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好的老师,像指路的明灯,会给予你光明和力量;好的老师,像百科全书,会让你收获无数的新知识。下面,让我们走近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看看鲁迅先生是如何刻画自己的老师的。
新课导入
藤
野
先
生
鲁 迅
一、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重点)
二、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件和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难点)
三、体会浓浓的师生情谊。
学习目标
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写作背景
1902年,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鲁迅在仙台学医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20年后的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飞跃的时期。这年秋天,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
助读资讯
藤野先生:全名藤野严九郎,1874年生于日本福井县一个世代为医的家庭。藤野从小学过汉文,1896年从爱知医学校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的助手,后到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1901年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1904年升为教授。两个月后鲁迅来此留学,藤野先生担任解剖学兼副班主任,曾给鲁迅以特别关心和照顾。1915年仙台医专升格为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解除职务。1919年回故乡开诊所,1945年在福井逝世。
助读资讯
藤野先生是鲁迅最敬重的老师 。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
藤野先生照片
和照片背后题词
生字表
序号 词语 字音 释义
1 绯红 fēi 鲜红。绯:红色。
2 油光可鉴 jiàn 这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3 标致 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4 客死 死在异国他乡。
5 芦荟 huì
6 相干 gān 互相关联或牵涉;有关联(多用于否定式)
7 挟 xié
生字表
序号 词语 字音 释义
8 和蔼 ǎi
9 落第 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10 畸形 jī
11 不逊 xùn 傲慢无礼。
12 匿名 nì 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
13 诘责 jié 责问。
14 托辞 找借口。
15 凄然 悲伤难过的样子。
生字表
序号 词语 字音 释义
16 杳无消息 yǎo 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
17 教诲 huì 教训;教导。
18 瞥 piē 很快地看一下。
19 抑扬顿挫 cuò 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20 正人君子
21 深恶痛疾 wù 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22 宛如 wǎn
23 呜呼
遇见我师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思考: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 留学时期的生活。
(1)在这段经历中,作者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哪些地方?
(2)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3)重点写发生在哪里的事情?
日本
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
东京
(1-3)
仙台
(4-35)
北京
(36-38)
相识
相处
离别
第一部分
(1-3)
第二部分
(4-35)
第三部分
(36-38)
相识前(东京)
相识(仙台)
离别后(离开仙台)
2.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结构,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整体感知
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全文共分三部分:
一、(1-3段)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二、(4-35段)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最后离别;
三、(36-38段)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1、阅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见:清国留学生盘着辫子成群结队地赏樱花,
闻:他们在中国会馆学跳舞。
在 东 京
2、“东京也无非这样。”中“无非”的意思是什么
表现出作者怎样情绪
无非:只不过。
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
过着空虚及醉生梦死生活的失望和不满。
3.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段话中的“标致”有什么表达效果?
“标致”意思是“相貌、姿态美丽”,多用于形容女子。此处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褒词贬用,是反语,实为丑陋之意。又用“实在”修饰,“极了”补充,辛辣地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他们强烈的反感和愤懑之情。
反 语
定义:反语,也就是“说反话”,是指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手法。
作用: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可达到辛辣讽刺的效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战斗性。
概念明晰
考点
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题模式] 词语本义+语境义+表达效果(体现的情感态度)。
[答题思路] ①写出词语的本义; ②结合上下文分析词语的语境义(注意分析修辞、写作手法),由此分析该词的表达效果(作用+情感)。
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清国留学生”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打着“维新”的旗号,却又不学无术,思想腐朽,所以鲁迅厌恶他们。
4.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鲁迅为什么厌恶“清国留学生”?
不离题。有两个作用:
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表现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5.理解本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这一段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
在 东 京
所见所闻——
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修辞:夸张、比喻、反语
所 感——
厌恶、不满、 失望
空虚、醉生梦死
爱 国
(2)去仙台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为什么还记得日暮里和水户?
“日暮里”让鲁迅先生想起唐代诗人崔灏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也就让鲁迅先生想到了风雨如磐,任人宰割的祖国,想到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兄弟姐妹,他忧虑,不安,痛苦,也许他还会想到那群不肖子孙和败家子的“清国留学生”,愤激之情充盈于胸际。
而“水户”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客死的地方。朱舜水对明王朝一片丹心,誓死效忠明王朝,他这样做,是忠君爱国的体现。朱舜水的爱国思想,引起了鲁迅先生内心的共鸣。
在《藤野先生》的前一篇《琐记》中他这样写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去日本学医,回国救治像父亲一样被无得病人
为什么会受到仙台医专的职员的优待?
触发忧国之情
句末语气词“罢”,以诙谐的口气猜测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虽然得到一些优待和关照,但面对日本人民与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作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而是一种辛酸,一种弱国国民难于承受的内心的辛酸,这里反映出他极强的民族自尊心。
找找初识藤野先生时作者对他的印象,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
学习任务单
外貌:
动作:
声音:
语言:
衣着: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将书放在讲台上
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衣着“______”,冬天穿旧外套
小结: 作者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的学者形象。
生活俭朴、
不拘小节
简朴
概括事件
(1)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概括事件
添改讲义
语言细节
“每一星期”(频率高) ;“从头到末” “连”“都”“ 不但也 ”“许多”(数量多)“一一订正”(范围广); “一直继续”(时间长)。
伟大品质
治学严谨、悉心教导、认真负责。
概括事件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却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他。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概括事件
纠正解剖图
伟大品质
尊重科学、对学生严格要求、循循善诱
概括事件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 ,他又叫我去了 ,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概括事件
关心解剖实习
伟大品质
真诚关心学生、尊重中国文化
语言细节
“又”(频率高);“很高兴”“极有抑扬的声调 ”(热情);“很担心”"怕你”(程度深);“现在总算”(时间长)。
概括事件
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 ,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 ,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 ,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概括事件
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伟大品质
富有求实精神和专业志趣
语言细节
“听说”“问我”“看一看”(求实精神);“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专业志趣)。
从整体看 ,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平等对待来自弱国的“我”。
怀念我师
文章标题是《藤野先生》,在“我”的眼中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我”对他又怀着怎样的情感呢?“我”的 这些情感表现在哪些事件上?请到最后两个自然段中寻找答案。
藤野先生
情 感
事件
“伟大”的老师,“给我鼓励”的老师。
收藏讲义、悬挂相片、继续写作。
“最使我感激”,“我”敬重他,怀念他,学习他。
体悟情感
答疑解惑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补充材料: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一白眼,另眼看待。
——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
——王小明《离乡者的凄哀》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这句话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中国是弱国”与“中国人是低能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两者之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加以强调,揭示了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作者的愤恨与不平。“也无怪他们疑惑”,貌似“表示理解”,实则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心情。
看电影事件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强调呢?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看成局外人、旁观者。他并不因自己出国留学就自认为高于平凡的同胞,更不认为自己是可以俯视他们的救世主;相反,作者的心灵始终与多难的祖国与同胞紧靠在一起。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作者的心,此时他内心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
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补充材料: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鲁迅《<呐喊>自序》
愤怒不满
绝望痛苦
弃医从文
(医治人心)
写出了“我”当时内心震撼之大。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幸灾乐祸,麻木不仁,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
结合本文第24-31段,简要分析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①匿名信事件极大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也激发了他对祖国的忧思;②看电影事件又让他看到了麻木不仁的国人不管体格如何健全,都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他意识到,民众的不觉醒是国家落后、受欺凌的根本原因,学医只能医治身体疾病,无法唤起民众的反抗意识,只有通过文学创作,才能救治国人的灵魂。
阅读全文,看看作者所写的事件中哪些是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哪些不是,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线索。
离开东京之缘由
仙台求学受优待
初识藤野先生
添改讲义
先生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女人裹脚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离别先生
别后怀念先生
直接写先生
未直接写先生
明线
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线
作者的爱国之情
添改讲义 ——
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 ——
真诚关怀
了解裹脚 ——
求实精神
正直无私、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详写
详写
略写
略写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正
面
描
写
侧面
描写
反衬
感动
怀念
感激
爱国
弃医从文
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
反衬
爱国
思维导图
回忆性散文
回忆性散文是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记叙和描写的一种散文。
回忆性散文一般有以下特点:
①所写的事件是“我”所经历的,是真实的、典型的;
②注重细节描写;
③既写回忆对象(如本文中的藤野先生)的事件,也写回忆者的经历,回忆对象与回忆者交织在一起;
④站在现在回忆过去的事情的角度,以写过去为主,但也会写现在的事情,即过去与现在交织在一起。
文体知识
考点
考点
理清文章的线索
定义 在串起情节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反复出现的物品、事件或情感
实物线 以一件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
事件线 以一个中心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人物线 以某个人物的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所见所闻等为线索
时间线 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情感线 以人物思想情感的变化为线索
考点
考点
理清文章的线索
时间线:《伟大的悲剧》以斯科特及探险队员南极探险的时间推移为线索进行叙述。
举例
实物线:《皇帝的新装》以“新装”为线索安排材料、组织内容,将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大臣看新装、皇帝穿新装,小孩揭新装等相关人物与情节一线贯穿。
考点
考点
理清文章的线索
人物线:《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以闻一多先生的言行为线索。
举例
事件线:《散步》以“散步”为线索,展现了在那个来的有些迟的春天,我们一家人散步这一无限温馨的画面。
考点
考点
理清文章的线索
常见的考察形式
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2、选文有两条线索,请说说明线、暗线分别是什么?
3、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4、文章是怎样将事件有条不紊地组织在一起的?
考点
考点
理清文章的线索
方法
时空连“线”:在一些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常出现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连接起来就是文章的线索。
以物取“线”:有的文章会以一个具体事物或人物的行动为线索贯串全文。
反复出“线”:关注文章反复出现物品或抒情、议论或含义丰富的语句,从而把握线索。
以情导“线”: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推出文章的线索。
一路有你
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