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古往今来,人们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我们应该怎么面对生活?有的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的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的玄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聆听两位作家是怎么说的。
16* 散文二篇
1.通读课文,概括作者的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重点)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品味文章的语言。(难点)
3.把握哲理散文的特点,得到有益的人生启迪。
(素养)
学习目标
洗
涤
dí
臼
齿
jiù
卑
微
bēi
dú
牛
犊
炫
耀
xuàn
疲
倦
juàn
繁
殖
zhí
俯
瞰
kàn
蔓
延
màn
消
逝
shì
飓
风
jù
bīn
濒
临
读一读
预习检查
( )肮脏( )内脏
脏
zāng
zàng
( )蔓菁
( )蔓延
( )藤蔓
蔓
mán
wàn
màn
多音字
预习检查
形近字
预习检查
bīn( )临
濒
pín( )率
频
jiù( )齿
臼
bái( )色
白
蔓延:
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凋谢:
(草木花叶)脱落。
卑微:
地位低下。
炫耀:
照耀;夸耀。
濒临:
紧接,临近。
俯瞰:
俯视。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永久的生命
严文井
哲理散文,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散文,也称“议论散文”。它或通过对某一事件、现象的议论,或借助具有哲理性、形象性的事物,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它的议论往往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哲理散文不是让读者去获得理性的概念,而是让读者感知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天地。
哲理散文
1.朗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2.请你在文中找寻支撑“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的语句,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3.本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本文主要表达了“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
2.请你在文中找寻支撑“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的语句,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1)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2)生命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是永久的。
(3)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4)生命充充满了希望,永远不休止的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着它的快乐和威势。
(5)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整体感知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生命是以个体的方式存在,作为个体都会出生与死去。但是,老的个体生命逝去,总有新的生命诞生,因此从整个宏观的生命历程来看,生命是永久的。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凋谢”指个体生命陨灭,“不朽”是生命现象永存,何以成为奇迹?指个体生命与生命集合体在易逝与永存方面相差甚大,却又都是生命,这令人惊奇。也指“凋谢”和“不朽”本来不可调和,却又同时上演着生命的协奏曲,让人慨叹。
3.本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先谈生命的易逝;
再谈生命的永久;
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会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只能“听天由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都非常可怜。
1.第1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合作探究
2.“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凋谢”和“永存”矛盾吗?
不矛盾。花儿凋谢,只不过是生命变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正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自己的生命滋养下一代,让生命得以延续、生生不息。
3.读完文章后,你觉得“生命的真实意义”是什么?
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
4.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1.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蹦蹦跳跳,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
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小牛犊为拥有“遍身金黄的茸毛”而欣喜的情态,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语言赏析
2.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具体生动地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人类的生命却是永无休止的。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3.“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说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个体生命可以被杀害,但生命本身却是永久的,不能被消灭的,表现了作者对残害生命的罪恶行径的愤怒与斥责,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重与赞叹。
学完本文,你对生命有了哪些的认识?
对于个人而言,生命是易逝、短暂的;
对于家庭而言,生命是可以繁衍、传承、 延续的;
对于整个人类而言,生命又是无穷无尽、永远不朽的。
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拓展延伸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紫藤萝瀑布》
读了这篇文章,我们有什么启示?
①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软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②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但它是强大的,永久不朽,不能被任何的艰难困苦所阻挡。
③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④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⑤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做有意义的事。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赞美生命的永久,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呼吁读者感谢生命,赞美生命,以热情回报生命,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1.欲扬先抑,章法井然
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然后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2.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语言通俗易懂,文章开头从人丢失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写起,又用小草和小牛犊的例子来写。文章用这样通俗易懂的语句,阐述了深邃的哲理。作者在行文中感情充沛,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手法
小结
学习这篇文章,正如同学们所分析的,我们要感谢生命,尊重生命,用智慧的眼光,灵敏的头脑和精练的语言、充满哲理的话语,对生命意义进行探讨,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生命是短暂的,易逝的,但它却是永恒的。我们要感谢生命,尊重生命,向生命的顽强不息敬礼,我们珍惜生命,就应向生命的高贵顶礼膜拜,为生命全过程的每一分钟喝彩,用全部的热情创造无限的价值。
学 习 目 标
1、 阅读散文,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情感。
2、 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学习文章的写法。
3、理解议论性散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 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4、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作 者 简 介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1872年-1970年)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思想家”。
作 者 简 介
罗素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长大。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毕业后曾两度在该校任教。
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7年罗素组织了斯德哥尔摩战争罪犯审判法庭,谴责美国在越南的政策。
朗读全文,把握文意
1. 自由朗读,圈点勾画。
要求:注意思考文章的行文脉络及主要内容。
2.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概说课文:
①概说全文的主要内容及 “我为什么而活着”的原因。
②概说文章的行文结构与脉络。
③概说蕴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情感。
朗读全文,把握文意
课文的结构方式: 总 — 分 — 总
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开门见山地回答了文章标题提
出的问题,“我”活着的三个理由:
第一,对爱情的湯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精读课文,品味赏析
学生根据下面的话题自选内容,研读课文第2-4段。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明确:中间三段对第1段内容进行具体单述。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
①爱情可以带来狂喜;②爱情可以摆脱孤独;③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总之,在作者眼中,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作者生平:
罗素的第一任妻子爱丽丝是一位美国贵格会教徒,温柔、体贴、大度,一 起生活16年之后,1911年,罗素认识了奥托琳。摩勒尔夫人,他一度刮掉了自己的胡须,为的是在同奥托琳夫人秘密约会时掩盖身份。1914年在芝加哥,罗素与一个妇科专家的女儿发生了一段感情,此间还与另一位交际花交往,后来又投入了另一位更年轻的女子多拉。布菜克的怀抱并结婚,此时的他已50 岁。他与第三任妻子皮特 斯彭斯的婚姻维系了15年。1952年罗素再次离婚,这时他80岁。然后他娶了一位来自布菜恩 英尔学院的教师,伊迪丝 芬奇。当他被指控反美时,他满酒地回答道:“我的妻子们有一半是美国人。”
精读课文,品味赏析
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
明确:作者也以像追求爱情一样的激情去追求知识。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
①了解人类心灵;
②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
③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
作者一生成就:
罗素,著名的数学家、逻钟学家、社会活动家,被公认为 “富有鼓动天才的辯论家”,一生都在热忧地为公众的良知辦护。他在近百岁的生涯里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被称为 〝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 “未来时代的先知”;20世纪初,他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在1950年他又英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 “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作者简介:
罗素2岁丧母,4岁丧父,一生坎河,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银销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为此奔走呼告,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在为阿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精读课文,品味赏析
作者的这三种激情有没有内在的逻辑顺序?
明确:
这三种激情是按照坑界、感情的由浅人深的逻辑顺序排列的。对爱情的追
求是人本能的追求,对知识的湯望则更进了一层,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则
升华到了博爱的境界。
3、(齐读第5段)课文前边讲生活中的苦难,结尾处却说“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应该怎样理解?
① 罗素要为解除天下百姓的苦难而活着。
② 罗素以苦为乐,因此痛苦的生活是值得的。
③ 征服了苦难也会产生胜利的喜悦。
④ 虽然罗素最终没有能减轻人类的不幸,甚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他毕竟努力过,奋斗过。
精读课文,品味赏析
教师朗读指导
爱因斯坦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体味会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
课 文 主 旨
这篇散文,精要地概述了支配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表达了他对爱情的渴望与知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文章体现了作者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洋溢着博爱精神。
议论性散文的特点
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被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
议论性散文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让读者获得思想的启迪。
写 作 特 点
1、 直抒胸臆 感彩强烈
2、文章层次分明 逻辑严密
3、篇幅短小 意蕴深刻
1.下列各组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数shǔ 数落 数不胜数 数典忘祖
B.识shí 识别 博闻强识 远见卓识
C.横héng 纵横 妙趣横生 专横跋扈
D.模mó 模型 模棱两可 装模作样
A
课堂检测
2.下列句子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
B.它很香,香得像兰花。
C.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D.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A
课堂检测
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D
A.回荡 值的 呕心沥血 井然有致
B.平添 洗涤 声名雀起 蔓延
C.饥饿 臼齿 金榜提名 自暴自弃
D.愿景 际遇 竭泽而渔 迫不及待
课堂检测
A.归隐是旧时文人理想中的一种闲散生活——躬耕、沽酒、题诗、作画、对弈……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古往今来很少有人情愿过这种生活。
B.仁慈的大自然遵循这样的原则:它促使我们为保证自身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乐趣。
C.实践,要靠认识来指导;认识,要靠实践去检验;实践和认识是密切相关的。
D.“到底去不去啊?我的宝贝!”妈妈“咚咚咚”地敲着我的房门:“人家来电话催好几趟了,你倒是给人家一个回话啊!”
4.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D
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