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双减作业设计(原卷)
第4课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本文选自2012年11月25日《人民海军报》。获得我国将组织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的消息后,本文记者多方协调,随直升机飞降到辽宁舰上。在现场,记者获准进入辽宁舰舰岛塔台这一最佳位置采访,并充分利用这个最佳视角,见证了我国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全过程。
辽宁号航空母舰,简称辽宁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隶下的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也是中国第一艘服役的航空母舰。辽宁号航空母舰前身是苏联海军的库兹涅佐夫元帅级航空母舰次舰瓦良格号,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瓦良格号于乌克兰建造时遭逢苏联解体,建造工程中断,完成度68%。1999年,中国购买了瓦良格号,于2002年3月4日抵达大连港。2005年4月26日,开始由中国海军继续建造改进。解放军的目标是对此艘未完成建造的航空母舰进行更改制造,及将其用于科研、实验及训练。2012年9月25日,瓦良格号正式更名为辽宁号,交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通讯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和消息一样,通讯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
通讯的特点:(1)完整。通讯可以报道事物发展的全过程(纵的角度)或一件事物有联系的多侧面(横的角度),比消息要完整。(2)详尽。消息简洁明快,告诉大家发生了什么事情,情节简单,通讯则要求比较详细地报道事件的具体过程,展开情节,说明前因后果。为了表达主题,要有故事、有细节、有起伏,材料丰满。(3)生动。通讯要写得形象生动,除叙述之外,可以运用描写、抒情等写作手法,比喻、摹状、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但不能有文学创作的虚构。(4)容量大。消息内容比较单纯,篇幅有限。通讯则内容丰满,篇幅较长。消息一般在一千字左右,通讯可以长达数千言。消息以新取胜,短而快。通讯以感动人取胜,篇幅长一些、时间晚一点儿都是允许的。通讯比消息的容量要大,适应范围更广。
字音:浩瀚(hàn) 娴熟(xián) 咆哮(páo) 镌刻(juān) 呼啸(xiào)
一丝不苟(ɡǒu) 殚精竭虑(dān) 澎湃(pài) 桅杆(wéi) 凛冽(lǐn)
舰艉(wěi) 惊心动魄(pò)
字形:浩瀚 娴熟 咆哮 镌刻 一丝不苟 白手起家 殚精竭虑
多音字:
载 (zǎi)千载难逢 刹 (chà)一刹那 作 (zuō)作业
(zài)满载而归 (shā)刹车 (zuò)作坊
形近字:
湛(湛蓝) 桅(桅杆) 殚(殚精竭虑)
堪(不堪) 诡(诡异) 惮(忌惮)
勘(勘探) 危(危险) 禅(禅意)
娴熟:熟练。
镌刻:雕刻。
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浩瀚:水势盛大。形容广大或繁多。
咆哮:(猛兽)怒吼。形容水流奔腾轰鸣,也形容人暴怒喊叫。
一丝不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一、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
【解析】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舰载战斗机着舰难度很高。
二、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解析】这段话对舰载机进行了细致的动作描写,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舰载机比作凌波海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舰载机在空中滑翔时的轻巧和灵活。
三、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解析】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
四、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解析】这段话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震撼人心的速度,“牢牢地”“稳稳地”写出了战斗机着舰时安全、平稳的状态。
五、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解析】这段话使用细节描写,形象地描绘了阻拦索的形状,用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点出这次降落的意义,并为下文描写舰上人们感情的爆发蓄势。
六、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解析】这段交代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的自然环境。“海风呼啸,海浪澎湃”“斩浪向前”“军旗迎风招展”等词句,一下子把整体布好了局,很容易在读者心里荡起涟漪,仿如一位画家已将画布底色定格。
七、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做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解析】这段文字揭示了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巨大历史意义。
八、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解析】运用具体数字,举例说明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危险性。
九、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解析】一个“揪”字将着舰的难度和紧张的气氛做了更深一步的渲染。作者笔端情感流露的自然表达,寥寥数字,虽无声,却将个人情绪融入着舰过程,渲染了着舰工作人员紧张、激动的心情。
十、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
【解析】“一双双”说明不是一个人,“布满血丝的眼睛”说明人们为这次着舰做了辛苦的准备工作,“紧盯着”说明人们对这次着舰很重视。
十一、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
【解析】引用某大国一名上将的话,属于侧面描写,突出我国航母发展过程的艰难,歌颂中国人民和海军的强军梦想、坚定信念和奉献精神,说明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巨大历史意义。
本文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个极具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地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个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坚定了中国人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1.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一个复杂而危险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与成败密切相关。要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读者最关心的是能否成功着舰。成功着舰的关键环节是相关人员的指挥和配合,所以作者紧紧抓住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等关键环节展开叙述,集中笔墨叙写这个环节,将着舰前后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2.语言优美,描写细致。文章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和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如文中将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把即将着舰的舰载机比作凌波海燕,既形象地展示了这些事物的形态,又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情宣泄。
一、文章的主标题有何妙处?
【参考答案】示例1:“一着”,指歼一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惊海天”,让海天震惊,让世界震惊。“一着”和“惊”两个动作、“海天”一个景象,强烈的画面感跃然纸上,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文章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地再现了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2:“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海天”生动地写出了此举造成的影响之大“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着”“惊”两个动作,“海天”一个景象,强烈的画面感跃然纸上, “一着”“惊海天”对比鲜明,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通读全文,概括一下这篇通讯记录了什么事件?
【参考答案】这篇通讯用写生的笔法详尽而有具体的勾勒出了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上成功着陆歼-15舰载机的全过程。
三、围绕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本文依次记叙了什么内容?
【参考答案】依次记叙了工作人员就位、安全观察员检查阻拦索、塔台广播、着舰指挥员引导、战斗机稳稳着舰。
四、第1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属于自然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对海天环境进行了一个全景式描写,用航母、海洋、风浪等事物营造出一种壮美的意境,蕴含着中国海军的豪情。同时,为下文详写规载机在困难重重之下成功着陆做好铺垫。或者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作者对海天环境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描写,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成一幅壮美的图画。把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置于渤海雄伟壮阔的背景中,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展现了中国海军的自信、自豪,为下文详写舰载机在困难重重之下成功着舰作铺垫。
五、课文第3、4段,分析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从内容上看,这两段揭示了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并交代了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从结构上看,这两段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六、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呢?
【参考答案】①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②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③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作品感染力。④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七、阅读课文第19段,试着赏析本段文字的表达效果。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 发动机的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参考答案】①“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
②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震撼人心的速度;“牢牢地”“稳稳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的安全和平衡。
一、(2021·山东菏泽·八年级期中)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①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②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③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④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难题。在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⑤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歼一15飞机552号已于××××起飞,预计××××临空!”
⑥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⑦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
⑧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⑨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着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⑩“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点燃了所有人内心的激情,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快点儿!快点儿!”有人向飞行甲板冲去。几分钟前还空空荡荡的飞行甲板上,一下跑来了一大群人。
打开舱门,飞行员冲着围过来的将士们说:“一切正常,感觉好极了!”
歼一15舰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
“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1.第③、④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作者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请简要赏析这个比喻的好处。
3.本文在描写战斗机着舰过程中多次描写了四周人的神态和心情,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第 段中引用某大国一名上将的话有什么作用?
二、(2021·山东枣庄·八年级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①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②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③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④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从高速飞行的航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⑤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歼—15飞机552号已于XXXX起飞,预计XXXX临空!”
⑥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人都捏着一把汗。
⑦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⑧“航向XX,航速XX节……”口令声中,辽宁舰官兵娴熟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航艉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
⑨X时XX分,远方的天空中传来舰载机地低吼声。循声望去,记者看到,湛蓝的天幕上,一架歼—15舰载机正向辽宁舰飞来。
⑩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
塔台起降指挥监控台,不时传来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对话声——
飞行员:“请示下降高度!”
着舰指挥员:“可以下降高度至XXX!”
着舰指挥员:“航向XX,航速XX……”
飞行员:“明白!”
……
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舰、机配合堪称完美。
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__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钧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点燃了所有人内心的激情,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机上舰!”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快点儿!快点儿!”有人向飞行甲板冲去。几分钟前还空空荡荡的飞行甲板上,一下跑来了一大群人。
打开舱门,飞行员冲着围过来的将士们说:“一切正常,感觉好极了!”
歼—15航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
“咔擦!”“咔擦!”……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1.根据这则通讯的主要内容拟写一则消息导语。
2.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3.这则通讯在描写战斗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四周人们的神态和心情,归纳出这样写的作用(至少三点)。
4.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3周年,73年来,中国不仅彻底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中华民族更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创造了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发展奇迹。“得其大者可以见其小”,结合上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句话的理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双减作业设计(解析卷)
第4课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本文选自2012年11月25日《人民海军报》。获得我国将组织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的消息后,本文记者多方协调,随直升机飞降到辽宁舰上。在现场,记者获准进入辽宁舰舰岛塔台这一最佳位置采访,并充分利用这个最佳视角,见证了我国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全过程。
辽宁号航空母舰,简称辽宁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隶下的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也是中国第一艘服役的航空母舰。辽宁号航空母舰前身是苏联海军的库兹涅佐夫元帅级航空母舰次舰瓦良格号,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瓦良格号于乌克兰建造时遭逢苏联解体,建造工程中断,完成度68%。1999年,中国购买了瓦良格号,于2002年3月4日抵达大连港。2005年4月26日,开始由中国海军继续建造改进。解放军的目标是对此艘未完成建造的航空母舰进行更改制造,及将其用于科研、实验及训练。2012年9月25日,瓦良格号正式更名为辽宁号,交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通讯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和消息一样,通讯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
通讯的特点:(1)完整。通讯可以报道事物发展的全过程(纵的角度)或一件事物有联系的多侧面(横的角度),比消息要完整。(2)详尽。消息简洁明快,告诉大家发生了什么事情,情节简单,通讯则要求比较详细地报道事件的具体过程,展开情节,说明前因后果。为了表达主题,要有故事、有细节、有起伏,材料丰满。(3)生动。通讯要写得形象生动,除叙述之外,可以运用描写、抒情等写作手法,比喻、摹状、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但不能有文学创作的虚构。(4)容量大。消息内容比较单纯,篇幅有限。通讯则内容丰满,篇幅较长。消息一般在一千字左右,通讯可以长达数千言。消息以新取胜,短而快。通讯以感动人取胜,篇幅长一些、时间晚一点儿都是允许的。通讯比消息的容量要大,适应范围更广。
字音:浩瀚(hàn) 娴熟(xián) 咆哮(páo) 镌刻(juān) 呼啸(xiào)
一丝不苟(ɡǒu) 殚精竭虑(dān) 澎湃(pài) 桅杆(wéi) 凛冽(lǐn)
舰艉(wěi) 惊心动魄(pò)
字形:浩瀚 娴熟 咆哮 镌刻 一丝不苟 白手起家 殚精竭虑
多音字:
载 (zǎi)千载难逢 刹 (chà)一刹那 作 (zuō)作业
(zài)满载而归 (shā)刹车 (zuò)作坊
形近字:
湛(湛蓝) 桅(桅杆) 殚(殚精竭虑)
堪(不堪) 诡(诡异) 惮(忌惮)
勘(勘探) 危(危险) 禅(禅意)
娴熟:熟练。
镌刻:雕刻。
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浩瀚:水势盛大。形容广大或繁多。
咆哮:(猛兽)怒吼。形容水流奔腾轰鸣,也形容人暴怒喊叫。
一丝不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一、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
【解析】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舰载战斗机着舰难度很高。
二、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解析】这段话对舰载机进行了细致的动作描写,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舰载机比作凌波海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舰载机在空中滑翔时的轻巧和灵活。
三、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解析】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
四、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解析】这段话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震撼人心的速度,“牢牢地”“稳稳地”写出了战斗机着舰时安全、平稳的状态。
五、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解析】这段话使用细节描写,形象地描绘了阻拦索的形状,用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点出这次降落的意义,并为下文描写舰上人们感情的爆发蓄势。
六、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解析】这段交代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的自然环境。“海风呼啸,海浪澎湃”“斩浪向前”“军旗迎风招展”等词句,一下子把整体布好了局,很容易在读者心里荡起涟漪,仿如一位画家已将画布底色定格。
七、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做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解析】这段文字揭示了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巨大历史意义。
八、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解析】运用具体数字,举例说明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危险性。
九、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解析】一个“揪”字将着舰的难度和紧张的气氛做了更深一步的渲染。作者笔端情感流露的自然表达,寥寥数字,虽无声,却将个人情绪融入着舰过程,渲染了着舰工作人员紧张、激动的心情。
十、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
【解析】“一双双”说明不是一个人,“布满血丝的眼睛”说明人们为这次着舰做了辛苦的准备工作,“紧盯着”说明人们对这次着舰很重视。
十一、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
【解析】引用某大国一名上将的话,属于侧面描写,突出我国航母发展过程的艰难,歌颂中国人民和海军的强军梦想、坚定信念和奉献精神,说明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巨大历史意义。
本文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个极具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地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个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坚定了中国人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1.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一个复杂而危险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与成败密切相关。要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读者最关心的是能否成功着舰。成功着舰的关键环节是相关人员的指挥和配合,所以作者紧紧抓住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等关键环节展开叙述,集中笔墨叙写这个环节,将着舰前后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2.语言优美,描写细致。文章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和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如文中将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把即将着舰的舰载机比作凌波海燕,既形象地展示了这些事物的形态,又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情宣泄。
一、文章的主标题有何妙处?
【参考答案】示例1:“一着”,指歼一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惊海天”,让海天震惊,让世界震惊。“一着”和“惊”两个动作、“海天”一个景象,强烈的画面感跃然纸上,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文章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地再现了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2:“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海天”生动地写出了此举造成的影响之大“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着”“惊”两个动作,“海天”一个景象,强烈的画面感跃然纸上, “一着”“惊海天”对比鲜明,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通读全文,概括一下这篇通讯记录了什么事件?
【参考答案】这篇通讯用写生的笔法详尽而有具体的勾勒出了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上成功着陆歼-15舰载机的全过程。
三、围绕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本文依次记叙了什么内容?
【参考答案】依次记叙了工作人员就位、安全观察员检查阻拦索、塔台广播、着舰指挥员引导、战斗机稳稳着舰。
四、第1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属于自然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对海天环境进行了一个全景式描写,用航母、海洋、风浪等事物营造出一种壮美的意境,蕴含着中国海军的豪情。同时,为下文详写规载机在困难重重之下成功着陆做好铺垫。或者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作者对海天环境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描写,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成一幅壮美的图画。把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置于渤海雄伟壮阔的背景中,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展现了中国海军的自信、自豪,为下文详写舰载机在困难重重之下成功着舰作铺垫。
五、课文第3、4段,分析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从内容上看,这两段揭示了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并交代了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从结构上看,这两段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六、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呢?
【参考答案】①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②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③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作品感染力。④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七、阅读课文第19段,试着赏析本段文字的表达效果。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 发动机的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参考答案】①“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
②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震撼人心的速度;“牢牢地”“稳稳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的安全和平衡。
一、(2021·山东菏泽·八年级期中)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①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②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③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④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难题。在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⑤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歼一15飞机552号已于××××起飞,预计××××临空!”
⑥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⑦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
⑧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⑨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着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⑩“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点燃了所有人内心的激情,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快点儿!快点儿!”有人向飞行甲板冲去。几分钟前还空空荡荡的飞行甲板上,一下跑来了一大群人。
打开舱门,飞行员冲着围过来的将士们说:“一切正常,感觉好极了!”
歼一15舰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
“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1.第③、④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作者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请简要赏析这个比喻的好处。
3.本文在描写战斗机着舰过程中多次描写了四周人的神态和心情,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第 段中引用某大国一名上将的话有什么作用?
二、(2021·山东枣庄·八年级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①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②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③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④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从高速飞行的航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⑤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歼—15飞机552号已于XXXX起飞,预计XXXX临空!”
⑥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人都捏着一把汗。
⑦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⑧“航向XX,航速XX节……”口令声中,辽宁舰官兵娴熟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航艉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
⑨X时XX分,远方的天空中传来舰载机地低吼声。循声望去,记者看到,湛蓝的天幕上,一架歼—15舰载机正向辽宁舰飞来。
⑩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
塔台起降指挥监控台,不时传来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对话声——
飞行员:“请示下降高度!”
着舰指挥员:“可以下降高度至XXX!”
着舰指挥员:“航向XX,航速XX……”
飞行员:“明白!”
……
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舰、机配合堪称完美。
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__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钧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点燃了所有人内心的激情,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机上舰!”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快点儿!快点儿!”有人向飞行甲板冲去。几分钟前还空空荡荡的飞行甲板上,一下跑来了一大群人。
打开舱门,飞行员冲着围过来的将士们说:“一切正常,感觉好极了!”
歼—15航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
“咔擦!”“咔擦!”……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1.根据这则通讯的主要内容拟写一则消息导语。
2.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3.这则通讯在描写战斗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四周人们的神态和心情,归纳出这样写的作用(至少三点)。
4.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3周年,73年来,中国不仅彻底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中华民族更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创造了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发展奇迹。“得其大者可以见其小”,结合上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1.示例: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的强军梦想,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的难题;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从第③段“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可知,主要揭示了我国航母载机首次着航的意义;从第④段“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所列举的舰载机着舰的困难可知,其主要交代了舰载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高风险难题,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再结合下文第⑩段“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点燃了所有人内心的激情,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许多人落泪了”为下文我国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2.示例:将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着舰”的艰难、危险性之大,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掌握答题技巧,把握比喻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结合第④段“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难题”可知,作者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着舰”的难度高,危险系数大,极力渲染舰载机着舰时的紧张的气氛,再结合下文第⑦段“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可知, 也将读者的情绪代入其中,读者也为之捏一把冷汗,使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3.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增强新闻的感染力;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答对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战机着舰是这篇通讯的主要事件,而人们的神态和心情是辅助之笔,用以从侧面表现主题。作答时,要从气氛的烘托上、现场感的营造上、主题的突出上等角度综合分析其用意。根据第⑩段“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点燃了所有人内心的激情,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许多人落泪了”,第 段“歼-15舰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等语句可知,文中反复写人们的神态和心情,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这一事件的密切关注;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衬托出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激动和喜悦,极具现场感和感染力;突出我国航母发展过程的艰难,危险性之大,表现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巨大历史意义,突出主题。
4.表明先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歧视;暗示当时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面对的困难之大;同时这也更加激发了我国科研人员顽强不屈、为国争光的斗志,烘托了此时的成功。(答对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侧面描写及作用的理解。侧面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第 段引用某大国一名上将的话“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表现出某大国一名上将对我国的轻视;联系第 段“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可知,此句表现我国航母发展面临的困难之大,过程之艰难,没有基础;“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正是因为舰载战斗机上舰方面基础薄弱,才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海军的强军梦想,激励国人不断努力、奉献、奋斗,表现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历史意义,体现了中国人的自豪之情。
二、1.新华社2012年11月23日电 今天上午渤海某海域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成功。上午8时,舰上工作人员做好了最后的检查。在着舰指挥员的指挥下,舰机配合默契。飞行员调整好姿态,飞向甲板跑道。舰载机主轮接触到甲板,尾钩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滑行数十米后停了下来,舰载机成功着舰。事后人们与飞行员拥抱合影留念。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新闻导语。导语应能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根据第②段中的“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可拟写电头为:新华社2012年11月23日电。因为新闻要保证及时性,所以时间应为“今天上午”。根据首段中的“渤海某海域”可知地点。根据本段中的“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可知,主要事件是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成功。故导语段的首句可为:今天上午渤海某海域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成功。根据第②段中的“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可概括:上午8时,舰上工作人员做好了最后的检查。根据第 段中的“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舰、机配合堪称完美”,第 段中的“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可概括:在着舰指挥员的指挥下,舰机配合默契。飞行员调整好姿态,飞向甲板跑道。根据第 段中的“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可概括:飞行员调整好姿态,飞向甲板跑道。舰载机主轮接触到甲板,尾钩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滑行数十米后停了下来,舰载机成功着舰。
根据第 段中的“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可概括:事后人们与飞行员拥抱合影留念。综合表述即可。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即将着舰的舰载机比喻成“凌波海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歼-15舰载机轻巧灵活的特点,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像凌波海燕”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即将着舰的舰载机比喻成“凌波海燕”。联系画线句中的“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可知,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歼-15舰载机轻巧灵活的特点。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3.①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和胜利的喜悦等;②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③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主题;④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战机着舰是这篇通讯的主要事件,而人们的神态和心情是辅助之笔,用以从侧面表现主题。作答时,要从气氛的烘托上、现场感的营造上、主题的突出上等角度综合分析其用意。根据第④、⑧段“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点燃了所有人内心的激情,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许多人落泪了”“歼—15舰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等语句可知,文中反复写人们的神态和心情,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这一事件的密切关注;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衬托出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激动和喜悦,极具现场感和感染力;突出我国航母发展过程的艰难,危险性之大,表现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巨大历史意义,突出主题。
4.“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句话虽质朴简明,想含量却很厚重。它昭示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泰才能民安,国富才能民强:惟有国家强盛才有公民尊严,惟有民族振兴才有人民福祉。相反,如果国家贫弱、民族衰弱,个人必然遭殃。正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乱世之局岂能独善其身”。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个性化理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我们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历史充分证明,只有国家强大、民族强盛,国人的自由与幸福才有保证。回顾历史,我们更能深刻感悟“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真谛。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岳飞的“踏破贺兰山阙”;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忧国民、安社稷、济苍生,凝聚着多少中国仁人志士朴实而动人的家国情怀、民族情感。这种情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途上,我们就要大力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财富,充分认识到“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既铭记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激发强烈的爱国热情,振奋伟大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又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自觉把个人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开拓进取、加油苦干,用不懈奋斗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真挚情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