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散文两篇 永久的生命 课件(共35张PPT)+教案+学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6 散文两篇 永久的生命 课件(共35张PPT)+教案+学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1 21:08:25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古往今来,人们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我们应该怎么面对生活?有的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的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的玄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聆听两位作家是怎么说的。
新课导入
16* 散文二篇
1.通读课文,概括作者的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重点)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品味文章的语言。(难点)
3.把握哲理散文的特点,得到有益的人生启迪。
(素养)
核心素养
第一课时
永久的生命
1.熟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揣摩文章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3.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自读目标
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
散文
叙事性散文
抒情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更改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议论性散文有双重属性:一是议论文的属性,二是散文的属性。
新知认知
严文井(1915—2005),作家。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山寺暮》,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等。
预习交流
作者简介
《永久的生命》:选自《严文井选集》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略有改动。这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是作者对生命的严肃认真思考的总结,充满乐观情绪。
写作背景
字词检测
1.读准字音。
臼 齿 茸 毛 蔓 延 凋 谢 洗 涤
2.积累词语。
臼齿:
茸毛:
蔓延:
凋谢 :
洗涤 :
jiù
róng
màn
diāo

一般上下颌各六个,其形如臼。
一般指动物初生柔软的细毛。
向四周扩展延伸。
指(草木花叶)脱落、衰落、零落。
冲荡;清洗。 又作除去罪过、积习、耻辱等。
听:1.注意字音和朗读的节奏
2.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读:1.吐字准确、有力、清晰流畅
2.声音洪亮、圆润、朴实明朗
3.节奏分明、适度、变化有序
听读课文
1.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第1段: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第2段: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第3段: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
起来却是永久。
第4段: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
第5段: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整体感知
(1)先谈生命的易逝;
(2)再谈生命的永久;
(3)最后高唱生命的赞歌。
2.本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据此来理清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正面论述“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
(第2段:以小草和牛犊为例,论说生命的神奇,是从外在现象来说。
第3段:论说生命本体的流转,着眼于生命的内部特征。
第4段:转到议论现实,批判暴君,赞美永久的生命。)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高度赞美生命的永恒。
3.理清行文思路
课文标题为《永久的生命》。生命本是有限的,作者为什么说生命是永久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如何阐述自己观点的。
内容解析
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这和题目矛盾吗?
时光一去不返,个人生命是有限的。
不矛盾。这是伏笔,
为后面写永久的生命蓄势。
请简要概括文章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作者先以恺撒与亚历山大为例,指出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接着从反面指出人们对生活的偏见;最后得出结论“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写意”。
“我们的责任是调整我们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去编书;是使我们的举止井然有致,而不是去打仗,去扩张领地。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写意,……”
用“是,……而不是” 形成强烈对比,既观点鲜明,又有节奏和气势使读者容易接受,又沁入心灵。
第2、3、4段是如何从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的?
第2段 以小草和小牛犊为例
第3段 生命本体的流转
第4段 议论现实
外在现象
生命的内部特征
批判暴君,赞美永久的生命
如何理解“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凋谢”指个体生命陨灭,“不朽”指生命现象永存。何以成为奇迹?指个体生命与生命集合体在易逝与永存方面相差甚大,却又都是生命,这令人惊奇;也指“凋谢”和“不朽”本来不可调和,却又同时上演着协奏曲,让人慨叹。
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最后一段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篇末点题,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生命是一个奇迹,它将永久存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个人生命与衬衣作比较,突出了个人生命短暂、不可重复的特点。语言生动通俗,耐人寻味。
语言赏析
文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句子,请同学们画一画,圈一圈,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生命的顽强,以此证明作者的观点:我们应该看到生命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牛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牛犊为拥有“遍身金黄的茸毛”而欣喜的情态,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怎样理解“分开来”“合起来”的意思?
“分开来”指的是一个个体。
“合起来”指的是永不休止的繁殖、蔓延的精神。
“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凋谢”和“永存”矛盾吗?
看似矛盾,实则充满哲理:花儿凋谢,只不过是生命变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它孕育出了果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儿用自己的生命滋养下一代,同时也让生命得以延续、生生不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生命的消逝与不朽比作花朵的凋谢与永存,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生命的价值。
文中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作者的感情是有变化的。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告诉我们,岁月在一点点地消逝,而人们却只能任凭它悄悄地溜走。这是无奈的,显示出作者悲观、消沉的情绪。
然而从第二段开始,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生命自身的神奇”“感谢生命的奇迹”“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这些语言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而且逐渐增强,以至于高唱生命的赞歌。
合作探究
表面上看作者一开始的感情是悲观失望的,其实这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因为,岁月的流逝,青春的一去不复返,是我们每个个体生命客观存在的事实。作者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生命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
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让我们赞美生命”。
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激昂的。
作者从生命的短暂和生命的延续上,感悟到生命的快乐和威势,对生命发出由衷的赞叹。
主题思想
本文哲思深邃,鲜明生动,条理清晰,章法井然。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哲理的语言,清晰的条理。
写作特色
欲扬先抑:
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这是“抑”;
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人类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这是“扬”;
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学完本文,你对生命有了哪些认识?
对于个人而言,生命是易逝、短暂的;
对于家庭而言,生命是可以繁衍、传承、 延续的;
对于整个人类而言,生命又是
无穷无尽、永远不朽的。
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
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为社会
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用有限的
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拓展延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请同学们写出有关生命的名言或诗句。
张海迪
邰丽华
海伦·凯勒
同学们可以交流下自己对生命的感受,把自己心中的收获或苦闷写下来相互分享一下。
这篇议论性散文书写了生命的卑微、柔弱、易逝,但它又是永久的、充满希望的,我们应该赞美生命,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感谢生命、回报生命。
本课小结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洗涤(dí)   松懈(jiě)    兴味(xìng)
B.牛犊(dú) 点缀(zhuì) 茸毛(róng)
C.遵循(xún) 凋谢(tiáo) 卑微(bēi)
D.不朽(xiǔ) 震颤(zhàn) 蔓延(màn)
应为 B。(A项“懈”应读“xiè”;C项“凋”应读“diāo”;D项“颤”应读“chàn”。)
2.赏析第三段句子“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拟人。把“生命”拟人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生命的永无休止,生生不息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赞美之情。
随堂练习
(1)第一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2)第二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3)说说画线句蕴含的意思。
(4)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3.读“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回答下列问题。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我们丝毫不能做主。
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
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着它的快乐和威势”。





生命的奇迹
生命是永久的
生命是有限的
生命的神奇
生命本体的流转
赞美永久的生命
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 《散文二篇》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1.通读课文,概括作者的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重点)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品味文章的语言。(难点)
3.把握哲理散文的特点,得到有益的人生启迪。(素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永久的生命》
●自读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揣摩文章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3.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新课导入
古往今来,人们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我们应该怎么面对生活?有的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的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的玄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聆听两位作家是怎么说的。
二、新知认知
1.散文的分类: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2.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更改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议论性散文有双重属性:一是议论文的属性,二是散文的属性。
三、预习交流
1.作者简介。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汉人。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2005年7月20日病逝于北京。
2.写作背景。
《永久的生命》选自《严文井选集》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略有改动。 这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是作者对生命的严肃认真思考的总结,充满乐观情绪。
3.字词检测。(PPT)
四、听读课文
听:1.注意字音和朗读的节奏;2.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读:1.吐字准确、有力、清晰流畅;2.声音洪亮、圆润、朴实明朗;3.节奏分明、适度、变化有序。
五、整体感知
1.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第1段: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第2段: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第3段: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第4段: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
第5段: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2.本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据此来理清行文思路。
明确:(1)先谈生命的易逝;(2)再谈生命的永久;(3)最后高唱生命的赞歌。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正面论述“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第2段:以小草和牛犊为例,论说生命的神奇,是从外在现象来说。第3段:论说生命本体的流转,着眼于生命的内部特征。第4段:转到议论现实,批判暴君,赞美永久的生命。)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高度赞美生命的永恒。
六、内容解析
课文标题为《永久的生命》。生命本是有限的,作者为什么说生命是永久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如何阐述自己观点的。
1.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这和题目矛盾吗?
明确:时光一去不返,个人生命是有限的。不矛盾。这是伏笔,为后面写永久的生命蓄势。
2.请简要概括文章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明确:(1)作者先以恺撒与亚历山大为例,指出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接着从反面指出人们对生活的偏见;最后得出结论“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写意”。
“我们的责任是调整我们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去编书;是使我们的举止井然有致,而不是去打仗,去扩张领地。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写意,……”
(2)用“是,……而不是” 形成强烈对比,既观点鲜明,又有节奏和气势使读者容易接受,又沁入心灵。
3.第2、3、4段是如何从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的?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分析回答。)
学生1:第2段以小草和小牛犊为例从外在现象论说“永久的生命”的。
学生2:第3段以生命本体的流转从生命的内部特征论说“永久的生命”的。
学生3:第4段议论现实从批判暴君,赞美永久的生命。
4.如何理解“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明确:“凋谢”指个体生命陨灭,“不朽”指生命现象永存。何以成为奇迹?指个体生命与生命集合体在易逝与永存方面相差甚大,却又都是生命,这令人惊奇;也指“凋谢”和“不朽”本来不可调和,却又同时上演着协奏曲,让人慨叹。
5.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最后一段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篇末点题,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生命是一个奇迹,它将永久存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七、语言赏析
1.文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句子,请同学们画一画,圈一圈,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1)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明确: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个人生命与衬衣作比较,突出了个人生命短暂、不可重复的特点。语言生动通俗,耐人寻味。
(2)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生命的顽强,以此证明作者的观点:我们应该看到生命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3)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
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牛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牛犊为拥有“遍身金黄的茸毛”而欣喜的情态,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2.“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怎样理解“分开来”“合起来”的意思?
明确:“分开来”指的是一个个体。 “合起来”指的是永不休止的繁殖、蔓延的精神。
3.“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凋谢”和“永存”矛盾吗?
明确:看似矛盾,实则充满哲理:花儿凋谢,只不过是生命变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它孕育出了果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儿用自己的生命滋养下一代,同时也让生命得以延续、生生不息。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生命的消逝与不朽比作花朵的凋谢与永存,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生命的价值。
八、合作探究
思考:文中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明确:作者的感情是有变化的。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告诉我们,岁月在一点点地消逝,而人们却只能任凭它悄悄地溜走。这是无奈的,显示出作者悲观、消沉的情绪。
然而从第二段开始,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生命自身的神奇”“感谢生命的奇迹”“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这些语言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而且逐渐增强,以至于高唱生命的赞歌。
表面上看作者一开始的感情是悲观失望的,其实这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因为,岁月的流逝,青春的一去不复返,是我们每个个体生命客观存在的事实。作者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生命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让我们赞美生命”。 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激昂的。
九、主旨归纳
作者从生命的短暂和生命的延续上,感悟到生命的快乐和威势,对生命发出由衷的赞叹。
十、写法探究
1.哲理的语言,清晰的条理。
本文哲思深邃,鲜明生动,条理清晰,章法井然。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2.欲扬先抑,前后对比。
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这是“抑”;
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人类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这是“扬”;
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
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十一、拓展延伸
1.学完本文,你对生命有了哪些的认识?
明确:对于个人而言,生命是易逝、短暂的;对于家庭而言,生命是可以繁衍、传承、延续的;对于整个人类而言,生命又是无穷无尽、永远不朽的。
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2.请同学们写出有关生命的名言或诗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十二、本课小结
这篇议论性散文书写了生命的卑微、柔弱、易逝,但它又是永久的、充满希望的,我们应该赞美生命,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感谢生命、回报生命。
十三、随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洗涤(dí)   松懈(jiě)    兴味(xìng)
B.牛犊(dú) 点缀(zhuì) 茸毛(róng)
C.遵循(xún) 凋谢(tiáo) 卑微(bēi)
D.不朽(xiǔ) 震颤(zhàn) 蔓延(màn)
应为 B。(A项“懈”应读“xiè”;C项“凋”应读“diāo”;D项“颤”应读“chàn”。)
2.赏析第三段句子“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拟人。把“生命”拟人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生命的永无休止,生生不息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赞美之情。
3.读“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我们丝毫不能做主。
(2)第二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3)说说画线句蕴含的意思。
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
(4)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着它的快乐和威势”。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散文二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3.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学习重点:
1. 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2. 探讨“我为什么而活着”。
学习难点: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学法指导:
1.《永久的生命》是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阅读时注意,作者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2.《我为什么而活着》分层阐述,条理清晰。阅读时注意,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阐明自己活着的理由。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散文的分类: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2.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更改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议论性散文有双重属性:一是议论文的属性,二是散文的属性。
二、预习任务
1.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2.将两文中意蕴深刻,文采斐然的句子找出来,认真揣摩。记下你的疑难问题。
3.完成两文中的旁批。
三、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茸毛(  ) 凋谢(  ) 洗dí(  ) jù风(  ) sì意(  ) 俯瞰(  ) 不可遏制(  )
2.解释词语或根据意义写出词语。
(1)蔓延:
(2)濒临:
(3)     :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3.填空。
《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作者是   (国籍)的    ,他是一位著名的    家、    家,作家。曾获1950年     文学奖。
4.《永久的生命》一文中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5.《我为什么而活着》中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课中导读】
《永久的生命》导读
一、整体感知
1.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文中勾画)
2.本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据此来理清行文思路。(文中标记)
明确:
二、内容解析
1.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这和题目矛盾吗?
明确:
2.请简要概括文章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明确:
3.第2、3、4段是如何从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的?
明确:
4.如何理解“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明确:
5.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三、语言赏析
1.文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句子,请同学们画一画,圈一圈,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1)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明确: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个人生命与衬衣作比较,突出了个人生命短暂、不可重复的特点。语言生动通俗,耐人寻味。
(2)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明确:
(3)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
明确:
2.“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怎样理解“分开来”“合起来”的意思?
明确:
3.“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凋谢”和“永存”矛盾吗?
明确:看似矛盾,实则充满哲理:花儿凋谢,只不过是生命变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它孕育出了果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儿用自己的生命滋养下一代,同时也让生命得以延续、生生不息。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生命的消逝与不朽比作花朵的凋谢与永存,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生命的价值。
四、合作探究
思考:文中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明确:作者的感情是有变化的。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告诉我们,岁月在一点点地消逝,而人们却只能任凭它悄悄地溜走。这是无奈的,显示出作者悲观、消沉的情绪。
然而从第二段开始,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生命自身的神奇”“感谢生命的奇迹”“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这些语言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而且逐渐增强,以至于高唱生命的赞歌。
表面上看作者一开始的感情是悲观失望的,其实这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因为,岁月的流逝,青春的一去不复返,是我们每个个体生命客观存在的事实。作者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生命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让我们赞美生命”。 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激昂的。
五、主旨归纳
作者从生命的短暂和生命的延续上,感悟到生命的快乐和威势,对生命发出由衷的赞叹。
六、写法探究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哲思深邃,鲜明生动,条理清晰,章法井然。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这是“抑”;
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人类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这是“扬”;
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
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七、拓展延伸
1.学完本文,你对生命有了哪些认识?
明确:
2.请同学们写出有关生命的名言或诗句。
八、随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洗涤(dí)   松懈(jiě)    兴味(xìng)
B.牛犊(dú) 点缀(zhuì) 茸毛(róng)
C.遵循(xún) 凋谢(tiáo) 卑微(bēi)
D.不朽(xiǔ) 震颤(zhàn) 蔓延(màn)
2.赏析第三段句子“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3.读“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2)第二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3)说说画线句蕴含的意思。
(4)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课后导练】
阅读《永久的生命》,回答文后问题。
①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对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我们都非常可怜!
②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③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却是永久。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④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我们将要以不声不响的爱情来赞美它。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⑤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1.第①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话?这一段讲到很多消极悲观的现象,与标题相去甚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2.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3.如何理解第⑤段“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这句话的意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 《散文二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3.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学习重点:
1. 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2. 探讨“我为什么而活着”。
学习难点: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学法指导:
1.《永久的生命》是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阅读时注意,作者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2.《我为什么而活着》分层阐述,条理清晰。阅读时注意,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阐明自己活着的理由。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散文的分类: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2.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更改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议论性散文有双重属性:一是议论文的属性,二是散文的属性。
二、预习任务
1.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2.将两文中意蕴深刻,文采斐然的句子找出来,认真揣摩。记下你的疑难问题。
3.完成两文中的旁批。
三、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茸毛(  ) 凋谢(  ) 洗dí(  ) jù风(  ) sì意(  ) 俯瞰(  ) 不可遏制(  )
2.解释词语或根据意义写出词语。
(1)蔓延:
(2)濒临:
(3)     :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3.填空。
《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作者是   (国籍)的    ,他是一位著名的    家、    家,作家。曾获1950年     文学奖。
4.《永久的生命》一文中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5.《我为什么而活着》中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答案:
1.róng diāo 涤 飓 肆 kàn è
2.(1)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2)紧接,临近。(3)肆意
3.英 罗素 哲学 数学 诺贝尔
4.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着它的快乐和威势。
5.爱情、知识、同情。
【课中导读】
《永久的生命》导读
一、整体感知
1.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第1段: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第2段: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第3段: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第4段: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
第5段: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2.本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据此来理清行文思路。
明确:(1)先谈生命的易逝;(2)再谈生命的永久;(3)最后高唱生命的赞歌。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正面论述“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第2段:以小草和牛犊为例,论说生命的神奇,是从外在现象来说。第3段:论说生命本体的流转,着眼于生命的内部特征。第4段:转到议论现实,批判暴君,赞美永久的生命。)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高度赞美生命的永恒。
二、内容解析
1.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这和题目矛盾吗?
明确:时光一去不返,个人生命是有限的。不矛盾。这是伏笔,为后面写永久的生命蓄势。
2.请简要概括文章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明确:(1)作者先以恺撒与亚历山大为例,指出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接着从反面指出人们对生活的偏见;最后得出结论“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写意”。
“我们的责任是调整我们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去编书;是使我们的举止井然有致,而不是去打仗,去扩张领地。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写意,……”
(2)用“是,……而不是” 形成强烈对比,既观点鲜明,又有节奏和气势使读者容易接受,又沁入心灵。
3.第2、3、4段是如何从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的?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分析回答。)
学生1:第2段以小草和小牛犊为例从外在现象论说“永久的生命”的。
学生2:第3段以生命本体的流转从生命的内部特征论说“永久的生命”的。
学生3:第4段议论现实从批判暴君,赞美永久的生命。
4.如何理解“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明确:“凋谢”指个体生命陨灭,“不朽”指生命现象永存。何以成为奇迹?指个体生命与生命集合体在易逝与永存方面相差甚大,却又都是生命,这令人惊奇;也指“凋谢”和“不朽”本来不可调和,却又同时上演着协奏曲,让人慨叹。
5.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最后一段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篇末点题,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生命是一个奇迹,它将永久存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语言赏析
1.文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句子,请同学们画一画,圈一圈,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1)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明确: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个人生命与衬衣作比较,突出了个人生命短暂、不可重复的特点。语言生动通俗,耐人寻味。
(2)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生命的顽强,以此证明作者的观点:我们应该看到生命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3)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
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牛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牛犊为拥有“遍身金黄的茸毛”而欣喜的情态,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2.“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怎样理解“分开来”“合起来”的意思?
明确:“分开来”指的是一个个体。 “合起来”指的是永不休止的繁殖、蔓延的精神。
3.“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凋谢”和“永存”矛盾吗?
明确:看似矛盾,实则充满哲理:花儿凋谢,只不过是生命变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它孕育出了果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儿用自己的生命滋养下一代,同时也让生命得以延续、生生不息。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生命的消逝与不朽比作花朵的凋谢与永存,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生命的价值。
四、合作探究
思考:文中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明确:作者的感情是有变化的。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告诉我们,岁月在一点点地消逝,而人们却只能任凭它悄悄地溜走。这是无奈的,显示出作者悲观、消沉的情绪。
然而从第二段开始,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生命自身的神奇”“感谢生命的奇迹”“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这些语言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而且逐渐增强,以至于高唱生命的赞歌。
表面上看作者一开始的感情是悲观失望的,其实这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因为,岁月的流逝,青春的一去不复返,是我们每个个体生命客观存在的事实。作者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生命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让我们赞美生命”。 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激昂的。
五、主旨归纳
作者从生命的短暂和生命的延续上,感悟到生命的快乐和威势,对生命发出由衷的赞叹。
六、写法探究
1.哲理的语言,清晰的条理。
本文哲思深邃,鲜明生动,条理清晰,章法井然。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2.欲扬先抑,前后对比。
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这是“抑”;
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人类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这是“扬”;
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
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七、拓展延伸
1.学完本文,你对生命有了哪些认识?
明确:对于个人而言,生命是易逝、短暂的;对于家庭而言,生命是可以繁衍、传承、延续的;对于整个人类而言,生命又是无穷无尽、永远不朽的。
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2.请同学们写出有关生命的名言或诗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八、随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洗涤(dí)   松懈(jiě)    兴味(xìng)
B.牛犊(dú) 点缀(zhuì) 茸毛(róng)
C.遵循(xún) 凋谢(tiáo) 卑微(bēi)
D.不朽(xiǔ) 震颤(zhàn) 蔓延(màn)
应为 B。(A项“懈”应读“xiè”;C项“凋”应读“diāo”;D项“颤”应读“chàn”。)
2.赏析第三段句子“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拟人。把“生命”拟人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生命的永无休止,生生不息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赞美之情。
3.读“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我们丝毫不能做主。
(2)第二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3)说说画线句蕴含的意思。
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
(4)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着它的快乐和威势”。
【课后导练】
阅读《永久的生命》,回答文后问题。
①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对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我们都非常可怜!
②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③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却是永久。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④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我们将要以不声不响的爱情来赞美它。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⑤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1.第①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话?这一段讲到很多消极悲观的现象,与标题相去甚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2.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3.如何理解第⑤段“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这句话的意思?
答案:
1.第一段的中心句是“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这一段讲到很多消极悲观的现象,感叹个人对生命逝去的无可奈何,这是伏笔,欲扬先抑,为后文歌颂生命的不朽铺垫蓄势。
2.这句话描写了春天山坡上小牛犊活泼的动作,并用“炫耀”一词以拟人手法突出它们外形的美丽可爱。两个“永远的”以反复修辞强调了生命的美丽永存这一哲理。
3.“凋谢”指个体生命陨灭,“不朽”指生命现象永存。这句话是说个体生命与生命集合体在易逝与永存方面相差甚大,却又都是生命,这令人惊奇;“凋谢”和“不朽”本来不可调和,却又同时上演着生命的协奏曲,这让人慨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