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1 14:2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
《使至塞上》
《黄鹤楼》
《野望》

《钱塘湖春行》
目录
第二课时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这个标题透露了哪些信息?
解题知人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请尝试用七字句来解释诗句。
示例:一骑出使到居延
漂泊无定似蓬雁
沙漠风光美如画
却晓都护在前线
译读知意
PPT模板 http:///moban/
品诗赏情
1.从写作背景可知王维的苦闷心情,但他是否一直保持着这样苦闷的心情呢?结合诗句,分析每联如何体现作者的心境。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PPT模板 http:///moban/
品诗赏情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孤寂
赏析:“单车”“居延”塞外,人少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悲愤
赏析:诗人自喻“征蓬”“归雁”,表明自己孤独无依,远离家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豁达
赏析:“大漠”“长河”壮阔之景,心胸开阔,充满对自然的赞美。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自豪
赏析:见到得胜的将士,充满了对祖国强大的自豪感,对战士们赞美。
PPT模板 http:///moban/
名句赏析
2.本诗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被国学大师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提示:从诗句意思、描绘画面、炼字、修辞、表现手法、蕴含感情等角度进行赏析)
PPT模板 http:///moban/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后人称王维“诗中有画”,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面三刀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这段评诗的话,可以帮我们认识王维这首诗的高妙的艺术境界。
PPT模板 http:///moban/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上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
第三,它有画一样的色彩,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本诗将叙事与写景结合。以简练的笔触,通过“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叙述了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奇美风光。赞扬了守边将士的英勇,同时也隐约地透露出自己受排挤而抑郁、孤寂的情感。
小结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参考译文: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 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译读知意
1.诗题中的“送别”是何意?
2.开篇第一联有何作用?
研读悟情
明确:
结构上,总领全诗。
内容上,交代出游的地点与事由。乘舟出游,自然引出对下文出游之景描绘。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从炼字的角度进行赏析。
研读悟情
明确:
“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4.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尾联李白想通过这首诗表达怎样的送别之情呢?
研读悟情
本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PPT模板 http:///moban/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明确: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的送别是告别故乡,在四川长久的生活,内心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
但诗人不愿说自己思念,而是认为是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万里送行舟,越发显示自己的思乡深情。
这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更显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
小结
本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fén)水,无日不悠悠。
——《太原早秋》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黄鹤楼闻笛》
拓展 李白的一生思乡曲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参考译文:
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译读知意
1.白居易描写了钱塘湖的哪些景物?它们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2.请发挥想象,说一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怎样的景象?诗中“乱”用的极为巧妙,请你进行具体赏析。
研读悟情
明确:
“乱”不仅写出花品种数量多,颜色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眼花缭乱,有迷乱之感;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
3、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作者运用怎样的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研读悟情
明确:
作者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诗人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赞美喜爱之情。
小结
诗人陶醉于西湖的初春美景:水面涟漪,莺歌燕舞、红花嫩草,白沙堤岸。诗人置身其中,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神怡。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1)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2)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王维《辋川别业》〉
(3)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
(4)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郑谷《柳》〉
拓展 说春(初春、仲春、暮春)
初春,乍暖还寒时候(梅尚带雪;柳叶初长,如烟似雾)
仲春(春雨初降, 绿意正浓,桃花盛开);
暮春(杨柳已成荫,残花已落尽,群鸾已乱飞)
仲春(山中杏花、桃花盛开)
谢谢