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6 19:1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南师大附中《红星照耀中国》阅读练习(Ⅲ)
“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甚至在说到自己的时候和苏维埃的缺点的时候也笑得厉害——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他目标的信念”上面这段文字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请问描述的是以下哪个人物?
A.朱德 B.彭德怀 C.周恩来 D.毛泽东
“我”回到河连湾遇到的六十四岁的老红军的老家是
A.陕西 B.山西 C.江西 D.湖北
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A.斯诺对红色世界充满了好奇,并开始深入苏维埃红区冒险,去探究苏维埃共和囯红军共产党的秘密,讲述了张学友和杨虎城与共产党达成一致,抗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
B.毛泽东给斯诺的初步印象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他健康。质朴纯真,有幽默感,精明,精力过人。
C.斯诺午夜从北京登上了火车到达郑州。换乘陵海路车。经过两天两夜的劳累到达了太原府。并拜访了杨虎城将军,之后又访问了邵力子主席。
D.国民党通过民团即白匪这一组织来对地方进行统治和镇压红军。红军姚战士带领斯诺到达安塞并护送他到白家坪见到了周恩来同志。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红星”象征着 。
1927 年 3 月 21 日, 人举行大罢工,他们占领了警察局、兵工厂和警备司令部,罢工取得了胜利,但是随后遭到了血腥镇压。
《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首先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还在于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 ”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彭德怀给斯诺的印象是 。
名著阅读。
他很重视能够表现身体强壮的事,他打仗十年,负伤八次,因此行动稍有不便,使他感到很遗憾。他烟酒不沾,身材仍很修长,四肢灵活,全身肌肉发达。他的每条腿、每条胳膊,他的胸口、肩膀、屁股都受过伤。有一颗子弹从他眼下穿过他的脑袋又从耳后穿出。但他仍给你一个农村青年的印象,好像刚从水稻田里上来,放下卷起的裤腿,参加了一队路过的“志愿参加”的战士的队伍。
(1) 上述文段节选自美国记者 (人名)的《红星照耀中国》,文中的“他”是 (人名)。
(2) 请简述“他”成为共产党员的经过。
名著导读。
请根据阅读积累,在下面空缺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1) 《 》记录的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是当时“红色中国”正在发生着的“现实”,而在今天读者看来则是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这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这部杰出的作品,实际写了两个层面的事实:一是作者 1936 年 6 月至 10 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二是 。
(2) 《昆虫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是法国昆虫学家 (作者)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就的十卷本科普巨著。《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于“ ”之美誉。
简述《红星照耀中国》的主要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展现了长征路上红军的伟大精神。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简析下面画横线句子的言外之意?
  今天有两架飞机轰炸了这里附近的一队红军骑兵。人畜无伤,但有一颗炸弹炸掉了村中清真寺一角,死了三个照顾寺院的老回民。这不会增加本地人对南京的爱戴。
名著阅读。
《红星照中国》一书中,描述了哪些红军领导人?(列举四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除外)“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什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①我于一八九三年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我父亲叫毛顺生,我母亲在娘家的名字叫文七妹。
②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年轻的时候,因为负债过多而只好去当兵。他当了好多年的兵。后来,他回到我出生的村子,做小生意和别的营生,克勤克俭,积攒下一点钱,买回了他的地。
③这时我家有十五亩田地,成了中农,靠此每年可以收六十担谷。一家五口人一年共吃三十五担——即每人七担左右——这样每年还有二十五担剩余。我的父亲利用这些剩余,又积蓄了一点资本,后来又买了七亩地。这样我家就有“富”农的地位了。那时候我家每年可以收八十四担谷。
④我父亲还是一个中农的时候,就开始做贩运谷子的生意,赚了一些钱,他成了“富”农之后,就用大部分时间做这个生意了。他雇了一个长工,还叫孩子们和妻子都到地里干活。我六岁就开始干农活了,我父亲做生意并没有开铺子,他只是从贫苦农民那里把谷子买下来,然后运到城里卖给商人,在那里得到个高一些的价钱。在冬天碾谷的时候,他便多雇一个短工干活。我家吃得很俭省,不过总是够吃的。
⑤我八岁那年开始在本地一个小学堂读书,一直读到十三岁。早晚我到地里干活。白天我读孔夫子的《论语》和《四书》。我的国文教员是主张严格对待学生的。他态度粗暴严厉,常常打学生。因为这个缘故,我十岁的时候曾经逃过学。但我又不敢回家,怕挨打,便朝县城的方向走去,以为县城就在一个山谷里。乱跑三天之后,终于被我家里的人找到了,我这才知道我只是来回兜了几个圈子,走了那么久,离家才八里路。
⑥可是,我回到家里以后,想不到情形有点改善。我父亲比以前稍微体谅一些了,老师态度也比较温和一些,我的抗议行动的效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次‘罢课’胜利了。
⑦我刚识了几个字,父亲就让我开始给家里记账。他要我学珠算。既然我父亲坚持,我就在晩上记起账来。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账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两个弟弟。他一文钱也不给我们,给我们吃的又是最差的。他每月十五对雇工们特别开恩。给他们鸡蛋下饭吃,可是从来没有肉。对于我,他不给蛋也不给肉。
⑧我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她可怜穷人,他们在荒年前来讨饭的时候,她常常给他们饭吃。但是,如果我父亲在场,她就不能这样做了。我父亲是不赞成施舍的。我家为了这事多次发生过争吵。
⑨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可是在反对党的“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意见分歧。我母亲主张间接打击的政策。凡是明显的感情流露或者公开反抗执政党的企图,她都批评,说这不是中国人的做法。
⑩但我到了十三岁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同我父亲辩论的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用他自己的办法,引经据典地来驳他,父亲喜欢责备我不孝和懒惰。我就引用经书上长者必须仁慈的话来回敬。他指摘我懒惰,我就反驳说,年纪大的应该比年纪小的多干活,我父亲年纪比我大两倍多,所以应该多干活。我还宣称:等我到他这样年纪的时候,我会比他勤快得多。
老头儿继续“聚财”,这笔财产在那个小村子里已被认为是笔大财了。他不再买进土地,但他典进了许多别人的地,他的资本增加到了两三千元。
我的不满增加了。在我们家里辩证的斗争在不断地发展着。有一件事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大约十三岁的时候,有一次父亲请了许多客人到家里,我们两人在他们面前争论了起来。父亲当众骂我懒而无用,这激怒了我。我骂了他,就离开了家。母亲追上前来,竭力劝我回去。父亲也赶来,一边驾一边命令我回去。我跑到—个池塘旁边,恫吓说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就要跳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提出了停止内战的要求和反要求。父亲坚持要我磕头认错,我表示如果他答应不打我,我可以跪一条腿磕头。战争就这样结束了。我从这件事认识到,我如果公开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利,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仍温顺驯服,他反而打骂我更厉害。
回想起来,我认为我父亲的严厉态度到头来是自招失败。我学会了恨他,我们对他建立了真正的统一战线。同时,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账,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
我父亲读过两年书,认识一些字,足够记账之用。我母亲完全不识字。两人都是农民家庭出身。我是家里的“读书人”。我熟读经书,可是不喜欢它们。我爱看的是中国旧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我很小的时候,尽管老师严加防范,还是读了《精忠传》《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乂》和《西游记》。这位老先生讨厌这些禁书,说它们是坏书。我常常在学堂里读这些书,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用一本正经书遮住。大多数同学也都是这样做的。许多故事,我们几乎背得出,而且反复讨论了许多次关于这些故事,我们比村里的老人知道得还要多些。他们也喜欢这些故事,常常和我们互相讲述。我认为这些书大概对我影响很大,因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龄里读的。
我十三岁时,终于离开了小学堂,开始整天在地里帮长工干活,白天做一个全劳力的活,晚上替父亲记账。尽管这样,我还是继续读书,如饥如渴地阅读凡是我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经书除外。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有册改)
(1) 文中第⑤⑥段和第 段分别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概括。
(2)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共同的语言特点。
(3) 你是否赞同母亲所说的“中国人的做法”?请说说你的理由。
(4) 文中的“我”是谁?请结合你对《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阅读,谈谈对他的印象。
1. D
2. B
3. C
4.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5. 上海
6. 红色中国
7. 1. 乐观、豁达、勇敢、率真、大公无私
8.
(1) 埃德加·斯诺;徐海东
(2) 21 岁时,徐海东因家庭纠纷离家,步行到了汉口,接着又到了江西,做了一年窑工,本打算回家,却因得霍乱花光了积蓄,就参加了军队。他对军阀的军队感到厌恶,和一个军官一起开了小差,逃到广州,参加了张发奎将军的国民党第四军。1927 年春,国民党军队分成左翼和右要两派,徐海东站在激进派一边,不得不逃亡,他偷偷地回到了黄陂。这时,他在一些学生的宣传影响下成为了共产党员。
9.
(1) 红星照耀中国;“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2) 法布尔;昆虫的史诗
10.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 1936 年 6 月至 10 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11. 示例:书中展现了长征路上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坚强不屈的精神。为了在敌人援军到达前占领泸定桥,红军战士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爬上了没有桥板的铁索。红军战士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高昂的斗志,最终占领了泸定桥,顺利渡过大渡河。
12. 西北本地人会因国民党军队的飞机轰炸清真寺,炸死老回民而更加痛恨南京政府。
13. 博古、张闻天、彭德怀、贺龙、徐海东等。“大迁移”指的是“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
14.
(1) 十岁怕挨教员打而逃学,“反抗”胜利;父亲当众骂我懒而无用,我离家出走。
(2) 一语双关。这几句话运用了一语双关的修辞手法,表面上是说“我们”与父亲分为两派,“执政党”和“反对党”,但“反对党”内部的“统一战线”意见存在分歧,解决不了问题,需要建立真正的“统一战线”;其实也是在写共产党和国民党这两大党派在“统一战线”内部存在分歧;只有建立真正的“统一战线”才能抗战胜利。
(3) 不赞同。母亲主张的“中国人的做法”是不流露情感和不公开反抗。公开反抗可以直接表示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利,如果采取“间接打击”有可能会被误解为“温顺”,这会加剧恶势力的气焰,因此不赞同。
(4) 毛泽东。他是一个富有反抗和冒险精神、干活勤昋、喜欢读书、追求民主和自由、有责仼心的人。从他带领在严厉的教员眼底下看“禁书”、逃课“罢课”、被父亲激怒后离家岀走看岀有反抗精神;从“离开学堂,身边却总带着书”体现了爱读书;从“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他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