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同步练习
基础巩固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酒肆(sì) 长髭(zī) 禁锢(gù) 锃亮(chéng)
B.黝黑(yǒu) 鬈发(juǎn) 轩昂(xuān) 愚钝(dùn)
C.滞留(zhì) 长髯(rán) 颔首(hàn) 粗鄙(bǐ)
D.广袤(máo) 犀利(xī) 粲然(càn) 黯然(àn)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尴尬 器宇 粗制乱造 鹤立鸡群
B.甲胄 侏儒 郁郁寡欢 诚惶诚恐
C.盎然 敦实 无可置凝 藏污纳垢
D.平庸 胆怯 神秘莫测 正经危坐
对课文中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这句话通过写眼睛来写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B.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老年,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这句总结式的话,写出了托尔斯泰具有普通人的外貌特征)
C.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托尔斯泰晚年实现了世界观转变,对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否定,对国家、教会进行猛烈抨击,宣扬博爱修身,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之路,所以“阴云才消除”“悲凉之地解冻”)
D.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托尔斯泰批判社会丑恶现象,遭到敌对势力的反击,一生中无法过上幸福的生活)
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胡髭 长髯 黝 黑 一绺
鬈 发 肖 像 脸颊 锃 亮
甲胄 粲 然
根据拼音写汉字。
横liáng 崎qū zhì 留 禁gù
diāo 皮 广mào cuī 毁 zhàng 篷
列夫·托尔斯泰是 国伟大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 》《 》《 》。
课文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时,突出了其哪两方面的特点?请概括。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课文中三次提到托尔斯泰的“天才灵魂”。作者再三强调这一点的用意是什么?
既然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又为何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课文训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永恒的托尔斯泰
①曾经让我激动的小说可真不少,其中当然有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安娜·卡列尼娜》。而后来,我怎么就那么强烈地喜欢上了海明威?他那貌似枯槁的短句竟有那么丰腴的蕴藏,我甚至感到全世界的作家数他最有魅力。还有总是穿了破衣服拍照的福克纳,还有鲁尔弗,还有日本的川端康成,在图书馆里吸了一辈子灰尘的博尔赫斯……托尔斯泰怎么竟显得模糊了?曾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现在又终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仔细想想,大师是谁,海明威还是福克纳?川端康成还是谷崎润一郎?心里忽然明白过来,真正的大师应该是托尔斯泰,那个长着大胡子身穿布衣经常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大的托尔斯泰。
②现代作家如海明威、卡夫卡、马尔克斯,怎么着都觉得散碎了点,思想让人捕捉不住,令人激赏的往往只是语言、细节和叙述手法。现代文学展示着现代的人生?如果说文学仅仅是对人生或社会的展示,那怎么能让人心悦诚服?毕竟,文学不只是展示。仅此一点,海明威怎么能和托尔斯泰比?有人说,托尔斯泰是一面“镜子”,托尔斯泰怎么能仅仅被说成是一面“镜子”?
③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托尔斯泰好像是一座山,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弥漫着浓浓的忏悔之情,不是白种人或是黑种人或是黄种人的忏悔,而是人类的忏悔?为什么他的小说能让人听到深深的叹息,感觉到对人类灵魂的无情鞭挞?难道这一切不是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塔吉雅娜·托尔斯泰这样回忆她的父亲:“有一次在雅斯纳亚·波良纳那里,父亲忽然心血来潮,要大家说出人生的三个愿望。父亲想出了两个——爱一切人,被一切人爱。”现代派作家少的是爱,多的是技巧,然而文学毕竟不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
④读托尔斯泰,常常让人想到宗教。但把宗教淘洗一番,祛除世俗附加上去的荒诞,剩下的就是宗教美好的一面:净化人类的灵魂。这话太古老了,但托尔斯泰最动人之处正在于此。阅读托尔斯泰,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是那么不干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净化,像是跳进清流洗了一次澡。据说田园牧歌是虚幻的,但难道许多现代派作品中的浮躁、失落、异化和颓唐能成为人类的精神营养?
⑤我们有时会觉得托尔斯泰太像一位“教主”。然而他的劝谕总是通过“真正的小说”来实现的。小说就是小说,小说不是哲学,小说是入俗而不是说教。和托尔斯泰比较一下,萨特的小说是不是太“非小说化”了?托翁总是不动声色地通过人物达到他的目的。真理从来都是浅近的,就像太阳,悬在你的头上,就那么一个圆,带给你光和热。读《复活》或《安娜·卡列尼娜》,你感觉到的是手法?语言?结构?全不是。这一切那么完美地综合着,任何一面都不特别突出,一切均水乳交融,以求突出人物来传达作家所要传达的“教谕”。这才是大师,自然、大方、有力。在托翁面前,现代许多“实验性小说”是不是太喜欢花样百出,因而太小气?
⑥文学上“寻根”的说法往往显得可笑。我们的许多作家像一棵树,站在大地上却喋喋不休:“我们的根在哪里?”而暮年的托尔斯泰还是对来访的朋友说起他正在写一本书:“我的余生不长了,然而生存一刻就要工作一刻,我正在写有关政府和人民关系的书。”散步的时候,托翁常常会突然停下来,“一位老农,刚磨完了一把镰刀。托尔斯泰伯爵和他说了几句话,丢下手杖,一下子夺过镰刀,麻利地割着草以试一试刀刃”。“我们遇见两位香客打扮的老头,背着旅行袋,拄着拐杖,脚上缠着布片,快步走过。托尔斯泰叫住他们,说了一会儿话,又从怀里掏出钱包,给了他们一些钱”。真不知道托尔斯泰和两个老头说了些什么,想必不是“今天天气,哈哈哈”。他一生都努力地想使自己不要远离人民。
⑦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日记和关于他的回忆录,一次次地让人感动。我想,面对托尔斯泰的著作你就会清清楚楚地知道什么是大师,知道托尔斯泰与某些“大师级”作家分量的不同。
(1) 请根据第①段文字简要说明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认识变化过程。
(2) 结合文章,简要赏析文中画线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i 真理从来都是浅近的,就像太阳,悬在你的头上,就那么一个圆,带给你光和热。
ii 我们的许多作家像一棵树,站在大地上却喋喋不休:“我们的根在哪里?”
(3) 本文写托尔斯泰,为什么要写到那么多现代作家?请结合文章做简要分析。
(4) 作者为什么说“真正的大师应该是托尔斯泰”?试结合全文做简要回答。
课外拓展
拓展阅读
巴尔扎克
①一七九九年,巴尔扎克出生于法国富饶的图尔省。一七九九年这个年份是值得反复提到的。在这一年里,拿破仑从埃及回到了法国,一举夺取了法兰西的统治大权。巴尔扎克出生的这个一七九九年便是拿破仑帝国开始的年份。在巴尔扎克童年时代的那十年十五年里,拿破仑贪婪权力的双手已经合抱住了半个欧洲。那时他野心勃勃的梦想已经插上鹰的翅膀飞翔在从近东到西欧的整个世界上空了。那个时代对于惊心动魄地经历过种种重大事件的巴尔扎克本人来说,不可能是无关紧要的。因为早年的经历和命运实际上不就是同一件事物的内部和外表吗?
②巴尔扎克青年时代的一切追求必定都化成了一个鼓舞人的名字,化成了一个概念,化成了一个想象:拿破仑。这个人物形象比历史上任何典范人物都更加伟大。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说,看到了世界的征服者不是就等于自己有了要成为世界征服者的愿望吗?拿破仑的范例在巴尔扎克身上形成了一种永远想要整体而决不要零碎的欲望,贪婪地追求世界上所有的一切的欲望,这是一种急切而狂热的抱负。
③然而这样的凌云壮志还无法立即实现。现在的世界再不必用军队征服了。但是艺术依然如故。现在巴尔扎克开始写作了。不过与别人不同,他写作不是为了聚敛钱财、消遣等。他在文学中所渴求的不是元帅的权杖,而是皇帝的皇冠。他最早写的长篇小说都是用的笔名,好像是为了检验一下自己的实力。这还不是实战,而只不过是地图上的军事演习。此后他对自己的成就不满意了,于是他丢开这手艺,去干了三四年别的职业。他用自己的眼力对人世间的生活进行观察、领会和享受。他要把整个世界装进他的曲颈瓶里,把世界简明扼要地再进行一次创造。这就是他现在的意图。他不让丰富多彩的生活有丝毫的遗漏,而为了把人世间生活的无限压缩成有限,把无法实现的压缩成人力所能及的,这只有一个过程,就是简明化。巴尔扎克把全部精力都用于去精简可感知的现象。他筛掉一切非本质的东西,只选取纯洁而珍贵的表现形态。然后他把这些表现形态、这些分散的个别现象放到他的手炉中进行锻造,使这些纷繁复杂的表现形态变为生动、直观而且一目了然的体系。他把世界简单化,为的是去统治它。他把所制服的世界都塞进了《人间喜剧》这么一个宏伟壮丽的监狱里。经过这样的蒸馏过程以后,他的人物始终都是典型,都是对大多数人性格的概括。他那前所未有的艺术意志把一切多余的东西,把一切非本质的东西,都从这些人物身上清除掉了。他把行政管理的中央集权体系引进到了文学中来,进行集中化。他像拿破仑一样把法国作为世界的圆周,把巴黎作为圆心。他把各色各样的集团帮派、贵族、教士、工人、诗人、艺术家、学者都拉进了这个圆圈里,甚至都拉进了巴黎。他根据五十家贵族的沙龙才写出一个德·纽沁根男爵。他还根据所有的放高利货者写出一个高布赛克。
④像拿破仑一样,巴尔扎克也是以征服巴黎作开端的,然后他又一个接一个地征服了各省。几乎每个县都往巴尔扎克的议会里派驻了自己的发言人。然后巴尔扎克也像战绩辉煌的执政官波拿马一样,把自己的部队投放到了各个国家。他铺展的面很大。在重大事件背后所展现的地区是惊人广大的。《人间喜剧》对世界的征服,那种用两只手集中起来的全部生活,在近代文学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也正如在近代史中拿破仑是独一无二的一样。征服世界原本是巴尔扎克少年时代的梦想,如今没有什么比这个正在变成现实的早年决心更强大有力了。巴尔扎克不无道理地在一张拿破仑肖像的下边这样写道:“我将用笔实现他用剑未能完成的事业。”
(茨威格/文,选自《三大师传》,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年版,有改动)
(1) 为什么“一七九九年这个年份是值得反复提到的”?请从两方面概括作答。
(2) 理解文章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i 他在文学中所渴求的不是元帅的权杖,而是皇帝的皇冠。
ii 几乎每个县都往巴尔扎克的议会里派驻了自己的发言人。
(3) 依据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人间喜剧》对世界的征服是“独一无二”的。
(4)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创作对文学创作有哪些启发。请分条表述。
写作训练
鲁迅先生曾说过,要刻画一个人物,极简省的方法就是刻画人物的眼睛。的确如此,本文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很有特点。请你观察你最熟悉的人,描写一下他的眼睛。(200 字左右)
1. C
2. B
3. D
4. zī;rán;yǒu;liǔ;quán;xiào;jiá;zèng;zhòu;càn
5. 梁;岖;滞;锢;貂;袤;摧;帐
6. 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7. 一是托尔斯泰外貌平庙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为后文写他的眼睛、他高贵的灵魂作反衬。
8. 表达对托尔斯泰高贵灵魂的崇敬与赞美。
9. “能够看清真相”常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
10.
(1) 曾经喜欢托尔斯泰,觉得托尔斯泰的小说让“我”激动;后来产生了怀疑,感到海明威等作家比托尔斯泰更有魅力;再后来终于明白(或肯定)了只有托尔斯泰才是真正的大师。
(2) i 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说明真理是浅近的,突出了托尔斯泰作品“教谕”的自然、大方、有力。
ii 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讽刺了许多作家生活在人民中间却不知道文学应当为谁服务的可笑,衬托(对比突出)托尔斯泰“不远离人民”的可贵品质。
(3) ①开篇写到对其他作家的喜爱,是为下文表达对托尔斯泰真正的喜爱和崇敬做铺垫。②文中写到许多现代作家,与托尔斯泰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说明托尔斯泰是真正的大师。
(4) ①托尔斯泰的作品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②托尔斯泰的作品能净化人的心灵;③托尔斯泰的作品总是以突出人物来传达主题思想;④托尔斯泰始终不远离人民。
11.
(1) ①因为一七九九年是拿破仑帝国开始的年份,拿破仑对巴尔扎克的人生经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巴尔扎克形成征服世界的欲望。②巴尔扎克与拿破仑并提,是以拿破仑巨大的军事成就来烘托巴尔扎克在文学上的巨大成就。
(2) i 巴尔扎克不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成就,追求的是文学的最高成就——用笔征服整个世界。
ii 巴尔扎克所创造的文学形象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典型意义。
(3) ①因为作品内容有广度,创造了各色各样的人物群像;同时摈弃了生活表象,抓住了生活本质,体现了无比的深度。②巴尔扎克以其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超越众人,征服世界。
(4) ①学会观察、领会和享受生活。②学会对生活进行筛选和概括,把无限压缩成有限,将生活简明化。③学会集中,把分散的个别的纷繁复杂现象进行再加工创造,揭示生活的普遍意义,体现生活的本质。
12. 例文:她有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她的眼神是那样的聪颖、敏锐,我们常可以从她的眼神中看到她心情的变化:高兴时,闪闪发亮;委屈时,黯然失色。有一回,我见她一言不发,睁大眼睛盯着我,我知道她生气了。她仿佛在对我说:“有件事你做错了,知道吗?”我当时不好意思在她面前承认错误,只是默默地接受批评,愿意改正。几天后我又遇到了她。只见她用欣慰的目光望着我,仿佛在对我说:“好样的!我知道你会改正的。”我会心地笑了,她的眼睛顿时放射出异常愉快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