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他的一生可以用“矛盾”一词来归纳。这个人,他活着的时候,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誉、地位、财富,可是最后却孤单寂寞的死在一个不知名的小火车站,他被人们尊称为俄罗斯文学大师,最后的坟墓却是个不起眼的小土丘,他是世袭贵族,却抛弃贵族的身份甘心做一个普通农民。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8、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出身贵族。创作时期长达60余年,作品深刻地反映出以宗法社会为基础的农民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无情揭露沙皇制度和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另一方面,宣传对恶不抵抗,想以“自由平等”的小农社会来代替沙皇制度。代表作有《哥萨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人物
茨威格:奥地利的著名传记作家
茨威格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分子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1942年在巴西服毒去世。
作品:《人类群星闪耀时》《三作家》
《象棋的故事》《焦躁的心》
关系
1928年夏天,苏联举办盛大的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接到苏联作家协会的热情邀请,对苏联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访问。苏联之行,让茨威格动情的是访问列夫·托尔斯泰的故居,更令茨威格动情的是去托尔斯泰的墓地。回国后,他把这种感情熔铸在了他的著作《三作家·托尔斯泰传》中。
对话
《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
【俄国】 托尔斯泰、
【法】 司汤达
【意大利】卡萨诺瓦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人物传记是人物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特点:纪实性、文学性和主观的论说性
传记
胡
髭
zī
长
髯
rán
黝
黑
yǒu
禁
锢
gù
鬈
发
quán
滞
留
zhì
颔
首
hàn
绺
liǔ
广
袤
mào
轩
昂
xuān
侏儒
zhū rú
尴尬
gān gà
蒙
昧
mèi
锃
亮
zènɡ
鞘
qiào
词语
( )屏幕( )屏息
( )蛋壳
( )躯壳
屏
壳
( )互相
( )面相
相
píng
bǐng
( )不肖
( )肖像
肖
xiāo
ké
qiào
xiāng
xiàng
xiào
粗糙:
(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盎然:
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
正襟危坐:
诚惶诚恐:
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轩昂:
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鹤立鸡群:
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麻木不仁:
肢体麻痹,没有感觉。形容对外界的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不仁,没有感觉。
微不足道:
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微,小。足,值得。道,谈起。
入木三分:
相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刻字的人发现墨汁透入木板有三分深。后用来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
任务一 品味语言,初识托尔斯泰“粗劣”长相
活动1 关注旁注,筛选比喻句,感知其丑陋、粗鄙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存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四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开篇就是一个“特写镜头”,引导读者聚焦于这幅脸庞。
杂乱
浓密
丑陋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用胡乱劈成的树柴。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力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拳头扣塌了的样子。
为何“低矮的陋室”来比喻外貌?文中还有一些新奇的比喻,语阅读时注意体会其特别的效果
萎靡
凌乱
粗糙
比较
比喻?
粗鄙
活动2 跳读1、2段,完成下列表格
描写部位 描写句子 形象特征
外 在 形 象 胡须
脸膛 嘴唇 耳朵 鼻子 脸颊 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
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
两片厚厚的嘴唇
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
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拳头扣塌了的样子
凹陷的脸颊
失调
活动3 高声朗读第4段,体会平庸
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老年,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托尔斯泰做学生的时候,可能属于同龄人的混合体;当军官的时候.没法把他从战友里面分辨出来;而恢复乡间生活以后,他的样子和往常出现在舞台上的乡绅角色再吻合不过了。要是你看到一张他赶着马车外出的照片,还有个白胡子随从与他并排坐着,你也许要动脑筋想上好一阵,才能判断手握缰绳的是马车夫,坐在一旁的是伯爵。再看另一张照片,是他在同一些农民交谈。你假如不明真相,根本就猜不出坐在老农中间的列夫是个有地位有钱财的人,他的门第和身份大大不同于格里高、伊凡、伊利亚、彼得等在场的所有人。(门第和身份)
铺陈,即“赋”,直书其事,反复叙说,能淋漓尽致地描绘事物,丰富细腻地表达感情,为文章蓄势。
平庸
活动4 阅读旁注 ,理解“天才的灵魂”
……灭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问,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永远流浪的灭才灵魂,竟然在一个土头土脑的俄国人身上找到了简陋归宿……
这已经第三次出现“灭才的灵魂”,作者为什么再三强调这一点?
明确:作者反复地描绘托尔斯泰的丑陋、粗鄙、失调、平庸,但一个人的伟大不在于他的外表,而在于他的灵魂,作者再三强调这一点,意在突出托尔斯泰灵魂的伟大、高贵,表明作者的肯定和赞美之情。
活动5 “注视 ”托尔斯泰的眼睛,感受“灵魂天才”的深邃
1、这道目光就像一把成埕甓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俺饰郜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人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2、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3、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
目光犀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蕴含丰富的感情
深刻而细致的批判社会
小 结
文章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凡甚至“粗劣”的长相。作者极尽铺陈,步步蓄势,甚至用“刻薄”的语言,来“调侃”托尔斯泰的外貌。后半部分笔锋一转,透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展示出他“天才灵魂”的深邃、伟大,字里行间洋溢着仰慕、崇敬之情。
任务二 从背景和课文 探究列夫·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文学巨匠,世界十大文豪之一。他出身贵族,又是贵族中的一个精神叛逆者,一个觉醒了的贵族。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但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颗危险的炸弹。
托尔斯泰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了社会的贵族,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贫困的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
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
活动1 了解人物,揭示精神世界
伟大而分裂
1. 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
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
2. 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
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
3.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
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活动2 品析相关语句,探究列夫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对人民和蔼可亲
对敌人洞察真相,
揭露黑暗
对自己冷酷而
锐利地审视
【链接材料】
他是自我灵魂的不断探寻者、解剖者。他执着地追求生命的真谛,审视社会的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还有宗教、革命……它在这种探寻中发现自己灵魂中的丑恶,为之痛苦并深深地忏悔。……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放弃财产,因而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客死途中。
深邃而冷酷
4、 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托尔斯泰既是智者又是仁者,痛苦是双倍的。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放弃财产,因而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客死途中。托尔斯泰的人生经历,恰为这句话做了注脚。
仁智而痛苦
小结
1. 对人民、朋友热情、友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2. 对暴政、丑恶、虚伪、专制等是深刻、准确、犀利勇敢地
揭露和批判。
3. 对自己的灵魂敢于审视、解剖。
托尔斯泰,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他的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任务三 总结课文,体会先抑后扬的写法
容貌平庸
精神伟大
抑
扬
外貌平庸粗陋
眼睛犀利深刻
似贬
实褒
(语言)
(方法)
“刻薄”的语言,“调侃”的语调,极力丑化托尔斯泰的外貌,不仅使句子富有幽默感,还能恰当地表达托尔斯泰的赞美。
不仅使文章波澜起伏,最后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而且形成鲜明的对比,全文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
课堂小结
人物:外貌粗鄙,精神伟大
语言:似贬实褒,典雅优美
方法:先抑后扬,反复铺陈
本文是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力透纸背又妙趣横生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肖像,既展示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又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还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
他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列宁)
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 (鲁迅)
他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 (陀思妥耶夫斯基)
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马克·吐温)
你也来写一句:
任务四 读名人评价,写自己的“名言”
一个道德自我完善而又痛苦分裂的人,一个出身高贵优渥而又践行平民的人。
你又贫穷,你又富饶,
你又强大,你又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