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2 18:0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孟子》三章(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分类梳理重要实词、虚词和重点句子。
任务一
行拂乱其所为
1.发
2.拂
发:被起用
发:发出。
发:发射。
拂:同“弼”,辅佐。
舜发于畎亩之中服。。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服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拂:违背。
法家拂士


箭。



辅佐君主的贤士。
坚持法度的大臣。
恐前后受其敌
3.士
4.敌
士:贤士。
士: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
敌:匹敌,相当。
法家拂士服。。
管夷吾举于士服
敌:攻击。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可以互相匹敌的国家。




困于心敌
5.于
于:从。
于:给。
于:被。
舜发于畎亩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于:在。
受制于人


苛政猛于虎
于:到。
于:比。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
6.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
衡:同“横”,梗塞,不顺。
畔:同“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
拂:同“弼”,辅佐。
亲戚畔之

女:同“汝”,你。

衡于虑
入则无法家拂士


往之女家

7.词类活用
域:给……划定界限。
固:巩固。
移:使……改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淫:使……迷惑。
屈:使……屈服。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富贵不能淫敌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使……财资缺乏。
:国内。
:国外。


:使……劳累。
:使……痛苦。
:使……挨饿。
饿
空乏


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和抑扬顿挫的气势。
任务二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
Click to edit Master subtitle style
舜 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 版筑之间,胶鬲 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 士,孙叔敖 举于 海,百里奚 举于 市。故 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 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人 恒过,然后 能改;困 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征 于色,发 于声,而后喻。入 则无法家拂士,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然后 知 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
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生于忧患
客观因素
事实
道理
出身低贱,经受磨难,成就不凡事业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经受各
方面的
磨难
动心忍性
增长才干
死于安乐
主观因素
正面
反面

人恒过
困于心 衡于虑
征于色 发于声


入无法家拂士 出无敌国外患
国恒亡
造就
人才
治理国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构图
这一章与前面两章相比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任务三
想一想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富贵不能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开头提出观点 举例论证 道理分析
先破后立,
层层推进
列举事例 从个人到治国 归纳出全文论点
层层推理
逻辑严密
任务四
——《论语·先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
也!’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谨;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任务四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孟子·梁惠王下》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孟子好辩,《孟子》中的文章也以雄辩著称。同学们不妨从课文中找一找,读一读。
任务五
《富贵不能淫》:反复、排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排比
任务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 — 对比论证
《鱼我所欲也》: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孟子·梁惠王上》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齐桓、晋文之事
臣未之闻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是心足以王矣。
1
2
3
4
层层推理逻辑严密
雄辩特色
善用排比增强气势
论证方法
灵活多样
论辩策略
巧妙高超
任务六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候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列传》
有的同学说:
有的同学说:
道不同不相为谋,孟子不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顺从君王的旨意,所以孟子不被任用。
有的同学说: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者的“仁心”上,这在诸候争霸、动荡不安的战国时期是不合时宜的;
这个时期统治者重用的是商鞅、
孙子这样的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孟子一生所践行的人生准则。
孟子对纵横家的鄙视,对自身思想和品格的坚守,是他得不到重用的主要原因。
作 业
以《我心中的孟子和<孟子>》为题,写一篇随笔。
再 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