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第16课 《散文二篇》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第16课 《散文二篇》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5 19:4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第16课 《散文二篇》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永久的生命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
2.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领悟字里行间传达的真诚与睿智,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境界。
【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
2.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师: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严文井的答案吧!
(板书:永久的生命 严文井)
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
1.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
2.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领悟字里行间传达的真诚与睿智,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境界。
——学生齐读
三、预学展示,字词积累
课件展示:
1.了解作者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作家。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山寺暮》,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等。他创作的童话和寓言故事生动、构思巧妙,具有很浓的哲理与诗意。
2.文体知识
哲理散文: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散文,也称“议论散文”“说理散文”。它或通过对某一事件、现象的议论,或借助具有哲理性、形象性的事物,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它的议论往往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哲理散文不是让读者去获得理性的概念,而是让读者感知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天地。写作时,要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理、形于一炉。
3.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兴味(xìnɡ) 洗涤(dí) 牛犊(dú) 茸毛(rónɡ) 蔓延(màn)
凋谢(diāo) 繁殖(zhí) 臼齿(jiù) 混为一谈(hùn)
(2)理解词义
臼齿:磨牙的通称。
洗涤:洗。
卑微:地位低下。
疲倦:疲乏;困倦。
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四周扩展。
凋谢:(草木花叶)脱落。
(点生读,师指导)
四、初读感知,诵读“生命”
1.理解标题
师:从生物学的角度以及自然规律来看,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寿命,不会存在永久的生命。那么题目中的“永久”应如何理解?
预设: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是只要我们珍爱生命,活出价值,就能使生命变得神奇和不朽。
2.诵读“生命”,感知内容
师:听读课文,完成如下任务:①划出各段中心句;②划分层次,概述段落大意。
预设(课件出示):
中心句:
第1段: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第2段: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第3段: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第4段: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
第5段: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1):感慨生命的短暂,欲扬先抑。
第二部分(2—4):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
第三部分(5):赞美生命是奇迹。
五、研读课文,思考“生命”
1. 品读第一部分
设问一: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这和题目矛盾吗?
预设:第一段主要写过去时光一去不复返,个人生命是有限的。不矛盾。这是伏笔,为后面写永久的生命蓄势。
设问二:文章开篇“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这句话内容上突出了什么?结构上有何作用?
预设:这句话总说对“过去了的时间”的看法,怀有感伤意味,“永不”强调时间一去不复返,蕴含一定的哲理。开篇摆出一个简单的真理,领起话题,引起下文具体的论述。
设问三:如何理解“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这句话。
预设:运用对比手法,将不尽如人意的个人生命与“脏了”“破了”的衬衣进行对比,以衬衣可以洗涤、补好来反衬时间的一去不复返、生命的易逝,使无奈、遗憾之情更加强烈。
设问四:作者为什么说“我们都非常可怜”
预设: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又是那样渺小,对于生命中留下的印迹我们无法抹掉,所以我们都非常可怜。
2. 品读第二部分
设问一:“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及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预设:含义:指出我们不应该悲观地对待有限的生命。“不应该”表明积极的态度。
作用:这句话是第2段的中心句,转入下面的正面论述。
设问二:第2、3、4段是如何从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的?
预设:
第2段:以小草和牛犊为例,是论说外在表象;
第3段:论述生命的流转,是讲生命的内部特征;
第4段:论述现实,是批判暴君,赞美永久的生命。
设问三:“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以小牛犊为例并连用两个“永远的”,其作用有哪些?
预设:以小牛犊为例,连用两个“永远的”,强调了生命的永恒,表达了对生命活力的赞叹。
设问四:“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分析讨论此句所用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预设: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表现了生命的永不止息。“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是说个体生命总是很短暂,但生命本身却“永远存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生命的短暂与永恒之间的特殊关系。
设问五:说说你对“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这句话的理解。
预设:这句话暗含着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戕害生命的暴君必将被充满生命力的人民打倒的意思。作者感叹生命的神奇,揭示生命的规律,并为这一规律而欢呼。
设问六:“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说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预设:个体生命可以被杀害,但生命本身却是永久的,不能被消灭的,表现了作者对残害生命的罪恶行径的愤怒与斥责,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重与赞叹。
3.品读第三部分
设问:“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中,“凋谢”与“不朽”矛盾吗?为什么?
预设:不矛盾。“凋谢”指个体生命的陨灭,“不朽”指生命现象的永存,二者看似不可调和,却又同时上演着生命的协奏曲,这令人惊奇,引人慨叹。
六、深入探究,感悟“生命”
1.文章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作者写对生命的感悟,使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首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从正面展开,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远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形成对比,不仅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的层次,同时又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2.主旨归纳
文章从个体生命写到生命史,揭示了个体生命的柔弱易逝和生命本身的永恒不朽,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呼吁读者感谢生命,赞美生命,以热情回报生命,让有限的生命放射出无限的光和热。
3.写作特色
(1)条理清晰,章法井然。结构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正面展开,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2)在说理过程中巧用对比、比喻等多种表达方法,形象地写出了生命的短暂与永恒,说理形象生动,直白易懂。
七、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请完成本课《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
2.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3.领悟字里行间传达的真诚与睿智,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境界。
【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
2.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在学习生命具有永久性的特点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了生命的个体性特征。是的,生命如此短暂,正如前文的感叹,“我们都非常可怜”。那么,在有限的生命里,也许我们该做点什么,换句话说,也许我们应该首先弄清楚,我们为什么而活着?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英国哲学家罗素是为什么而活着的。
(板书: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
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
1.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
2.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3.领悟字里行间传达的真诚与睿智,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境界。
——学生齐读
三、预学展示,字词积累
课件展示:
1.了解作者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代表作品有《幸福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婚姻与道德》等。
2.背景资料
本文是《罗素自传》的序言,可视为罗素生活的宣言书。罗素不仅是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作家,同时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自由斗士。他反对侵略战争,主张和平正义,并为此而多方奔走。这篇出自他自传的短文就真实地展现了他一贯的人生态度与高尚情怀。
3.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遏制(è) 飓风(jù) 肆意(sì) 濒临(bīn)
俯瞰(kàn) 深渊(yuān) 星辰(chén)
(háo)呼号 (chàn)震颤
号 颤
(hào)号角 (zhàn)颤栗
(2)理解词义
遏制:制止;控制。
飓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强烈风暴。
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濒临:紧接,靠近。
俯瞰:俯视。
流转:流动转移,不固定在一个地方。
(点生读,师指导)
四、整体感知,初识罗素
听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落大意。
预设:
第一部分(1)总说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动力——三大追求。
第二部分(2-4)分述一生的三大追求。
第三部分(5)总结全文,表明对生命的依恋、热爱,升华主旨。
五、研读课文,走近罗素
1. 品读第一部分
设问一:第一段与题目有何关系?说说作者为什么而活着。
预设:开篇点题,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为什么而活,即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设问二:从修辞角度赏析“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预设:作者把“三种感情”比作“飓风”,把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比作“深深的苦海”,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遭遇各种困境,甚至濒临绝望的境地,强调了现实的残酷与追求理想过程的艰难。既然如此艰难,为什么还要强烈的追求呢?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思考。
2.品读第二部分
设问一:第二部分的论证结构是怎样的?
预设:并列结构:第2段:分写追求爱情;第3段:分写追求知识;第4段:分写同情人类苦难。
设问二:作者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同情人类苦难原因分别是什么?
预设:爱情可以带来喜悦,使人摆脱孤寂,让人领略人生最美好的境界。
知识可以增进对人类、自然和科学的了解,充实人类的精神,开阔眼界。
同情人类苦难,虽深感无能为力,但希望人类所受的苦难可以减轻一些。
设问三:“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如何理解这句话中的“冰冷死寂”和“深不可测” ?
预设:“冰冷死寂”“深不可测”写出了孤寂的可怕,反衬出真挚爱情的可贵。以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人孤寂时的情感体验。
设问四:“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
预设:仙境是美好的,那里没有罪恶,没有苦难。作者说看到仙境的神秘缩影,意在告诉我们爱情给人类带来的体验之美好。
设问五:阅读第3段,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追求知识的。
预设:了解人类心灵(人);了解星辰为什么发光(自然);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社会)。
设问六:“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云霄”“尘世”分别指什么?
预设:承上启下。“云霄”指美好的理想境界,“尘世”则指现实世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使作者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
设问七:“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
预设:人类应有的生活是充满爱、平等和谐、有序发展的生活;社会中的贫穷、冷漠、孤寂等现象,体现了人性的丑恶、社会制度的不公。因此,这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这句话体现出一个伟大思想家希望从苦难中拯救人类的良知。
设问八:“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人类的苦难引起了作者“不可遏制”的同情,他希望减轻人类的不幸,但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而且他自己也深受其害。这些真诚的内心独白,是作者大我意识和博爱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生的价值。
预设九:“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这三个追求在排列顺序上可以互换位置吗?为什么?
预设:不可以。这三个追求存在着情感上由浅入深,境界上由低到高的逻辑关系。
①追求爱情,能让人领略人生最美好的境界,是人本能的追求,属于个人情感领域。
②追求知识,既使自己精神更加充实,还能掌握改造世界的方法,从而造福人类。
③同情人类的苦难,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减轻它们,则由小我升华到了大我,由个人之爱升华到了博爱的境界,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生的价值。
3.品读第三部分
设问一:“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预设:与开头相呼应。虽然上述三种人生追求在给作者带来了快乐的同时,更给作者带来了痛苦,但作者仍认为这样的人生很有价值,并为此痴心不改,愿意继续为之奋斗,这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真挚的爱。
六、深入探究,颂扬“罗素”
1.文章前面讲生活的苦难,此处却说“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应该怎样理解?
预设:
(1)作者胸怀广阔,勇于担当,要为减轻人类的苦难而活着,因此,付出辛苦是值得的。
(2)作者不以苦为苦,而以苦为乐,因此痛苦的生活是值得的。
(3)苦中伴随着乐,现实是苦难的,但是爱情和知识会带来欢愉,征服苦难也会产生胜利的喜悦,因此,苦乐相伴的体验是值得的。
(4)虽然作者没能减轻人类的不幸,甚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他毕竟努力过,奋斗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2.主旨归纳
作者通过写自己一生的三大追求,深刻地阐述了“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表达了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悲悯。
3.写作特色
(1)总分结构,层次分明。全文采用总分总式,先总说三大追求,然后分述三大追求,最后总结全文;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2)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说理形象生动,直白易懂。语言凝练生动,优美流畅,充满感情。
七、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请完成本课《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