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藤野先生
鲁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导入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而能与自己密切接触的除了家人、朋友,就要属老师了。求学阶段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老师,但真正留在我们心底的屈指可数。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师,一个是章太炎先生,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藤野先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藤野先生,看看他们之间的故事。
学习目标
Contents
1
2
3
1.了解时代背景,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把握行文结构和脉络。
2.透过文章的主要事件分析藤野先生和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
3.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联系现实,学会感恩。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誉为“民族魂”。1918年5月,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1902年4月,刚满二十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同时,鲁迅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20年后,鲁迅在反动军阀和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离开北京,来到厦门。本文就是他在厦门大学所写,以此作为对藤野先生永久的怀念。
写作背景
藤野先生
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想,学好医,不仅可救治像父亲那样被愚昧迷信耽误了的病人,又可以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对社会改革的信仰。
1906年弃医从文。离开东京回国,同月,复赴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
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
绯红( ) 不逊( ) 匿名信( )
油光可鉴( ) 畸形( ) 诘责( )
瞥见( ) 杳无消息( )深恶痛疾( )
抑扬顿挫( ) 教诲( )
fēi
xùn
nì
jiàn
jī
jié
piē
yǎo
wù
cuò
huì
字音
油光可鉴──
抑扬顿挫──
模胡──
掌故──
匿名──
诘责──
杳无消息──
深恶痛疾──
意思是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意思是指声音的大小起伏和停顿转折。
不分明,不清楚。文中指马虎、不讲究。现在写作“模糊”
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或故事。
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藏匿,隐藏。
责问。
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词语
一、结合课下注释,通读课文,准确书写拼读课后重点字词。
二、感知文本,探究以下三个问题:
1.本文是一篇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回忆性散文,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加一个小标题。
2.藤野先生作为本文的主人公,作者是怎样来塑造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的,在作者的笔下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本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是作者还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分析课文
1.我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
2.我在仙台求学受优待
3.我初识藤野先生
4.先生为我添改讲义
5.先生纠正我的解剖图
6.先生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7.先生了解女人裹脚
8.匿名信事件刺激了我的民族自尊心
9.看电影事件促使我弃医从文
10.我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整体感知
文章如何描写初见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
耳闻亲见——
治学严谨
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
白描
分析课文
仔细阅读第11-23段。作者选取了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哪几件事 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藤野先生有着怎样的性格。
分析课文
添改讲义
“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中的“添改”改为“修改”或“订正”行不行
“添改”,即增加和订正。如果说增加讲义中脱漏的地方还是一位医学老师的职责的话,订正文法的错误就不是他份内的事了。
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
原文:“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试比较下面两句话,哪句话更好
修改:“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严格耐心、尊重科学
关心实习
原文:“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
试比较下面三句话的表达效果
修改:“听说中国人是很迷信鬼的。”
修改:“听说中国人是很相信鬼的。”
无微不至、充满尊重
了解女人裹脚
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认真求实、严谨治学
课文读到这儿,作为一篇写人的文章,藤野先生的形象可以说已经塑造得非常成功了。那鲁迅为什么还要写文章的第一和第三部分呢 这两部分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呢
第1-5段:在东京、到仙台的鲁迅心情或境遇怎样 这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实在标致极了。
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那是在学跳舞。”
夸张、比喻、反语
不学无术、思想腐朽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仙台
日暮里
水户
在仙台,让作者印象深刻的两个地名是什么?为什么会印象深刻?
触发忧国之思
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受到优待
难以下咽
民族自尊心
爱国
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却毫无出路,无比失望。到仙台,又因为“物以稀为贵”而“受到优待”,他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重创。正是在这样的处境下,藤野先生的出现给了他一丝温暖和希望!是藤野先生给了鲁迅最及时、最急需的帮助!
第1-5段:在东京、到仙台的鲁迅心情或境遇怎样 这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第24-31段:鲁迅是怀着什么心情回忆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的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这种欢呼,是没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刺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愤慨、悲伤
社会背景:日本举国都在歧视中国人
中国人自己也麻木不仁
这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这两件事不仅是鲁迅弃医从文和藤野先生分别的直接原因,更重要的是,给藤野先生做了反面的衬托: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
心理背景——不但是在失望中苦苦追求,而且在追求中常常受辱;
社会背景——日本举国都在歧视中国人;中国人自己也麻木不仁。
为什么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拿“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来看,这些遭遇严重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而在这种情况下,藤野先生的帮助是实实在在的,只为学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术。
1.我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
2.我在仙台求学受优待
3.我初识藤野先生
4.先生为我添改讲义
5.先生纠正我的解剖图
6.先生关心我的解剖实验
7.先生了解女人裹脚
8.匿名信事件刺激了我的民族自尊心
9.看电影事件促使我弃医从文
10.我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明线: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线:爱国主义思想
本文通过对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的回忆,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负责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追述了自己当年为国为民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主旨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这样指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丑行;“无非”是只不过,表达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这句话引出前两段内容,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不思进取的厌恶和反感,为下文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做铺垫。
品味语言
2.“头顶上盘着大辫子……实在标致极了”
句中“标致”是反语,在这里是“丑陋”的意思,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反语的讽刺力量。
表现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强烈的厌恶和嘲讽之情。
3、“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大概”表示猜测,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自谦、自喜、感激之情。但推断为“物以稀为贵”,包含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
4.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没有因果关系,作者却用“所以”来强调,突出这种逻辑的荒谬,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其实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的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受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话中表达了作者民族自尊心被伤害后极为辛酸和愤慨的感情和盼望祖国强盛的强烈愿望。
1、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 、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描绘人物,突出人物品质。
典型事例。从不同侧面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添改讲义,表现其工作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表现其对学生要求严格;关心解剖实习,表现其热情诚恳;了解女人裹脚,表现其求实精神。
抓住特征。 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睛,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写“清国留学生”,抓住盘辫子、学跳舞等细节反映他们庸俗的思想本质。清末,仁人志士以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只有盘起辫子。
重点小结
3、语言的感彩。
①反语。反语,讽刺性强,可表达强烈的感情。如“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精通时事即讽刺那些满脑子装满无聊事情的人;写清国留学生盘的辫子“实在标致极了”,以辫子的“标致”讽刺他们庸俗无聊。这些反语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留学生的鄙夷与反感。
②引用。引用对方的语言,进一步归谬,同样可表达强烈的感情。如“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里引用帝国主义对弱国人的一种轻蔑说法,在本无因果关系的“弱国”、“低能儿”之间加“所以”,再用“当然”加以强调,深刻揭露了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③副词。准确使用副词,也能表达强烈的感情。“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意即“只不过”,表达作者对东京的失望,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恶浊气氛的厌恶。“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不”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对反对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