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 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 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4 19:32:3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一、积累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曦月(xī)   经纶(lún)   纤云(qiān)   轩邈(miǎo)
B.十仞(rèn) 沿溯(shù) 藻荇(xìng) 驱犊(dú)
C.燕然(yān) 横柯(kē) 素湍(tuān) 缥碧(piǎo)
D戾天(lì) 飞漱(shù) 萋萋(qī) 千转(zhuǎn)
【答案】.C
【解析】(A.qiān—xiān;B.shù—sù;D.zhuǎn—zhuàn)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夕日欲颓(坠落)         鸢飞戾天者(叫)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B.不见曦月(日光,文中指太阳) 从流飘荡(跟、随)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良多趣味(甚,很)
蝉则千转不穷(同“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D.四时俱备(都)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寒冷的树)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答案】.B
【解析】(A.戾:至、到达;C.与:参与。文中有欣赏、领悟的意思;D.寒树:文中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
3.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答案】.B
【解析】(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B.《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信的一部分。
C.《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D.《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孟浩然、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答案】.D
【解析】(“孟浩然”应改为欧阳修)
5.默写填空。(8分)
(1)相顾无相识,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2)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3)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________________。(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5)李白《渡荆门送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6)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从植物变化的角度写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长歌怀采薇 (2)晴川历历汉阳树 (3)大漠孤烟直 (4)盖竹柏影也 (5)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6)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9分)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材料二:农耕时代,当时没有现代技术,一切靠天吃饭,农田的耕作播种需要了解天象,预测天气气候。于是,我们的先人就发现可以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来认识外界自然变化,认识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慢慢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
材料三:从科学角度上讲,“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也就是黄金零度出发,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24个节气正好360度。
材料四:不仅古代,在现代“二十四节气”也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清明节气的祭祖活动、冬至的吃饺子等;在农村,二十四节气仍然指导着农民朋友们的农事活动;中医的理论体系会要求医生考虑节气,也就是结合天气气候特点和病人的病症来看病,广大老百姓也会按照节气规律来改变作息饮食和养生。
(1)根据材料一,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曲中的景物应该在________、________等节气中。(2分)
(2)后三组材料分别从“二十四节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来介绍。(3分)
(3)以下是征集到的传承“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措施,其中不符合的两项是(   )(4分)
A.鼓励种植、销售反节气蔬果。
B.把节气列入课本,把节气故事编成民谣。
C.各大报纸设专版宣传节气知识。
D.各个单位定期举行相关节气的知识竞赛。
E.取消小长假,恢复“五一”长假。
【答案】.(1)从“立秋”到“霜降”的六个节气中任选两个 (2)由来或来历 科学原理或科学说明 (社会)意义或者影响(各1分) (3)A、E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古诗,完成题目。(4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巧借“替换品读法”可以帮我们更好理解原诗用词的精妙。如果将颔联中的“几处”换成“处处”、“谁家”换成“家家”好不好?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歌写了西湖诸多美景,却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联结尾,这是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答案】不好,“几处”“谁家”说明早莺、新燕少,表现早春的特点,也流露出作者出游的欣喜之情,改成“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
8.【答案】对比(衬托),表达自己对湖东景色的迷恋、喜爱,以及造福一方百姓的满足、欣喜之情。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17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三峡》)
【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水经注》)
【注释】①成就:轮廓。②信宿:两三日
9.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B.不以疾也 疾:快
C.迳黄牛山 迳:经过 D.犹望见此物 犹:好像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绝巘多生怪柏 既人迹所绝
C.虽乘奔御风 虽途迳信宿 D.故渔者歌曰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色如人负刀牵牛
12.【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 ;【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 。这在写法上都属于 描写。(3分)
13.【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9.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字词的能力。D项中“犹望见此物”的意思是还能看到这块奇岩,“犹”是“还”的意思。
10.C
【解析】本题考察一词多义。A项:在/如果;B项:极/在,穷;C项:即使;D项:因此/从前的、旧的。
11.(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2)形状就像人背着刀牵着牛。
【解析】本题考察文言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句重点词:荣、峻、良。
(2)句重点词:色、负。
12.湍急 纡回(深) 侧面
【解析】本题考察对课文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语句,概括即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意思是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从侧面写出了水的湍急;“朝发黄牛,暮宿黄牛”的意思是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从侧面写出水的迂回。
13.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需要掌握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内容,从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这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参考译文】
【乙】江水向东流去,流经黄牛山,山下面有一个石滩,名字叫黄牛滩。南岸山峰耸立着,层次叠嶂,最外面的高崖边有一块岩石,形状像一个人拿着一把刀,牵着一头牛,黑色的人,黄色的牛,颜色分明。但是那里很少有人的痕迹,没有人能到那里去探究。这块岩石很高,再加上江水很急,因此,虽然只有两三天的路程,还是可以见到这块石头。所以路过的人唱说:“早上从黄牛山出发,晚上还住在黄牛山,过来几天几夜,黄牛山一点变化都没有。”说的就是水路迂回曲折,回望还是一样。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10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艾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4.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3分)
A.①古来共谈 共:共同 ②高峰入云 入: 耸入
B.①五色交辉 交:交相 ②四时俱备 俱:都
C.①猿鸟乱鸣 乱:纷乱 ②沉鳞竞跃 竞:争相,争着
D.①盖竹柏影也 盖: 只是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大概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6.“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4分)
【答案】14.D
【解析】D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改为:①盖竹柏影也。盖:表示原因或推测,译为“大概”或“原来”。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
15.(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亦”:也。“寝”:睡觉。“相与”:一起,共同,一同。还有“相与步于中庭”: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的翻译。
16.①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
② 这句话同时也抒发了作者自己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解析】考查对重要语句的言外之意。“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语气里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也引发一种感慨,感叹,既表达了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自己能陶醉于美景的得意之情。同时也暗含着归隐志趣。
【参考译文】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名著阅读(14分)
17.《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美国记者__ __,《红星照耀中国》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__ __。 其中《叛徒》一章重点介绍了书生出身的“叛徒”是_ ___。(3分)
【答案】 埃德加·斯诺 《西行漫记》 周恩来
【解析】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及名著内容。解答此题必须建立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要熟记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艺术特色等内容,并反复阅读书中的精彩片段,以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容。《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二“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叛徒”指的是周恩来。
18.《红星照耀中国》书名的寓意是:___ ___。(2分)
【答案】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解析】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红 星在西方语境中指下层民众参加的,造旧世界反的民主革命,《红星照耀中国》特指共 产 党反帝反封建的社会革命,有明显的赞誉意味。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19.《红星照耀中国》介绍了红色中国和红军长征的事迹,今年(2018)距离红军开始长征已经____年了。作者当时穿越层层封锁,深入中国的革命根据地___________进行采访,很多红军将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胡子又长又黑”的__________,喜欢打球的红军统帅_________,乐观、豁达、勇敢的_________,身材高大,看上去像林肯的_____________ 。(3分)
【答案】 82 延安 周恩来 朱德 彭德怀 毛泽东
【解析】 第(2)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把握。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到2018年已经有84年了。在陕北,作者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领袖,如毛泽东、周恩来、贺龙、彭德怀等。根据提示来填空作答即可。
20对于长征,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评价道:“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根据对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说说长征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的理由。(3分)
答:
【答案】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胜利宣告蒋介石及其反动派对红军围剿的失败。宣传队:红军长征两万八千里,经历十二个省份。每到一个地方扩大的红军的影响,把革命真理传播到沿途广大地区。播种机:每经历一个地方,不仅宣传革命真理,还播下革命的种子,为后来开展革命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名著的知识积累。《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21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雄是最闪亮的精神坐标”。请举出《红星照耀中国》中1个你眼中的英雄及事例概括(30字以内)。(3分)
答:
【答案】 示例:飞过泸定桥30勇士,不怕死,敢于胜利。徐海东,家人被杀,勇于斗争,带领红28军第一个长征到陕北。彭德怀,从小敢于斗争,参加红军后善打游击战,取得一个个胜利。毛泽东,博览群书,寻找真理,指挥有方,将士爱戴。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名著故事情节的概括。这部书中写了红军长征的故事,里边著名的故事有红军过雪山,四渡赤水河,飞夺泸定桥等。选取其中一个加以概括叙述即可。对书中的人物形象概括,可以任意选择。例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物,在书中都有描述,任选一个即可。
三、写作(50分)
22.你留意过自己的窗外的景色吗?或许是车水马龙的道路,或许是花木茂盛的园圃,或许是小伙伴们玩耍的场地……
以《窗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景物描写要生动,描写时融入自己的情感;(2)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可用字母代替);(3)不得抄袭。
【思路导引】
好本题要注意做好三步:
先有目的观察。你家的窗外到底有哪些东西?先仔细看看,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窗口,认真瞭望观察一番。
二、再动脑筋联想。你家窗外的景物并不是静止的,一天早晚,白昼黑夜;一年四季,阴晴雨雪……景物肯定不一样,你注意过吗?这样一联想,是不是又不一样了?
三、琢磨构思成文。从小学到中学,我们习惯了记事,有头有尾,有来龙去脉。现在,单纯写景,如何安排文章内容结构层次?如何开头?如何收尾?重点写什么?想好了再动笔。
窗 外
窗外,窗外有什么?多着呢!【开篇简洁,紧扣题目,一句“多着呢”总领下文。】
瞥一眼我的窗外,有蔚蓝的天空,时有些许云朵在我的视野中停留,洁白的、纯净的云朵飞进我的心里,仿佛一刹那间,我飞上了天空,捏着棉花糖似的云彩,躺在其上,舒舒服服的,嗯,那真是飘飘欲仙的感觉吧?
云儿似乎也知晓了我的想法,飞快的散去了,起先浓浓的大团云逐渐扩散开了。愈变愈大,到后来散到几乎看不见。你们去哪儿啦?没想到在空荡的蓝天之中,竟然也能够藏匿得无影无踪,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倘若到中午再去看,会发现先前只有空荡荡的蓝天上,聚集了一大团一大团白云,有时更多,多到视野之中仅剩星星点点蓝色,许多白云在一起推推攘攘,似乎在玩耍嬉戏。再静静呆一会儿后,许多团白云融合成了一个整体,把星点的蓝天也挤出了窗外,然后便开始分层,一层一层的展开了,像极山坡的梯田,对,就是梯田,层次清楚,又被风切的一块又一块,四四方方的,很有美感。
到了下午又是如何?瞥一眼窗外,会看到先前被“压迫”的蓝色,已经占领了窗外大片“江山”,耀武扬威似的驱赶白云,可人家好歹也辉煌过,毫不示弱的与蓝色拼搏,结果呢,白云被蓝色大军围成一团,屈居中心,不敢犯境。不过蓝天也有大肚量,见它已经服软,大方的让出一隅,使“外来之云”可与其相通,这样窗外的白云大家族便带了大批人马,解救了被困的“军队”。但也被蓝天压成了一条一条,互不相接的白条儿。
此时太阳的余晖便“恩赐”了此地。蓝天变得昏黄,仿佛已垂垂暮年。白云则大发雄威——耀眼的红,让人情不自禁发出赞叹的红。白云此刻已不是白云,它变成一根被烧的火红的弯树枝,脆弱的仿佛让人轻轻一触便会碎成粉状。【以上这部分,写景很有条理,从早上到中午到下午到傍晚;抓住云的变化,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景物描写生动传神。】
窗外仅仅就是白云吗?哦,怎么可能?随便瞄一眼,你就能看到山川、田野、飞鸟、树木、楼宇、道路、车辆、行人……总之窗外是个无比丰富的世界,只要你认真观察,总能给你不一样的感受!
【结尾总结全文,略写其他,进一步点染,给人启发,引人联想。】
【教师点评】
作者观察细致,抓住窗外云一整天的变化特征,写出云的美丽,表达喜爱之情。全文写景条理层次清楚,修辞手法使用恰当,对景物的描写不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能够进行大胆想象夸张,写出景物(云)的风采神韵,深化文章主题,带给读者美好的享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原卷版
一、积累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曦月(xī)   经纶(lún)   纤云(qiān)   轩邈(miǎo)
B.十仞(rèn) 沿溯(shù) 藻荇(xìng) 驱犊(dú)
C.燕然(yān) 横柯(kē) 素湍(tuān) 缥碧(piǎo)
D戾天(lì) 飞漱(shù) 萋萋(qī) 千转(zhuǎn)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夕日欲颓(坠落)         鸢飞戾天者(叫)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B.不见曦月(日光,文中指太阳) 从流飘荡(跟、随)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良多趣味(甚,很)
蝉则千转不穷(同“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D.四时俱备(都)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寒冷的树)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3.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B.《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信的一部分。
C.《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D.《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孟浩然、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5.默写填空。(8分)
(1)相顾无相识,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2)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3)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________________。(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5)李白《渡荆门送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6)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从植物变化的角度写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9分)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材料二:农耕时代,当时没有现代技术,一切靠天吃饭,农田的耕作播种需要了解天象,预测天气气候。于是,我们的先人就发现可以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来认识外界自然变化,认识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慢慢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
材料三:从科学角度上讲,“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也就是黄金零度出发,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24个节气正好360度。
材料四:不仅古代,在现代“二十四节气”也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清明节气的祭祖活动、冬至的吃饺子等;在农村,二十四节气仍然指导着农民朋友们的农事活动;中医的理论体系会要求医生考虑节气,也就是结合天气气候特点和病人的病症来看病,广大老百姓也会按照节气规律来改变作息饮食和养生。
(1)根据材料一,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曲中的景物应该在________、________等节气中。(2分)
(2)后三组材料分别从“二十四节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来介绍。(3分)
(3)以下是征集到的传承“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措施,其中不符合的两项是(   )(4分)
A.鼓励种植、销售反节气蔬果。
B.把节气列入课本,把节气故事编成民谣。
C.各大报纸设专版宣传节气知识。
D.各个单位定期举行相关节气的知识竞赛。
E.取消小长假,恢复“五一”长假。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古诗,完成题目。(4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巧借“替换品读法”可以帮我们更好理解原诗用词的精妙。如果将颔联中的“几处”换成“处处”、“谁家”换成“家家”好不好?为什么?(2分)
答:
8.诗歌写了西湖诸多美景,却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联结尾,这是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17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三峡》)
【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水经注》)
【注释】①成就:轮廓。②信宿:两三日
9.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B.不以疾也 疾:快
C.迳黄牛山 迳:经过 D.犹望见此物 犹:好像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绝巘多生怪柏 既人迹所绝
C.虽乘奔御风 虽途迳信宿 D.故渔者歌曰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色如人负刀牵牛
12.【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 ;【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 。这在写法上都属于 描写。(3分)
13.【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10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艾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4.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3分)
A.①古来共谈 共:共同 ②高峰入云 入: 耸入
B.①五色交辉 交:交相 ②四时俱备 俱:都
C.①猿鸟乱鸣 乱:纷乱 ②沉鳞竞跃 竞:争相,争着
D.①盖竹柏影也 盖: 只是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大概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6.“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4分)
答:
名著阅读(14分)
17.《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美国记者__ __,《红星照耀中国》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__ __。 其中《叛徒》一章重点介绍了书生出身的“叛徒”是_ ___。(3分)
18.《红星照耀中国》书名的寓意是:___ ___。(2分)
19.《红星照耀中国》介绍了红色中国和红军长征的事迹,今年(2018)距离红军开始长征已经____年了。作者当时穿越层层封锁,深入中国的革命根据地___________进行采访,很多红军将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胡子又长又黑”的__________,喜欢打球的红军统帅_________,乐观、豁达、勇敢的_________,身材高大,看上去像林肯的_____________ 。(3分)
20对于长征,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评价道:“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根据对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说说长征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的理由。(3分)
答:
21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雄是最闪亮的精神坐标”。请举出《红星照耀中国》中1个你眼中的英雄及事例概括(30字以内)。(3分)
答:
三、写作(50分)
22.你留意过自己的窗外的景色吗?或许是车水马龙的道路,或许是花木茂盛的园圃,或许是小伙伴们玩耍的场地……
以《窗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景物描写要生动,描写时融入自己的情感;(2)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可用字母代替);(3)不得抄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