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双减作业设计(原卷)
第11课 短文二篇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曾于句曲山华阳洞隐居多年。隐居期间,“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南史·陶弘景传》),有《陶隐居集》。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以此作为对友人的安慰。《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书” 即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古代书信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字音:夕日欲颓(tuí) 藻、荇交横(xìng) 未复有能与奇者(yù)
字形: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积水空明
古今异义
1.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今义:歇息。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
3.相与步于中庭 古义:共同,一起。
今义:相处。
4.盖竹柏影也 古义:大概是。
今义:名词,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动词,建筑等。
5.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形状像耳朵的东西。
一词多义
1.者 念无与为乐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如吾两人者耳(助词,表示停顿)
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解衣欲睡(省略句,省略主语“我”)
(2)欣然起行(省略句,省略主语“我”)
原文与翻译 注释
答谢中书书 山川 之 美 ,古 来 共 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 高 峰 入 云 ,清 流 见 底。两岸 叹的。高耸的山峰直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 色 交 辉。青 林 翠 竹 ,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时俱备。晓 雾 将 歇 , 猿 鸟 四 季 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乱 鸣;夕 日 欲 颓 ,沉 鳞 竞 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 跃 ,实 是 欲界 之仙都,自 康乐 以来 , 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天堂,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未复 有 能 与 其 奇 者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置身这种奇丽的景色中了。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人间。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康乐: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继承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与(yù):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 衣 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 ,(我)解开衣衫准备睡睡, 月色 入 户,欣 然 起 行 觉,月光悄悄照进门里(十分幽美),我高兴地起来 。念 无 与 乐 者,遂 至 承天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和我交谈取乐的人,就来到承天寺,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 未 寝, 相 与 步 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院于 中 庭。 庭 下 如积 水 空 明 子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好像一片积水澄澈透明, ,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 竹柏 影也。水中仿佛有像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柏枝叶的影子。何 夜 无 月,何 处 无 竹柏 ,但少 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啊?只是缺闲 人,如 吾 两人者耳。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念:考虑,想到。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子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盖:大概是。但:只是。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赏析:这句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赏析:作者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赏析:作者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析: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化无形为有形。“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答谢中书书》中,作者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论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他与自然相融合的愉悦,以及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对夜游承天寺庭院所见的月下美景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抒发了作者寄情自然美景以排遣忧郁的旷达胸襟。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用词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参考答案】《答谢中书书》一文中多用四字句,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多视角多感官描写景色,用词准确;《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句式、用词和谐自然,毫无雕饰之感,如拉家常般娓娓叙来。《答谢中书书》给人以山川自然景物之美感;《记承天寺夜游》给人庭院赏月空灵之美感。
二、《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参考答案】所写景物特征:山水相映之美,峰高水清,相映成趣;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晨昏变化之美,四时、早晚各不相同。
言外之意:表现作者能够从这些美景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情溢于言表。
三、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参考答案】《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技巧点拨】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
1.写作背景的概念。
所谓背景是指对事态的发生、发展、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客观情况。
2.写作背景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写作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其次,写作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可以增长学生的人文、科学常识。再次,写作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欣赏课文本身的魅力。
3.写作背景的意义。
写作背景知识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首先应该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把作者写作背景知识系统化、故事化地告知给学生,使学生在写作背景知识帮助下走进文章、理解文章,获得个人的阅读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考查形式。
(1)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XX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你对XX的理解。
(2)你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人物所饱含的情感。
四、解释下列两组语句中加点的词,并体会其妙处。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竹翠林,四时俱备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参考答案】1.共:共同。“共”字表现了共同分享的情感。
交:交相。“交”字表现的是相会映衬,交相辉映。
俱:都。“俱”字表现了四季景色全都美妙。
2.入:进入。见:看见。以“入云”,表山之高;以“见底”,表水之清,用词精炼。
将:将要。乱:此起彼伏。以“将歇”表雾气将消散;以“乱鸣”表猿鸟鸣叫,用词准确。
欲:将要。竞:争着。以“欲颓”写夕阳余晖;以“竞跃”写鱼儿嬉戏,用词生动。
【技巧点拨】体会词语的妙处:①先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②再进一步结合原句翻译句子;③具体分析体会词语在文中的妙处。
五、从两篇短文中任选其一,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
【参考答案】示例: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深秋的风在吹拂,冷冷的、瑟瑟的,忙了一天的我,感觉有些困倦,解开衣服正准备睡觉,却见那溶溶的月光从门外悄悄地透进来,像一面镜子,又好似一张白纸,又亮又白,洒满了整个房间时,我睡意全无,欣然起身。想到没有和我一起交谈取乐的人,便去承天寺找张怀民,来一起享受这美好的月光。到了承天寺,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走在两旁有竹林的小道上,听到竹叶沙沙作响的声音,轻轻的,很舒服的一种感觉。走出了小路,变到了一个小院,皎洁的月光洒满整个庭院,看着地上,好似出现了一片积水,又清又凉,望不到底,给这本凄凉的夜,又增加了几丝清凉。仔细看那“积水”里面有水藻,在自由摆动。这时,一片竹叶随着风落了下来,飘到了我的面前,打破了我的遐想。大概那在水底招摇的水藻并非真正的水藻,而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我和怀民继续走着,说着曾经在官场上的得失,想起那些或喜或悲的往事,我们不由的相视一笑,心中释然,这曾经的辉煌与失败都已经成了过去,不必在这么美好的夜晚想那些曾经的不快之事。
哪里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我以前为什么就从来没注意过呢!是没有吗?不是,这些哪里都有,只是我原来和普通的围观者一样,一直辛苦地追逐名利,而忘了停下来休息一下,去欣赏这清凉的月光和这沙沙作响的竹林共同创造的美好夜晚罢了!
一、(2021·重庆梁平·八年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高峰入云 ( )
(2)晓雾将歇 ( )
(3)五色交辉 ( )
(4)实是欲界之仙都 (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下列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里相共谈者,指的是那些有高雅情趣的人。
B.《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征的书信中的一部分。第二个“书”指书信。
C.“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作者的观察角度依次是“仰视→平视→俯视”。
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既表现了对奇景无人能欣赏的惋惜,又暗含自己能领悟山水真谛的得意之情。
4.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谈谈“乐”的情趣分别是什么。
【链接材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二、(2021·吉林长春·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加点的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无聊的人)
B.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3.文中加点的“遂”和“但”很值得品味,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其赏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双减作业设计(解析卷)
第11课 短文二篇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曾于句曲山华阳洞隐居多年。隐居期间,“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南史·陶弘景传》),有《陶隐居集》。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以此作为对友人的安慰。《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书” 即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古代书信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字音:夕日欲颓(tuí) 藻、荇交横(xìng) 未复有能与奇者(yù)
字形: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积水空明
古今异义
1.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今义:歇息。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
3.相与步于中庭 古义:共同,一起。
今义:相处。
4.盖竹柏影也 古义:大概是。
今义:名词,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动词,建筑等。
5.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形状像耳朵的东西。
一词多义
1.者 念无与为乐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如吾两人者耳(助词,表示停顿)
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解衣欲睡(省略句,省略主语“我”)
(2)欣然起行(省略句,省略主语“我”)
原文与翻译 注释
答谢中书书 山川 之 美 ,古 来 共 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 高 峰 入 云 ,清 流 见 底。两岸 叹的。高耸的山峰直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 色 交 辉。青 林 翠 竹 ,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时俱备。晓 雾 将 歇 , 猿 鸟 四 季 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乱 鸣;夕 日 欲 颓 ,沉 鳞 竞 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 跃 ,实 是 欲界 之仙都,自 康乐 以来 , 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天堂,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未复 有 能 与 其 奇 者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置身这种奇丽的景色中了。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人间。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康乐: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继承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与(yù):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 衣 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 ,(我)解开衣衫准备睡睡, 月色 入 户,欣 然 起 行 觉,月光悄悄照进门里(十分幽美),我高兴地起来 。念 无 与 乐 者,遂 至 承天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和我交谈取乐的人,就来到承天寺,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 未 寝, 相 与 步 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院于 中 庭。 庭 下 如积 水 空 明 子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好像一片积水澄澈透明, ,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 竹柏 影也。水中仿佛有像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柏枝叶的影子。何 夜 无 月,何 处 无 竹柏 ,但少 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啊?只是缺闲 人,如 吾 两人者耳。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念:考虑,想到。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子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盖:大概是。但:只是。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赏析:这句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赏析:作者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赏析:作者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析: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化无形为有形。“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答谢中书书》中,作者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论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他与自然相融合的愉悦,以及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对夜游承天寺庭院所见的月下美景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抒发了作者寄情自然美景以排遣忧郁的旷达胸襟。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用词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参考答案】《答谢中书书》一文中多用四字句,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多视角多感官描写景色,用词准确;《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句式、用词和谐自然,毫无雕饰之感,如拉家常般娓娓叙来。《答谢中书书》给人以山川自然景物之美感;《记承天寺夜游》给人庭院赏月空灵之美感。
二、《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参考答案】所写景物特征:山水相映之美,峰高水清,相映成趣;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晨昏变化之美,四时、早晚各不相同。
言外之意:表现作者能够从这些美景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情溢于言表。
三、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参考答案】《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技巧点拨】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
1.写作背景的概念。
所谓背景是指对事态的发生、发展、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客观情况。
2.写作背景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写作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其次,写作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可以增长学生的人文、科学常识。再次,写作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欣赏课文本身的魅力。
3.写作背景的意义。
写作背景知识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首先应该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把作者写作背景知识系统化、故事化地告知给学生,使学生在写作背景知识帮助下走进文章、理解文章,获得个人的阅读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考查形式。
(1)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XX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你对XX的理解。
(2)你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人物所饱含的情感。
四、解释下列两组语句中加点的词,并体会其妙处。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竹翠林,四时俱备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参考答案】1.共:共同。“共”字表现了共同分享的情感。
交:交相。“交”字表现的是相会映衬,交相辉映。
俱:都。“俱”字表现了四季景色全都美妙。
2.入:进入。见:看见。以“入云”,表山之高;以“见底”,表水之清,用词精炼。
将:将要。乱:此起彼伏。以“将歇”表雾气将消散;以“乱鸣”表猿鸟鸣叫,用词准确。
欲:将要。竞:争着。以“欲颓”写夕阳余晖;以“竞跃”写鱼儿嬉戏,用词生动。
【技巧点拨】体会词语的妙处:①先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②再进一步结合原句翻译句子;③具体分析体会词语在文中的妙处。
五、从两篇短文中任选其一,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
【参考答案】示例: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深秋的风在吹拂,冷冷的、瑟瑟的,忙了一天的我,感觉有些困倦,解开衣服正准备睡觉,却见那溶溶的月光从门外悄悄地透进来,像一面镜子,又好似一张白纸,又亮又白,洒满了整个房间时,我睡意全无,欣然起身。想到没有和我一起交谈取乐的人,便去承天寺找张怀民,来一起享受这美好的月光。到了承天寺,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走在两旁有竹林的小道上,听到竹叶沙沙作响的声音,轻轻的,很舒服的一种感觉。走出了小路,变到了一个小院,皎洁的月光洒满整个庭院,看着地上,好似出现了一片积水,又清又凉,望不到底,给这本凄凉的夜,又增加了几丝清凉。仔细看那“积水”里面有水藻,在自由摆动。这时,一片竹叶随着风落了下来,飘到了我的面前,打破了我的遐想。大概那在水底招摇的水藻并非真正的水藻,而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我和怀民继续走着,说着曾经在官场上的得失,想起那些或喜或悲的往事,我们不由的相视一笑,心中释然,这曾经的辉煌与失败都已经成了过去,不必在这么美好的夜晚想那些曾经的不快之事。
哪里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我以前为什么就从来没注意过呢!是没有吗?不是,这些哪里都有,只是我原来和普通的围观者一样,一直辛苦地追逐名利,而忘了停下来休息一下,去欣赏这清凉的月光和这沙沙作响的竹林共同创造的美好夜晚罢了!
一、(2021·重庆梁平·八年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高峰入云 ( )
(2)晓雾将歇 ( )
(3)五色交辉 ( )
(4)实是欲界之仙都 (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下列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里相共谈者,指的是那些有高雅情趣的人。
B.《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征的书信中的一部分。第二个“书”指书信。
C.“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作者的观察角度依次是“仰视→平视→俯视”。
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既表现了对奇景无人能欣赏的惋惜,又暗含自己能领悟山水真谛的得意之情。
4.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谈谈“乐”的情趣分别是什么。
【链接材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二、(2021·吉林长春·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加点的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无聊的人)
B.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3.文中加点的“遂”和“但”很值得品味,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其赏析。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1.(1)耸入 (2)消散 (3)交相 (4)指人间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高峰入云”的句意是: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入:耸入,插入。(2)“晓雾将歇”的句意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3)“五色交辉”的句意是:(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交:交相。(4)“实是欲界之仙都”的句意是: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欲界:指人世间。
2.(1)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2)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欲(将要)、颓(坠落)、竞(竞相)”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自(从)、复(又,再)、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3.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高峰入云”是仰视;“清流见底”是俯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是平视。选项迥所说的作者的观察角度依次是“仰视→平视→俯视”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C。
4.文章:①作者欣赏山林之美的情趣;②作者酷爱山水归隐林泉的志趣;③作者将内心对山林之美的感受与友人分享的乐趣。
材料:①粗茶淡饭却能随遇而安(安贫乐道);②视不正当得到的财富如浮云的高尚情操。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答谢中书书》一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表现了作者将内心对山林之美的感受与友人分享的乐趣;“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通过描写美景,表达了作者欣赏山林之美的乐趣;结合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的背景,文章还通过描写美景与友人分享,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的乐趣。【链接材料】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的高尚品质。据此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一)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二)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二、1.A
【解析】A.句意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闲人:清闲的人。故选A。
2.B
【解析】B.有误,《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的鄙夷与讽刺。故选B。
3.一个“遂”字点出苏轼自然而然地想到张怀民,可见二人的志趣相投、关系密切;“但”由眼前景物转向观景之人,非常自然地引出“闲人”。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根据写作背景可知,作者被贬谪到黄州任职,内心苦闷抑郁。好不容易遇到一个月色美好的夜晚,高兴的穿衣起来出门散步。却找不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人。于是只好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一个“遂”字点出了二人的志趣相投;“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美景是那样的摇曳多姿,如梦如幻,却只有作者和张怀民两个人懂得欣赏。一个“但”字由眼前景物转向观景之人,非常自然地引出“闲人”。
【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