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背 影
核心素养: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找准线索,理清脉络,体味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难点)
3.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素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变化的爸爸。
4岁:我爸爸无所不能。
5岁:我爸爸无所不知。
6岁:我爸爸比你爸聪明。
8岁:我爸爸并不是无所不知的。
10岁:我爸爸长大的那个时代跟我们长大的时代非常不一样。
12岁:哦,好吧!自然喽,爸对这件事毫无所知。他太老了,所以记不得他的童年。
14岁:别太在意我爸。他是一个老古板。
20岁:他?我的天!他的陈腐实在是无药可救。
25岁:爸对我所知甚少,但他在我旁边这么久,他实在应该知道。
30岁:也许我该问问老爸是怎么想的?毕竟他经验丰富。
35岁:除非我和爸爸谈过,否则我不做任何事。
40岁:我想知道爸爸是怎样来处理这种事的。他如此有智慧,又拥有整个世界的经验。
50岁:如果爸爸还在这儿让我和他讨论事情,我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我不能欣赏他的聪明,真是再糟糕不过的事。我本来可以向他学到更多东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爸爸的看法一直在改变,但爸爸的爱一直没有变!
2.创设情境。
父爱是火,点燃希望的灯;
父爱是灯,照亮前行的路;
父爱是路,引领我们一生。
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
说一说曾让你感动过的父母的疼爱。
3.播放音乐。
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
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
不知不觉你鬓角露了白发
不声不响你眼角上添了皱纹
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
人间的甘甜有十分,你只尝了三分
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
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
刘和刚的一首《父亲》让我们荡气回肠,朱自清的《背影》又会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呢?
二、预习交流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2.写作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往事。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
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20岁,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背影》是纪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3.读准字音。
交(jiāo)卸(xiè) 奔(bēn)丧(sāng) 狼(láng)藉(jí) 簌(sù)簌(sù) 典(diǎn)质(zhì)
赋(fù)闲(xián) 颓(tuí)唐(táng) 琐(suǒ)屑(xiè) 差(chāi)使(shi) 亏(kuī)空(kong)
勾(gōu)留(liú) 拣(jiǎn) 搀(chān) 蹒(pán)跚(shān)
4.据意写词。
①乱七八糟的样子( )
②纷纷落下的样子( )
③凄惨暗淡,不景气( )
④失业在家( )
⑤短时间停留( )
⑥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
⑦衰颓败落( )
⑧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
⑨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
⑩细小而繁多(的事)( )
三、听读自读课文
1.听朗读录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节奏和感情)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
四、整体感知
1.《背影》是一篇回忆散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明确:两年前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
2.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
明确: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 家境惨淡
3.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文章已背影为线索,主要写了父亲,反映的主题是父爱。
4.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段):开篇点题,思念父亲,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部分(2—6段):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情景,表现父爱子的真挚感情。
第三部分(7段):别后思念,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怀念之情。
段落层次:
开篇设疑: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1
回忆往事:悲凉气氛(别时家境)2-3
铺垫背影(细心关照)4-5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别后思念: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7
五、内容解析
1.本文共有几次写到“背影”?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
明确:共有四次。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1)惦记 背影(思念父亲)。你认为哪个关键词语,最能体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明确:“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其中“最不能忘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写出了作者强烈的思念之情。
思考:“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一句起什么作用?
明确: 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2)刻画 背影。(望父买橘 )
①这段动词准确精当,请根据课文填空:
我看见他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下来了。
②这几个动词怎么最为传神?
明确: “探”“攀”“缩”“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③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父亲背影的?
明确:作者描写父亲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写,然后作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动作,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吃力地攀爬的困难,写出了强烈的爱子之心,流露了父爱力量的巨大,催人泪下。
④“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两个“怕”,各怕什么?
明确:怕父亲见了伤心;怕别人见了难为情。
⑤父亲为什么不让儿子去买橘子?买来橘子后“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真的“很轻松”吗?
明确:其实不仅不轻松,还很吃力。只是因为爱儿子,吃苦也心甘情愿,所以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表示“看似……,其实不是”。也许是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以免儿子心里难受。这也表现了父亲深挚的爱。
(3)惜别 背影。( 父子分别 )
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①“混入”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混入”一词非常准确,因为车站来来往往的人很多。
②这一段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望着父亲的背影远去,离别的伤感涌上心头,字里行间流露出惜别之情。
(4) 再现 背影。( 别后怀念 )
①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
明确: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说明他的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作者不禁泪如泉涌。
②“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能与他相见!”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个“背影”寄托着作者对父亲的深沉的思念,写思念,是为了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深化文章主题。
2.通过刻画四个背影,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明确:一个细心体贴、疼爱孩子、关心孩子、仁慈伟大的父亲形象。
3.比较一下这四次描写背影,作者哪一次写得详细,哪些粗略?哪些是写看到眼前的背影,哪些不是眼前的背影?
明确:第一次写背影:略写、虚写
第二次写背影:详写、实写
第三次写背影:略写、实写
第四次写背影:略写、虚写
4.第二次写背影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明确:①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作者的印象最深。
②着力描写背影,可以强烈地表现父爱,给人最深刻的印象。
③背影引人想象正面形象,无尽的想象更能引起感情的激荡。
5.在写作过程中,朱自清除了写父亲买橘子看到的背影这件事情外,还写了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明确: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我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托茶房(一笔带过非常简略)
写作启示:叙事要详略得当。
六、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思路,明确了文章以“背影”为线索。作者四次描绘父亲的背影,使读者深深体会到了浓浓的父子深情,认识了这位慈爱且伟大的父亲。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七、播放音乐
坐在岸边 ,看看夕阳
让我想起你
暖暖余辉 温柔如你
慈爱的眼睛
感谢你啊 ,举起了我
金色的童年
什么时候 开始忘记
教给我的故事
什么时候 开始想念
你默默的注视
原谅我啊 ,从未给你
长大以后的拥抱
你,为我骄傲
我却未曾因你感到自豪
你,如此宽厚
是我永远的惭愧……
——李健《父亲》
八、随堂练习
1.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差使( ) 奔丧( ) 狼藉( ) 妥贴( ) 踌躇( ) 栅栏( )
2.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D )
A.悲哀 衰弱 妥帖 诸多 B.惨淡 踪迹 栅栏 钩留
C.晶萤 交御 奔丧 狼藉 D.亏空 赋闲 谋事 踌躇
3.选出画线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 D )
A.变卖典质(抵押) 妥贴(恰当,合适)
B.颓唐(失败的样子) 不能自已(控制,抑制住)
C.琐屑(细小而繁多) 家中光景(时光)
D.举箸提笔(筷子) 触目伤怀(心)
4.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古典文学研究家。代表作品有《背影》《春》《济南的冬天》等。
B.《背影》一文中共四次提到“背影”,其中重点描写了父亲离开车站时的“背影”。
C.《背影》一文开始写“背影”,指出最难忘的就是父亲的背影,但后面展开写家庭情况,跟主题没有关系,所以第2、3段可以删去。
D.《背影》一文集中表现了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情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3张PPT)
新课导入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爸爸的看法一直在改变,但爸爸的爱一直没有变!
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
说一说曾让你感动过的父母的疼爱。
父爱是火,点燃希望的灯;
父爱是灯,照亮前行的路;
父爱是路,引领我们一生。
14 背 影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找准线索,理清脉络,体味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难点)
3.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素养)
核心素养
第一课时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古典文学研究家。原名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代表作有《雪朝》《踪迹》《背影》《诗言志辨》等。
预习交流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
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本文是
作者追忆八年前的往事。1917年冬,
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
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
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20岁,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簌簌( ) 赋闲( ) 踌躇( )
差使( )蹒跚( ) 颓唐( )
交卸( ) 勾留 ( )琐屑( )
游逛( )奔丧( ) 颇 ( )
狼藉( ) 惦记( ) 迂( )
栅栏( ) 拭( ) 郁( ) 惟( ) 箸( ) 诸( )
sù
fù
chóu
chú
chāi
pán
shān
túi
xiè
xiè
guàng
sāng
diàn
jí
suǒ
gōu
pō
yū
zhà
shì
yù
wéi
zhù
zhū
读准字音
1.乱七八糟的样子
2.纷纷落下的样子。
3.凄惨暗淡,不景气
4.失业在家。
5.短时间停留。
6.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7.衰颓败落。
8.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9.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10.细小而繁多(的事)。
狼藉
簌簌
惨淡
赋闲
勾留
迂
颓唐
触目伤怀
情郁于中
琐屑
据意写词
抢答
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
朗读课文
1.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请从文中找出写见面背景的句子。
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
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
家境惨淡 父子离别
整体感知
3.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 主要写谁? 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背影
我的父亲
父爱
(1) 背影( )。你认为哪个关键词语,最能体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其中“最不能忘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写出了作者强烈的思念之情。
惦记
思念父亲
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内容解析
1.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一句起什么作用?
(2) 背影。( )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珊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的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刻画
望父买橘
①这段动词准确精当,请根据课文填空:
我看见他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下来了。
戴
穿
走
探
穿
爬
攀
缩
倾
流
明确: “探”“攀”“缩”“倾”
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
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
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
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②这几个动词怎么最为传神?
③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父亲背影的?
作者描写父亲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写,然后作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动作,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吃力地攀爬的困难,写出了强烈的爱子之心,流露了父爱力量的巨大,催人泪下。
④“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两个“怕”,各怕什么?
怕父亲见了伤心;
怕别人见了难为情。
⑤父亲为什么不让儿子去买橘子?买来橘子后“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真的“很轻松”吗?
其实不仅不轻松,还很吃力。只是因为爱儿子,吃苦也心甘情愿,所以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表示“看似……,其实不是”。也许是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以免儿子心里难受。这也表现了父亲深挚的爱。
(3) 背影。( )
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惜别
父子分别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混入”一词非常准确,因为车站来来往往的人很多。
望着父亲的背影远去,离别的伤感涌上心头,字里行间流露出惜别之情。
(4) 背影。( )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再现
别后怀念
①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
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说明他的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作者不禁泪如泉涌。
②“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能与他相见!”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这个“背影”寄托着作者对父亲的深沉的思念,写思念,是为了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深化文章主题。
2.通过刻画四个背影,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一个细心体贴、疼爱孩子、关心孩子、仁慈伟大的父亲形象。
3.比较一下这四次描写背影,作者哪一次写的详细,哪些粗略?哪些是写看到眼前的背影,哪些不是眼前的背影?
第一次写背影
略写
第二次写背影
虚写
实写
详写
第三次写背影
第四次写背影
略写
实写
略写
虚写
①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作者的印象最深。
②着力描写背影,可以强烈地表现父爱,给人最深刻的印象。
③背影引人想象正面形象,无尽的想象更能引起感情的激荡。
4.第二次写背影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5.在写作过程中,朱自清除了写父亲买橘子看到的背影这件事情外,还写了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照看行李 讲定价钱
送我上车 拣定座位
叮嘱儿子 嘱托茶房
写作启示:叙事要详略得当
一笔带过
非常简略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思路,明确了文章以“背影”为线索。作者四次描绘父亲的背影,使读者深深体会到了浓浓的父子深情,认识了这位慈爱且伟大的父亲。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本课小结
坐在岸边 ,看看夕阳
让我想起你
暖暖余辉 温柔如你
慈爱的眼睛
感谢你啊 ,举起了我
金色的童年
什么时候 开始忘记
教给我的故事
什么时候 开始想念
你默默的注视
原谅我啊 ,从未给你
长大以后的拥抱
你,为我骄傲
我却未曾因你感到自豪
你,如此宽厚
是我永远的惭愧……
——李健《父亲》
1.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差使( ) 奔丧( ) 狼藉( )
妥贴( ) 踌躇( ) 栅栏( )
chāi
tuǒ
chú
sāng
zhà
jí
随堂练习
2.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D
A.悲哀 衰弱 妥帖 诸多
B.惨淡 踪迹 栅栏 钩留
C.晶萤 交御 奔丧 狼藉
D.亏空 赋闲 谋事 踌躇
A.变卖典质(抵押) 妥贴(恰当,合适)
B.颓唐(失败的样子) 不能自已(控制,抑制住)
C.琐屑(细小而繁多) 家中光景(时光)
D.举箸提笔(筷子) 触目伤怀(心)
3.选出画线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 )
D
4.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古典文学研究家。代表作品有《背影》《春》《济南的冬天》等。
B.《背影》一文中共四次提到“背影”,其中重点描写了父亲离开车站时的“背影”。
C.《背影》一文开始写“背影”,指出最难忘的就是父亲的背影,但后面展开写家庭情况,跟主题没有关系,所以第2、3段可以删去。
D.《背影》一文集中表现了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情感。
B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背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学习重点:
1.理解“背影”在全文中的作用。
2.感悟父亲的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学习难点:
作者抓住特定情境展开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独特的表现角度。
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在生词上面注音,圈出好词。
2.品读文中父亲的语言描写与动作描写,体味父亲的形象。
3.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朱自清的《背影》是写人记事散文的典范,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切的爱和父子之间的深情,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的日子里,父亲看似不经意的爱显得异乎寻常的感人。作者没有平铺直叙的记叙父子间的故事,而是集中表现父亲的背影这一形象,切入点小而寓意深刻。文章的叙述和描写都恰到好处,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真挚的情感。从人文内涵的角度来看,《背影》表现永恒的父子之情,感人至深。
二、预习任务
抓住三个“四”:四次背影、四次流泪、父亲说的四句话,来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1.找出文中四次背影的描写?几次背影的出现个各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细细品味。
2.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请你抓住关键词语来概括并体会这些词语所蕴含的信息。
父亲的穿戴:
走路的姿势:
爬月台动作:
3.找出作者几次流泪的句子,说一说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 )
4.请你品味父亲朴实无华的语言。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5)“进去吧,里边没人。”
三、预习检测
1.作家作品填空。
朱自清,字 ,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 、 、 ,其创作的散文被誉为“美文”。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交卸( ) 奔丧( ) 橘子( ) 迂腐( ) 琐屑( ) 栅栏( ) 差使( )
蹒跚( ) 狼藉( ) 簌簌( ) 踌躇( ) 颓唐( )
3.根据意思写词语。
(1)( )乱七八糟的样子。
(2)( )纷纷落下的样子。
(3)( )凄凉,萧条,不景气。
(4)( )失业在家。
(5)( )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6)( )衰颓败落。
4.通读课文,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全文可分成几部分 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背影》是一篇回忆散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明确:
2.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
明确:
3.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
4.概括各部分大意。(文中标记)
二、内容解析
1.本文共有几次写到“背影”?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
(1)_______ 背影(思念父亲)。你认为哪个关键词语,最能体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明确:
思考:“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一句起什么作用?
明确:
背影。(望父买橘 )
①这段动词准确精当,请根据课文填空:
我看见他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下来了。
②这几个动词怎么最为传神?
明确:
③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父亲背影的?
明确:
④“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两个“怕”,各怕什么?
明确:
⑤父亲为什么不让儿子去买橘子?买来橘子后“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真的“很轻松”吗?
明确:
背影。( 父子分别 )
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①“混入”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
②这一段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4)________背影。( 别后怀念 )
①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
明确:
②“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能与他相见!”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明确:
2.通过刻画四个背影,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明确:
3.比较一下这四次描写背影,作者哪一次写得详细,哪些粗略?哪些是写看到眼前的背影,哪些不是眼前的背影?
明确:
第一次写背影: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写背影: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写背影:________________
第四次写背影: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次写背影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明确:
5.在写作过程中,朱自清除了写父亲买橘子看到的背影这件事情外,还写了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明确:
三、随堂练习
1.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差使( ) 奔丧( ) 狼藉( ) 妥贴( ) 踌躇( ) 栅栏( )
2.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悲哀 衰弱 妥帖 诸多 B.惨淡 踪迹 栅栏 钩留
C.晶萤 交御 奔丧 狼藉 D.亏空 赋闲 谋事 踌躇
3.选出画线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 )
A.变卖典质(抵押) 妥贴(恰当,合适)
B.颓唐(失败的样子) 不能自已(控制,抑制住)
C.琐屑(细小而繁多) 家中光景(时光)
D.举箸提笔(筷子) 触目伤怀(心)
4.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古典文学研究家。代表作品有《背影》《春》《济南的冬天》等。
B.《背影》一文中共四次提到“背影”,其中重点描写了父亲离开车站时的“背影”。
C.《背影》一文开始写“背影”,指出最难忘的就是父亲的背影,但后面展开写家庭情况,跟主题没有关系,所以第2、3段可以删去。
D.《背影》一文集中表现了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情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背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学习重点:
1.理解“背影”在全文中的作用。
2.感悟父亲的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学习难点:
作者抓住特定情境展开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独特的表现角度。
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在生词上面注音,圈出好词。
2.品读文中父亲的语言描写与动作描写,体味父亲的形象。
3.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朱自清的《背影》是写人记事散文的典范,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切的爱和父子之间的深情,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的日子里,父亲看似不经意的爱显得异乎寻常的感人。作者没有平铺直叙的记叙父子间的故事,而是集中表现父亲的背影这一形象,切入点小而寓意深刻。文章的叙述和描写都恰到好处,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真挚的情感。从人文内涵的角度来看,《背影》表现永恒的父子之情,感人至深。
二、预习任务
抓住三个“四”:四次背影、四次流泪、父亲说的四句话,来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1.找出文中四次背影的描写?几次背影的出现个各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细细品味。
明确: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2.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请你抓住关键词语来概括并体会这些词语所蕴含的信息。
父亲的穿戴:
走路的姿势:
爬月台动作:
明确: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 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3.找出作者几次流泪的句子,说一说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 )
明确:(1)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2)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千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这都是对儿子的怜爱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
(3)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4)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5)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自己终于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4.请你品味父亲朴实无华的语言。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5)“进去吧,里边没人。”
明确:怜惜体贴,依依不舍(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关爱,怜惜体贴儿子,依依不舍,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三、预习检测
1.作家作品填空。
朱自清,字 ,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 、 、 ,其创作的散文被誉为“美文”。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交卸( ) 奔丧( ) 橘子( ) 迂腐( ) 琐屑( ) 栅栏( ) 差使( )
蹒跚( ) 狼藉( ) 簌簌( ) 踌躇( ) 颓唐( )
3.根据意思写词语。
(1)( )乱七八糟的样子。
(2)( )纷纷落下的样子。
(3)( )凄凉,萧条,不景气。
(4)( )失业在家。
(5)( )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6)( )衰颓败落。
4.通读课文,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全文可分成几部分 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答案:
1.佩弦 散文家 诗人 学者
2.xiè sāng jú yū xiè zhà chāi pán jí sù sù chóu chú tuí
3.(1)狼藉 (2)簌簌 (3)惨淡 (4)赋闲 (5)迂腐 (6)颓唐
4. 背影。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引出背影,背影成为贯串全文的叙事线索。第二部分(第2~6段):回忆往事,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三部分(第7段):结尾抒怀,照应背影。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背影》是一篇回忆散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明确:两年前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
2.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
明确: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 家境惨淡
3.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文章以背影为线索,主要写了父亲,反映的主题是父爱。
4.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段):开篇点题,思念父亲,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部分(2—6段):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情景,表现父爱子的真挚感情。
第三部分(7段):别后思念,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怀念之情。
段落层次:
开篇设疑: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1
回忆往事:悲凉气氛(别时家境)2-3
铺垫背影(细心关照)4-5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别后思念: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7
二、内容解析
1.本文共有几次写到“背影”?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
明确:共有四次。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1)惦记 背影(思念父亲)。你认为哪个关键词语,最能体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明确:“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其中“最不能忘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写出了作者强烈的思念之情。
思考:“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一句起什么作用?
明确: 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2)刻画 背影。(望父买橘 )
①这段动词准确精当,请根据课文填空:
我看见他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下来了。
②这几个动词怎么最为传神?
明确: “探”“攀”“缩”“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③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父亲背影的?
明确:作者描写父亲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写,然后作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动作,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吃力地攀爬的困难,写出了强烈的爱子之心,流露了父爱力量的巨大,催人泪下。
④“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两个“怕”,各怕什么?
明确:怕父亲见了伤心;怕别人见了难为情。
⑤父亲为什么不让儿子去买橘子?买来橘子后“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真的“很轻松”吗?
明确:其实不仅不轻松,还很吃力。只是因为爱儿子,吃苦也心甘情愿,所以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表示“看似……,其实不是”。也许是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以免儿子心里难受。这也表现了父亲深挚的爱。
(3)惜别 背影。( 父子分别 )
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①“混入”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混入”一词非常准确,因为车站来来往往的人很多。
②这一段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望着父亲的背影远去,离别的伤感涌上心头,字里行间流露出惜别之情。
(4) 再现 背影。( 别后怀念 )
①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
明确: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说明他的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作者不禁泪如泉涌。
②“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能与他相见!”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个“背影”寄托着作者对父亲的深沉的思念,写思念,是为了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深化文章主题。
2.通过刻画四个背影,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明确:一个细心体贴、疼爱孩子、关心孩子、仁慈伟大的父亲形象。
3.比较一下这四次描写背影,作者哪一次写得详细,哪些粗略?哪些是写看到眼前的背影,哪些不是眼前的背影?
明确:第一次写背影:略写、虚写
第二次写背影:详写、实写
第三次写背影:略写、实写
第四次写背影:略写、虚写
4.第二次写背影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明确:①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作者的印象最深。
②着力描写背影,可以强烈地表现父爱,给人最深刻的印象。
③背影引人想象正面形象,无尽的想象更能引起感情的激荡。
5.在写作过程中,朱自清除了写父亲买橘子看到的背影这件事情外,还写了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明确: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我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托茶房(一笔带过非常简略)
写作启示:叙事要详略得当。
三、随堂练习
1.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差使( ) 奔丧( ) 狼藉( ) 妥贴( ) 踌躇( ) 栅栏( )
2.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D )
A.悲哀 衰弱 妥帖 诸多 B.惨淡 踪迹 栅栏 钩留
C.晶萤 交御 奔丧 狼藉 D.亏空 赋闲 谋事 踌躇
3.选出画线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 D )
A.变卖典质(抵押) 妥贴(恰当,合适)
B.颓唐(失败的样子) 不能自已(控制,抑制住)
C.琐屑(细小而繁多) 家中光景(时光)
D.举箸提笔(筷子) 触目伤怀(心)
4.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古典文学研究家。代表作品有《背影》《春》《济南的冬天》等。
B.《背影》一文中共四次提到“背影”,其中重点描写了父亲离开车站时的“背影”。
C.《背影》一文开始写“背影”,指出最难忘的就是父亲的背影,但后面展开写家庭情况,跟主题没有关系,所以第2、3段可以删去。
D.《背影》一文集中表现了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情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