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课外古诗词曲】庭中有奇树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课外古诗词曲】庭中有奇树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7 18:29:3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曲知识梳理及其练习解析版
一.原文
庭中有奇树
汉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二.注释
《庭中有奇树》:选自《文选》卷二十九。
奇树:佳美、珍贵的树。
华 :同“花”。
滋:繁盛。
攀条:攀引枝条。
荣:花。木本之花曰荣,草本之花曰华,这里上下句互通。
遗:读作wèi,赠送的意思。
所思:思念的人。
馨(xīn)香:香气。
盈:充盈,充满。
致:送达。
贵:珍贵。
感:感受,感动。
经时:历时很久。
三、诗意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四、文学常识
《古诗十九首》大致是东汉时期的作品,作者无从查考,后人因这些诗的风格和内容比较接近,就把它们编在一起,统称《古诗十九首》。
这19首诗,在内容上,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别相思和文人士大夫的失意郁闷心情。
《古诗十九首》中的诗歌叙事委婉曲折,抒情真挚深入,语言朴素自然,形成曲终情显、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
五、写作背景
《庭中有奇树》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九首。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有多种说法。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早期诗歌是一个复制系统,找不到“古诗”早于建安时期的确凿证据。至于《庭中有奇树》的具体创作时间,则难以确考。
六.作品介绍:
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和《明月何皎皎》。《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七、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每四句为一个层次。
前两句诗“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这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但首句中的“庭中”就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
于是,思妇就出场了:“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思妇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
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常常从季节的转换来发端。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像许多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的艰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周围的一切永远是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使人感到麻木。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敏感的,因为这标志着她们宝贵的青春正在不断地逝去,而怀念远方亲人的绵绵思绪,却仍然没有头。
诗的开头四句写得很朴素,其中展现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一种场面。但是把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却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发读者许多联想:这位妇女在孤独中思念丈夫,已经有了很久的日子吧。也许,在整个寒冬,她每天都在等待春天的来临,因为那充满生机的春光,总会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希望。那时候,日夜思念的人儿或许就会回来,春日融融,他们将重新团聚在花树之下,执手相望,倾诉衷肠。可是,如今眼前已经枝叶扶疏,繁花满树了,而站在树下的她仍然只是孤零零的一个,不禁教人感到无限惆怅。再说,如果她只是偶尔地见了这棵树,或许会顿然引起一番惊讶和感慨:时光过得真快,转眼又是一年了!然而这树就生在她的庭院里,她是眼看着叶儿一片片地长,从鹅黄到翠绿,渐渐地铺满了树冠;她是眼见着花儿一朵朵地开,星星点点渐渐地就变成了绚烂的一片。她心里的烦恼也跟着一分一分地堆积起来,这种与日聚增的痛苦,更令人难以忍受。此时此刻,她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来,想把它赠送给远方的亲人。因为这花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深深的爱情。也许,她指待这花儿能够带走一部分相思的苦楚,使那思潮起伏的心能够得到暂时的平静;也许,她希望这故园亲人手中的花枝,能够打动远方游子的心,催促他早日归来。总之,在这简短的四句诗中,蕴含着许多诗人没有写明的内容。
自第五句发生转折,进入第二个层次。“馨香盈怀袖”一句紧承上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两句,同时描绘出花的珍贵和人物的神情。这花是“奇树”的花,它的香气特别浓郁芬芳,不同于一般的杂花野卉,可见用它来表达纯洁的爱情,寄托深切的思念,是再合适不过的。至于人物的神情,诗人虽没有明写,但一个“盈”字,却暗示着: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本来,她“攀条折其荣”,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古时交通不便,通信都很困难,更不用说这是一枝容易凋零的鲜花。此时的她,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她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对着花深深地沉入冥想之中。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两句简简单单的十个字,描绘了一幅清晰生动的画面;并引发读者进一步想象:这位妇女正在想些什么呢?她是否在回忆往日的幸福?因为这奇树生在他们的庭院之中,往日夫妻双双或许曾在花树下,消磨过许许多多欢乐的时光。在那叶茂花盛的时候,她所爱的人儿,是不是曾经把那美丽的花朵插在她鬓发之间呢?而如今,她时时思念的丈夫正在哪儿?可曾遭遇到什么?她自己所感受的痛苦,远方的人儿也同样感受到了吗?不管她想到了什么,有一点她总是不能摆脱的,那就是对青春年华在寂寞孤苦之中流逝的无比惋惜。古代妇女的生活,本来就那么狭窄单调,唯有真诚的爱情,能够给她们带来一点人生的乐趣。当这点乐趣也不能保有的时候,生活是多么暗淡无光啊!花开花落,宝贵的青春是经不住几番风雨的。
再回顾这首诗对于庭中奇树的描写,就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花事的兴盛,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另一方面,还隐藏着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花事虽盛,可是风吹雨打,很快就会落,那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在《古诗十九首》的另一篇《冉冉孤生竹》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用蕙兰花一到秋天便凋谢了,比喻女主人公的青春不长,红颜易老。这是中国古诗中常用的一种比喻。但是在《庭中有奇树》这一篇中,这一层意思却并不是明白说出,而是留给读者去体会。
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人生苦短,女人也如手中的鲜花,经不起时间的等待,更经受不起风吹雨打。这样的情感意绪,也许就如温庭筠在《望江南》中写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一个个希望,一个个失望,到头来也许“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白居易《后宫词》),也许“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红楼梦·葬花吟》)。
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最后,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
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八、诗歌主旨
通过描写主人公攀枝折花,欲寄远人,表现了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
九、问题探究
(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答:
孤居在家的妻子思念出门在外的丈夫。
(2)前四句诗有什么妙处?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答:
“奇树”说明了树的不一般,“发华滋”道出树的花枝繁茂,有如此美妙的树却无人与主人公一同欣赏,主人公内心的空虚、寂寞,感情的没有寄托、没有慰藉油然而生。独自摘下美丽的花朵,想送给心上人却不知该往哪送,更显出了主人公的孤寂之情。作者用几个字,便反衬了主人公寂寞悲凉的心境,勾画出一幅孤寂折花图。
(3)后四句诗有什么妙处?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答:
一个“盈”字,表明了花的香味之浓,如此香郁的花朵本应愉悦地欣赏的,但此时心上人却在远方,使一切愉悦之情又淡然、惨然,更衬托出悲凉孤寂之情。“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描绘出了一幅孤寂赏花图。
(4)“馨香盈怀袖”是值得赞赏的佳句,其中哪个字用得好?
答:
“盈”字用得好。“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一个“盈”字,暗示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这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表现出了主人公深深的思念。
(5)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是否与前面相矛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矛盾。大意是说:“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思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6)分析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
答:
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
(7)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折其荣”,目的是“遗所思”)
答: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8)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答:
①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
③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十、诗歌主旨
通过描写主人公攀枝折花,欲寄远人,表现了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
十一。学以致用
1.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
2. ,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3. 庭中有奇树 中写女主人公攀枝折花,欲寄远人的诗句是: ,
【答案】1、绿叶发华滋2、馨香盈怀袖3.攀条折其荣 , 将以遗所思 .
【解析】
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背记并能默写古诗词。注意“华”“馨”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阅读 庭中有奇树 ,回答问题.
1 这首诗写出了主人公的动作细节,请指出并简要分析这一动作内涵.
答:
“攀条折其荣”一句,主人公情不自禁的折下一枝花,想把它赠送给远方的亲人。 因为这花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深深的思念。
2 “馨香盈怀袖”是值得赞赏的佳句,分析其中哪个字
答:
用得好.“盈”字用得好。 “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沾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 一个“盈”字,暗示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 这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表现出主人公深深的思念。
3 结尾两句诗是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 请分析诗歌结尾的内涵.
答:
可贵。 这花本来没什么稀罕,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这是主人公
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相思怀念的主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庭中有奇树
一.原文
庭中有奇树
汉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二.注释
《庭中有奇树》:选自《文选》卷二十九。
奇树:佳美、珍贵的树。
华 :同“花”。
滋:繁盛。
攀条:攀引枝条。
荣:花。木本之花曰荣,草本之花曰华,这里上下句互通。
遗:读作wèi,赠送的意思。
所思:思念的人。
馨(xīn)香:香气。
盈:充盈,充满。
致:送达。
贵:珍贵。
感:感受,感动。
经时:历时很久。
三、诗意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四、文学常识
《古诗十九首》大致是东汉时期的作品,作者无从查考,后人因这些诗的风格和内容比较接近,就把它们编在一起,统称《古诗十九首》。
这19首诗,在内容上,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别相思和文人士大夫的失意郁闷心情。
《古诗十九首》中的诗歌叙事委婉曲折,抒情真挚深入,语言朴素自然,形成曲终情显、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
五、写作背景
《庭中有奇树》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九首。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有多种说法。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早期诗歌是一个复制系统,找不到“古诗”早于建安时期的确凿证据。至于《庭中有奇树》的具体创作时间,则难以确考。
六.作品介绍:
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和《明月何皎皎》。《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七、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每四句为一个层次。
前两句诗“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这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但首句中的“庭中”就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
于是,思妇就出场了:“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思妇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
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常常从季节的转换来发端。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像许多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的艰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周围的一切永远是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使人感到麻木。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敏感的,因为这标志着她们宝贵的青春正在不断地逝去,而怀念远方亲人的绵绵思绪,却仍然没有头。
诗的开头四句写得很朴素,其中展现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一种场面。但是把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却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发读者许多联想:这位妇女在孤独中思念丈夫,已经有了很久的日子吧。也许,在整个寒冬,她每天都在等待春天的来临,因为那充满生机的春光,总会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希望。那时候,日夜思念的人儿或许就会回来,春日融融,他们将重新团聚在花树之下,执手相望,倾诉衷肠。可是,如今眼前已经枝叶扶疏,繁花满树了,而站在树下的她仍然只是孤零零的一个,不禁教人感到无限惆怅。再说,如果她只是偶尔地见了这棵树,或许会顿然引起一番惊讶和感慨:时光过得真快,转眼又是一年了!然而这树就生在她的庭院里,她是眼看着叶儿一片片地长,从鹅黄到翠绿,渐渐地铺满了树冠;她是眼见着花儿一朵朵地开,星星点点渐渐地就变成了绚烂的一片。她心里的烦恼也跟着一分一分地堆积起来,这种与日聚增的痛苦,更令人难以忍受。此时此刻,她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来,想把它赠送给远方的亲人。因为这花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深深的爱情。也许,她指待这花儿能够带走一部分相思的苦楚,使那思潮起伏的心能够得到暂时的平静;也许,她希望这故园亲人手中的花枝,能够打动远方游子的心,催促他早日归来。总之,在这简短的四句诗中,蕴含着许多诗人没有写明的内容。
自第五句发生转折,进入第二个层次。“馨香盈怀袖”一句紧承上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两句,同时描绘出花的珍贵和人物的神情。这花是“奇树”的花,它的香气特别浓郁芬芳,不同于一般的杂花野卉,可见用它来表达纯洁的爱情,寄托深切的思念,是再合适不过的。至于人物的神情,诗人虽没有明写,但一个“盈”字,却暗示着: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本来,她“攀条折其荣”,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古时交通不便,通信都很困难,更不用说这是一枝容易凋零的鲜花。此时的她,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她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对着花深深地沉入冥想之中。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两句简简单单的十个字,描绘了一幅清晰生动的画面;并引发读者进一步想象:这位妇女正在想些什么呢?她是否在回忆往日的幸福?因为这奇树生在他们的庭院之中,往日夫妻双双或许曾在花树下,消磨过许许多多欢乐的时光。在那叶茂花盛的时候,她所爱的人儿,是不是曾经把那美丽的花朵插在她鬓发之间呢?而如今,她时时思念的丈夫正在哪儿?可曾遭遇到什么?她自己所感受的痛苦,远方的人儿也同样感受到了吗?不管她想到了什么,有一点她总是不能摆脱的,那就是对青春年华在寂寞孤苦之中流逝的无比惋惜。古代妇女的生活,本来就那么狭窄单调,唯有真诚的爱情,能够给她们带来一点人生的乐趣。当这点乐趣也不能保有的时候,生活是多么暗淡无光啊!花开花落,宝贵的青春是经不住几番风雨的。
再回顾这首诗对于庭中奇树的描写,就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花事的兴盛,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另一方面,还隐藏着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花事虽盛,可是风吹雨打,很快就会落,那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在《古诗十九首》的另一篇《冉冉孤生竹》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用蕙兰花一到秋天便凋谢了,比喻女主人公的青春不长,红颜易老。这是中国古诗中常用的一种比喻。但是在《庭中有奇树》这一篇中,这一层意思却并不是明白说出,而是留给读者去体会。
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人生苦短,女人也如手中的鲜花,经不起时间的等待,更经受不起风吹雨打。这样的情感意绪,也许就如温庭筠在《望江南》中写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一个个希望,一个个失望,到头来也许“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白居易《后宫词》),也许“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红楼梦·葬花吟》)。
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最后,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
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八、诗歌主旨
通过描写主人公攀枝折花,欲寄远人,表现了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
九、问题探究
(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答:
(2)前四句诗有什么妙处?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答:
(3)后四句诗有什么妙处?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答:
(4)“馨香盈怀袖”是值得赞赏的佳句,其中哪个字用得好?
答:
(5)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是否与前面相矛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6)分析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
答:
(7)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折其荣”,目的是“遗所思”)
答:
(8)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答:
十、诗歌主旨
通过描写主人公攀枝折花,欲寄远人,表现了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
十一。学以致用
1.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
2. ,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3. 庭中有奇树 中写女主人公攀枝折花,欲寄远人的诗句是: ,
阅读 庭中有奇树 ,回答问题.
1 这首诗写出了主人公的动作细节,请指出并简要分析这一动作内涵.
答:
2 “馨香盈怀袖”是值得赞赏的佳句,分析其中哪个字
答:
3 结尾两句诗是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 请分析诗歌结尾的内涵.
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