理解:到了春冬时节,三峡的水虽然还湍急,但飞溅着白色浪花,气势已然不同。潭清水碧,多了一份沉静和优美。
C.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翻译: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声响,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理解:文章写三峡的秋天,选择猿猴凄凉的长啸声进行描写,从侧面表现三峡山高岭长的特点,更突出了秋天的肃杀凄清。
(3) 两文都写到了“山”,所写的“山”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相关语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黄牛滩
江水又东,径①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经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俊俏,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嵚崟,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水经注》
【注】①径:经过。②信宿:连宿两夜,两个晚上。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i 负刀牵牛( )
ii 犹望见此物( )
iii 相去二里( )
iv 或大或小(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3) “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的原因是
A.此岩既高 B.江湍纡回 C.途径信宿 D.人迹所绝
1. 于,这里是“在”的意思;同“缺”,空隙、缺口;如果;阻断;传达;早上;出发;即使;飞奔的马;驾着;快;急流;极高的山峰;茂盛;甚,很;到;早晨;肃杀,凄寒;连接;延长;凄惨悲凉;消失;所以;翻译略,见早读材料
2.
(1)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2) 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3) 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4) 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3.
(1) 古义:动词“到”和介词“于”;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2) 古义:古人的下衣;今义:衣服。
(3) 古义:快;今义:疾病。
(4) 古义:甚,很;今义:好。
(5) 古义:连接;今义:属于。
4.
(1)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索湍绿潭;回清倒影
(2)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奔放;清幽;凄婉
(3)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4)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5) i 水势迅急凶猛
ii 景色秀丽奇绝
iii 萧瑟凄凉
5. C
6. C
7. D
8. A
9.
引用渔人的歌词来反映三峡人民的悲惨生活,流露出悲哀,将三峡的人的生活有机结合,衬托三峡秋天的凄凉景象。
10.
(1) 同“缺”,空隙、缺口。
(2) i 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啊!
ii 已从中高兴地欣赏到了这种奇特的景观,是山水有灵气,也该惊喜千古以来终于遇到知己了!
(3) C
11.
(1) B
(2) C
(3) 高大:《三峡》中写三峡的山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体现高;《游黄山记》写黄山的万座山峰直刺苍穹体现高。
险峻:《三峡》中写三峡的山“重重叠叠,直立像屏障”体现险峻。《游黄山记》写“山路狭窄危险,连兜笼也容不了”体现险峻。还可以结合“路绝矣,蹑木梯而上”“公步行良苦”等正侧面描写分析。多:《三峡》写三峡的山重重叠叠表现多。《游黄山记》写黄山的万座山峰直刺苍穹体现多。
12.
(1) i 背
ii 还
iii 距离
iv 有的
(2) 早晨从黄牛山出发,晚上住宿在黄牛山,过了几天几夜,黄牛石看着还和原来一样。
(3) 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