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背诵中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体会选文所说明的道理。
2.把握文中运用对比,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
3.了解孟子和《孟子》,探求孟子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在背诵中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体会选文所说明的道理。
2.把握文中运用对比,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家和万事兴。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结就是力量。
人心齐,泰山移。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三、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的战国中期,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一统天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他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四、文学常识——《孟子》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录孟子、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彩。
五、常考文言知识积累
1.古今异义
七里之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兵器。今义:军人)
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跟“来”相对)
2.一词多义
(1)利
地利不如人和 (优势)
兵革非不坚利也 (锋利)
(2)城
三里之城 (内城)
城非不高也 (城墙)
3.通假字
亲戚畔之 (同“叛”,背叛)
六、研读课文
请学生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讨论)
1.本文的论点?
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明确:“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3.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明确:(1)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原因: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
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明确:(1)举例论证。运用战例,分别从攻和守的角度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
(2)对比论证。将“得道者多助”与“失道者寡助”进行对比,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与“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进行对比,强调了“得道”的重要性。
七、合作探究
1.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明确: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2.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3.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明确:(1)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
(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八、本文主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进而得出了“施行仁政,方得民心”的结论。
九、文本特色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之后进一步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课后作业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中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答案:1.(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2)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本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进攻的一方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的论点,再从防守的一方举例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最后得出治国的道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域:名词作动词,管辖、限制。以:介词,凭借,靠。(2)至:极点。顺:归顺。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把握论证思路的能力。提取中心论点时注意从文中找出关键性的、议论性的语句。梳理论证思路时注意把握语句间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