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双减作业设计(原卷)
第5课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 钟声”,“ 中国之声” 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署名,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 年11 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这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继“国纪平”之后创立的又一新的署名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与“国纪平”的重大题材、深入评析形成互补。
1937年12月13日,古城南京沦陷,六周时间里,我39万同胞惨遭日军屠杀,每12秒就有一个国人的生命消逝。80多年过去了,抗日战争胜利已70周年,但是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竟然无视史实,妄图歪曲和篡改历史,企图美化那场血腥的侵华战争。为缅怀惨死的30多万同胞,为铭记这一奇耻大辱,我国政府于2014年设定每年的12月13日为国家公祭日。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此文,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警醒世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新闻评论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其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作者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观点。简单地说,就是评说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几件事情、几个问题。新闻评论一般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的特点,也就是:①因时而评,新闻性强;②缘事而发,寓理于事;③内容贴近,题材广泛;④大众视角,公民写作。
2014 年2 月27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2014 年12 月13 日,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席首个国家公祭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公祭日上讲到: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国人民要庄严昭告国际社会: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根据国务院批复,自2014 年起,每年的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主会场下半旗。
国家公祭鼎是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化学武器死难者、细菌战死难者、劳工死难者、慰安妇死难者、三光作战死难者、无差别轰炸死难者,于2014年12月13日在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设立。
公祭鼎一尊高1.65米、鼎上外口径1.266米,内口径1.156米,鼎耳高0.498米,鼎足高0.915米,底座为高0.450米、长宽各2米的黑金沙石重2014公斤的三足圆形铜鼎。
公祭鼎正面的铭文有160个字。160个字均匀排布,每列8字,共计20行的版式。“国家公祭鼎”身后,还有用楷书刻成的铸鼎记事。
字音:国殇(shāng) 铭文(míng) 悼念(dào) 篡改(cuàn) 警惕(tì)
呓语(yì) 缅怀(miǎn) 矢志(shǐ) 惨绝人寰(huán) 振聋发聩(kuì)
字形:初衷 杀戮 篡改 抵赖 妄图 辱没 呓语 遁形 铭记 彰显 惨绝人寰
振聋发聩
多音字:
晕 (nán)艰难 涨 (méi)没有 模 (mú)模样
(nàn)遇难 (mò)辱没 (mó)模特
形近字:
戮(杀戮) 捍(捍卫) 缅(缅怀)
戳(戳穿) 悍(强悍) 腼(腼腆)
铸(铸造) 摧(摧残) 惕(警惕)
涛(波涛) 催(催促) 踢(踢倒)
俦(俦侣) 璀(璀璨) 剔(剔除)
初衷:最初的心愿。
杀戮:杀害(多指大量地);屠杀。
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
抵赖:用谎言和狡辩否认所犯过失或罪行。
妄图:狂妄地谋划。
辱没:玷污,使蒙受耻辱
呓语:一指梦话;二比喻荒谬糊涂的话;三指寒噤。
遁形:隐藏形迹;隐身。
铭记:1.深深地记在心里。2.铭文。
彰显:1.明显;显著。2.鲜明地显示。
惨绝人寰: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世上少有。绝:到了尽头。人寰:世界,人世。
振聋发聩:响声很大,使聋人都能听见。喻指言论、文章有使人醒悟、启发愚蒙的作用。
一、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
【解析】句式整齐,节奏铿锵,具有极强的气势和力量。
二、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
【解析】这句话中,各种丑恶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这里讽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所作所为。“那些人”指的是日本右翼分子。
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
【解析】“狠批”表明对日本对待历史问题态度的不满。
四、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解析】“装睡梦游”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极大讽刺。
五、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
【解析】“何等”,多么。用感叹的语气表示不同寻常。
六、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解析】“一以贯之”强调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始终不变。
本文就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这一新闻事实发表评论,指出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共同的记忆。通过全世界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活动与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顽固态度相对比,强烈谴责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无耻行径,表达了中国保卫人民和平生活、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与磅礴力量。
1.思想深刻,说理性强。文章围绕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和必要性,既有全世界正义之士的纪念,又有日本右翼势力的痴心妄想,摆事实,讲道理,站在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阐明观点,认识有高度,思想针对性强。
2.事实清楚,准确性强。这篇新闻评论中作者大量运用事实,特别是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的相关事实来阐明自己的认识,印证观点,并且引用原材料,大大增强了评论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一、这篇文章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引用宝鼎铭文,一方面点明文章的内容,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表现力。
2.第一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插叙。这句话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补充说明文章的背景,使情节更加完整。
【技巧点拨】“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考查形式:①选文××段采用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②××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题技巧:①根据插叙的特征判断记叙顺序;②明确补充说明的对象;③答题格式:补充说明……内容,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
三、第二段“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媒体和组织的做法,具体阐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技巧点拨】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论证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论证”的问题,而论证解决“怎样进行论证”的问题。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考查形式:①选文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②文章在论述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题技巧:①把握论证方法的特征及作用;②辨析相关句子,判断论证方法及证明的观点;③答题格式:运用了……论证方法,通过……(论据),论证了……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四、第三段交代“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用意何在?
【参考答案】在内容上,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在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严峻形势。
五、第四段交代日内瓦、联合国对待日本的态度有何用意?
2017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
【参考答案】用两个事实具体印证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正义的力量对之反击,进而阐明“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的论断,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
六、第五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另一方面,与下文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
七、文章最后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作用:突出国家公祭的意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和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技巧点拨】分析结尾的作用。
考查形式:文章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一般用以下格式答题:①总结全文,得出……的中心论点。②总结全文,深化文章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发出……号召/提出……希望。
八、试简要分析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
【参考答案】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同时提出观点,即“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正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为例,说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最后以南京命运的变迁收束,表明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念和力量。全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有“警钟”和“宣言”的双重作用。
【技巧点拨】厘清论证过程。
考查形式:作者是怎样证明中心论点的?/请简要分析本文(某部分)论证的过程。
答题技巧:①文章首先提出……这一论点/引出……论题;接着,使用了……论证方法/从……进行了论证;最后提出……的结论/强调……的中心论点/发出……的号召。②首先列举……事例,然后从……角度/运用……论证方法,对……进行了论证,最后得出了……结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80年,沧海桑田。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2017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 寇兹指出,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②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1.第①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2.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
3.结合南京城的历史变迁,作者要表达什么观点?
4.第①段和第②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二、(2021·河南许昌·八年级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①“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80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②《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③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在美国旧金山市议会今年9月一致通过设立“慰安妇日”的议案后,日本右翼的大阪市市长却表示,要解除大阪市与旧金山市的姐妹城市关系……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
④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日本右翼越顽固,越会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高度警惕。今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⑤80年,沧海桑田。1937年12月 18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今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寇兹指出,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过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⑥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1.新闻评论,强调就事论理,需要很好地处理记叙和议论的关系。请你结合上文第②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第⑤自然段中引用《纽约时报》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一则报道,有什么作用?
3.结合上文有关内容,说说“南京”这座城市由“恐怖之城”变为“和平之城”,有什么意义?
4.以本文和《“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为例,区别新闻评论和新闻特写的不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双减作业设计(解析卷)
第5课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 钟声”,“ 中国之声” 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署名,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 年11 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这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继“国纪平”之后创立的又一新的署名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与“国纪平”的重大题材、深入评析形成互补。
1937年12月13日,古城南京沦陷,六周时间里,我39万同胞惨遭日军屠杀,每12秒就有一个国人的生命消逝。80多年过去了,抗日战争胜利已70周年,但是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竟然无视史实,妄图歪曲和篡改历史,企图美化那场血腥的侵华战争。为缅怀惨死的30多万同胞,为铭记这一奇耻大辱,我国政府于2014年设定每年的12月13日为国家公祭日。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此文,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警醒世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新闻评论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其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作者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观点。简单地说,就是评说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几件事情、几个问题。新闻评论一般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的特点,也就是:①因时而评,新闻性强;②缘事而发,寓理于事;③内容贴近,题材广泛;④大众视角,公民写作。
2014 年2 月27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2014 年12 月13 日,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席首个国家公祭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公祭日上讲到: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国人民要庄严昭告国际社会: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根据国务院批复,自2014 年起,每年的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主会场下半旗。
国家公祭鼎是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化学武器死难者、细菌战死难者、劳工死难者、慰安妇死难者、三光作战死难者、无差别轰炸死难者,于2014年12月13日在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设立。
公祭鼎一尊高1.65米、鼎上外口径1.266米,内口径1.156米,鼎耳高0.498米,鼎足高0.915米,底座为高0.450米、长宽各2米的黑金沙石重2014公斤的三足圆形铜鼎。
公祭鼎正面的铭文有160个字。160个字均匀排布,每列8字,共计20行的版式。“国家公祭鼎”身后,还有用楷书刻成的铸鼎记事。
字音:国殇(shāng) 铭文(míng) 悼念(dào) 篡改(cuàn) 警惕(tì)
呓语(yì) 缅怀(miǎn) 矢志(shǐ) 惨绝人寰(huán) 振聋发聩(kuì)
字形:初衷 杀戮 篡改 抵赖 妄图 辱没 呓语 遁形 铭记 彰显 惨绝人寰
振聋发聩
多音字:
晕 (nán)艰难 涨 (méi)没有 模 (mú)模样
(nàn)遇难 (mò)辱没 (mó)模特
形近字:
戮(杀戮) 捍(捍卫) 缅(缅怀)
戳(戳穿) 悍(强悍) 腼(腼腆)
铸(铸造) 摧(摧残) 惕(警惕)
涛(波涛) 催(催促) 踢(踢倒)
俦(俦侣) 璀(璀璨) 剔(剔除)
初衷:最初的心愿。
杀戮:杀害(多指大量地);屠杀。
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
抵赖:用谎言和狡辩否认所犯过失或罪行。
妄图:狂妄地谋划。
辱没:玷污,使蒙受耻辱
呓语:一指梦话;二比喻荒谬糊涂的话;三指寒噤。
遁形:隐藏形迹;隐身。
铭记:1.深深地记在心里。2.铭文。
彰显:1.明显;显著。2.鲜明地显示。
惨绝人寰: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世上少有。绝:到了尽头。人寰:世界,人世。
振聋发聩:响声很大,使聋人都能听见。喻指言论、文章有使人醒悟、启发愚蒙的作用。
一、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
【解析】句式整齐,节奏铿锵,具有极强的气势和力量。
二、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
【解析】这句话中,各种丑恶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这里讽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所作所为。“那些人”指的是日本右翼分子。
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
【解析】“狠批”表明对日本对待历史问题态度的不满。
四、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解析】“装睡梦游”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极大讽刺。
五、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
【解析】“何等”,多么。用感叹的语气表示不同寻常。
六、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解析】“一以贯之”强调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始终不变。
本文就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这一新闻事实发表评论,指出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共同的记忆。通过全世界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活动与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顽固态度相对比,强烈谴责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无耻行径,表达了中国保卫人民和平生活、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与磅礴力量。
1.思想深刻,说理性强。文章围绕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和必要性,既有全世界正义之士的纪念,又有日本右翼势力的痴心妄想,摆事实,讲道理,站在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阐明观点,认识有高度,思想针对性强。
2.事实清楚,准确性强。这篇新闻评论中作者大量运用事实,特别是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的相关事实来阐明自己的认识,印证观点,并且引用原材料,大大增强了评论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一、这篇文章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引用宝鼎铭文,一方面点明文章的内容,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表现力。
2.第一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插叙。这句话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补充说明文章的背景,使情节更加完整。
【技巧点拨】“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考查形式:①选文××段采用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②××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题技巧:①根据插叙的特征判断记叙顺序;②明确补充说明的对象;③答题格式:补充说明……内容,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
三、第二段“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媒体和组织的做法,具体阐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技巧点拨】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论证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论证”的问题,而论证解决“怎样进行论证”的问题。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考查形式:①选文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②文章在论述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题技巧:①把握论证方法的特征及作用;②辨析相关句子,判断论证方法及证明的观点;③答题格式:运用了……论证方法,通过……(论据),论证了……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四、第三段交代“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用意何在?
【参考答案】在内容上,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在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严峻形势。
五、第四段交代日内瓦、联合国对待日本的态度有何用意?
2017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
【参考答案】用两个事实具体印证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正义的力量对之反击,进而阐明“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的论断,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
六、第五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另一方面,与下文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
七、文章最后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作用:突出国家公祭的意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和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技巧点拨】分析结尾的作用。
考查形式:文章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一般用以下格式答题:①总结全文,得出……的中心论点。②总结全文,深化文章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发出……号召/提出……希望。
八、试简要分析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
【参考答案】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同时提出观点,即“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正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为例,说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最后以南京命运的变迁收束,表明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念和力量。全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有“警钟”和“宣言”的双重作用。
【技巧点拨】厘清论证过程。
考查形式:作者是怎样证明中心论点的?/请简要分析本文(某部分)论证的过程。
答题技巧:①文章首先提出……这一论点/引出……论题;接着,使用了……论证方法/从……进行了论证;最后提出……的结论/强调……的中心论点/发出……的号召。②首先列举……事例,然后从……角度/运用……论证方法,对……进行了论证,最后得出了……结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80年,沧海桑田。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2017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 寇兹指出,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②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1.第①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2.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
3.结合南京城的历史变迁,作者要表达什么观点?
4.第①段和第②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二、(2021·河南许昌·八年级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①“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80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②《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③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在美国旧金山市议会今年9月一致通过设立“慰安妇日”的议案后,日本右翼的大阪市市长却表示,要解除大阪市与旧金山市的姐妹城市关系……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
④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日本右翼越顽固,越会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高度警惕。今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⑤80年,沧海桑田。1937年12月 18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今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寇兹指出,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过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⑥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1.新闻评论,强调就事论理,需要很好地处理记叙和议论的关系。请你结合上文第②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第⑤自然段中引用《纽约时报》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一则报道,有什么作用?
3.结合上文有关内容,说说“南京”这座城市由“恐怖之城”变为“和平之城”,有什么意义?
4.以本文和《“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为例,区别新闻评论和新闻特写的不同?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1.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充分有力地强调、突出了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由“《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可知,首段中列举了《纽约时报》的报道和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的事例,这是举例论证。再由“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可知,南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现在成为了国际和平城市,古今对比,这是对比论证。联系末段中的“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可知,此处举例和对比,是为了突出有力地证明“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的观点。
2.“何等”用感叹语气强调和赞叹程度深,不寻常,强调了和平的珍贵,更加突出了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词语。“何等”的意思是用感叹的语气表示不同寻常。在句中“何等”强调了和平珍贵的程度。联系末段中的“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可知,“何等”更加突出了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的观点。
3.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末段中的“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可知,结合南京城的历史变迁,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
4.第②段是第①段的总结和延伸,它们之间是递进的关系,如果调换了,则不符合逻辑,故不能调换。
【解析】本题考查语段顺序。第一段陈述事实,八十年前,南京是一座恐怖之城,八十年后的今天,南京成为了国际和平城市。第二段总结论述,阐释了南京从恐怖之城成为和平之城的原因,得出作者观点。这两段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如果调换,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所以不能调换。
二、1.①首先概述了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了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加拿大安大略省、美国圣地亚哥市、加利福尼亚州举行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不同纪念形式,以及日本由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等事件,②最后以一个议论句子“历史,不可能被忘却!”总结全段。
【解析】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辨析。根据第②段“《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可知,第②段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首先概述美国在《波士顿环球邮报》发表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文章;根据第②段“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可知,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记叙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美国圣地亚哥市、加利福尼亚州举行了不同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活动;并且日本由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等事件;第②段“历史,不可能被忘却”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表现作者观点——历史不可忘记,总结本段。
2.①承接上文,用事实表明日寇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绝对不会因为巧舌抵赖而消失;②为下文“恐怖之城”的说法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句段作用。联系第④段“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可知,第⑤自然段中引用《纽约时报》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一则报道承接上文,意在说明当年的军国主义所犯的罪行不会因抵赖而消失、忘记;第⑤段“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点明在南京大屠杀时南京成为“恐怖之城”;联系第⑤段“今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寇兹指出,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过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可知,为引出下文南京由“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转变做铺垫,意味深长。
3.①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②南京的命运变迁证明了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南京”这座城市由“恐怖之城”变为“和平之城”的意义从第⑤⑥段“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过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中提取概括即可。
4.①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特征的片段予以放大,比如后者慢镜头具体描绘了吕伟跳水的精彩动作;②新闻特写是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重要问题等发表评论,前者是针对“第四个公祭日”这一重大新闻事件的评论;③新闻特写以记叙和描写为主;④新闻评论以记叙和议论论为主。
【解析】本题考查新闻评论和新闻特写的不同点。从内容上区分:根据《“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原文“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等语句可知,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件中最生动感人、最富特征的片段(吕伟跳水过程)予以放大,来让读者细致体会感受;根据本文第①段“‘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可知,本篇新闻评论是对新闻事件(南京大屠杀)发表评论,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表达方式上看:根据《“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原文“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妙!妙极了!’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可知,新闻特写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在《“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记叙了吕伟跳水的全过程,运用正侧面描写展现吕伟跳水技艺之高超;根据本文第④段“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历史,不可能被忘却”“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可知,新闻评论以记叙和议论论为主,本篇文章记叙了加拿大安大略省、美国圣地亚哥市、加利福尼亚州举行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不同纪念形式,以及日本由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等事件,并发表议论,强调历史不容忘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