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饮酒(其五)
陶渊明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他,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他,犹爱菊花。菊花因他被赋寓了恬淡隐逸的性格
他,是陶渊明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菊花诗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作品主题
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
也每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
至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等篇,则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此为第五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
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五言诗
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句数不定,但每句皆为五字。
五言诗属于吸收民歌的形式而成。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
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指没有世俗的交往。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尔:如此,这样。
心远:心远远地超脱世俗。远,远远地。
偏:偏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佳:美好。
相与:相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此时此地的情景中,即指隐居的生活中。
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诗歌翻译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中所想远离世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前四句构成这首诗的第一层次,大意是什么?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态?诗人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这种心态?
大意:
心态:
修辞手法:
居住在闹市而不觉得喧闹,是因为内心闲适高远。
豁达,闲适。
设问
怎样理解陶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
怎样理解陶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
这两句诗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才能深入理解。
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伪和奸诈。
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小官,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
怎样理解陶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
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也就代表着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归隐田园,虽说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了这样的烦扰,所以说“而无车马喧”。
至于“心远地自偏”,实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主要是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内心淡泊宁静,何处皆宜。
第五、六句是千古名句,他们好在哪里?为什么被传诵至今?
将诗人醉心于南山,怡然自得的悠然之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见”字传神。“见”同“现”,出现之意。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使得诗歌意境自然而然、浑然天成。
如何理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景物描写。
夕阳将要落入大山的深处,金黄的余辉妖娆的照耀着连绵起伏的山峦,麓影叠长,与此同时,忙碌了一天的鸟儿们也结着伴儿归巢的画面。
请理解“飞鸟相与还”的“还”。
指飞鸟还家。
隐隐透露出诗人的“还”。离开官场,还来田园,还来宁静悠然。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
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最后一句中的“真意”如何理解?
陶渊明在这首诗中表现的“真意”即自然之趣,既表现为山水田园的具体“自然”,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抽象“自然”。
在这里,山水田园的描写不是当作表现诗人心灵“自然”的背景而存在;两者在诗中是浑融混一,难辨彼此的。
这种“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乃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一句话,是虚与实在诗歌创作上的辩证统一。它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殊艺术效果。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如何理解“此中”和“忘言”?
此中:
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
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
忘言:
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
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至情言语即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本诗是陶渊明的言志之作,通过它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超然物外 悠然自得
心志高远 闲适豁达
安贫乐贱 励志守节
主旨
通过描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真正的平静
不是避开车马喧嚣
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陶渊明的彭泽当县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