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陶渊明
归
去
陶渊明,名( ),字( )或( ),
( )时期文学家,自号( ),谥号( )。
前期(41岁前)渴望进取,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后)因时局动荡,官场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产生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归隐后第二年,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
归
擅长诗文辞赋:
主要题材——
一类描绘田园美景,寄托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
一类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
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田园诗
咏怀诗
文体知识
辞是战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新诗体,
也称楚辞,又称为“骚体”,代表作《离骚》。
有如下的体裁特点:
①四句一节,两句一组,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②四六言为主,长短句相间
③错落有致,押韵灵活而富于变化
异
同
辞赋的异同
写作背景
序
《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
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
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弯腰行礼,比喻没有骨气。
内容
概括
写作时间
做官原因
辞官原因
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②“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③“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④“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文言
基础
1、齐读课文,读准字音与节奏
2、完成《同步导练》“课前预练——知识清点”
虚词
积累
焉
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怎么”
复驾言兮焉求? 食其禄,焉避其难
指示代词,相当于“之”
心不在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表陈述、肯定、疑问、感叹等
万钟于我何加焉! 于是余有叹焉
助词,形容词、副词后缀表状态,相当于“然”“样子”
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
副词:岂、如何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后果,相当于“乃”“就”,于是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何
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作宾语或定语,主要代指处所和事物,译为“哪里”“什么”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副词:句首或动词前表反问,译为“为什么”“怎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
形容词前表程度深,译为“多么”“怎么这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复音虚词:“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无何”,意为“不久”
无何,宰以卓异闻
梳理文章内容,概括段落大意
第二段
写弃官归田的原因
和弃官归田时的心情
归去来兮……
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
恨晨光之熹微
第一段
初进家门时的情景
和归家后的生活情趣
——居室之乐、庭院之乐
什么原因?(自责、自醒)
乃瞻衡宇……
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
抚孤松而盘桓
什么心情?(欣喜、急切)
载欣载奔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有什么深刻内涵?
梳理文章内容,概括段落大意
第三段
第四段
田园生活的乐趣
亲戚情话 家庭之乐
琴书消忧 志趣之乐
告余春及 人情之乐
窈窕寻壑 出游之乐
抒发感慨
人生短暂,听从内心
不求富贵,不求修仙
珍惜时光,欣赏美景
顺应自然,乐天知命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同:感叹人生苦短,余日不多,摇摆于去留之间的无奈、惆怅与纠葛
异:“曷不委心任去留?”强调顺应自然、乐天知命,体现出率性洒脱的人生观
如何理解其中复杂的情感?
开始超然有怀,后来违己交病,由此纠结了十三年的三仕三去的矛盾挣扎,最后毅然决然地弃绝官场,欣然回归,过上顺应天命,宁静自适的田园躬耕生活。
诗人将拒绝官场的归隐意识作了真诚、深刻、全面的表达。
小结
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
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
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
琴书诗酒是他生活的情趣,
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
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本文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
文章表达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视,大篇幅描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和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有人认为陶渊明秉承了老庄的哲学,思想消极避世。但我认为看一个人生活是否积极,关键在于看其有没有理想。陶渊明的弃职归田,不能简单的归为意志消沉。恰恰相反,他所追求的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在书卷中追求安谧,在田园里追求平静心境,尽管物资匮乏,但精神却得以充实和惬意。因此可以说,陶渊明辞官归田是他执著追求自己理想的表现,也正是他积极对待人生、热爱生命的体现。
思考
有人说陶渊明弃官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选择,也有人说他的选择是勇敢高洁的,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的这种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的?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