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6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6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7.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8 09:3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5张PPT)
目 录
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作者:孟子
正字音
字句翻译
内容理解
文言词句
闯关图
主旨理解
姓名:
籍贯:
时代:
成就:
所属派别:
后世尊称为:
孟子,名轲,字子舆,
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
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
儒家学派
亚圣
笔记
《孟子》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本文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四书
【课堂演练1】
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名________,邹国(今山东邹县城东南)人,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______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与孔子合称“________”,他被后人尊称为“________”。《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战国
儒家
孔孟
亚圣
《大学》
《中庸》
《论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pàn


正字音
字句翻译
内容理解
文言词句
闯关图
主旨理解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第一部分中心论点
笔记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方圆三里的内城。
外城
翻译: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表修饰
表转折,却。
笔记
夫 环而攻之,必有 得天时者矣;
然而 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句首发语词
连词表修饰

表判断语气,“是”
翻译: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笔记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第二部分
从攻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笔记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城墙
不是
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坚固精良。利:精良
粮食
充足
翻译: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精良,粮食不是不充足;
笔记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放弃
离开
翻译: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笔记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第二部分
从守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笔记
故曰,域民 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
限制,文中指使……定居下来
凭借
划定的边疆边线
巩固国防
山河
险要
震摄
武器的锐利
翻译: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笔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极点
同“叛”,背叛
得道: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翻译: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笔记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极点
要么,或者
取得胜利
归顺,服从
归顺,服从
翻译: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内外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实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
笔记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 至,亲戚 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第三部分
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笔记
任务:共有4组词句需要同学们解释其意思。
游戏规则:
1.学生两两PK,由老师发出的每轮规则和骰子的大小决定回答问题的学生;
2.老师作为主持人制定规则、帮助同学们投骰子。
骰子PK赛
【课堂活动】
第一组
①人和: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固国:  
 
④失道:  
限制,文中指使……安定下来
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正道  
巩固  
第二组
⑤池非不深也: 
 
⑥委而去之:
⑦七里之郭:
⑧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护城河 
放弃
外城
这是
离开
第三组
⑨环而攻之而不胜:
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兵革非不坚利也:
包围
同“叛”,背叛
震慑
武器装备
第四组1.1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
【课堂演练3】
第四组1.2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正字音
字句翻译
内容理解
文言词句
闯关图
主旨理解
结构框架
按“总——分——总”可分为三部分
论点:
论证:
结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举例
(攻)小城环而攻之不胜——天时不如地利
(守)城高兵利人足委而去——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
治国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治国需要“人和”
对比
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寡助,亲戚叛之
“人和”取决于得道
战争需要“人和”
(1)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2)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
写作特色
(1)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首先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
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
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论证思路
关键词:首先……然后……最后……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 “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所以“道”是“人和”的前提条件。
(2)“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系?
第3句: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充分说明防御一方地理条件的优越,为下文论证“地利不如人和”做铺垫
(3)文章第3句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第4句: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
第5句:运用对比手法,“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4)文章第4、5句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课堂演练4】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 得道者多助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以天下之所顺
D.寡助之至 天下顺之
C
表修饰
表顺承
表判断
……的人
凭借;依靠
凭借;依靠

代词,代指“得道者”
2.下列语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不如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B.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译文: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不是不充足。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译文:限制百姓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家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C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地去),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短小的议论文,采用的是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做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B.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C.本文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把战争比作治国的道理。
D.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很强的说服力。
C
阐述错误,文章运用的是类比论证的方法。
正字音
字句翻译
内容理解
文言词句
闯关图
主旨理解
一词多义
(1)利
天时不如地利:
兵革非不坚利:
(2)城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城非不高也:
有利条件
锐利
内城
城墙
一词多义
(3)之
三里之城: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环而攻之而不胜:
的,助词

代词,指得道者
代词,代指这座城
一词多义
(4)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顺承
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
(1)城 古义: 今义:
(2)池 古义: 今义:
(3)亲戚 古义:
今义:
古今异义
内城 城市
护城河 水塘
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包括父母兄弟。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亲属,不包括父母兄弟。
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正字音
字句翻译
内容理解
文言词句
闯关图
主旨理解
课堂讨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并且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员展示
【练习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并且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① 作者先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战争为例,从“进攻”的角度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的分论点,接下来再从“防御”的角度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的分论点。从而来突出强调“人和”即百姓团结、人心所向的重要性。
② 再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来阐述“治国”的要点,分别从“域民”“固国和“威天下”的角度来论证一统天下是凭借“人和”而非武力。进而来论述“人和”的重要作用,从正方两面的论证来引出“得道(人和)者多助,失道(暴政)者寡助”的结论。
正字音
字句翻译
内容理解
文言词句
闯关图
主旨理解
自我检测
【检测1】解释下面加粗词的意义。
① 环而攻之而不胜(   )
② 池非不深也(    )
③ 委而去之(   )
④ 攻亲戚之所畔(   )
包围
护城河
放弃
同“叛”,背叛
【检测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检测2】翻译下列句子。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检测3】填空题。
1.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道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_______”,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___________”。
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的人
君子
得道
天下顺之
【检测4】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以下小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
疑问代词,相当于“何”。
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1) 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
②亲戚畔之:
③必先富民:
④是以善为国者:

同“叛”,背叛。
使……富裕。
善于
(2) 翻译下面句子含义。
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②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所以说治理得好的国家通常是富裕的,而经常动乱的国家总是贫困。
(3) 【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什么的重要性?【甲】【乙】两文分别从什么角度来论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答:都强调了以民为本(或人的重要性)。
甲文从“施仁政”来论述;
乙文从“富民”来论述。
【检测5】阅读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下面问题。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故 君 子 有 不 战 ,战 必 胜 矣
A.故君子 / 有不战,战 / 必胜矣
B.故 / 君子有不战,战 / 必胜矣
C.故 / 君子有不战,战必 / 胜矣
D.故君子 / 有不战,战必 / 胜矣
B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帮助少到了极点,内外的亲属也会背叛他的。
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
A.正确的道理 B.统治的方法
C.“地利”与“人和” 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
D
【检测6】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论语》颜渊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2.【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答:【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之一。
谢谢聆听!
课后反馈:
月 日初二语文课堂反馈:
各位家长大家好,今天第 次暑期课结束啦,现在做今日反馈。
1、考勤:【】缺勤,【 】迟到哦,下次提前出门~
2、上课内容:
(1)字词积累
(2)积水成渊:语病的判定和分析练习
(3)文言文:这节课主要对孟子的另一篇讲论治国之道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进行讲解,这篇文章思维逻辑性很强,稍微有点抽象,但颇具有现实意义,为了学生能够将内容与现实接轨,开讲前用疫情期间外交部发言人的一段掷地有声的话引入;接着正自音、讲解正文内容,带着学生翻译理解,并以投骰子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解释字词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结构和内容,最后细致分析文言文词句和进行课堂练习。
(4)对比阅读及练习
3、【今日重点】带领孩子们熟悉文章和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4、【课堂表现】
由于之前学习了孟子的两篇文章,所以今天同学们学习理解的速度比较快,上课也积极参与问答互动。
【】课堂听讲认真,积极回答问题!
【】这节课明显有进步,继续保持下去!
【 】课堂积极活跃,进步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