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苏州园林 同步考点梳理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苏州园林 同步考点梳理 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3 20:5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苏州园林
【课内知识点总结】
一、字音
1.竿【gān】:①竹子的主干。②特指“钓鱼竿”
2.映衬【yìng chèn】:①互相映照、衬托使显现。②修辞方式,并列相反的事物,形成鲜明的对比。
3.败笔【bài bǐ】:①书法或绘画中不好的一笔。②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4.丘壑【qiū hè】:指山峰与河谷;山野幽僻的地方;比喻深远的意境。
5.雷同【léi tóng】:雷一发声,万物同时响应。今泛指事物与人相同者。
6.嶙峋【lín xún】:①形容山石峻峭、重叠。②形容人消瘦或刚直有骨气。
7.依傍【yī bàng】:①依赖;依靠。②指艺术、学术等方面模仿别人。
8.蔓延【màn yán】:向四周扩展延伸。
9.蔷薇【qiáng wēi】:是蔷薇属部分植物的通称。
10.芭蕉【bā jiāo】
11.雕镂【diāo lòu】:①犹雕刻。②指雕刻品。③比喻刻意修饰文辞。
12.斟酌【zhēn zhuó】:①反复考虑以后决定取舍。②往杯盏里倒酒供饮用。
13.明艳【míng yàn】:鲜艳,明丽
14.因地制宜【yīn dì zhì yí】: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15.自出心裁【zì chū xīn cái】:出于自己的创造。指不抄袭、模仿别人。
16.重峦叠嶂【chóng luán dié zhàng】:山峰一个连着一个,连绵不断。
17.俯仰生姿【fǔ yǎng shēng zī】:无论俯视还是仰视都会形成美好的姿态。
【易错读音】丘壑(hè) 嶙峋(lín xún) 蔷薇(qiáng) 雕镂(lòu) 池沼(zhǎo)
斟酌(zhēn zhuó) 轩榭(xiè) 鉴赏(jiàn) 模样(mú)
二、字形
【易错字词】映衬 败笔 雷同 芭蕉 明艳 依傍 因地制宜 自出心裁 重峦叠嶂 俯仰生姿 珠光宝气 别具匠心
三、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潘先生在难中》等。
2、课文说明
本文是叶圣陶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圣陶写一篇序文。叶老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但图片册一直不见出版。《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后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时删去了序文最后的几句话。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随之改为“苏州园林”。
【主题识记】
本文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再现了它的美丽、精巧,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认真、严肃的态度和智慧、杰出的艺术创造力。
四、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赏析】
“据说”表明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只是作者听说而已,并不确定,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课文重点句子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赏析】
“艺术”高于“技术”,是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给人以审美愉悦,且无法复制; “技术”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成果实效性强,一般可复制。这里对“假山的堆叠”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五、课文欣赏
本文以逻辑顺序,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介绍了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展现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聪明智慧和杰出的艺术创造力。
六、夯实基础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②):概括苏州园林的地位、价值以及总特点。
第二部分(③-⑨):抓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共同特征,分别从各个角度介绍说明。
第三部分(⑩):写苏州园林还有不少其他特点。
问题归纳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句中的“据说”一词能否去掉?
不能,“据说”表明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只是作者听说而已,并不确定,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2.如何理解“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
“艺术”高于“技术”,是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给人以审美愉悦,且无法复制; “技术”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成果实效性强,一般可复制。这里对“假山的堆叠”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3.“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句中的“大多”一词有何作用?
“大多”起限制作用,表明苏州园林中的池沼绝大部分引用的是活水,而并非是全部,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4.“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作用呢?
尽管花墙和廊子作为一个隔界把景致为几个部分,但是好像并没有把景致分开。作用在于:增加风景的层次和深度,力求从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更多的优美意境,使游览者好似置身在“画图中”,间接说明“如在画图中”。
5.作者是如何举例说明苏州园林也讲究细小角落的图画美的?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6.作者是按怎样的说明顺序来说明事物的?
本题运用说明顺序判断四法。《苏州园林》一文,先从整体上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如画,后从各部分介绍如何处处如画;先概括写“四个讲究”,后具体介绍这“四个讲究”;先说这“四个讲究”是从大处着眼的,然后说角落、门窗、色彩是从细节说明的。因此这篇文章综合运用了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极有条理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这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