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原卷)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3分)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7分)
滕野先生的谆谆教 huì,时时激励着鲁迅先生勇敢地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 的文字;朱德一生不辍劳作、任劳任怨的母亲教给他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托尔斯泰xī利的目光后藏着高贵的灵魂;居里夫人即使精疲力尽,也依然在坚苦的条件中钻研科学。学习本单元课文,既可以让我们了解别样的人生,也可以丰富我们自己的生活体验。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3分)
教huì(诲 ) xī( 犀 )利 不辍( chuò )
(2)语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2分)
(3)文段的横线处应填的恰当的四字词语是 。(2分)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C )(2分)
A.帕米尔高原上的边防战士长期坚守,任劳任怨,用青春守护祖国平安。
B.我十分仰慕这位科学家,但当我见到他时,内心却有点诚惶诚恐。
C.花园里盛开着和颜悦色的花朵,色彩缤纷,引得行人们纷纷驻足欣赏。
D.尽管我们举手投足都那么小心翼翼,但还是惊动了正在弹琴的蟋蟀。
3.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车轮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删去“靠的”)
B.某市语委办策划与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更多的人研究、了解国学经典。(在句末加上“的诵读”)
C.考试前是否充分备考,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在“取得”前加上“能否”)
D.认识沙尘暴、了解沙尘暴,是为了从科学的角度达到对沙尘暴进行预防,减少沙尘暴造成的损失。(删去“达到”)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小说集《朝花夕拾》,文章记述了作者留学日本时,与老师藤野先生交往过程中的几件事,表达了他对老师的尊敬与怀念。
B.《回忆我的母亲》选自《朱德选集》,作者朱德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C.《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作者是茨威格,他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
D.《美丽的颜色》选自《居里夫人传》,《居里夫人传》的体裁是传记。传记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作者可以在真实资料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和推断,使传主形象更丰满。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毛泽东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B.大量事实证明:沉溺于网络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要理性上网。
C.一个问题始终在记者心头萦绕: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克服万难,决不放弃
D.他说:“这种精神值得赞扬,不知道有关部门了解了这件事之后感想如何 ”
6.在下面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要熬一锅好粥,首先要有好米,米好,是粥好的前提;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火来熬;除此之外,① ,一锅好粥,少说也得熬一个小时。 ② ,要遵循“好米、文火、耐心”三大原则。只有做到读经典好书,用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才能把书的精髓融入一个人的血脉之中,让人享之不尽,受益无穷。
7.名著阅读(6分)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节选,完成下题。
泸定桥用铁索修成。一共有十六条长达一百多码的粗大铁索横跨在河上,铁索上面铺了厚木板作桥面,但是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谁会想到红军会在没有桥板的铁索上过桥呢,那不是发疯了吗 但是红军就是这样做的。
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 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
(1)选文记述了红军在闻名中外的 途中, 的故事。(2分)
(2)作者借四川军队之口说:“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 ”这表现了作者对红军怎样的认识 (4分)
8.[2020重庆中考A卷]综合性学习(8分)
诚信既是立身之本,又是处世、教子、经商、治国之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学校将开展“诚信做人”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探“诚信”之义】
(1)为了探究诚信的传统内涵,请你搜集中国古代关于诚信的一条名言、一个故事,填在下表相应的空白处。(4分)
名言 轻诺必寡信
①
故事 曾子烹彘
②
【访“诚信”之人】
(2)为了弘扬当代的诚信美德,你所在的小组将采访下面的诚信模范,请你拟写两个采访问题,完善下面的采访提纲。(4分)
采访提纲
采访主题:挖掘当代诚信的内涵
采访对象:陈淑梅、李其云夫妇(重庆市铜梁区巴川街道居民)。2013年儿子因故去世,留下了67万元的巨额债务。陈淑梅夫妇用卖包子、打零工、捡垃圾等方式,替儿子偿还债务,得到周围人的同情和关照。2017年,二人被评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诚实守信模范”,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
采访问题:
①
②
③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你们对“诚信”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二、现代文阅读(3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22分)
袁隆平
余驰疆 李志鹏
①袁隆平出生在战乱年代,1930年的北平,“隆”字辈,于是被起名“隆平”。父亲是国民政府铁路局官员,他从小便与父母、兄弟颠沛流离:北平、江西、湖南、重庆。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做老师。他没有政治身份,家庭历史又“成分”不佳,偏居乡下小城,多的是土地,少的是机遇。
②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国务院组织制定全国科学发展规划。袁隆平意识到这是让自己发挥长处的机会,他带领学生科研小组做试验,希望能研究出一种高产的作物。当时苏联生物学家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在中国流行,袁隆平就尝试无性嫁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无性杂交不能改变植物的遗传性。1960年全国大饥荒,填肚子只能用双蒸法(米饭蒸两次,看起来更多)。袁隆平曾在路边、桥底、田埂上看见饿死的尸体,走出校门就是狼藉一片。湖南农民对他说“施肥不如勤换种”,他就开始用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研究育种,最后在茫茫稻田中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杂交水稻研究。整个60年代,他经历过“文革”的动荡、海南的烈日、云南的地震,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不断实验,寻找最佳的雄蕊败育野生稻。1970年,他的助手李必湖在沼泽里发现了一株完美的雄性不育野稻,40岁的袁隆平惊喜发现这就是他寻找10年之久的目标,并为它起名“野败”。野生败育的稻子成了成功的先锋。“野败”成为杂交稻的第一个母本,从此杂交水稻登上了中国农业舞台的中心。到今天,那一株幸运之稻,已经演化为覆盖全国农田近60%的后代。
③“野败”之后,时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华国锋在1970年的湖南省农业科技大会上将袁隆平请上主席台,他说:“一些人囿于认识的局限和世俗的眼光,对袁隆平这样一个安江农校的普通教员及其杂交水稻研究,还抱有种种成见,袁隆平面临着仅仅靠他们自身努力根本无法克服的困难。”
④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了几万株“野败”;1975年,升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华国锋,提出在南方13个省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决定;1976年,多事之秋的中国在粮食上却迎来了丰收——这一年全国试种208万亩杂交水稻,增产幅度在20%以上。跨入80年代,杂交水稻迎来了最辉煌的10年,袁隆平在1981年菲律宾召开的国际水稻研究科研会议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⑤1996年,在成功突破“两系法”后,袁隆平主动请缨立项“超级杂交稻”,4年后,他的稻种已经能在每亩土地上收获700公斤的粮食,轰动世界。2006年,在袁隆平提出超级稻后的第十年,联合国停止对华的粮食援助,标志着中国26年粮食受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失败那么多次,消耗那么多时间,究竟是什么支撑你 ”记者问道。他说:“讲大道理的话,就是为人民服务。但我觉得还有一方面是我的好胜心,有一个内在的动力,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
⑥这便是科学家的本心,他们天然对获得答案有着强烈渴望。为了这种渴望,袁隆平错过了母亲的弥留之际,错过了儿子的成长,70年代里唯一一次请假还是妻子突发病毒性脑炎的时候。一连10天在医院照顾妻子,那是他在中年时代与妻子最长的一次独处:在病床前为她念诗、唱歌、讲故事……等妻子醒来,他又继续踏上了前往田野的路。
⑦科学家、富豪,袁隆平对这些称呼都不太满意,他喜欢说自己是“种田人”。为了那亩田,他其实愿意放弃很多东西。80年代他最盛名时,湖南省组织部请他出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正厅级。他拒绝说:“我不适合,当院长,意味着我要离开杂交水稻的研究岗位。”他说:“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摘编自《环球人物》)
1.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袁隆平之所以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是因为他受到1960年全国大饥荒的巨大震撼。他曾在路边、桥底、田埂上看到饿死的尸体,心情沉痛。
B.袁隆平1996年成功突破“两系法”后,主动承担“超级杂交稻”的研究项目。4年后取得轰动世界的成就,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C.袁隆平秉持科学家的本心,对获得答案有着强烈的渴望。为此,无法尽到孝敬父母、关爱儿子、照顾妻子的义务,没因家事耽误工作一分钟。
D.袁隆平一生坚守自己的目标,拒绝浮躁,他几十年如一日,潜心水稻研究,称自己为“种田人”,连高官之位也断然拒绝。
2. 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 有人说:“他的眼界很小,他只在一粒小小的稻种上倾注了所有的精力;他的贡献很大,他让这粒稻种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问题。”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袁隆平的形象特点。(6分)
4.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⑦段画线句子的理解。(6分)
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二)(2021浙江湖州中考)非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同样是看手机,你shū了吗?
新华网思客 新华网5G富媒体实验室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思客早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受众①的读书习惯,累计回收有效问卷6660份。调查结果显示,43%的受众认为,大部分读书时间被短视频、即时通讯等娱乐活动占据。截至2021年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73亿,刷短视频已经成了“杀时间”第一利器。被短视频“霸屏”的你,有多久没读书了?我们分析了这6660份调查数据,为你描绘短视频冲击下读书人的变与不变。
“理想很丰满”,可现实并非如此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71.45%的受访者表示读书是为了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最近登上热搜的中科院博士的致谢,让我们更加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近七成受访者认为,读书主要可以开阔眼界、提高修养,有受访者说,“读书是认识世界的捷径”。
想读书,但多数受访者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79.91%的受访者认为,读书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影响阅读完成率。有受访者说,“下班回家还要做饭看孩子,没时间念书”“阅读要动脑子,但有时候累了脑子就不转了”。
51%的受访者平均每天阅读时长低于1小时。30~60岁的中年阅读群体,平均每天阅读时长在1~2个小时的比例较高。
43%的受访者表示空余时间被短视频、游戏等活动占据,读书成为“相对靠后的选择”。有受访者说,“不是不想读书,实在是短视频太吸引人”“手机刷着刷着,天就黑了”。但也有受访者表示,“短视频里别人分享的书,我会找来读”“玩手机虽然占用时间,但也为读书提供了新入口”。
受访者中,超八成是“地铁读书人”
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电子阅读成为很多人的首选。调查显示,82.18%的受访者选择用手机读书,70.39%的受访者会读纸质书,有声书阅读的比例则超过三成。《2020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0年人均电子书阅读量9.1本,人均有声书阅读量6.3本。人均纸质书阅读量6.2本,比2019年减少2.6本。2020年电子阅读付费用户中,26.8%的人每月平均花费100元及以上,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为高质量内容买单。
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书成了通勤②路上最好的陪伴。调查显示,85.4%的受访者会在地铁、公交等交通工具上阅读,且集中在20~49岁年龄段。城市化的进程滚滚向前,人们通勤的时间也有所增长,在每日枯燥无聊的上下班路上,时间完全属于自己,人们通过读书来“充电”、放松。
17~22点是阅读的“晚高峰”,超七成受访者一个月能读完1~3本书。对多数人来说,白天的阅读时间趋于碎片化,晚上时间相对完整,没有太多社会活动,在这个时间段用来读书的人也更多。75%的受访者表示,一个月能读完1~3本书,13%的受访者每月能读完至少4本书。20岁以下受访者平均每月读完1~3本书的受访者比例最高,为83%。
“硬核书籍”与“心灵慰藉”是多数人的阅读选择
过去的一年,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书单。据京东大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小说、文学、励志与心理学类书籍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读者群中都更受欢迎。法律类、童书教辅、科学与自然、历史政治、理财投资等“功能型”或“学习型”书籍也在不同人群中各有增长,而且集中度更高。经历了疫情的洗礼,寻求心灵的慰藉与追求新知识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思客调查显示,20~29岁的年轻人,更偏好文学艺术类、人文社科类、专业学习资料书籍。20岁以下的受访者中,文学艺术类、娱乐休闲类、专业学习类资料书籍更受青睐。
90、95后的年轻人爱读哪些红色著作?京东大数据显示,《红星照耀中国》《苦难中国》等书籍受到许多年轻人的青睐。1985年以后出生的读者越来越愿意读《毛泽东选集》等著作。
无论是寻求心灵慰藉还是追求新知识,读书的真正目的,都要回归生活来观照。在充满诱惑与忙碌的时代,读书对于你的意义,或许时间能给出答案。
(摘自《新华网》,2021年4月23日,略有删改)
注:①受众:新闻媒体的传播对象和各种文化、艺术作品的接受者,包括读者、听众和观众等。②通勤: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
1. 下面结论与上文信息完全符合的一项是( )(3分)
A. 短视频用户规模暴增,是由疫情导致的。
B. 中年群体的空余时间完全被短视频占据。
C. 通勤者用完整的时间来读的都是电子书。
D. 年轻人有着较为集中的阅读方向和兴趣。
2. “同样是看手机,你shū了吗?”题目中藏着奥秘。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3分)
3. 有同学认为,上文只呈现客观事实,没有体现作者的态度与倾向。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结合上文,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4分)
4. 联系上文和下面资料,结合你阅读教材中某一部名著的真实体验,写出你对“硬核书籍”的理解。(5分)
【资料】硬核:指面向核心受众,有一定难度和欣赏门槛的事物。近年来,其含义进一步引申,人们常用“硬核”形容“很厉害”“很彪悍”“很刚硬”,如“硬核规定”“硬核妈妈”“硬核玩家”“硬核人生”等等。
(摘自《2019年十大流行语》,《咬文嚼字》2020年第1期)
三、作文(50分)
微笑,是一种喜欢,一种豁达,一种担当;微笑着前行,日子更明媚,风雨成风景,逆行即前行。像什么一样生活,是一种向往,一种尝试,一种使命;像雄鹰一样自由翱翔,像彼得·潘一样永葆童真,像祁发宝一样守边戍疆……用你喜欢的方式,活成你想要的样子。
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题目一:微笑着前行
题目二:像 一样生活
写作提示:
1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 ②避开真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3 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4 ④如果选择题目二,请务必先补全题目。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解析卷)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3分)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7分)
滕野先生的谆谆教 huì,时时激励着鲁迅先生勇敢地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 的文字;朱德一生不辍劳作、任劳任怨的母亲教给他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托尔斯泰xī利的目光后藏着高贵的灵魂;居里夫人即使精疲力尽,也依然在坚苦的条件中钻研科学。学习本单元课文,既可以让我们了解别样的人生,也可以丰富我们自己的生活体验。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3分)
教huì(诲 ) xī( 犀 )利 不辍( chuò )
(2)语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2分)
(3)文段的横线处应填的恰当的四字词语是 。(2分)
【答案与解析】(7分)(1)教huì(诲 ) xī( 犀 )利 不辍( chuò )(每空1分)
(2) 坚苦 艰苦 (每空1分) (3)深恶痛疾(2分)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C )(2分)
A.帕米尔高原上的边防战士长期坚守,任劳任怨,用青春守护祖国平安。
B.我十分仰慕这位科学家,但当我见到他时,内心却有点诚惶诚恐。
C.花园里盛开着和颜悦色的花朵,色彩缤纷,引得行人们纷纷驻足欣赏。
D.尽管我们举手投足都那么小心翼翼,但还是惊动了正在弹琴的蟋蟀。
【答案与解析】C C 项“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用在此处,不合语意。
3.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车轮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删去“靠的”)
B.某市语委办策划与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更多的人研究、了解国学经典。(在句末加上“的诵读”)
C.考试前是否充分备考,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在“取得”前加上“能否”)
D.认识沙尘暴、了解沙尘暴,是为了从科学的角度达到对沙尘暴进行预防,减少沙尘暴造成的损失。(删去“达到”)
【答案与解析】 B B项,语序不当,应将“研究”与“了解”调换位置。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小说集《朝花夕拾》,文章记述了作者留学日本时,与老师藤野先生交往过程中的几件事,表达了他对老师的尊敬与怀念。
B.《回忆我的母亲》选自《朱德选集》,作者朱德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C.《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作者是茨威格,他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
D.《美丽的颜色》选自《居里夫人传》,《居里夫人传》的体裁是传记。传记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作者可以在真实资料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和推断,使传主形象更丰满。
【答案与解析】A 《朝花夕拾》是散文集。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毛泽东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B.大量事实证明:沉溺于网络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要理性上网。
C.一个问题始终在记者心头萦绕: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克服万难,决不放弃
D.他说:“这种精神值得赞扬,不知道有关部门了解了这件事之后感想如何 ”
【答案与解析】C A 项句号应该放在反引号前面;B项逗号应改为句号;D项问号应改为句号,因为这整句话是一个陈述句。
6.在下面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要熬一锅好粥,首先要有好米,米好,是粥好的前提;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火来熬;除此之外,① ,一锅好粥,少说也得熬一个小时。 ② ,要遵循“好米、文火、耐心”三大原则。只有做到读经典好书,用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才能把书的精髓融入一个人的血脉之中,让人享之不尽,受益无穷。
【答案】①熬粥还得有耐心 ②读书如熬粥(读书也是如此) (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阅读文段可知,文段将“读书”比作“熬粥”,由第②空后的“要遵循‘好米、文火、耐心’三大原则”可知,第①空谈的是熬粥的第三个原则,填体现“耐心”的句子即可。第②空承上启下,由谈“熬粥”过渡到谈“读书”,且由第②空后的内容可知,此处应填“读书如熬粥”或者“读书也是如此”之类的内容。
7.名著阅读(6分)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节选,完成下题。
泸定桥用铁索修成。一共有十六条长达一百多码的粗大铁索横跨在河上,铁索上面铺了厚木板作桥面,但是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谁会想到红军会在没有桥板的铁索上过桥呢,那不是发疯了吗 但是红军就是这样做的。
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 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
(1)选文记述了红军在闻名中外的 途中, 的故事。(2分)
【答案】(2分)长征 飞夺泸定桥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主旨的掌握能力与对句子的分析能力。由文段中的“泸定桥”“红军”等词即可判定记述的是红军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2)作者借四川军队之口说:“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 ”这表现了作者对红军怎样的认识 (4分)
【答案】(示例1)红军也是普通人,虽然他们置生死于度外的做法让人无法理解,但他们创造了奇迹,简直是神一样的人物。(示例2)红军是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主旨的理解能力与对句子的分析能力。回答此题需要认真阅读名著,结合积累作答。分析时抓住题干中的“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回到文段中寻找如此评价的原因“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可知红军是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人。红军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但他们为了理想而如“神”一般,完成了一个个不可能,创造了奇迹,而这正是红军精神。
8.[2020重庆中考A卷]综合性学习(8分)
诚信既是立身之本,又是处世、教子、经商、治国之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学校将开展“诚信做人”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探“诚信”之义】
(1)为了探究诚信的传统内涵,请你搜集中国古代关于诚信的一条名言、一个故事,填在下表相应的空白处。(4分)
名言 轻诺必寡信
①
故事 曾子烹彘
②
【答案】名言:①言不信者行不果。/人无信不立。/人背信则名不达。/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答出其一即可,其他合理亦可)
故事:②商鞅立木/尾生抱柱/季布一诺(或一诺千金)/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答出其一即可,其他合理亦可)
【访“诚信”之人】
(2)为了弘扬当代的诚信美德,你所在的小组将采访下面的诚信模范,请你拟写两个采访问题,完善下面的采访提纲。(4分)
采访提纲
采访主题:挖掘当代诚信的内涵
采访对象:陈淑梅、李其云夫妇(重庆市铜梁区巴川街道居民)。2013年儿子因故去世,留下了67万元的巨额债务。陈淑梅夫妇用卖包子、打零工、捡垃圾等方式,替儿子偿还债务,得到周围人的同情和关照。2017年,二人被评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诚实守信模范”,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
采访问题:
①
②
③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你们对“诚信”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答案】 ①中国的传统是父债子还,你们为什么要子债父母还呢 ②你们在还债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艰难 ③对于你们为儿子还债这件事,周围人是如何看待的 (围绕采访主题设问,两个问题不重复、不交叉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3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22分)
袁隆平
余驰疆 李志鹏
①袁隆平出生在战乱年代,1930年的北平,“隆”字辈,于是被起名“隆平”。父亲是国民政府铁路局官员,他从小便与父母、兄弟颠沛流离:北平、江西、湖南、重庆。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做老师。他没有政治身份,家庭历史又“成分”不佳,偏居乡下小城,多的是土地,少的是机遇。
②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国务院组织制定全国科学发展规划。袁隆平意识到这是让自己发挥长处的机会,他带领学生科研小组做试验,希望能研究出一种高产的作物。当时苏联生物学家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在中国流行,袁隆平就尝试无性嫁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无性杂交不能改变植物的遗传性。1960年全国大饥荒,填肚子只能用双蒸法(米饭蒸两次,看起来更多)。袁隆平曾在路边、桥底、田埂上看见饿死的尸体,走出校门就是狼藉一片。湖南农民对他说“施肥不如勤换种”,他就开始用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研究育种,最后在茫茫稻田中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杂交水稻研究。整个60年代,他经历过“文革”的动荡、海南的烈日、云南的地震,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不断实验,寻找最佳的雄蕊败育野生稻。1970年,他的助手李必湖在沼泽里发现了一株完美的雄性不育野稻,40岁的袁隆平惊喜发现这就是他寻找10年之久的目标,并为它起名“野败”。野生败育的稻子成了成功的先锋。“野败”成为杂交稻的第一个母本,从此杂交水稻登上了中国农业舞台的中心。到今天,那一株幸运之稻,已经演化为覆盖全国农田近60%的后代。
③“野败”之后,时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华国锋在1970年的湖南省农业科技大会上将袁隆平请上主席台,他说:“一些人囿于认识的局限和世俗的眼光,对袁隆平这样一个安江农校的普通教员及其杂交水稻研究,还抱有种种成见,袁隆平面临着仅仅靠他们自身努力根本无法克服的困难。”
④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了几万株“野败”;1975年,升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华国锋,提出在南方13个省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决定;1976年,多事之秋的中国在粮食上却迎来了丰收——这一年全国试种208万亩杂交水稻,增产幅度在20%以上。跨入80年代,杂交水稻迎来了最辉煌的10年,袁隆平在1981年菲律宾召开的国际水稻研究科研会议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⑤1996年,在成功突破“两系法”后,袁隆平主动请缨立项“超级杂交稻”,4年后,他的稻种已经能在每亩土地上收获700公斤的粮食,轰动世界。2006年,在袁隆平提出超级稻后的第十年,联合国停止对华的粮食援助,标志着中国26年粮食受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失败那么多次,消耗那么多时间,究竟是什么支撑你 ”记者问道。他说:“讲大道理的话,就是为人民服务。但我觉得还有一方面是我的好胜心,有一个内在的动力,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
⑥这便是科学家的本心,他们天然对获得答案有着强烈渴望。为了这种渴望,袁隆平错过了母亲的弥留之际,错过了儿子的成长,70年代里唯一一次请假还是妻子突发病毒性脑炎的时候。一连10天在医院照顾妻子,那是他在中年时代与妻子最长的一次独处:在病床前为她念诗、唱歌、讲故事……等妻子醒来,他又继续踏上了前往田野的路。
⑦科学家、富豪,袁隆平对这些称呼都不太满意,他喜欢说自己是“种田人”。为了那亩田,他其实愿意放弃很多东西。80年代他最盛名时,湖南省组织部请他出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正厅级。他拒绝说:“我不适合,当院长,意味着我要离开杂交水稻的研究岗位。”他说:“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摘编自《环球人物》)
1.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袁隆平之所以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是因为他受到1960年全国大饥荒的巨大震撼。他曾在路边、桥底、田埂上看到饿死的尸体,心情沉痛。
B.袁隆平1996年成功突破“两系法”后,主动承担“超级杂交稻”的研究项目。4年后取得轰动世界的成就,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C.袁隆平秉持科学家的本心,对获得答案有着强烈的渴望。为此,无法尽到孝敬父母、关爱儿子、照顾妻子的义务,没因家事耽误工作一分钟。
D.袁隆平一生坚守自己的目标,拒绝浮躁,他几十年如一日,潜心水稻研究,称自己为“种田人”,连高官之位也断然拒绝。
【答案与解析】D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项,袁隆平在1956年就已经开始了研究,1960年的全国大饥荒使他在这件事情上更为坚定。B项,袁隆平在1981年菲律宾召开的国际水稻研究科研会议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C项,袁隆平很多时间都放在了水稻研究上,但也曾请假去照顾生病的妻子,并不是没有尽到孝敬父母、关爱儿子、照顾妻子的义务,只是陪伴父母、妻儿的时间比较少。故选D。
2. 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交代袁隆平的家庭背景与社会地位;为下文凸显他辉煌的事业成就与人格魅力作铺垫;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作答时,可从内容、结构、阅读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语段内容上来看,第一段交代了袁隆平的家庭背景与社会地位。从文章结构上来看,第一段交代的信息为下文具体写袁隆平辉煌的事业成就与人格魅力作铺垫。从阅读效果上来看,这些内容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 有人说:“他的眼界很小,他只在一粒小小的稻种上倾注了所有的精力;他的贡献很大,他让这粒稻种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问题。”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袁隆平的形象特点。(6分)
【答案】①不向命运低头,能抓住机遇实现自身价值。②坚守本心,毕生致力于实现自己的目标。③一心为民,将自己的工作与民生疾苦紧密关联在一起。④好胜心强,不断给予自己前行的动力。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作答时,应认真阅读原文,根据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提炼概括。从第②段一、二句可知,袁隆平不向命运低头,能抓住机遇实现自身价值。袁隆平最初尝试无性嫁接,都以失败告终;后花了10年的时间,才研究出“野败”;成功突破“两系法”后,他又去研究“超级杂交稻”。由此可见,袁隆平能够坚守本心,终生致力于自己看准的目标。从第⑤段袁隆平说的“讲大道理的话,就是为人民服务……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可知,袁隆平一心为民,好胜心强,会不断给予自己前行的动力。据此分点作答即可。
4.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⑦段画线句子的理解。(6分)
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答案】这句话是袁隆平对自己坚守本心、矢志不移地追求理想的感悟与总结。为了让更多的人吃饱饭,他穷尽一生研究杂交水稻,取得了伟大的功绩。他淡泊名利,专心研究,舍小家为大家,忘我奉献。他从不浮躁,世俗的一切都不能干扰他;他舍弃了个人得失,却始终坚守着科学家的本心,为杂交水稻研究不懈努力,勇攀科研高峰。(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根据第⑦段画线句子前面的内容可知,袁隆平放弃了名和利,坚守着杂交水稻的研究岗位。所以第⑦段中画线句子是袁隆平对自己坚守本心、矢志不移地追求理想的感悟与总结。联系全文概括回答即可。
(二)(2021浙江湖州中考)非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同样是看手机,你shū了吗?
新华网思客 新华网5G富媒体实验室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思客早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受众①的读书习惯,累计回收有效问卷6660份。调查结果显示,43%的受众认为,大部分读书时间被短视频、即时通讯等娱乐活动占据。截至2021年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73亿,刷短视频已经成了“杀时间”第一利器。被短视频“霸屏”的你,有多久没读书了?我们分析了这6660份调查数据,为你描绘短视频冲击下读书人的变与不变。
“理想很丰满”,可现实并非如此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71.45%的受访者表示读书是为了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最近登上热搜的中科院博士的致谢,让我们更加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近七成受访者认为,读书主要可以开阔眼界、提高修养,有受访者说,“读书是认识世界的捷径”。
想读书,但多数受访者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79.91%的受访者认为,读书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影响阅读完成率。有受访者说,“下班回家还要做饭看孩子,没时间念书”“阅读要动脑子,但有时候累了脑子就不转了”。
51%的受访者平均每天阅读时长低于1小时。30~60岁的中年阅读群体,平均每天阅读时长在1~2个小时的比例较高。
43%的受访者表示空余时间被短视频、游戏等活动占据,读书成为“相对靠后的选择”。有受访者说,“不是不想读书,实在是短视频太吸引人”“手机刷着刷着,天就黑了”。但也有受访者表示,“短视频里别人分享的书,我会找来读”“玩手机虽然占用时间,但也为读书提供了新入口”。
受访者中,超八成是“地铁读书人”
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电子阅读成为很多人的首选。调查显示,82.18%的受访者选择用手机读书,70.39%的受访者会读纸质书,有声书阅读的比例则超过三成。《2020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0年人均电子书阅读量9.1本,人均有声书阅读量6.3本。人均纸质书阅读量6.2本,比2019年减少2.6本。2020年电子阅读付费用户中,26.8%的人每月平均花费100元及以上,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为高质量内容买单。
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书成了通勤②路上最好的陪伴。调查显示,85.4%的受访者会在地铁、公交等交通工具上阅读,且集中在20~49岁年龄段。城市化的进程滚滚向前,人们通勤的时间也有所增长,在每日枯燥无聊的上下班路上,时间完全属于自己,人们通过读书来“充电”、放松。
17~22点是阅读的“晚高峰”,超七成受访者一个月能读完1~3本书。对多数人来说,白天的阅读时间趋于碎片化,晚上时间相对完整,没有太多社会活动,在这个时间段用来读书的人也更多。75%的受访者表示,一个月能读完1~3本书,13%的受访者每月能读完至少4本书。20岁以下受访者平均每月读完1~3本书的受访者比例最高,为83%。
“硬核书籍”与“心灵慰藉”是多数人的阅读选择
过去的一年,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书单。据京东大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小说、文学、励志与心理学类书籍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读者群中都更受欢迎。法律类、童书教辅、科学与自然、历史政治、理财投资等“功能型”或“学习型”书籍也在不同人群中各有增长,而且集中度更高。经历了疫情的洗礼,寻求心灵的慰藉与追求新知识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思客调查显示,20~29岁的年轻人,更偏好文学艺术类、人文社科类、专业学习资料书籍。20岁以下的受访者中,文学艺术类、娱乐休闲类、专业学习类资料书籍更受青睐。
90、95后的年轻人爱读哪些红色著作?京东大数据显示,《红星照耀中国》《苦难中国》等书籍受到许多年轻人的青睐。1985年以后出生的读者越来越愿意读《毛泽东选集》等著作。
无论是寻求心灵慰藉还是追求新知识,读书的真正目的,都要回归生活来观照。在充满诱惑与忙碌的时代,读书对于你的意义,或许时间能给出答案。
(摘自《新华网》,2021年4月23日,略有删改)
注:①受众:新闻媒体的传播对象和各种文化、艺术作品的接受者,包括读者、听众和观众等。②通勤: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
1. 下面结论与上文信息完全符合的一项是( )(3分)
A. 短视频用户规模暴增,是由疫情导致的。
B. 中年群体的空余时间完全被短视频占据。
C. 通勤者用完整的时间来读的都是电子书。
D. 年轻人有着较为集中的阅读方向和兴趣。
【答案】 D(3分)
【解析】选文中并未提到短视频用户规模暴增和疫情之间的关系,A项属于无中生有。由“30~60岁的中年阅读群体,平均每天阅读时长在1~2个小时的比例较高”“85.4%的受访者会在地铁、公交等交通工具上阅读,且集中在20~49岁年龄段”可知,中年群体的空余时间并未完全被短视频占据,B项属于以偏概全。由“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书成了通勤路上最好的陪伴”可知,通勤者主要利用碎片化时间来读电子书,C项表述有误。
2. “同样是看手机,你shū了吗?”题目中藏着奥秘。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案】示例:首先,shū,拼音中藏着奥秘。“shū”可理解为“书”“输”“舒”等多种意思。书:你读书(看书、听书)了吗?输:你让读书“成为相对靠后的选择”了吗?“碎片化时间”你利用了吗?从“读书对于你的意义”这个角度来说,你输了吗?舒:你舒展身心了吗?你获得“心灵的慰藉”了吗?其次,题目中“同样”一词,则有对比之意,启发读者领会读书与不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可能会带来的不同结果。“shū”中藏着奥秘,“同样”藏着对比,可见作者匠心。(写出两种对“shū”的理解2分,对“同样”的理解1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3. 有同学认为,上文只呈现客观事实,没有体现作者的态度与倾向。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结合上文,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4分)
【答案】示例:不同意。作者是有态度和倾向的。一方面,作者基于“读书的真正目的,都要回归生活来观照”的立场,尊重短视频“霸屏”、受访者心有余而力不足、读书成为“相对靠后的选择”等生活真实;另一方面,作者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自己的倾向,比如“杀时间”的“杀”、“可现实并非如此”的“可”、对中科院博士的致谢给予我们的道理的肯定、上班族利用碎片化时间“充电”、“硬核书籍”与“心灵慰藉”书籍需求的增长等,都暗示着这是作者愿意看到的现象。“读书对于你的意义,或许时间能给出答案”,也流露出作者的期许:愿读者在成长中感悟读书的意义。所以说,作者的倾向还是明显的。(分析2分,结合文本语言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4. 联系上文和下面资料,结合你阅读教材中某一部名著的真实体验,写出你对“硬核书籍”的理解。(5分)
【资料】硬核:指面向核心受众,有一定难度和欣赏门槛的事物。近年来,其含义进一步引申,人们常用“硬核”形容“很厉害”“很彪悍”“很刚硬”,如“硬核规定”“硬核妈妈”“硬核玩家”“硬核人生”等等。
(摘自《2019年十大流行语》,《咬文嚼字》2020年第1期)
【答案】示例一:“硬核书籍”,上文主要从功能角度解说,指能从阅读中获得新知识的书籍;根据资料,“硬核书籍”指有难度和欣赏门槛的书籍。如《红星照耀中国》,这是一部纪实作品,对初次接触纪实作品的我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我读完了这本书,不仅了解了纪实作品的特点,了解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也感受到红军百折不挠的精神,还感受到斯诺作为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探求真相的可贵勇气。由此我认为,之所以称得上“硬核书籍”,更在于它有“很厉害”“很刚硬”的特点,可以滋养心灵,引导我们打好精神的底子。
示例二:上文对“硬核书籍”的理解比较浅显,不够“硬核”。“硬核书籍”的价值,就在于它“很厉害”。那么,“很厉害”的是什么呢?就名著阅读而言,我认为真正“硬核”的,应该是多年以后,还可以沉淀在读者的生命和血液中的记忆,给人深刻启迪,随着年岁渐长,体会越深。比如《围城》,钱钟书先生用犀利的文笔,讲述了主人公方鸿渐被现实所困的故事。我深刻地感觉到,《围城》中的围城,是荣辱之围城、利害之围城、进退之围城、人情世故之围城。思客说:“读书的真正目的,都要回归生活来观照。”诚然,人生的困局,亦是成长的机遇,一个人要走很长的路,经历过生命中无数的繁华和苍凉才会变得成熟。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硬核书籍”。(结合“硬核书籍”理解2分,结合阅读体验3分,言之有理即可。共5分)
三、作文(50分)
微笑,是一种喜欢,一种豁达,一种担当;微笑着前行,日子更明媚,风雨成风景,逆行即前行。像什么一样生活,是一种向往,一种尝试,一种使命;像雄鹰一样自由翱翔,像彼得·潘一样永葆童真,像祁发宝一样守边戍疆……用你喜欢的方式,活成你想要的样子。
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题目一:微笑着前行
题目二:像 一样生活
写作提示: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避开真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④如果选择题目二,请务必先补全题目。
【佳作示例】
微笑着前行
我们曾熬过夜的凄苦,忍过风的凛冽,却仍然盼着一树花开。因为,我们选择微笑着前行。
笑,能洞悉一切的谜团,也能带我们穿过层层云障。
寒夜,风有些凉。身侧,因一盏残灯而大开光明之路。抬头、脑中涌起密密麻麻的公式;低头,红肿的指头刺痛我麻木的神经。眼底的难题,似给我设了团团的迷障。我攥紧了拳头,默而无语。
我闭目,只想求得片刻的安宁,耳旁却又闪过恣意的轻蔑:“这就怕了吗?快认输吧!”我惊醒,竖目,横眉。真就到了无路可退的时候了吗?我冷笑,霎时又重新燃起斗志。“就凭你吗?”我怒笑,重又拭去一身的疲累,重又拾起笔杆,思考计算,推倒,再次重来……不惧谜团在前,何惧夜的凄苦,心神的劳累!只待我敲开真理的大门,揭开奥秘。
我莞尔,终究我赢得了这场博弈。扭头看看破晓的微光,刺破夜的孤冷。我大笑着,毫无畏惧地笑着,自傲地笑着,笑着踏着雾的秘境而来,还我一身清朗明亮。
微笑着前行,生活更明媚,风雨成风景,逆境即前行。
想想去年,我们笑着,所有的路都为武汉而开通,所有的心为武汉而挂牵。我们微笑着,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你,告别熟睡的孩子,在黎明出现之前,踏上了开往武汉的列车。有过泪光,但你毫无怨言。在车站朦胧的灯光下,我看到了你的笑,毅然决然的笑,将自己的使命扛于肩上。
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脸上是深深的勒痕。走进病房,你忍着疲累,笑对一切,认真检查病人的身体状况,鼓励他们积极抗击病魔。病房中有时因你的笑语而传来阵阵笑声。是你啊,笑着阿护着人民的健康,化为人民的福音。
是千千万万个你们啊!大医精诚,大爱无垠。当祖国有难时,总能听到你们铿锵的誓言,阴霾必将消散,疫情档不住春光。武汉城中的樱花身披粉黛,迎来你们胜利的爽朗笑声。
有你有我有他,中国人民微美着前行,描绘祖国锦锈河山。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山河恒常;天地有大爱而不言,爱国情长。
【名师点评】
立意高远,情感真挚。本文立意高远,突破了小我,歌颂大我。细读全文流淌着浓浓的爱国之情,是一篇思想和文学俱佳的文章。
线索清晰,构思精巧。本文线索清晰,围绕“微笑”入笔、描绘、收笔,构思可谓精巧。
像柳树一样生活
窗外,强劲的风吹拂着地面,却不能驱走这炎炎暑热。
我坐在书桌前,缓缓放下手中的笔,丝丝烦恼紧紧地在心头缠绕。一次次的考试失利,一天天的两点一线,我的生活乏味成了黑白。
“出去走走吧。”这样想着的时候,人已走出门外。在炙热的天地间行走,扑面的热浪,却让我感到了解脱。
风轻轻地送来了它的问候,沙沙沙的声音里满是邀请。抬头看,一棵粗壮的柳树,正迎着风梳理长发。“好一棵绿意盎然的柳树!”那是怎样的一种绿啊,绿得鲜明,绿得耀眼,那绿意拂过心上,留下一片清凉。我静静地伫立在树下,想在这片绿荫下找到心的寄托。
柳树仿佛能窥探到我的心思一样,它迎着风,尽情地舞动着自己的柔枝,像翩翩起舞的淑女,地上斑斑驳驳的影子,在光影里唱和。它们就这样开心地在天地间尽情绽放着生命的活力,好像从未辜负过鸣蝉的歌唱,夏风的吹拂,也不曾辜负过这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尽情地活着,旺盛地活着,恣意地活着。
正欲离去,一回头,一个巨大的伤疤闯入眼帘。凑近一看,它的枝干竟是断裂过的。我伸手细细抚摸它,那粗糙的有些扎手的痕迹上,分明刻着时光的磨砺。我想,在它受伤之时,一定尝过痛彻心扉的滋味吧?它曾像我一样迷茫失望过吗?会觉得黑夜漫长,苦难难熬吗?
眼前大片的绿,让我不得不相信它定坚强地撑过了风雨的侵袭,它纯净地绿着,倔强地绿着,绿出了生命的顽强不屈。我料想它在每一个有风的日子里起舞,有雨的日子里歌唱,才拥有了今天将一切繁华献给曾经伤痕累累的自己,站在它的身旁,我突然明白,自己应该像它一样搏击风雨,笑迎未来。
沙沙沙声似在回应我。柳树,谢谢您!我听懂了您的嘱托,狂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相信找一定能像您一样找到属于自己生命的绿色!风轻轻地与我的诺言唱和,柳树舞动着它的绿枝,向我祝福送行。
【名师点评】
描写景物,层次井然。文章在写景的过程中注意了景致的层次安排,井然有序,且注意了动静的搭配、光影的组合。
手法多样,情有所托。文章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有铺垫,有悬念,并使用了大量的描写,使情感的抒发不仅有了可靠的依托,而且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