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诗词五首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6 诗词五首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8 21:2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
诗人是谁?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她是李清照
婉约女子,也有豪情万丈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章丘西北)人,居济南。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作者简介
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 ,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就作于建炎四年。
天接云涛连晓雾
云涛:如波涛翻滚的云。一说指海涛。
星河欲转千帆舞
星河欲转:银河流转,指天快亮了。星河,银河。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殷勤:情意恳切。
我报路长嗟日暮。
谩:同“漫”,空、徒然。
学诗谩有惊人句。
谩:同“漫”,空、徒然。
九万里风鹏正举。
举:高飞。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三山: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
翻译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
梦里魂魄仿佛回天庭,听见天帝说话。他情意恳切地问我:“你打算到何处去?”
我回答天帝,自己的前途茫茫,人又老了,空有一肚子才学,却毫无用处。
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本词为记梦之作,词的开头描绘了衣服怎样的景象?
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
用“接”“连”两个字巧妙地将“天”“云涛”“晓雾”组合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写出了动态和气势。
“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 ”,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词人梦见了什么?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这是怎样的天帝形象?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到了慈祥的天帝。幻想的境界中,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有力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疾的天帝形象。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却同现实中置人民于水火、畏敌如虎狼、只顾自己一路奔逃的高宗皇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知识链接:逃跑皇帝赵构
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岁。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南宋开始。
建炎元年九月,赵构听说金朝以傀儡张邦昌被废为借口,再次南侵已抵达河阳,也不问消息是否确实,立即准备南逃。十月初从南京出发,月底逃到扬州。十二月金朝分兵三路南下。
宋高宗听说金兵已杀至扬州,吓得魂不附体,拉来马匹,驰往城外,到了瓜州后,找来一艘小舟,渡江到了对岸的镇江府。近臣王渊说,金兵若打过来,镇江是守不住的,不如逃往杭州。宋高宗采纳了王渊的建议,一路逃到杭州去了。
建炎三年九月金兵渡江南侵,赵构又率臣僚南逃,十月到越州,随后又逃至明州,并自明州到定海,漂泊海上,直到建炎四年夏,金军撤离江南后,他才又回到临安府,后将临安府定为南宋的都城。
面对天帝的提问,词人是如何回答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如何理解?
我报路长嗟日暮
句中的“ 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
“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一个“嗟”字,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日暮途远的叹息。
屈原在《 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学诗谩有惊人句
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我学习作诗,空自写出惊人的诗句,又有什么用呢?“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知识链接
1129年五月,赵明诚任湖州知府,李清照本想两人在兵荒马乱中能够相依为命,却没想到又要中途分手。李清照单身在池阳,举目无亲,倍感凄凉。
同年,赵明诚在独赴建康任职的途中病故。李清照背负着国破、家亡、丧夫的三重痛苦,漂泊转徙,多年收藏的金石散失殆尽,原来性格中的缠绵柔情、开朗直爽已随丈夫的逝去荡然无存,词情极苍凉悲苦。
知识链接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不得不独自一人继续逃难,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期间,她视同生命的大量古书石刻,在战火中“散为云烟”,所珍爱的金石书画也屡遭盗窃。
此时的她又祸起萧墙,奸佞小人趁此机会落井下石。他们诬告李清照曾将家中收藏的玉壶奉送给金人,暗地里向朝廷弹劾她有通敌嫌疑。
这件事使李清照“大惶怖,不敢言,遂尽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物,欲走外庭投进”,想向朝廷献上她仅存的收藏来减轻自己通敌的嫌疑。为了洗雪冤辱,她被迫沿着南宋朝廷的行进足迹。建炎四年(1130年)春,李清照来到黄岩(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雇舟入海,扬帆起航,踏上了追寻宋室的漫漫旅程。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这一句意蕴深厚:
1.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
2.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3.感慨自己空有才华,但毕竟是个弱女子,能有什么作为呢?
4.正值战乱年代,国难当头,诗词文章又有何用?
这一句有怨嗟,有感慨。现实如此,只有把希望寄托于虚幻的想象。
“九万里风鹏正举 ”,鹏鸟在大风中翱翔。在大鹏正在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堪称大手笔。
请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蓬舟”,谓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
“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近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
为什么要到海外仙山去?
从前面两句可以看到,她尽管有才华有理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处于日暮途远、孤苦无依的困境中,她想去那没有战乱、没有离散、没有悲伤的仙境。
这正反映了她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但仙山毕竟是不存在的,她只能在自己创造的理想境界中求得暂时的安慰。
新解: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的这首词并非记梦之作,而是借梦境抒发现实之情的词作,词中的“三山”正是词人从黄岩雇船入海时所看到的几座山。
李清照词中的“三山”就是现在的栅浦。据清代《栅浦何氏宗谱》记载:“栅浦前临大港,浩瀚靡涯。北望金鳌山,宋高宗南渡碑记犹存。稍入章安,即古章安郡也。东瞰海门,名椒江。”这就是说,北宋三山就已名闻遐迩。
新解: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之所以“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是为了找到宋室行在,以洗刷自己的冤屈。李清照是女中豪杰,决不会被一时的失意所困扰,在一种“学诗谩有惊人句”与“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自信中,强烈地激励自己要一路继续追寻下去。
这里的“归帝所”,应当指盼望接近宋高宗的行在。这是李清照此行长途跋涉一路从北到南苦苦追随而来的主要目的,也是唯一的目的。
主旨:
李清照后半生遭遇国破家亡的变故,只身漂泊江南,过着孤寂困窘的生活,但她又是一个有才华有理想的诗人,不甘忍受这样的现实,却又无能为力,只好借助想象去营造一个理想的世界。这首词正是通过记梦,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梦游的方式,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展示一个神奇的境界,抒发内心的苦闷,也表现自己不为苦难所磨灭的追求与向往。
词人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本词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结合词中写景的语句,简析本词在意境和风格上的特色。
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下阕虚实结合,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词作中对开阔壮美的境界的描述富有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了作者刚健昂扬的气概,词风豪放。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