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0 22:0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庭中有奇树》
佳美、珍贵的树。
奇树:
背景探寻
《庭中有奇树》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九首。《古诗
十九首)最早见于 (朝代)(501-531) 主持编
选的《文选》,是一组五言古诗,作者不详,一般认为产
生于 未年。这组古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南朝梁
萧统
东汉
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品读思考:
1.概括诗歌内容,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诗歌描写了在绿叶葱茏、花朵繁盛的春季,一位女子攀引
枝条,摘下花朵,想要送给远行丈夫,因路途遥远无法送达,平
添苦恼的情景。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深切 之情。
思念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庭中有奇树,
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
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
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
庭院中长着一棵佳美、珍贵的树,
绿叶葱茏,花开得繁盛。
攀引枝条采摘树上的花朵,
将要把它赠予我所思念的人。
花的芳香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
路途遥远不能送达给他。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
不过分别太久(想借花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参考译文:
先抑后扬
三、研读古诗,赏析诗句
这句写叶 花 ,本是春日佳景,但一人独赏,反动 之情。
1.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绿

思念
2.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写女主人公攀引枝条,摘下花朵,想要送给日夜思念的
丈夫,刻画了一个惆怅万分的思妇形象。
“庭中”,暗示这是深闺中所见之景,点出这是一首表现
思妇情感的闺怨诗。
3.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4.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女子执花在手,无语凝伫,任花香
盈袖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青春年华在寂寞孤苦之中流逝
无比惋惜之情。一个“盈”字,暗示女主人公手执花枝伫
立良久。
这两句实际上是女主人公因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
慰的话,点明全诗的主题。
四、巩固练习
思考体会: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各用三个字概括。
图 图
折花
赏花
点明全诗主题的是“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 ,从中得到一点
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又添了一层苦恼;
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相思的痛苦
2.点明全诗主题的是哪一句?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3.诗歌中的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本诗中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就是 ,欲寄远人。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
对亲人、朋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
亲人、朋友的美好祝愿。
折花
全诗因人感物,由物写人,抒写情思,通篇不离“ ”,
篇幅虽短,却有千回百折之态,深得委婉含蓄之妙。《古诗十
九首》是文人诗,又有着民歌的质朴自然,辞浅思深,语短情
长,值得仔细品味,反复诵读。此诗自始至终暗用比兴的手法,
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花事的兴盛,显示了
人物的孤独和痛苦;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花事虽盛,可是风
吹雨打,很快就会凋落,这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
小结:
奇树

庭中有奇树
先抑后扬
衬托
孤寂、思念

折花
赏花
表现手法
情感
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现了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 之情。
全诗由树及 ,由 及 ,由花及采,由采及 ,
由 及 ,委婉含蓄,感人至深。

思念





朗读并默写《庭中有奇树》
五、课后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