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背影 同步考点梳理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背影 同步考点梳理 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3 21:0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背影
【课内知识点总结】
一、字音
1.迂【yū】:①曲折。②言行或见解陈旧不合时宜。
2.拭【shì】:揩擦
3.搀【chān】:①在旁边扶助。②混合。
4.交卸【jiāo xiè】:①卸去职务交付与后任。②谓卸下货物,并交付对方。
5.狼藉【láng jí】:①乱七八糟;散乱、零散。②也作狼籍。
6.簌簌【sù】:①风吹物体等的声音。②形容流泪的样子。
7.赋闲【fù xián】:指没有职业在家闲着;失业在家。
8.游逛【yóu guàng】:为了消遣而闲走。
9.踌躇【chóu chú】:①犹豫不决。②思量,考虑。③得意的样子。
10.马褂【mǎ guà】:旧时男子穿在长袍外面的对襟的短褂。
11.蹒跚【pán shān】:腿脚不灵便,走起路来摇摇摆摆
12.颓唐【tuí táng】:萎靡不振的样子
13.琐屑【suǒ xiè】:细小、琐碎的事情。
14.触目伤怀【chù mù shāng huái】: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
【易错读音】迂(腐)(yū) 交卸(xiè) 簌簌(sù) 踌躇(chóu chú) 颓唐(tuí) 琐屑(suǒ xiè) 举箸(zhù) 丧事(sāng)
二、字形
【易错字词】赋闲 狼藉 蹒跚 搀扶 惨淡 勾留 妥帖 触目伤怀 祸不单行
不能自已
三、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一1948),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2、课文说明
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差事也交卸了。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那年作者20岁。在那特定的场合下,作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并且几年之后,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影子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1925年,作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
“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时父亲留给儿子最深刻的印象,是文章的抒情线索。课文以“背影”为题,别开生面,含蓄隽永,表现角度新颖独特。
【主题识记】
本文是一篇饱含深情的写人记事散文。作者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来构思全文,追忆了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父亲形象,表达了父子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也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四、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赏析】
白描、动作描写:把父亲买橘子时的情景再现出来,真实朴素地表现了父亲爱子之深。“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等词语描写了父亲的穿着,“攀”“缩““倾”等动词描写了父亲爬月台的动作。
课文重点句子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赏析】
外貌描写: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浮现出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文章以“背影”为线索,结构全文,命题立意,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
五、课文欣赏
本文用白描记叙事实,抒情气氛浓厚。作者追忆了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通过对回家奔丧、浦口分别、别后思念的描述,特别是对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的描写,刻画一位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现了父子真挚深厚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思念之情。
六、夯实基础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思念父亲,点出“背影”。采用倒叙手法,开篇点题,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第二部分(2~6):回忆往事,追述车站离别的情境,描写背影,表现父亲真挚的爱子之情。
第三部分(7):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我”怀念父亲的感情。
鉴赏品读
1.文章是以什么方式开头?有什么好处?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以倒叙的方式开头,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从而吸引读者。这段话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略带伤感的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中心内容,突出“背影”。
2.文章的第②、③段交代了朱自清当时的家庭状况,这段叙述是否属多余笔墨?
家中“祸不单行”,遭受不幸的变故,家境衰败,这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与下文父亲送别时对儿子的满腔挚爱形成对照。在这种特定背景、环境下父亲的“背影”,不同于随处可见的普通背影,更充满感情、饱含深意,更显示出父爱的崇高。这一段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看似偏离话题,实则紧扣中心。
3.“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说说这里用两个“终于”、两个“踌躇”有什么表达效果。
用两个“终于”、两个“踌躇”写出了父亲矛盾的心理,父亲虽然事忙,但又对“我”不放心,更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4.“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句话包含父亲怎样的情感?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的心目中重于一切,他唯恐儿子在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还是决定由自己亲自送。
5.在描写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时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作者通过父亲穿铁道、爬月台的行动来描写父亲的背影。作者用了“探”“穿”“攀”“缩”“倾”等动词,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描写出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的艰难情景。“攀”既写出了月台的高度,又让人想象父亲爬时的吃力,“缩”点明了他爬时的困难,“倾” 说明了他身子肥胖,爬时很费劲。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爱护之情就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含蓄地表现出来的。
6.父亲在第⑥段中共说了三句话,找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①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赏析:父亲已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自己没尽够心意,看见月台上有卖橘子的,便要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父亲也看在眼里,自己费点事,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②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赏析:父亲担心儿子路途是否平安,要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后,才能放心。
③“进去吧,里边没人。”
赏析: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他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7.课文中对“我”的第二次流泪写得很详细,“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
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千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这都是对儿子的怜爱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
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多久。
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自己终于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