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答谢中书书 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答谢中书书 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3 13:3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答谢中书书
名家美篇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
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全文仅68字)
认识“书”这种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称“尺牍”或者“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然而,我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都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 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结合得十分完美。文学史上,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林觉民的《与妻书》等等书信或抒发感情或描写景物,脍炙人口,千古不朽!
补充介绍
诵读

初读文章明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答谢中书书(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文体常识:骈文
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这种文体讲求对仗工整、声律和谐、辞藻绮丽。
散文:韩柳“古文运动”,“散文八大家”
骈文界的一股清流
清丽的山水画,流动的山水诗
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四字词语的节拍
领起字的短拖音
特别之处的顿音
山川之美,古来 共 谈。
高峰 入 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 俱 备。
山川之美,古来 共 谈。
高峰 入 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 俱 备。

共同
青葱
巍峨的山峰
耸入
清澈、清亮
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自古以来
青翠
四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 竞 跃。
实是 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 复有能与其奇者。
清晨
消散
此起彼伏地鸣叫
坠落
水中潜游的鱼
竞相
确实
人间
自从
没有
再有
欣赏
奇丽的(景色)
作者用了哪一个字来概括这幅山水画卷?

好文不厌百回读

熟读文章描画面
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 写了哪些景物呢?

熟读文章描画面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入云的高峰,……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示着山川的奇美景象。  
明净的溪流,斑斓的石壁,青翠的竹林,将歇的哓雾,乱鸣的猿鸟,欲颓的夕日,跃动的沉鳞,仙境的人间
从动词、修辞、感官、观察角度、景物状态等角度赏析作者是如何用这些手法来突出景物之美的?

熟读深思明写法
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

知人论世品情味
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知人论世品情味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知人论世品情味
康乐: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
谢灵运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批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第一个以山水作为诗歌主要描写对象的诗人。
他的诗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山水诗歌的形成。因此赢得了中国山水诗派开山鼻祖的称号。

知人论世品情味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知人论世品情味

品读延伸感深意
你如何理解两文中流露出的隐世态度?
《答谢中书书》《与顾章书》
眼中有景
心中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