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 第三章 第1、2、3节
1.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激素都直接参与细胞内的各类生命活动
B.在果树挂果时,利用乙烯促进果实细胞体积增大
C.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根生长的效果可能相同
D.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番茄花蕾就能得到无子番茄
解析: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故A项错。在果树挂果时,可利用一定浓度生长素促进果实细胞体积增大,从而促进果实发育,故B项错。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根生长的效果可能相同,故C项正确。在受粉前,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番茄花蕾可得到无子番茄,一旦完成受精作用就会产生种子,故D项错。
答案:C
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符合实际的是( )
A.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的脱落
B.水果、蔬菜上残留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一定不会损害人体健康
C.用一定浓度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使植株增高
D.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多种组织,主要促进果实的发育
解析:一定量的生长素可防止果实的脱落,故A项错。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不当,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故B项错。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使黄麻、芦苇等植物增高,提高产量,故C项正确。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多种组织,其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而非果实发育,故D项错。
答案:C
3.(2012年安师附中摸底)据下图实验可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A.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B.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C.生长素的运输为极性运输
D.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解析:据图示实验操作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琼脂块是否含生长素,因变量是胚芽鞘是否生长,因此实验结论为: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答案:A
4.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从此图中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生长素对三种器官的作用都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B.A、B、C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C.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能促进茎和芽的生长,抑制根的生长
D.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浓度敏感,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性差
解析:坐标曲线图反映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根、芽、茎生长的影响。据图中A、B、C、D四点对应的坐标值可知,A、B、C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能促进茎和芽的生长,却抑制根的生长。图中曲线没有反映出生长素对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的作用效应,因此不能得到D项所述结论。
答案:D
5.(2012年贵阳模拟)如图所示,一棵植物被纸盒罩住,纸盒在左侧开口,右侧照光。如果固定幼苗,旋转纸盒;或固定纸盒,旋转幼苗;或将纸盒和幼苗一起旋转。一段时间后,幼苗的生长状况分别是( )
A.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B.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C.向右弯曲生长、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
D.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解析:由题干提供的信息可知,如果固定幼苗,旋转纸盒,幼苗只有右侧向光,故幼苗会向右弯曲生长;若固定纸盒,旋转幼苗,则幼苗未能受到光的照射,故幼苗直立生长;若纸盒和幼苗一起旋转,则幼苗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答案:D
6.(2012年南昌模拟)在生长季节,玉米植株被雨后大风吹倒一段时间后会呈现如右图所示的生长状况。该图不能说明( )
A.在该段时间内玉米光合作用合成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量
B.生长素的运输属于主动运输
C.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解析:玉米植株被雨后大风吹倒一段时间后仍表现为生长,所以在该段时间内玉米的光合作用合成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量;玉米茎背地生长,根向地生长,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也说明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但并没有任何信息说明生长素的运输属于主动运输。
答案:B
7.下图中甲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芽生长的影响,乙表示植物的芽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的生长情况,图中c点所对应的生长状况最有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c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的生长起促进作用,故芽的长度较无生长素时要长。
答案:D
8.(2012年苏北四市联考)探究吲哚乙酸对月季插条生根的作用,结果如下图所示。有关实验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是( )
A.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处理扦插枝条的时间应不同
B.本实验可以不设用蒸馏水处理扦插枝条的对照组
C.使扦插枝条产生相同根数的吲哚乙酸浓度相同
D.吲哚乙酸超过一定浓度范围能抑制扦插枝条生根
解析:本实验探究吲哚乙酸对月季插条生根的作用,因此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其他无关变量应相同,另外用蒸馏水处理起空白对照作用,浓度不同的几个实验组之间进行相互对照。从图中可以看出,吲哚乙酸超过一定浓度范围能抑制扦插枝条生根。
答案:D
9.生长素浓度对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效果相同的是( )
A.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
B.植物的向光性和顶端优势
C.茎的背地性和植物的向光性
D.根的向地性和植物的向光性
解析:茎的背地性和植物的向光性都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答案:C
10.(2012年南昌调研)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符合实际的是( )
A.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的脱落
B.细胞分裂素促使果皮细胞转变成与母本相同的基因型
C.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使植株增高
D.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多种组织,主要促进果实的发育
解析:防止果实脱落应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分裂。乙烯的生理作用主要是促进果实的成熟。
答案:C
11.(2012年宝鸡质检)为了探究不同环境下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A花盆横放在某一光照强度的地方;装置B花盆横放在一个不透光的木箱内;装置C花盆摆放在一个有小孔的木箱中(G、E,G′、E′表示近地侧,L、F,L′、F′表示远地侧)。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生长素具有使根向______弯曲生长的作用,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植物生长素调节机理解释,装置A、B幼苗茎向上弯曲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装置C中,若固定光源位置,让花盆和木箱一起绕d轴匀速转动,则一段时间后,箱内幼苗的生长状况是________。
(4)若A、B为对照性实验,A、B实验探究的课题可表述为________,所选的植物必须是________,设计该类实验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植物的根向地生长的原因是在重力作用下,根部近地侧(即图中的G、G′)生长素分布多,根对生长素敏感,抑制了近地侧细胞的伸长。植物的茎背地生长是由于茎的近地侧(即图中的E、E′)在重力作用下,生长素分布多,茎对生长素不敏感,促进了近地侧细胞的伸长。 由A、B装置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的有无,观察指标为植物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背地生长,表现出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生长素的运输和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因此,实验课题可表述为光照对横放植物生长的影响或光照对横放植物生长素运输的影响。为了确保单一变量,实验的植物应为同一种,且生长状况应相同。
答案:(1)地 在重力作用下G、G′侧生长素分布多,根对生长素敏感,抑制了近地侧细胞的伸长
(2)在重力作用下E、E′侧生长素分布多,茎对生长素没有根敏感,促进了近地侧细胞的伸长
(3)向小孔弯曲生长
(4)光照对横放植物生长素运输的影响(或光照对横放植物生长的影响) 同一物种,长势相同的幼苗 单一变量原则
12.(2012年上海单科,(一))回答下列关于植物激素调节的问题。
为获得棉纤维既长又多的优质棉花植株,研究者对棉花植株中生长素与棉纤维生长状况的关系做了一系列研究。
(1)在研究中发现,生长素在棉花植株中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缺氧会严重阻碍这一过程,这说明生长素在棉花植株中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
(2)下图所示棉花植株①、②、③三个部位中,生长素合成旺盛的部位是________,生长素浓度最高的部位是________。
(3)研究者比较了棉纤维将要从棉花胚珠上发生时,无纤维棉花、普通棉花和优质棉花胚珠表皮细胞中生长素的含量,结果如图。从图中信息可知,生长素与棉纤维生长状况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4)研究者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细胞,得到结果如表,据此分析生长素类似物作用于植物细胞的分子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内物质含量比值
处理前
处理后
DNA∶RNA∶蛋白质
1∶3.1∶11
1∶5.4∶21.7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
(1)由生长素在植物体内逆浓度梯度运输,且与有氧呼吸相联系可知,生长素在棉花植株中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2)生长素合成旺盛的部位是芽的分生组织,由于生长素由植物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故部位②的生长素浓度较高。
(3)从图中信息可知,生长素的含量依次是:优质棉花>普通棉花>无纤维棉花,即生长素的含量与棉纤维的产生呈正相关。
(4)由研究结果可见,经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的细胞中RNA和蛋白质含量明显增高,说明生长素影响了植物细胞的转录,从而使蛋白质合成能力增强。
答案:(1)主动运输 (2)①② ②
(3)生长素的含量与棉花纤维的发生呈正相关
(4)生长素对细胞内的转录过程有促进
13.萘乙酸(NAA)是生产中常用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50~500 ppm)能促进植物生根,且效果比IAA好,但NAA对不同植物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有较大差异。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想通过实验探究“NAA促进植物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请帮助他们完成步骤并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1 000 ppm的NAA原液加清水稀释到浓度分别为100 ppm、200 ppm和300 ppm的NAA溶液,茉莉花、栀子花、金钱松枝条,其他必要材料。
(1)实验步骤:①取250 mL的烧杯__________,编号。
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选长势相当的两年生植物枝条若干(长15 cm左右,留顶部2~3片叶,基部的剪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组10枝,分别将基部浸入各烧杯溶液中,时间为1小时。
③将各组枝条分别插入沙土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④一个月后,观察各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成活率。
(2)实验结果:3组同学分别用不同植物进行实验,结果如下:
100
200
300
0(对照)
茉莉花
7
7
5
2
栀子花
10
10
10
10
金钱松
0
0
0
0
(3)结果分析:NAA浸泡对茉莉花插条生根的促进效果较好,而另两组未达到实验的预期效果。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栀子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钱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从题中条件“100 ppm、200 ppm和300 ppm的NAA溶液”来看,有3个实验组,为保证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要将所有的实验材料随机均分为4组,1~3号分别加入100~300 ppm的NAA溶液50 mL,4号加入等量清水作为对照;从实验结果来看,记录的是不同植物插条的成活数量,由此可判断实验的因变量不仅是生根情况,还有成活数量。(3)由题干信息“50~500 ppm能促进植物生根”可知,当NAA浸泡对茉莉花插条生根的促进效果较好,而另两组未达到实验的预期效果时,就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去分析。栀子花这一组中,对照组成活数量为10,说明其自身合成的生长素很多,已经能满足生根的需求,在不添加外源NAA的条件下,插条存活率很高;金钱松这一组中,未添加NAA的对照组没有存活,但是添加生长素的实验组也未存活,最可能的原因是金钱松促进生根所要求的NAA浓度很高,添加的生长素浓度过低(300 ppm远未达到其促进浓度),由于已知50~500 ppm的NAA能促进植物生根,因此不考虑NAA起抑制作用。
答案:(1)①4个 1~3号分别加入100~300 ppm的NAA溶液50 mL,4号加入等量清水作为对照 ②随机均分为4组 ④插条生根情况、统计成活枝条数量
(3)自身产生的IAA很多(或生根对IAA的要求很低),在不添加外源NAA的条件下,插条存活率很高 促进生根所要求的NAA浓度很高,300 ppm远未达到其促进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