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证据与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教材解读 学情分析 学习内容要点 (本课题所包括的主要知识点) 学科核心素养 (学习内容所蕴含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重难点及成因 (请在“学习内容要点”序号前标注:△重点、○难点)
△重点实词 识记、理解 把握文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步骤,八上的学生已具备通过注释把握整体文意的能力。
○观点、论证思路 判断、理解、分析、运用 说理文言文学生初次接触,现代文中的议论文也没有系统接触,理清楚论证思路有很大困难。
○论证方法 分析、理解、判断 论证方法因为议论文接触少,学生还是会比较陌生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积累重要字词
2.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学·教·评一致性设计】
教学环节 /时间 学思单 (规划学习进阶,主问题链驱动,评价任务检测) 教师活动 (以学定教) 评价标准 (以评促学)
一、导入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讲述 听讲并思考
二、读准“音” 1.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学生接读 组织学生朗读,认真倾听,发现问题 傅yuè 说 胶gé鬲 曾zēng益 拂fú乱 拂bì士 畎quǎn亩 准确朗读
三、读懂“意” 朗读——自主翻译——同伴讨论——班级交流明确重点 组织学生活动 以提问方式明确重点字词句 使动用法: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使……贫困 动:使……震撼 忍:使……坚忍 通假字 ①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②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一词多义 拂:①违背 ②同“弼”,辅佐 发:①被选拔,被任用 ②表现 安:①安逸 ②怎么 积累与拓展四4、5 能结合注释和积累的文言知识口头翻译并积极交流 准确解释并笔记重点字词句
1. 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整体把握文意。 2.与同伴交流,弄懂不明白的语句,疑难点提交班级讨论。 3.班级交流,明确重点字词,归纳文言现象:使动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 重要句子翻译
四、读懂“义” 自主思考—同伴交流——班级分享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班级分享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证思路: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举例论证、正反类比论证】 明确论点和论证思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五、拓展延伸 举例阐述——分享收获 组织学生回答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伤残之后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阶段,才从结束生命念头中摆脱出来写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不朽之作。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 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1.学生能举出适合的名人例子,并有条理的阐述。 2.学生能结合文本谈论人才造就、国家治理以及联系自身来谈论 如:逆境造就人才,一个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难的考验, 激发斗志,增长才干,奋发有为;(2)一个人不能贪图受,不能不思进取,要有忧患意识,要能居安思危,与时俱进,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否则就会被社会和时代所淘汰,无立足之地。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你还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2.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使动用法: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通假字 ①曾——赠②衡——横③拂——弼 一词多义 拂:①违背 ②同“弼”,辅佐 发:①被选拔,被任用 ②表现 安:①安逸 ②怎么 教学反思
育有梦想的学生、做有思想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