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
第4章 免疫调节
流感病毒极易发生变异;该同学注射的流感疫苗所预防的流感与她所患的流感可能不是同一个类型的,所以没有起到预防作用。
为什么注射的流感疫苗没起到预防作用呢?
问题探讨
某同学在流感开始大规模流行前接种了流感疫苗,可是没过一两个月,她患流感了;而她听说接种过一次麻疹疫苗,终生就不会得麻疹了。她对此很困惑: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课堂探究一
疫苗
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
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1
概念
2
机理
活动一:同学们小组交流所知道的疫苗并进行分类
(1)灭活疫苗:将抗原病原微生物用物理方法灭活后制作而成。制备简单,保存时间长且相对较安全,接种量大,且需要多次接种。例如,狂犬疫苗等。(2)减毒疫苗:丧失致病能力,毒性减弱或基本无毒的活菌或病毒。接种一次,且接种量少免疫时间长,效果好。例如,卡介苗、牛痘疫苗、麻疹疫苗等。
(3)DNA疫苗:以现代基因工程的手段,由病毒DNA的一段无毒序列制成。安全性好,但需多次强化。例如,新型乙肝疫苗、某个亚型的禽流感疫苗等。
活动二:思考回答
1、灭活疫苗、减毒疫苗进入人体相当于抗体还是抗原?
预防疾病时主要引起了人体内什么变化?
2、DNA疫苗的进入人体转录翻译的直接产物是抗体还是抗原?
3、讨论:DNA疫苗有什么优缺点?
典型例题:如图所示为在抗原注射前后的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箭头指示为抗原注射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与d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抗原,甲、乙两曲线代表的抗体由不同的浆细胞产生
B.甲曲线表明每个抗体分子可以多次与同种抗原结合发挥作用
C.甲、乙两曲线表明,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可有较大的差异
D.c时间段甲抗体水平突然上升,可能是受到了与a时间注射的抗原类似的抗原的刺激
答案 B
活动三:接种疫苗时遇到的问题
1、某同学接种了流感疫苗,大夫提醒“这一两天要留意,可能会有轻微发热或其他症状。”为什么接种疫苗可能会有轻微的反应?
2、患过某些传染病后康复的人,终生不再患该病,而注射流感疫苗,只能短期内预防流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原因。
3.有人认为,接种多种疫苗很麻烦,应该设计一种用来预防多种疾病的疫苗。这种想法可行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的疫苗作为外来抗原可激发机体发生免疫反应,有些疫苗尤其是减毒疫苗引发的免疫反应相对强烈,能引起可感知的反应
2、前者终生不再患该病一方面,相应的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另一方面,病原体变异类型少甚至基本无变异类型。
后者一方面,记忆细胞存活时间短;另一方面,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变异类型多且变异快。
3.这种想法是可行的,因为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不同疫苗可以引发不同的免疫过程,产生不同的记忆细胞。理论上,制备联合疫苗时要保证其中含有不同的有效抗原成分。临床应用中已有不少联合疫苗,例如,百白破三联疫苗可以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还有麻疹、风疹二联疫苗,流行性脑膜炎二价疫苗等。是否能够设计出针对许多种疾病(具有与它们相关的多个抗原决定簇)的一种疫苗呢,理论上是可行的,但会遇到很多困难。
典型例题: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是三种常见传染病,分别由三种致病菌导致。我国政府在儿童中推广“百白破”三联体疫苗的免费接种,大大降低了发病率,接种疫苗后一定会出现的是 ( )
A.只引发体液免疫而不发生细胞免疫
B.辅助性T细胞可产生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
C.浆细胞特异性识别疫苗从而产生相应抗体
D.体内出现一种能抑制上述三类致病菌的抗体
B
1、疫苗必须包含一个完整的病原体吗?
2、疫苗与病原体相比,有什么异同
3、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能否接种疫苗,尤其是减毒活疫苗?为什么?
活动四:深度思考
参考答案
1、疫苗不必包含一个完整的病原体。一般情况下,引起免疫反应的并不是整个病原体,而是病原体所含有的抗原。因此,可以利用病原体的某些成分(如蛋白质、多糖荚膜类)及其产物制备疫苗。随着免疫学、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DNA疫苗也已经在临床中使用。
2、与病原体相比,相同的是疫苗具有病原体的抗原特性,不同的是疫苗失去病原体的感染力。
3、不同类型的免疫缺陷病患者,对是否接种疫苗、可以接种哪种疫苗的要求,是有区别的。但一般情况下,不建议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接种疫苗,转别是减毒活疫苗。这是因为这些儿童的免疫力较低,接种疫苗相当于受到外来抗原的制徽,处理不当,容易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
课堂探究二
器官移植
1、概念:医学上用______
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
2、什么是组织相容性抗原(HLA)?
正常的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
活动一:资料分析
根据课本83-84页资料1-4,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最初进行的器官移植,为什么总是不成功呢?
2.在进行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时,为什么都要先进行配型,即检查供体和受体之间的组织相容性呢?
3、利用由自体干细胞培养出的组织器官进行移植,有何优点?
4.在进行器官移植时,运用免疫抑制可以提高成活率。但这些药物会使淋巴细胞减少,因而患者容易患感染性疾病。这一问题该如何解决?
参考答案
1、可能主要是没有考虑免疫排斥问题。
2、因为受体和供体的组织相容性越一致,在进行移植时发生免变排斥的可能性就越低。移植的器官就越容易存活。如果配型不合适,发生排斥的可能性就大,就不适合移植。
3、利用由自体干细胞培养出的组织、器官进行移植,移植器官和受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是相同的,移植后发生免疫排斥的可能性很小。
4、需要在用免疫抑制剂药物与预防感染之间寻求平衡,并尽量使运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避接触病原体,或通过适当的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活动二、深入思考
1、白细胞为什么能够识别并攻击移植的外来器官
2、器官移植面临问题有哪些
提示:白细胞识别移植器官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典型例题.下列关于器官移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配型相合
B.手术后患者要服用免疫抑制剂,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
C.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会使淋巴细胞减少,反而使患者容易患感染性疾病
D.免疫抑制剂只作用于B细胞
D
免疫
预防
免疫诊断
免疫治疗
指根据特异性免疫产生的原理,运用人工接种的方法使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能力,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如:接种牛痘预防天花,各种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等。
诊断措施。即根据抗原和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将免疫学技术和制剂用于临床诊断。如检测病原体和肿瘤标志物。
患病后的措施。通过对人体输入抗体、胸腺素、细胞因子等某些药物或生物制剂等,调整病人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已成为与传统的手术、化学疗法、放射疗法并列的重要治疗方法。
课堂探究三: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免疫诊断:诊断措施。即根据抗原和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将免疫学技术和制剂用于临床诊断。如检测病原体和肿瘤标志物。
检测病原体
检测肿瘤标志物
免疫治疗:患病后的措施。即通过对人体输入抗体、胸腺素、细胞因子等某些药物或生物制剂等,调整病人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已成为与传统的手术、化学疗法、放射疗法并列的重要治疗方法。
(1)免疫增强疗法:对免疫功能低下者。
(2)免疫抑制疗法: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常使用免疫抑制剂。
(3)免疫调节: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等手段调节免疫功能。
(4)免疫重建:将正常个体的造血干细胞或淋巴细胞转移给免疫缺陷个体,以恢复其免疫功能。
免疫学的应用
免疫预防
免疫诊断
免疫治疗
疫苗
原理
作用
免疫抑制疗法
器官移植
解决方法
面临问题
如检测病原体、肿瘤标志物
免疫功能低下者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
免疫增强疗法
课堂小结
1.结核杆菌是一种引起结核病的胞内寄生菌,现可通过接种相关的疫苗(卡介苗)预防结核病,卡介苗是由减毒的结核杆菌悬液制成的活疫苗。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卡介苗相当于抗原,接种后可刺激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分化
B. 接种卡介苗的个体仅通过细胞免疫即可抵御结核杆菌的入侵
C. 结核杆菌是胞内寄生菌,需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自身蛋白质
D. 卡介苗可预防结核病,所以患先天免疫缺陷疾病的婴儿更应积极接种
A
课堂检测
2.下列有关疫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疫苗总是作为抗原起作用,激发人体的体液免疫,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
B.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是小分子物质,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可被免疫细胞识别
C.疫苗只能通过注射的方式接种
D.接种疫苗的目的是预防疾病,而不是治疗疾病
D
课堂检测
3.我国政府规定,新生儿必须在六个月内三次接种乙肝疫苗,若接种成功,则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应抗体遇双缩脲试剂显蓝色
B.多次注射疫苗后浆细胞能在体内长期停留
C.产生的抗体可裂解乙肝病毒
D.产生的抗体可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D
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