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双减作业设计第13课《唐诗五首》(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双减作业设计第13课《唐诗五首》(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6 19:4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双减作业设计(原卷)
第13课 唐诗五首
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无齐梁藻绩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有《王无功集》五卷。《全唐诗》存诗一卷。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字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散文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白居易的诗歌今存近三千首,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著有《白氏长庆集》。
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野望》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黄鹤楼的得名缘自《齐谐志》中有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的传说,《太平寰宇记》和《图经》中又有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的记载。据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事后李白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钱塘湖就是杭州西湖,那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更兼楼观参差,映带左右,自唐代以来,一直是游览胜地。白居易少年时代就对杭州神驰向往。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在杭州任职的六百天里,诗人不仅带领民众筑堤浚井,为地方做了不少好事,而且也饱览西湖的山光水色,写了许多吟咏西湖风景的诗篇,《钱塘湖春行》即其中之一。这首《钱唐湖春行》当作于长庆三、四年(823、824年)间的春天,充分地表现了西湖的美景神韵。 
古原文与翻译 注释
望野东皋 薄暮 望,傍晚在东皋向远处眺望,徙倚 欲 何 依。(独自)徘徊而心里无所依托。树树皆 秋 色,树木都染上了枯黄的颜色,山山 唯落晖 。起伏的山峦在余晖中显得更加萧瑟。牧 人 驱 犊返,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圈,猎马带 禽归。猎马带着猎物归来。相 顾 无 相识 ,举目相望竟没有一个认识的人,长歌怀采薇。 我只好吟唱着那首《采薇》,怀念古代隐士伯夷和叔齐了。 东皋:地名,在今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高地。薄暮:傍晚。薄,接近。徙倚:徘徊。犊(dú):小牛。禽:泛指猎获的鸟禽。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黄鹤楼昔 人已 乘黄鹤 去,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去,此地空 余 黄鹤楼。这里只剩下(一座巍峨的)黄鹤楼。黄鹤 一去 不复返,(仙人驾)黄鹤离去再不返回,白云 千载 空悠悠。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飘荡。晴川历历 汉阳 树,晴天从黄鹤楼遥望对岸的原野,芳 草 萋萋鹦鹉洲 。汉阳的树木看的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茂盛。日 暮 乡关何处是,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何处?烟 波 江上 使人愁。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 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晴川:晴日里的平野。川,平野、平地。历历:分明的样子。汉阳:地名,今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萋(qī)萋:茂盛的样子。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乡关:故乡。
使至塞上单车欲 问 边,轻车简从要出使到边疆,属国过居延。途中经过居延。征 蓬 出汉塞,像飘飞的蓬草飘出了汉塞,归雁 入胡天。向归雁飞入了胡天。大漠 孤烟直,大沙漠里孤烟直上,长河落日 圆。黄河边上落日正圆。萧关逢 候骑,走到萧关恰逢侦察的骑兵,都护 在 燕然。(言说)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问边:慰问边关守军。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居延:地名,故址在今甘肃张掖市西北。此处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胡天:指胡地的天空,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胡,古代泛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孤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点燃的烽烟。多用狼粪,取其轻直且聚,不易为风吹散。长河:指黄河。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负责侦查、通信的骑兵。都护:唐代边疆设有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燕(yān)然:燕然山,这里代指边防前线。
渡荆门送别渡 远 荆门外,(我乘舟)远渡到荆门山以外,来从楚国游。去楚地漫游。山随平野尽,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入大荒流。江水奔入广阔无际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月下飞天镜,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云彩升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仍怜故乡水,我还是喜欢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从:往。楚国:楚地。这里指今湖北。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月下飞天镜: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海楼:海市蜃楼,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怜:喜欢。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白自小生活在蜀地,故称蜀地为故乡。
钱塘湖春行孤山 寺北 贾亭西 ,登上孤山寺背面贾公亭西侧的山(西湖美景尽收眼底),水面 初 平 云 脚 低。水面开始与湖堤一样平了,低垂的云似与湖水相连。几 处 早 莺 争 暖树,从几个地方早出来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谁家 新 燕 啄春泥。哪家的新来的燕子飞来湖边衔春泥?乱 花 渐 欲 迷人眼,色彩斑斓的春花慢慢地要使人感到眼花缭乱,浅 草 才能 没马蹄。浅浅的绿草刚刚能够没马蹄。最 爱 湖东 行 不足,而我最喜爱西湖东面的美景,总觉得观赏不够,绿杨阴 里 白沙堤。尤其是那绿树杨柳隐蔽下的白沙堤。 孤山: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贾亭:贾公亭。唐代贞元中,贾全在杭州做官时在西湖边建造此亭。水面初平:春天潮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初,刚刚。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暖树:向阳的树。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赏析:诗人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赏析:这两句诗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
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赏析:这四句围绕楼的得名写起,写此地空有此楼,人和鹤俱远去。黄鹤一去不复返,只留下悠悠的白云,充满了对此楼变迁的百般感慨。这四句用了散文的写法,一气呵成,没有遵守格律的要求,连用了三次“黄鹤”,但没有丝毫呆滞的感觉。
4.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赏析:这四句诗即景生情,写在楼上北望的见闻。他的写作顺序是由远到近,先写远处江北历历的汉阳树 ,接着写进入眼帘的鹦鹉洲头的萋萋芳草,最后写楼下近处大江上的烟波。但日暮的重重雾霭阻隔了回乡路,使他不禁顿生愁绪。和前半部分不同,后四句又严格遵循起了格律,若断实连,气韵一体。尤其是结尾,不仅收束有力,且给人缥缈苍茫之感。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赏析:这两句诗写的是作者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 “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长”字准确形容横贯其间的黄河,用“圆”字来写凄楚苍凉的落日,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真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赏析:这两句诗写得境界雄奇,视界高远,气势飞动,形象壮观,体现出诗人初来乍看,心动神奇的惊诧欢愉之情。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一个“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7.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赏析: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这四句诗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望野》这首五言律诗通过描写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氛围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这首七言律师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浏览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抒写了游子的乡愁。
《使至塞上》这首五言律诗叙述了诗人出塞边疆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感。
《渡荆门送别》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诗人从蜀地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的无限喜悦和对西湖的无比热爱之情。
一、《望野》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参考答案】首联写诗人在傍晚时分独自于山野中远望。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对“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我认为,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一生郁郁不得志的情感。《望野》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又带几分彷徨和苦闷。然而,诗人却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诗的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明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二、《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首联在叙写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达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景象。前几句起于仙人乘鹤的传说,颔联与首联相接相抱,浑然一体。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游览黄鹤楼,忆起神话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描绘了登楼所见景物,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思乡之情。
三、《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个“直”字,表现出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极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圆”字与“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出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了对自己景象的描绘中。
这两句诗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气象雄浑。诗人置身大漠,眼前黄沙漫漫,无边无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升腾而起。时当傍晚,圆圆的落日低垂河面,仿佛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大气势,使整幅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技巧点拨】抓关键词赏析句子的解题方法。
1.什么是关键词。
所谓关键词就是古诗词中那些用得精妙的字词,极具表现力的字词,最生动传神的字词。
2.关键词的种类。
(1)情感词。表明或暗示情感的词。
(2)修饰词。指冷暖色调的形容词。
(3)表示人、事、物、景等特点的词语。
(4)关注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数量词。
3.考查形式。
(1)诗词中XXX词用得妙,妙在何处?
(2)诗词中XXX词用得好,分析其表达效果。
(3)诗词中XXX词用XXX代替好不好?请说明你的理由。
4.答题模式。
字词在诗词中的意思是X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X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XXX的情感。
四、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送别》就写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荆的途中。细读诗作,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
【参考答案】《渡荆门送别》的中间两联为写景句,所描写的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看去,仿佛流入了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
诗中以游动的视角写了景物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两句中。船由蜀地到荆门,山峦从诗人的眼中一点一点消失,奔腾的江水从山间奔向原野。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两句诗所写的景象境界雄奇,视界高远,气势飞动,形象壮观,更体现出诗人初来乍见,心动神奇的惊诧、欢愉之情。
五、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品读下列诗句,想一想它们描写的景物分别属于春天的哪个阶段,说说你的理由。
1.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2.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王维《辋川别业》)
3.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
4.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郑谷《柳》)
【参考答案】《钱塘湖春行》通过“水面初平”“云脚低”“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等词语表现了初春的特点。
1句写的是初春,理由是“带雪梅”“柳尚青”,是初春时节的景色;2句写的是仲春,理由是桃花像火燃烧一样红;3、4句写的是暮春,理由是“残花落尽”“映杏映桃”,花落,开始结杏结桃了,这应该是暮春了。
【技巧点拨】如何把握诗意体会景物特点。
1.读懂原诗。初读诗词,讲解重点字词,大体把握诗意。
2.精读原诗。读熟诗歌之后,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体会景物特点。
六、背诵这五首诗。以其中一首为例,参考补白,具体说说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
【参考答案】示例:《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四句对仗工整,描绘了崇山、江水、明月、云霞四种景物,突出了动态的美景。这首五言律诗,其格律属于首句不入韵仄起式,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四个,押ou韵。在“来从楚国游”和“江入大荒流”两句中,诗人为了押韵把动词后置了。
一、(2022·江西上饶·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B.首联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颈联中的“返”与“归”,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D.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二、(2022·河北保定·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鹩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颔联、颈联用精当的词语写出了景物的特点:用“悠悠”形容白云的飘荡无定,用“①________”形容汉阳树的清晰可数,用“萋萋”形容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崔颢《黄鹤楼》一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开篇运用写实手法,从神话传说落笔具体写出黄鹤楼悠久历史和神异色彩。
B.颔联,由神话回到现实感受。诗人登上古楼,纵目远眺,只见碧空浩渺,白云悠悠。
C.颈联,诗人视线从远处天际回落到地面景物,汉阳平野树木葱翠,鹦鹉洲上芳草如茵。
D.尾联,描绘江面一片暮霭仿佛笼罩着烟雾一般,“愁”字作结,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三、(2022·北京大兴·二模)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本诗写诗人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中用动词“问”“过”“出”“入”“_______”,写出诗人出使的行踪。言事中又有写景,颔联借“征蓬”和“归雁”传达出诗人_______的内心感受,颈联以传神的笔墨描绘塞外风光,个人的情绪在_______的景象中已然消散,情感也随之升华。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与画线诗句都勾勒出了大漠图景,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大漠之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四、(2022·海南·海口市城西中学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是一首送别诗,抒发了作者_______的情感。
2.诗的颈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
五、(2022·河北·九年级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卖炭翁(节选)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唐代诗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属于七言律诗,《卖炭翁》属新乐府诗。
B.《钱塘湖春行》的颔联借“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动人。
C.《卖炭翁》(节选)运用外貌、心理、动作等描写,塑造了一个生活贫困、处境艰难劳动艰辛的老人形象。
D.《钱塘湖春行》表达了作者对西湖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卖炭翁》则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简要赏析这两首诗的画线句在修辞及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双减作业设计(解析卷)
第13课 唐诗五首
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无齐梁藻绩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有《王无功集》五卷。《全唐诗》存诗一卷。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字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散文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白居易的诗歌今存近三千首,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著有《白氏长庆集》。
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野望》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黄鹤楼的得名缘自《齐谐志》中有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的传说,《太平寰宇记》和《图经》中又有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的记载。据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事后李白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钱塘湖就是杭州西湖,那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更兼楼观参差,映带左右,自唐代以来,一直是游览胜地。白居易少年时代就对杭州神驰向往。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在杭州任职的六百天里,诗人不仅带领民众筑堤浚井,为地方做了不少好事,而且也饱览西湖的山光水色,写了许多吟咏西湖风景的诗篇,《钱塘湖春行》即其中之一。这首《钱唐湖春行》当作于长庆三、四年(823、824年)间的春天,充分地表现了西湖的美景神韵。 
古原文与翻译 注释
望野东皋 薄暮 望,傍晚在东皋向远处眺望,徙倚 欲 何 依。(独自)徘徊而心里无所依托。树树皆 秋 色,树木都染上了枯黄的颜色,山山 唯落晖 。起伏的山峦在余晖中显得更加萧瑟。牧 人 驱 犊返,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圈,猎马带 禽归。猎马带着猎物归来。相 顾 无 相识 ,举目相望竟没有一个认识的人,长歌怀采薇。 我只好吟唱着那首《采薇》,怀念古代隐士伯夷和叔齐了。 东皋:地名,在今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高地。薄暮:傍晚。薄,接近。徙倚:徘徊。犊(dú):小牛。禽:泛指猎获的鸟禽。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黄鹤楼昔 人已 乘黄鹤 去,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去,此地空 余 黄鹤楼。这里只剩下(一座巍峨的)黄鹤楼。黄鹤 一去 不复返,(仙人驾)黄鹤离去再不返回,白云 千载 空悠悠。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飘荡。晴川历历 汉阳 树,晴天从黄鹤楼遥望对岸的原野,芳 草 萋萋鹦鹉洲 。汉阳的树木看的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茂盛。日 暮 乡关何处是,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何处?烟 波 江上 使人愁。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 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晴川:晴日里的平野。川,平野、平地。历历:分明的样子。汉阳:地名,今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萋(qī)萋:茂盛的样子。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乡关:故乡。
使至塞上单车欲 问 边,轻车简从要出使到边疆,属国过居延。途中经过居延。征 蓬 出汉塞,像飘飞的蓬草飘出了汉塞,归雁 入胡天。向归雁飞入了胡天。大漠 孤烟直,大沙漠里孤烟直上,长河落日 圆。黄河边上落日正圆。萧关逢 候骑,走到萧关恰逢侦察的骑兵,都护 在 燕然。(言说)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问边:慰问边关守军。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居延:地名,故址在今甘肃张掖市西北。此处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胡天:指胡地的天空,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胡,古代泛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孤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点燃的烽烟。多用狼粪,取其轻直且聚,不易为风吹散。长河:指黄河。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负责侦查、通信的骑兵。都护:唐代边疆设有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燕(yān)然:燕然山,这里代指边防前线。
渡荆门送别渡 远 荆门外,(我乘舟)远渡到荆门山以外,来从楚国游。去楚地漫游。山随平野尽,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入大荒流。江水奔入广阔无际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月下飞天镜,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云彩升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仍怜故乡水,我还是喜欢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从:往。楚国:楚地。这里指今湖北。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月下飞天镜: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海楼:海市蜃楼,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怜:喜欢。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白自小生活在蜀地,故称蜀地为故乡。
钱塘湖春行孤山 寺北 贾亭西 ,登上孤山寺背面贾公亭西侧的山(西湖美景尽收眼底),水面 初 平 云 脚 低。水面开始与湖堤一样平了,低垂的云似与湖水相连。几 处 早 莺 争 暖树,从几个地方早出来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谁家 新 燕 啄春泥。哪家的新来的燕子飞来湖边衔春泥?乱 花 渐 欲 迷人眼,色彩斑斓的春花慢慢地要使人感到眼花缭乱,浅 草 才能 没马蹄。浅浅的绿草刚刚能够没马蹄。最 爱 湖东 行 不足,而我最喜爱西湖东面的美景,总觉得观赏不够,绿杨阴 里 白沙堤。尤其是那绿树杨柳隐蔽下的白沙堤。 孤山: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贾亭:贾公亭。唐代贞元中,贾全在杭州做官时在西湖边建造此亭。水面初平:春天潮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初,刚刚。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暖树:向阳的树。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赏析:诗人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赏析:这两句诗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
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赏析:这四句围绕楼的得名写起,写此地空有此楼,人和鹤俱远去。黄鹤一去不复返,只留下悠悠的白云,充满了对此楼变迁的百般感慨。这四句用了散文的写法,一气呵成,没有遵守格律的要求,连用了三次“黄鹤”,但没有丝毫呆滞的感觉。
4.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赏析:这四句诗即景生情,写在楼上北望的见闻。他的写作顺序是由远到近,先写远处江北历历的汉阳树 ,接着写进入眼帘的鹦鹉洲头的萋萋芳草,最后写楼下近处大江上的烟波。但日暮的重重雾霭阻隔了回乡路,使他不禁顿生愁绪。和前半部分不同,后四句又严格遵循起了格律,若断实连,气韵一体。尤其是结尾,不仅收束有力,且给人缥缈苍茫之感。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赏析:这两句诗写的是作者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 “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长”字准确形容横贯其间的黄河,用“圆”字来写凄楚苍凉的落日,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真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赏析:这两句诗写得境界雄奇,视界高远,气势飞动,形象壮观,体现出诗人初来乍看,心动神奇的惊诧欢愉之情。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一个“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7.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赏析: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这四句诗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望野》这首五言律诗通过描写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氛围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这首七言律师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浏览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抒写了游子的乡愁。
《使至塞上》这首五言律诗叙述了诗人出塞边疆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感。
《渡荆门送别》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诗人从蜀地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的无限喜悦和对西湖的无比热爱之情。
一、《望野》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参考答案】首联写诗人在傍晚时分独自于山野中远望。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对“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我认为,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一生郁郁不得志的情感。《望野》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又带几分彷徨和苦闷。然而,诗人却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诗的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明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二、《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首联在叙写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达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景象。前几句起于仙人乘鹤的传说,颔联与首联相接相抱,浑然一体。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游览黄鹤楼,忆起神话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描绘了登楼所见景物,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思乡之情。
三、《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个“直”字,表现出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极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圆”字与“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出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了对自己景象的描绘中。
这两句诗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气象雄浑。诗人置身大漠,眼前黄沙漫漫,无边无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升腾而起。时当傍晚,圆圆的落日低垂河面,仿佛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大气势,使整幅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技巧点拨】抓关键词赏析句子的解题方法。
1.什么是关键词。
所谓关键词就是古诗词中那些用得精妙的字词,极具表现力的字词,最生动传神的字词。
2.关键词的种类。
(1)情感词。表明或暗示情感的词。
(2)修饰词。指冷暖色调的形容词。
(3)表示人、事、物、景等特点的词语。
(4)关注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数量词。
3.考查形式。
(1)诗词中XXX词用得妙,妙在何处?
(2)诗词中XXX词用得好,分析其表达效果。
(3)诗词中XXX词用XXX代替好不好?请说明你的理由。
4.答题模式。
字词在诗词中的意思是X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X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XXX的情感。
四、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送别》就写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荆的途中。细读诗作,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
【参考答案】《渡荆门送别》的中间两联为写景句,所描写的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看去,仿佛流入了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
诗中以游动的视角写了景物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两句中。船由蜀地到荆门,山峦从诗人的眼中一点一点消失,奔腾的江水从山间奔向原野。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两句诗所写的景象境界雄奇,视界高远,气势飞动,形象壮观,更体现出诗人初来乍见,心动神奇的惊诧、欢愉之情。
五、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品读下列诗句,想一想它们描写的景物分别属于春天的哪个阶段,说说你的理由。
1.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2.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王维《辋川别业》)
3.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
4.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郑谷《柳》)
【参考答案】《钱塘湖春行》通过“水面初平”“云脚低”“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等词语表现了初春的特点。
1句写的是初春,理由是“带雪梅”“柳尚青”,是初春时节的景色;2句写的是仲春,理由是桃花像火燃烧一样红;3、4句写的是暮春,理由是“残花落尽”“映杏映桃”,花落,开始结杏结桃了,这应该是暮春了。
【技巧点拨】如何把握诗意体会景物特点。
1.读懂原诗。初读诗词,讲解重点字词,大体把握诗意。
2.精读原诗。读熟诗歌之后,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体会景物特点。
六、背诵这五首诗。以其中一首为例,参考补白,具体说说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
【参考答案】示例:《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四句对仗工整,描绘了崇山、江水、明月、云霞四种景物,突出了动态的美景。这首五言律诗,其格律属于首句不入韵仄起式,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四个,押ou韵。在“来从楚国游”和“江入大荒流”两句中,诗人为了押韵把动词后置了。
一、(2022·江西上饶·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B.首联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颈联中的“返”与“归”,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D.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二、(2022·河北保定·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鹩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颔联、颈联用精当的词语写出了景物的特点:用“悠悠”形容白云的飘荡无定,用“①________”形容汉阳树的清晰可数,用“萋萋”形容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崔颢《黄鹤楼》一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开篇运用写实手法,从神话传说落笔具体写出黄鹤楼悠久历史和神异色彩。
B.颔联,由神话回到现实感受。诗人登上古楼,纵目远眺,只见碧空浩渺,白云悠悠。
C.颈联,诗人视线从远处天际回落到地面景物,汉阳平野树木葱翠,鹦鹉洲上芳草如茵。
D.尾联,描绘江面一片暮霭仿佛笼罩着烟雾一般,“愁”字作结,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三、(2022·北京大兴·二模)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本诗写诗人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中用动词“问”“过”“出”“入”“_______”,写出诗人出使的行踪。言事中又有写景,颔联借“征蓬”和“归雁”传达出诗人_______的内心感受,颈联以传神的笔墨描绘塞外风光,个人的情绪在_______的景象中已然消散,情感也随之升华。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与画线诗句都勾勒出了大漠图景,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大漠之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四、(2022·海南·海口市城西中学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是一首送别诗,抒发了作者_______的情感。
2.诗的颈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
五、(2022·河北·九年级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卖炭翁(节选)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唐代诗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属于七言律诗,《卖炭翁》属新乐府诗。
B.《钱塘湖春行》的颔联借“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动人。
C.《卖炭翁》(节选)运用外貌、心理、动作等描写,塑造了一个生活贫困、处境艰难劳动艰辛的老人形象。
D.《钱塘湖春行》表达了作者对西湖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卖炭翁》则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简要赏析这两首诗的画线句在修辞及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1.C
【解析】本题考查诗意理解。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地赶着牛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描绘出一幅静逸安闲、自然和谐的乡村美景图。结合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可知,诗人在现实中是没有知音的,是孤寂的,颈联以乐景写哀请,从反面衬托出诗人的郁闷孤寂的心境,故选C。
2.诗人举目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朋友,无人分享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了诗人孤苦无依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主旨。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意为: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引用典故,引用“采薇”中伯夷、叔齐采薇而食的典故,“采薇”比喻隐居不仕,抒发作者彷徨苦闷、孤独抑郁的心情以及避世退隐的愿望。全诗于萧瑟恰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和自己避世退隐的愿望。
二、1.历历 芳草的茂盛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时,抓住重点诗句进行分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思是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历历:清楚可数;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由此可知,第一空,为“历历”;第二空,为“草木茂盛”。
2.A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A.“首联,开篇运用写实手法,从神话传说落笔具体写出黄鹤楼悠久历史和神异色彩”表述有误,首联从黄鹤楼命名之由着思,从神话传说落笔,故不能说是“写实手法”,也不是“具体写出”;故选A。
三、1.逢 飘零 雄浑壮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运用动词“问”“过”“出”“入”“逢”写出了诗人的出使行踪;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意为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传达出诗人内心的飘零之感;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传神的笔墨描绘塞外风光,写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诗人把自己的飘零孤寂的情绪巧妙地消散在雄伟壮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情感也随之升华。
2.《白》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本诗两句通过描绘了出使边塞的雄奇壮观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内心孤寂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诗句赏析作者情感。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意为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也为下文送武判官归京展现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烘托出送别友人的离愁别绪;本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为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诗人以传神的笔墨描绘塞外风光,写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情绪与天涯飘零的悲壮情怀。据此作答。
四、1.对家乡的思念;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明月比作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描绘出眼前看到的绮丽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诗的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结合句意可知,这里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明月比作天镜,将云彩比作海市蜃楼,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3.起伏的山岭在平坦的原野好像就到了尽头,一望无际的千里平野伸向天边;江面变得十分开阔,长江就在这荒漠辽远的原野上,奔腾直泻而去,流向茫茫无际的远方。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描绘诗歌画面。“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江水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据此描绘画面。
五、1.B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B.《钱塘湖春行》的颔联借“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西湖早春的生机盎然和欣欣向荣景象。本项中“妩媚动人”说法错误;故选B。
2.《钱塘湖春行》画线句运用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富有音乐美,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卖炭翁》(节选)画线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发人们思考卖炭翁的生活现状。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赏析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意思是: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早春暖阳的难得与宝贵。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早春的活力与生机。“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发读者思考,清楚地看到卖炭翁别无衣食来源,惟有伐薪烧炭这一项。下文中“宫使”把老人赖以生存的木炭给掠夺走了,也就断绝了老翁的生计。这两句为下文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了有力的铺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