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6 19:0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试题
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强的作品。
B.《红星照耀中国》通过访谈和对话,搜集了大量有关长征的第一手资料,首次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
C.《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忍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画卷,展示了他们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面貌。
D.《红星照耀中国》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决策的失败。
开创陕西苏区的红军高级将领是
A.刘志丹 肖克 B.刘志丹 徐海东
C.黄公略 徐海东 D.肖克 黄公略
《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深入红区了解中国共产党,接触了许多优秀的红军领袖,下列人物介绍有误的一项
A.朱德十七岁曾领导饥民攻打囤粮的大地主,后参加国民革命跟随孙中山从事谍报工作。
B.彭德怀从小因为强烈的反抗意识遭到家人的斥责而被迫九岁就离开家,闯荡世界。
C.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时剪去了辫子并在师范学校团结了一批学生成立了新民学会。
D.贺龙曾是土匪头子,在南昌“八一”起义后才参加共产党,“农民大屠杀”激起了他的愤怒,凭“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苏区。
下面有关《红星照耀中国》说法错误的是
A.这部著作真实记录了斯诺从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B.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C.《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D.《红星照耀中国》写道:一九三五年七月二十日,红军进入了陕西西北的富庶的毛儿盖地区,同四方面军和松潘苏区会合。
1937 年,美国作家 所著的《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一经问世,立即轰动世界,畅销海内外,并多次翻译再版。从此,西方人才开始了解 的真实生活。
红军驻扎包头水时,有几个农民送了彭德怀一张漂亮的木床,他感到很高兴,把它转送给 。
西北的回民每天在许多修缮整洁的 寺中做祈祷,按伊斯兰礼俗过 节和戒斋节,遵守婚丧礼仪,不吃猪肉,看到猪狗就认为是受到冒犯。
名著阅读专题探究活动。
在《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活动中,你参与完成其中一份“领袖人物、红军将领参加革命的起因”专题探究卡,请你选择书中的其中一个人物,结合书中的相关内容完成:
“ 领袖人物、红军将领参加革命的起因”专题探究卡
领袖人物、 红军将领 成长过程中的相关事情 参加革命的起因
毛泽东 1、看到因饥荒“造反”的百姓被害。 2、阅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小册子。 1、经受过苦难;同情百姓疾苦,不满社会黑暗;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2、接受进步教育,受到进步书籍、人物的影响。
① ② 。 ③ 。
名著阅读。
长征实际是一场战略撤退,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以他自己的著名第一团为核心,联合二、三团部分官兵和军校学生,举行平江起义,又同起义的农民会合,成立了湖南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我原以为他是个疲惫的、板着脸的狂热领袖,身体也许已经垮了。结果我却发现他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只是肚子不好,这是在长征途上有一个星期硬着头皮吃没有煮过的麦粒和野草,又吃带有毒性的食物和几天颗粒未进的结果。他身经百战,只受过一次伤,而且只是表面的。
(1) 以上材料选自《 》(书名),该书的作者是美国作家 。
(2) 以下片段中描写的“他”是(人物)。请再结合书中一个有关他的其他事例,谈谈你对他的认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这时我发现戴着厚玻璃近视眼镜的交通处长李克农在笑我。他扯扯我的袖子,对我说:“你可以叫他‘小鬼’,或者可以叫他‘同志’,可是,你不能叫他‘喂’。这里什么人都是同志。这些孩子是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革命者,所以自愿到这里来帮忙。他们不是佣仆。他们是未来的红军战士。”
正好这个时候,冷水来了。
“谢谢你——同志!”我道歉说。
那个少年先锋队员大胆地看着我。“不要紧,”他说,“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
(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造反者”)
【乙】A告诉我,他有一次被几个少先队员喝令站住,要看他的路条,否则就要逮捕他。
“但是我就是A,”他说,“这些路条都是我开的。”
“你是朱总司令我们也不管,”小鬼们不相信地说,“你得有个路条。”他们叫人来增援,于是有几个孩子从田里跑来。
A只好写了路条,签了字,交给他们,才能够继续上路。
(第十篇《战争与和平》“红小鬼”)
(1)选段中的A是 ___________。
(2)两文各表现出少先队员怎样的形象特点?
11.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甲】
这A自在郓城县做押司。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投奔他的,若高若低,一无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不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似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如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
(节选自《水浒传》)
【乙】
B自此只在秦家放牛,每到黄昏,回家跟着母亲歇宿。或遇秦家煮些腌鱼、腊肉给他吃,他便拿块荷叶包了来家,递与母亲。每日点心钱,他也不买了吃,聚到一两个月,便偷个空,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日逐把牛拴了,坐在柳阴树下看。
(节选自《儒林外史》)
【丙】
新来的那个人马上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大家不由得都笑了。“他就是你一直要想见的人,”彭德怀又补充说,“他要你去访问他的部队。他叫C。”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中,恐怕没有人能比C更加“大名鼎鼎”的了,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除了他曾经在湖北一个窑场做过工,外界对他很少了解。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1)上面材料分别写到了名著中的三个人物,请在横线上填出人名,甲文段中的“A”是________,乙文段中的“B”是________,丙文段中的“C”是________。
(2)班级举办“读名著,评人物”读书交流活动,请你从上面材料写到的A、B、C三个人物中任选两人,仿照下列语段中划线句子再续写两句话,对人物进行评价。要求:要有人物具体事迹,语言简洁,句式一致。
(3)部编初中语文教材推荐的名著中描写了众多经典人物,这些人物个性鲜明,如:尼摩勇斗大章鱼,巧破厚冰盖,勇敢睿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选择题(共4题)
1. 【答案】B
2. 【答案】B
3. 【答案】A
4. 【答案】C
二、填空题(共5题)
5. 【答案】埃德加·斯诺;中国共产党人
6. 【答案】本地的阿訇
7. 【答案】清真;开斋
8. 【答案】①周恩来;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③与邓颖超同志志同道合,决心为革命献身。
9. 【答案】
(1) 《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斯诺(只写“斯诺”也对)
(2) 彭德怀;事例:彭德怀设在预旺堡的司令部——当时指挥三万多军队——不过是一间简单的屋子,内设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两只铁制的文件箱,红军自绘的地图,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和铺了他的毯子的炕。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们都不佩军衔领章。他有一件个人衣服,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那是在长征途上击下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认识:说明彭德怀是一位大公无私、生活朴素的将领。
三、解答题(共2题)
10. 【答案】通讯员不走山路,有意走直通敌军碉堡枪口的大路,导致白军派一队骑兵追他。
11. 【答案】因为他投过去的炸弹没有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